这不仅仅是一场比赛
——写给中国互联网协会建行“e路通”杯第三届(2009-2010)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
回到拉萨,回归宁静。
拉萨真的太过安静了,甚至赶不上北京深夜的喧闹。
比赛结束了,却感觉很多东西才刚刚开始。此时,有太多的语言想要来倾诉,但真的不知道从何说起。
2010年1月25日,应该对大多数人来讲,都是很平凡的日子,而我,却因为校内上的一条留言变的不平凡。从1月25日到5月31日的颁奖典礼,这127天的日子成为了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127天。那天留言是大赛组委会的李媛媛老师留给我的。在留言中,她很真诚的邀请我参加第三届(2009-2010)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最开始,我只是很简单的被那份单纯所打动,因为我还没来没有被任何一个大赛组委会的老师邀请参加比赛。之后,我们开始互相留下对方的QQ、电子邮箱,进行了更深的交流。
首先,我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对电子商务专业的知识真的是一窍不通;其次大赛开始已经有一段的时间,我的起步已经比别的选手慢了很多。但是,这一切,都没有影响到李老师热心和耐心。从最开始的发邮件到电话交流,光是给我讲解大赛相关知识和参赛作品要求,李老师就用了整整两个星期的时间。最让我感动的事春节那几天,李老师一方面不断给我送上节日的祝福,另一方面还不断的询问我在比赛方面有没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直到现在回想起来,我仍想为之落泪:李老师在我身上倾注了太多心血,我一定要参赛,而且要做好。从坚定这个信心开始,我已然认识到: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比赛,更是一个感恩和回报的过程。或许我做不好,或许我会死在参赛的某一段路上,但是我必须要参加比赛,必须要做一些事情,来对得起李老师的关心和照顾。
接下来不到一个月的寒假时间了,我开始思考我应该拿着什么样的作品去参赛。其实刚开始考虑的东西很多,感觉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能做很多事情,不单是为某一件简单的产品,甚至一个公司也能运用这个平台来做很多推广。在和李老师做了多次交流后,眼光还是落回到了西藏。从2008年9月份进入西藏大学学习,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已经深深的爱上了这个“太阳和雪山的故乡”,我已经把它当做了我的第二故乡。西藏的神圣,西藏的纯洁,已经赋予了西藏特色产品很多不一样的意义。但是由于西藏地处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特殊的地理位置、高寒缺氧的气候、复杂的地形造成了这里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信息传递缓慢等诸多不利因素,也导致西藏的传统民族手工业发展滞后,很多西藏特色产品不能被很好的推广。所以借这次比赛的机会,我有责任有义务为西藏的民族手工业做推广,更主要的是把藏民族文化带出去,让内地更多的人了解。
西藏的传统民族手工业囊括很多,因此必须要选择最具代表性的产品来做。在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我最终把产品定位选择在“氆氇”上。“氆氇”是藏语译音,其实就是手工织成的毛呢,也叫藏毛呢。它在藏族人生活中的地位如内地的棉布一样重要而普及,它是由纯羊毛手工编织而成,主要是用作加工藏装、藏靴、金花帽。而且据可查的资料显示,氆氇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在走访了相关氆氇行业中,我又最终选择了“姐德秀氆氇”为研究项目。选定项目之后,我开始全身心的投入到相关资料的查询、搜集、整理上面。
