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提交了一份“逐步恢复繁体字”的提案,他建议全国用10年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原因有三:第一,上世纪50年代简化汉字时太粗糙;第二,以前说繁体字太繁琐,难学难写,不利于传播,但是现在用电脑输入,再繁琐的字打起来也一样;第三,恢复使用繁体字有利于两岸统一。早在2008年的全国“两会”上,郁钧剑、宋祖英、黄宏、关牧村等21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也曾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目前现在有三种观点:据报道,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3月4日在其博客上专门发文,认为:“简化字不能轻率废除。”汉字要稳定,不要折腾(2009-04-10 07:48:09)
汉字稳定不折腾杂谈 |
昨天听说汉字又要折腾了,这次是大专家不认可某些简化字,而且主管部门要对简化字动手术,近期还要公布。
我的妈呀,简化字得罪谁了?为什么十多亿人用的好好的简化字非要折腾它不可?
这次手术据说是大专家不认可。比如说“同音替代”,一个“干”字代替了四个繁体字;比如说“草书楷化”,等等。
专家不认可不等于百姓不认可。专家的识字远非百姓可比 ,专家的学识亦非百姓可比;但是,简化字是十几亿老百姓天天使用的啊!不仅仅是专家使用,专家尽可天天写繁体字,和专家打交道的肯定都认识繁体字,近朱者赤嘛!但是,涉及十几亿老百姓天天使用的简化字最好不要折腾了。折腾简化字实质上是折腾十几亿中国大陆的老百姓啊!既然是主管部门要动用权力,我倒认为这场涉及十几亿中国大陆老百姓的事最好搞个听证会,听听草民的意见,千万不要一纸文字就要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毕竟与时俱进嘛!我们这几年并非没有这方面的先例,这可是涉及十几亿老百姓的事啊!
汉字从简从俗是文字发展的规律。数千年来汉字的简化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因此,五、六十年代诞生的简化字,不管其初衷如何,客观上顺应了汉字从简从俗的原则,并无过错。大专家的建议其实是对产生于五、六十年代简化字的全盘否定,惟一让大专家不主张立即废简用繁的理由是“代价太大”,如果不是“代价太大”,我们的大专家也主张全盘废简用繁。真真匪夷所思!
主管部门制订政策要顺从民意。这次来势甚猛的简化字手术据说有主管部门的权力支持,但是,以人为本的核心是顺从民意,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顺从民意。看看新浪网、腾迅网的民意调查,不同意废简用繁者高达60%以上。这是什么?这就是民意!即使有大专家发表意见,有主管部门动用权力,但是,民意终归是民意。大专家也只是个人意见,不可能代表十几亿天天与简化字打交道的老百姓。主管部门拥有权力,但是,权力是人民授予的,顺从民意是一切运用权力的基石!
海峡两岸实理统一的关键是中国大陆的更加强大,不是靠繁体字!
承载与传播传统文化的是经典。繁体字可以传播传统文化,简化字同样可以传播传统文化!因为文字本身承载的传统文化实在是太少太少,真正承载与传播传统文字的是中国古代的经典(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史记》等等),不论这些经典之作是繁体字还是简化字。以《论语》为例,它的最早版本应当是战国时代的齐国文字、鲁国文字,不是我们今天所谓的繁体字。如果以为文字的变迁会导致传统文化的丧失,那么,今天的繁体字也无法完成传播传统文化的重任,最好是恢复战国文字!天啊!如果以战国文字印刷《论语》,我真不知道当今有几位专家能读懂?
汉字要稳定,不要再折腾了!
又有王干说:废除简化字不是折腾,是昭雪废除简化字不是折腾,是昭雪——再与王立群商榷
王 干
王立群先生说废除简化字是折腾,错!
当初,搞简化字才是折腾!好好的用了两千多年的汉字,硬是被简化了,搞得少胳膊缺腿的,折腾了多少人力物力。1977年第二次简化,更是折腾!后来在思想解放的推动下,“二简”废了,二简真的很“二”,谁都看的明白。一简(现行的简化字)其实是“二简”的哥哥,他们的宗旨都是“拼音化”,是革“汉字”的命,其后来席卷全国的十年浩劫文化大革命,更让简化字成为文化革命的先锋。
实践证明,汉字不该减,中国字不能拼音化,当初的简化是由于生产力低下(录入排版不方便)和西化思维影响的结果(20年代有人提出废除汉字),而如今汉字和拼音文字在使用上相比比,只有文化的优势,没有任何劣势,加在原来繁体字身上的不白之冤该昭雪了!
这百年冤案,成熟、稳定、优美的汉字被折腾得支离破碎,如今有人要还历史的本来面貌,王立群先生却说是“折腾”,请问:
给冤假错案平反,能叫折腾吗?还历史的本来面貌叫折腾吗?