2010年3月8日,寒假结束,新学期开始,我把重心转移到实地走访和市场调查上。因为光有理论支撑肯定是不够的,必须要实地调查获取第一手的资料、数据并加以分析才行。那一段时间一直是我一个人在做所有的工作,一个人的坚持,很辛苦,所以在官网上注册时我用了“一个人的战斗”作为团队名。因为2008年的“3.14”事件,3月份被列为西藏的敏感期,所以出入校门都必须严格执行请销假制度。但是看到大赛官网上马上就要公布“第四批提前晋级团队名单”了,我心急如焚,如果不能晋级复赛,那么很多想法都不能付诸实施,同时更辜负李老师对我的期望了。所以我充分利用了3月份每个星期天的时间(除去3月14日那个星期天),两次走访了氆氇的销售地——拉萨市八廓街。在八角街调研的这段时间,通过和氆氇织品销售商、购买者的交流我收获颇丰,对氆氇织品的消费群体、原料供应商、销售商及原料来源地、原料的质量等次、原料的供应量都有了一定的把握和了解,为我下一步实地走访氆氇生产地——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贡嘎县姐德秀镇的“杰德秀围裙厂”打下了基础。
通过前期的实地调查、数据分析,我将作品的雏形提交到了大赛官网上,当然,我也深深知道这样一份不合格的作品是难经得住比赛的考验的。在和李老师汇报了我这边的进展后,我继续自己的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在4月8日公布的“追加晋级团队名单”中,我找到了自己作品的名字。在欣喜的同时我也认识到一个问题:单靠我一个人的力量,肯定是很难完成这份作品的。而此时,大赛组委会副主任刘芳老师也开始关注我这边的情况,亲自打电话询问我这边有什么困难,并提出要帮助我继续下去。此时我可以说是收到了莫大的鼓舞,虽然是一个人的战斗,但是爬我也应该爬到终点。或许一切都是那么的巧合,当我还在一个人苦苦奋战时,一直关注我参与比赛的王大海老师向我伸出了援手。王老师是我院公共管理系的副主任,之前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我跟他提过参加比赛的事情,没想到他后来一直在网上关注这个大赛。在得知我进入复赛后,他主动提出要帮我,“进入复赛只是真正的开始,大赛相关情况我也都了解了,虽然我也是学行政管理专业出身的,但是我想做一些我能做的来帮你。作为一个老师,最起码的,不能看着自己的学生一个人战斗。”从此,“一个人的战斗”变成了“两个人的战斗”,而王老师也从另一个侧面为这个团队名称做了特别的诠释,我们选择的是纯羊毛纯手工制作的氆氇织品,它符合现在的“低碳经济”的理念,符合人类追求原生态的消费理念,所以这也是“一个,人的战斗”。更为关键的事,王老师在2005年开始着手国家社科基金《西藏民族手工业保护与发展研究》项目,并于2006年结项,其项目成果已被西藏自治区经济委员会提供西藏自治区有关部门、各级行业主管部门和部分重点民族手工业企业学习和参考之用。而氆氇正是他所研究的民族手工业的一个分支,因此我这次所选的项目和他之前的努力不谋而合。
从“一个人的战斗”到“一个,人的战斗”,我想我们参赛的意义已远不止于比赛本身。我相信通过这次比赛,我们不单可以更好的推广藏民族的文化理念,让内地的人能以更加理性的态度来了解西藏、认识西藏;同时我们还能很好的宣传原生态的消费理念,为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做出自己贡献。
指导老师的确定让我信心大增,但是要继续走下去必须还要做必要的队员力量补充。经过再三考虑后,我选择了舍友王立伍(汉)和在院团委一起工作的元旦旺久(藏)作为队友。从此,我们开始了新一轮的“调研之旅”,利用课余时间和周末时间我们再次去往八廓街和姐德秀围裙厂做进一步的深入调研。姐德秀围裙厂所处的山南地区距离拉萨市有接近3个小时的车程,而且路况不是很好,所以每去一趟围裙厂都要花掉我们一整天的时间。最开始我一个人做调研时,每次都要临时找藏族同学做翻译,还要根据人家的时间来做具体协调,元旦旺久同学加入进来之后这个问题就很好的解决了。不管是去八廓街还是去围裙厂,他每次都很积极很认真的担当起翻译的重任。而王立伍文笔较好,负责起记录、整理访谈材料的任务。我退居幕后,一方面负责整个过程的拍摄、录制,同时开始着手于网站、网店的建设和维护。其中,利用大赛团队主页、西祠胡同、和讯博客、新浪博客、校内网、QQ空间对我们的产品文化进行了文字和图片的宣传;利用酷六网、优酷网队我们的时间历程进行了展示;通过在淘宝、阿里巴巴、中国制造网、网盛科技建立店铺对产品进行了推广。王大海老师则查阅相关文献,为我们的作品提供更详实的论证,同时还努力去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争取支持。经过这些努力,我们的作品于5月10日入围了西南分赛区的决赛。这期间,刘主任和李老师的关心和问候从来没有停止过。虽然整个过程是辛苦的,甚至也想过放弃,有一次去山南地区做调研,我们一大早就从拉萨出发,但乘坐的中巴车在一段山路出现了故障,直到下午5点多车子才修好。没办法我们只能在那边住了一晚后第二天才开始我们的调研,而且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低,人们基本上以传统的糌粑、酥油茶为主食,也买不到可口的食品、饮料,所以每次去那边做调研基本上是饿着肚子回到拉萨才能吃上饭。但是刘主任和李老师的每个电话总是能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温暖我们的心,让我们感觉我们不单是3个人在参加比赛,因为有她们长久以来的关心和鼓励,我们成为一个精神上很强大的团队。
进入了分赛区决赛,我们需要在氆氇文化上做一个更深的诠释。而在西藏当地,藏族女性则能更好的展示这种服饰文化。于是,我们又找到了来自西藏山南地区的藏族女孩琼吉卓玛。同时,她家就在山南地区,对姐德秀文化也有更深的了解。从“一个人的战斗”到“两个人的战斗”,再到现在“五个人的战斗”,王大海老师和我们一起,我们只是一个团队,我们不分民族关系,不分师生关系。我们坚信走下去:我们可以成功!在整个参赛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整个西藏自治区只有我们一支参赛队伍,所以实际上我们还是“一个人的战斗”。而且我们五个人愿意作为一个人身体上的五个关键部分组成一个人去战斗,这样我们的战斗力绝对是最强的!
近4个月努力没有白费,在5月19日大赛官网上发布的“全国总决赛晋级团队名单揭晓”中我们找到了我们团队的名称。与此同时我们各方面的努力都取得了一定效果,不单是我们所做的网上推广得到了关注,更主要的是我们经过多方努力,拿到了自治区相关领导的批示,这样我们的作品就很有说服力了。5月20日上午,我收到了“入围通知书及参赛团队回执”,我们开始准备去北京参加总决赛的工作了。然而走到这一步,我们却发现困难重重了:因为学校相关经费紧张,所以我们团队成员不能全部赴京参赛;而且学校团委只能承担学生的经费。事已至此,别无退路了,经过我们短暂的协商后决定,由指导老师带着我和琼吉卓玛去参加决赛。5月20日是星期四,校团委书记占堆书记一天都在外面开会,只能拖到第二天。5月21日上午一上班我就守在校团委门口,占堆书记看了相关资料后立即表示支持,并让迅速把相关经费预算上报。此时我有了莫大的信心,并把这一消息第一时间告诉了组委会的刘主任、李老师和我们的指导老师。而当我下午兴冲冲的把相关经费预算报到校团委时,又遇到了问题,之前学校参加的比赛都是收取统一的会务费,由组委会统一安排食宿。而这次比赛中需要自行缴纳相关费用,而学校在这方面没有相关经费,必须要从“挑战杯”比赛经费里扣除,因此学生只能给报销硬座费用。正当我陷入焦急的时候,刘主任给我打来了电话,在了解这一情况后,她决定我们这边的参赛人员只要缴纳一定的会务费,食宿和组委会工作人员统一安排。最终,占堆书记同意了我们的参赛事宜并提醒我去买份保险。走出校团委办公室,我第一件事就是给刘主任打电话汇报我这边的情况。同时,占堆书记的支持让我更有信心去参加决赛,也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拿个好成绩回来!