一国两种文字,这是不是折腾?和二为一,才是和谐。且不说海外用繁体字,光大陆就是始终两种繁简并行,造成了很多混乱和浪费,说明繁体字不可替代!
全球的海外的华人几大千万,几百年来一直使用传统的非简化字,如废除繁体字,他们的使用的汉字怎么和祖国接轨?中华文化就这样断裂?
现在恢复抢救那些即将消失的文化遗产也叫折腾?
不折腾是无事生非,废除简化字恰恰是平息历史事端,这些年来关于繁简的论争始终就每停息过,若政府拿出拨乱反正的勇气来,废除简化字,将是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一个巨大贡献!
至于王立群先生说的民意,就有些装天真了,网上的调查是比较复杂的事情,何况60比40也不是一个绝对的数字,本人参加过几次类似辩论赛的活动,一开始总是“挺简”占大多数,辩论结束后。废简人数与拥简人数平分秋色,注意!参与者大多数是没接触过繁体字的80后!而在网上,没接触过繁体字的“80后”、“90后”占了绝对领先的比例。
再者,倘若政府决策以网上人数来决策,那也太娱乐了!况且这不是全民公决的事情,即使全民公决,也未见得就是拥简派胜出,如果加上海外华人参加,废简派必将大获全胜!
汉字是全人类的共有的文化遗产,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有能力和义务保护好这份硕果仅存的世界珍宝。两千年来,世界上唯一能够使用的“古”文字就是汉字,是活化石,会呼吸的文物.
当年参加制定简化字方案的唯一幸存者季羡林先生,前不久提出废除简化字,是自我否定,为当年受委屈的繁体字正名,正是实事求是精神的体现。作为当事人,季老的博大胸怀值得后人景仰。而在《百家讲坛》上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的王立群先生,在简化字问题上,是否有些叶公好龙之嫌呢?
也有中立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是,从学术的层面看,汉字的“简”“繁”之争,是一件好事。“百家争鸣”,是科学研究、学术探讨、理论辩争的必由之路,也是学术繁荣、思维活跃、思想解放的基本标志。二是,“简”派、“繁”派各有各的道理。“繁”派认为,汉字的精华是由繁体字体现的,文明古国的精髓要继承,能够“写简识繁”或“用简识繁”是件好事。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习繁体字,可以更直接地学习古代文化知识,了解汉语作为象形文字的独特魅力,同时,现在海外华人圈都在使用繁体字,造成“华人不同字”的局面。只有恢复繁体字才能让大中华有凝聚力。也可以和港澳台地区的交流更加便捷,未尝不可。“简”派认为,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其总趋势就是从繁到简。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草书、行书又是隶书的简化,而简体字正是楷书的简化。目前繁体字只是用于台湾、香港、澳门及北美等地的华人圈中,使用人数约为3000多万。简体字用于中国大陆、马来西亚、新加坡及东南亚等地的华人圈,使用人数超过13亿。三是,如果真的要“逐步恢复繁体字”,千万要慎重。恢复繁体字,字典、书本、标牌等等的修改需要投入太多精力和金钱;新中国自成立以后,一直使用简体字,突然改为使用繁体字会使社会语言系统出现混乱;文字不过仅仅只是个记录符号,方便、快捷、公众认同才是关键。综上所述,我对汉字“简”“繁”之争的看法:可以争论,不可折腾!1,“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属于学术问题,愿意试一试的地方和学校不妨试一试,但不可全国“一刀切”,更不能作为“逐步恢复繁体字”的方法和步骤。2,稳定汉字,不能随意简化。简繁互补是中国文字的演变规律。最古老的汉字是甲骨文,笔画相对简单。到了商周的金文很多字被繁化了,小篆比金文简化,而之后的隶书又有繁化的趋势,直到后来的唐楷繁简相宜,汉字就没有大的变化了。1956年1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汉字简化方案》。目前流行的简化汉字,基本上以此为基础,共有2235个。现在,要在稳定上下功夫,对于一些生造的简化字,不易推广和使用。3,在公务活动、教育教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主要公共服务行业等领域,简化字必须作为基本用字。在其他领域,比如,历史研究、古文研究,与港澳台交流,“识繁写简”等,对繁体字的学习和使用不加干预。4,至于“繁体字申遗”,也可以试一试。笔者属于中立者。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包括文字。文字是人们交流和沟通的工具之一,既是如此就应该体现文字的工具属性。若刻意的改变或保持阻碍了人们的交流和沟通必然不会被历史选择并被逐步淘汰。“繁”“简”之争的观点上述已经比较全面,不在复述,笔者认为,还是让文字顺其自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