接下来的22、23日是星期天,我们却丝毫不敢放松,一方面要积极和姐德秀围裙厂取得进一步的联系,为以后进一步的合作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去借相关氆氇服饰并购买车票。
5月24日,星期一,同样是一上班指导老师和我就直接去学院书记办公室汇报我们的参赛事宜。书记在认真翻阅、了解了我们参赛的相关资料后做出批示,给予我们支持。同时一再叮嘱我们多注意安全并好好参加比赛。紧接着,我们马不停蹄的去校团委找占堆书记签字。占堆书记签字之后,提醒我们赶快去找分管学生工作的次平校长,看能不能预支到部分经费。因为从拉萨到北京需要47个小时的车程,所以我们25日,即第二天必须出发才能赶到27日当天报道。次平校长上午在参加相关会议,事情又拖到了下午。趁着中午吃饭的时间,我去八廓街买了50条哈达,全部是当地最高规格的:3米长,55公分宽。同时,我们之前找木匠做的氆氇机器模型也已完工。下午3点半,我来到校长办公室,次平校长看了相关资料明确表示支持并说明以后学校会逐步设立相关经费开支项目。拿到了次平校长的批复在折回校团委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笔经费要预支到也必须等到第二天早上,因为必须要走相关审批程序。时间都已经来不及了,25日早上9点20我们就要从拉萨出发了。但是,王老师和我都坚定了一个信念:既然我们已经走到了这一步,哪怕是我们自费也要去北京参加比赛!
25日一早,我们赶到了拉萨火车站,拉萨的清晨很冷,我们默念着:再见了,亲爱的拉萨!再见了,亲爱的西藏!我们会拿成绩回来的!(王老师年初刚做完手术,这次必须要回成都复查,因此和我们兵分两路。)9点20,火车缓缓开动了。9点40的时候,我接到了建行西藏分行电子银行与信用卡部总经理助理周红琴老师的电话,她表示,经过组委会和建行的沟通,建行也同意支持我们去参加比赛了。虽然我们已经走在了路上,但这份关心也让我们足够感动。火车上的旅程是漫长的,尤其是硬座,刚上火车的那种躁动很快随着时间的过去平静下来。而同行的琼吉卓玛是土生土长的藏族女孩,很快表现出不适应。早上、中午她都没有吃一口东西,也没喝一口水,我很是担心,下午极力劝她之后,她勉强吃下一桶泡面。但我没想到,火车上的两天两夜,她只吃了这一顿饭!因为随着火车逐渐开入内地,她表现出越来越强的“低原反应”(跟“高原反应”是相对的)。在火车上的第一个晚上,我让她坐在靠窗的座位,并把我唯一的外套脱给她,这样能保证她能趴在桌子上多休息一会。而我要看着我们带的行李,尤其是我们借的那些藏装,都是比较珍贵的。但是,夜里两点多钟的时候,卓玛突然醒来,并且哭了。我有些措手不及,不知道该怎么去安慰她,从她断断续续的话语中我知道了:她后悔了。因为她之前根本没有想到我们的条件会这样艰苦,尤其是这漫长的47小时。我不断的安慰她但无济于事,那一刻也许是我人生中最矛盾、最纠结的时刻。从最开始我一个人的坚持,到后来我动员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队伍,再到现在,王大海老师和卓玛跟我一起去北京参赛。我真的很有些怀疑我的坚持是对是错,如果只是我一个人,再苦再累我都可以坚持。因为从开始参赛到走进总决赛,刘主任和李老师一个挨着一个的电话,一句接着一句的关心,我没办法不为之动容。去北京,我最想做的就是把洁白的哈达亲手献给她们,表达我的谢意。我是怀着这份感恩从拉萨出发的,4400公里的行程,我要把这份感激之情带到北京,带给她们。但是,现在不是我一个人在战斗了,还有王老师,还有卓玛,我甚至感觉是我连累了他们。因为我没有能力去创造更好的条件,47个小时的旅程,只能在硬座上度过。特别是卓玛的泪水,我感觉那一条条泪水像一把把刀子插进了我的心。那一晚,我一直在自责当中,因为现在是3个人,而这件事情是我发起的,我必须要对他们负责。可现在:我拿什么对他们负责?凌晨四点多,我给刘主任发了短信,我真的她肯定已经休息了。但是我真的很无助,我不知道跟谁去诉说这一切?让我更没想到的是,第二天一早,刘主任连续给我回复了4条短信,到现在我还保留着。她不仅鼓励我坚持下去,更提出由组委会来承担指导老师的费用。看着刘主任的短信,我感觉很自责,是我们自己去参加比赛,却要一直给组委会这样添麻烦。愧疚、抱歉、自责一直充斥着我的整个心。火车上的第二个白天开始变的更加无趣,大家又开始躁动起来。卓玛颗粒未进,只喝了半瓶水,就说想吐。我没办法再多言什么,一面是我们遇到的很多困难、很多碰壁,另一面是组委会从未停止过的鼓励和支持。我一直鼓励着卓玛:我们现在已经是在去北京的路上了,我们绝对不能放弃,放弃了就什么都没了。而且,将心比心,组委会的老师对我们的好我们要记在心里,这次去北京一定要我们的谢意当面表达。
火车的第二个晚上很快到来,卓玛受不了越来越强烈的反应,晚上12点,她又哭了。我也很难受,但是我必须要把她照顾好,而且我们所有的行李也必须看好。于是,我去给卓玛补了软卧车票,这样,起码有一个人可以休息好。把卓玛安顿好之后,我回到我们的座位,开始想我们这一路是怎样跌跌撞撞走过来的。
27日早上9点钟,我们到达北京西站。下了火车,我们坐上387路公交车去往天方饭店。因为此时,我真的不能再以任何理由来麻烦组委会的老师了。到达天方饭店之后,我办理了相关手续并把卓玛安排在房间休息,然后给刘主任打电话汇报了我们这边的情况。同时,给占堆书记和建行周经理也做了汇报。汇报完之后,我带着所需资料去北师大报到,“马上就可以见到刘主任和李老师了”这是我当时最迫切的想法。
在报到现场,首先见到的是李媛媛老师,她很忙,带着很深的疲倦,但很热情的跟我打招呼。这就是我只闻其声,而一直未见其人的组委会的老师们了!但是报到当天,他们都特别的忙,我感觉真的于心不忍。虽然他们一直劝我回去休息,但我还是坚持留下来了:我一定要帮他们做一些事情!这样我的心里才会好受一些,因为我们欠组委会的太多太多了!在办完我的相关手续后,我投入到了报到现场的第一环节,也是最忙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首先要收回各个团队的入围通知书和参赛团队回执,其次要发放决赛期间所需资料。我很快的熟悉了这个流程并“正式上岗”了,在忙碌了半个小时之后突然听到有人叫我。开始我没反应过来,经过组委会工作人员介绍,原来是刘主任。刘主任再三劝我回去休息,但是我觉得我必须坚持在这里,因为他们需要帮忙,而我也需要做这件事情来弥补我们欠的那份感情。经过一天的工作,我和大家真正打成一片了。媛媛姐、娜姐、曦哥、小虎哥、洪莉姐、开言哥、延飞哥、文磊哥、祖金哥、孙超哥,这群可爱可敬的年轻人,为了比赛忙碌着,却丝毫不减热情。
晚上8点半工作结束后,我和他们一同回到了住处——天方饭店。我们团队一行3人也都到齐,在房间里碰头。更让我们没想到的是,组委会考虑到我们第一次参赛,而且都是非专业出身,特地安排我们和参加了三届大赛的山东科技大学带队老师——陈书记进行交流。带上祝福的哈达,我们3人去拜访了陈书记,在和他们团队交流了两个多小时后,我们获益匪浅,同时也更深入的认识到了我们在很多方面的不足。从陈书记的房间回来之后,我们决定先去拜访组委会的全体工作人员,一定要把洁白的哈达献给他们,完了就加班,修改我们的作品。伴着一声声“扎西德勒”,我们把一条条洁白的哈达献给组委会的每位工作人员,这是来自雪域的最简单、最淳朴的祝福。
接下来我们投入到我们作品的修改中,那一个晚上,我们加班到4点多钟。
第二天,28日早上6点钟,我又早早醒来,因为这一天我要去专科组的分赛场帮忙。在分赛场做主持人的同时,我也细心聆听和观看了各个作品的展示,同时更感觉到我们自己的作品真的还欠缺很多。下午工作结束后,我赶回饭店,和王老师迅速投入到作品进一步的修改当中,因为第二天就是我们本科组的比赛了。
29日上午的比赛现场,看到前面几个团队受到评委老师的“严刑拷打”,我还是有些紧张起来。因为我们团队只有两个人,而且卓玛只能承担少量藏语的陈述工作,所有的重任基本上要落到我一个人身上。
从我们进场之后,就有很多记者开始关注我们并等待着我们的上场,这是压力,但更多的也是一种动力。我们前面的一个团队进入答辩环节了,我们去门外做候场准备,又有很多其他参赛团队过来和我们进行交流。我的心稍微放松了一些,深呼吸了几次后,我默默的为自己加油。
到我们的时间了,首先我们给现场所有的评委、师生深深的鞠了一躬,这是发自内心的。从1月25日到今天5月29日,125天的时间;从拉萨到北京,4400公里的颠簸,我们终于站在了这里!接下来卓玛为评委献上了洁白的哈达,送上我们最深的祝福,我送上我们的作品。紧接着我开始了我们的PPT展示,我没有沿袭其他选手的陈述风格,因为我们是带着一个故事来的,今天在现场,我也只想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同时也由卓玛把我们所带的氆撸织品和氆撸机器模型展现给大家,把藏民族的文化以具体的形式展现给大家。从对项目的介绍到我们所做的实际工作,再到效益分析、市场分析:我超时了!!!计时员提醒了评委两次,但是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现场所有的参赛选手要求我们继续!在尊重比赛公平性的基础上,评委给我延长了1分钟的陈述时间。这一刻真的有太多感动在里面,大家素昧相识,只是在今天比赛的现场有这么一个短暂的见面,却这样支持我们。在接下来的答辩环节中,评委没有为难我们,相反,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10分钟的时间在比赛时就 变得相当短暂了,评委老师提出比赛完之后做进一步的交流,并都表明了愿意为西藏的发展做点自己的贡献。那一刻我只感觉我们是在被大家关心着、支持着,没有任何明显的竞争氛围,比赛是温暖的。
比赛完之后,最紧张的是王老师了,因为我们在线上实践成果和其他团队比起来有太多差距。坐在赛场最后一排休息时,王老师一直跟我说,“我们千万不要成为最差的,只要不是最差的就行。”趁着去前面取我们展示品的时间,王老师还悄悄扫了一眼评委的打分表。回来之后摸着胸口跟我们说,“还好还好,不是最差的,不过评委分数还没打完,结果还是不确定。”比赛结束后,我到赛场最前面取我们的机器模型,一旁摄影的老师傅过来问我,“你们在北京有没有分店啊?”我当时很惊讶,没想到作为局外人的摄影师也这么关注我们的比赛,接着他非常肯定的对我说,“你们应该到北京来卖你们的产品,肯定会有人喜欢的!”。从最开始参赛到现在比赛完成,我们收到了来自各个方面太多的关心和支持,这是对我们的鼓舞,同时更让我感觉到这不仅仅是一场比赛,有更多情感上的东西融入到比赛中来。
比赛完之后我们在分赛场做了短暂的停留,集美大学的参赛师生很热情的过来和我们交流、合影。其实我们和集美大学应该是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了,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媛媛姐(请允许我在这里用“媛媛姐”这样一个称谓,因为来到北京几天的时间里,我和组委会的工作人员融入到一起,我也更愿意以这样一个亲切的名字来称呼她)就给我们推荐过集美大学的作品让我们参考。而在现场,他们也很热情的留下联系方式,表示以后可以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下午在饭店我们等来了中国青年报校媒记者刘君萍的采访,谈到了跟比赛有关的很多事情。其实125天的坚持,47个小时的执着,比赛本身的意义对我们来说已经淡化了很多。我们从西藏来,对西藏本身就怀有很深的感情,我们也深知自己非专业出身,在很多专业方面的东西肯定没办法做的很好,但是这次来只是想把藏民族的文化理念以一种具体的方式呈现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够对西藏有一个更深更理性的了解。从我本身来讲,其实这一路走来已然变成一个“感动—感激—感恩”的过程,因为我们有需要太多感谢的人,但是我们能做的或许只是坚持一路走下去,做出成绩来给大家看。更进一步,我们能做的也只是把洁白的哈达献给我们最想感谢的人,深深的鞠一躬,送上一声“扎西德勒”。或许这些都很有限,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把这条“感恩之路”走下去,走的更远,比赛结束了,但是这份情感扎根在了我们心间,回到雪域高原,回到圣城拉萨,它照样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30日终极对决,很遗憾我们没能进入,我再次投入组委会的工作中。虽然从25日开始,5天的时间都没有多少睡眠,但是我感觉值得了,因为我终于可以和他们一起,帮他们做一些事情,面对面的表达内心深处的那份感激之情了。比赛和成绩也许只是在这几天,这段时间结束,有些东西就结束了,但是我们和大赛组委会之间建立起来的这份感情在这段时间被不断加固、深化,它不会随着大赛的结束而结束。
30日晚上,要准备第二天的颁奖典礼,也是组委会全体工作人员最苦最累的一晚。大家全力以赴,没有多少言语,只有埋头工作,打电话通知嘉宾、师生,打印相关资料,所有工作必须在这一晚完成。媛媛姐负责电话通知;娜姐和祖金哥负责所有资料的排版和打印;我和李航哥加入到审核打印材料的队伍中;曦哥和小虎哥负责将我们审核过的材料分类、装袋,一切都显得那么忙碌却井然。我被这种气氛感染着,被这群大不了我几岁的哥哥姐姐感染着。就是这些富有热情和活力的年轻人,把整个大赛办起来了啊!那一晚,我们加班到凌晨6点多,简单收拾之后便奔赴颁奖典礼现场。
整个颁奖典礼的现场我和媛姐、娜姐一直在后台组织礼仪。当刘主任宣布“单项一等奖获奖名单”,读到“西藏大学,一个人的战斗”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虽然我一直在后台,但是我能感受到那种氛围,我们的努力和付出终于被肯定和认可了!说实话,比赛后我一直投入到组委会的工作中,甚至忘了关心我们的成绩。但听到这个结果,还是有太多惊喜和高兴占据了整个心里。接下来在颁发“进取风尚奖”时,刘主任提到了这是给一个特殊的团队颁的特殊的奖,这个团队从雪域而来,从天路而来。而当她特别提到我们“坐了47个多小时的硬座时”,一路上的艰难、心酸顿时涌上心头,所以上台领奖时我的心情一直很沉重。这个奖就是对我们所有付出最好的肯定和鼓励,一个人战斗着但是并不孤单,因为一路走来,有来自大赛组委会的关心和支持。
紧接着是卓玛给大家带来的她准备了半个月的藏歌“黑氆撸”表演,而我也将准备好的哈达献给嘉宾,献给评委。或许是面对这些资历很深的嘉宾,我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也或许是我们一路走来的艰辛,在今天终于被所有人认可,我按捺不住自己的激动;更或许是我对大赛本身的尊重,对所有关心我们的人尊重,积压了太久的情感在这一瞬间被释放。面对每个嘉宾,我双手合十,深深的鞠上一躬,送上一声“扎西德勒”,然后双手奉上哈达,接着再做90度的鞠躬,“扎西德勒,吉祥如意”这句简单的话里有太多的感情。整个过程,我把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在了献出去的每条哈达上,感恩所有的人,祝福所有的人。
颁奖典礼结束了,很多人开始上台合影留念,王老师和卓玛也走过来表示应该把这一瞬间记录下来。但是我却无论如何也高兴不起来,从刘主任刚才提到“47个多小时的硬座”,我回想起了这一路走来太多太多的故事。记者采访时,我再也忍不住了,泪如泉涌,有太多复杂的感情在这里面。从我一个人的坚持到我们五个人的执着,再到我们三个人来京参赛,还有一路走来刘主任、媛媛姐对我不断的关心和支持,我对太多的人抱有歉意,却无力偿还。从最开始参赛,我已深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参赛过程,因为有人给你关心,给你期望,所以你必须要做,而且要努力做好。这个过程中你没办法为自己找任何理由放弃。当你不是真正一个人在战斗时,你需要对其他人担起责任,对整个团队负起责任。
一个人,无论他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都需要有一种起码的责任感,小到对某个人、某件事负责,大到对某一群体、某一社会现象负责,其实这就是逐渐培养社会责任感的过程。也许人生有辉煌,有暗淡,但只要怀着一份责任感面对社会,他的人生就是成功的。
感恩是人最基本的一种心理,将心比心,别人对你的好是一定要记在心上的。或许我们自己做不到很好来回报,但是只要自己能做的一定要坚持下去,并努力的做好。人活着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任何时候都是,哪怕是在比赛中,哪怕是竞争,也有真情在。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人应该始终抱着一种宽容、感恩的心态面对他人和社会。好的事物应该多拿出来和他人分享,但是有困难和艰辛时应该自己去多面对一些。
作为当代大学生,其实最缺乏的就是这种责任感和感恩心态,通过这次大赛,其实收获最多的不是大赛本身所带来的,而是通过参加大赛逐步培养起来的责任感和感恩心态,我想这是真正可以一身受用的。
颁奖典礼结束了,整个大赛也成功收官,31日的中午我们一起吃了庆功宴。这份感情从127天前建立,在北京的这些日子又愈加浓厚,我倒满了酒,和组委会的哥哥姐姐挨个干杯。此时,也只有“干杯”最能诉说我们的情怀。
6月1日,组委会帮我们订好了回去的火车票,下午9点半就要出发了。5月25日,我们是带着对拉萨的不舍离开的,因为那是我们生活的城市;而6月1日这一天,面对一个曾经陌生,现在却感觉熟悉的城市——北京,我们开始感觉不舍。北京,一个太过喧闹的城市,因为一些人,一些事,让我们对它有了情感。
6月1日下午从饭店离开时,我们和组委会的工作人员做了深深的拥抱。去往火车站的路上,天气变得阴沉沉的并开始下雨,刘主任开玩笑说老天都不想让我们走。是的,在北京5天的日子,或许是短暂的,但是,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或许已经经历了人生中5个月甚至5年才能经历的感情变化。
这不仅仅是一场比赛,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会铭记这一场比赛。
后记:请原谅我用很繁多但却很粗糙的语言来描述这一切,我只能是一个记录者,用这些最简单的文字来记录这场比赛的点点滴滴。但是,有些情感是不足以用我拙劣的文笔能表达出来的。比赛结束了,但是,有些人,有些事,是留在了心底的。而中国互联网协会建行“e路通”杯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感情办起来的。包括组委会的工作人员之间、工作人员和参赛师生之间、评委和参赛师生之间、各个参赛团队之间,或许大家不是很熟悉,但是大家因为这样一种最简单、最朴素的感情走到了一切。精神的力量是强大并永恒的,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大赛会一直办下去,而且会越办越好,这是我本人的心声,也相信是所有人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