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开凿与变迁——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出版工程 京杭大运河开凿原因


京杭大运河开凿与变迁——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出版工程 京杭大运河开凿原因

【书名】《京杭大运河开凿与变迁》

【丛书】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出版工程

【作者】毛锋,吴永兴,李喜佳

【ISBN】978-7-121-24657-9

【页码】416页铜版纸全彩色【装帧】精装带护封

【开本】1/16【尺寸】210×280

【出版日期】2014年 【定价】182.00元

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京杭大运河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自然水系,沿线区域一直是元、明、清各朝代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最活跃的地区。本书从地理的维度,把京杭大运河置于五大自然水系的环境之中,研究和探讨运河的开凿及使用,运河与周边水系及环境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以及政治、军事和经济对运河的影响。随后按地理区划及各区段运河发展的脉络,介绍重点河段的开凿、使用、维护和变迁的历史过程。最后介绍京杭大运河整体的开凿、改造、维护和使用。本书内容除了北京至杭州的京杭大运河外,还涉及从洛阳至杭州的东西大运河、从北京过开封通至杭州的南北大运河,也涵盖杭州至宁波的浙东运河,以及一些曾经开挖使用、现已不存在的区间运河。

本书力图从全局视角介绍中国运河开凿、使用、发展和变迁的过程。希望通过本书能让读者看到一个贯穿五大自然水系的京杭大运河体系,让读者看到深融在中国历史中的大运河,看到一个生动鲜活而又充满危机的大运河、一个开凿和变迁过程都与国家及民族命运密不可分的大运河。

【作者信息】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空间信息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应用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清华大学)主任,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环境监测专业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空间信息技术应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吴永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空间信息技术在城乡规划、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的应用研究工作。

李喜佳,遥感专业硕士,毕业后一直在空间信息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应用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清华大学)京杭大运河项目组工作。

【目录】

总序

出版说明

第一篇 京杭大运河区域的自然水系

第一章 黄河下游河道003

  黄河上游/003

  黄河中游/005

  黄河下游/007

  黄河下游河道变迁/010

    先秦时期/010

    秦汉时期/015

    东汉末至北宋末 / 020

    南宋、金时期/021

    元 代/024

    明 代/028

    清代至今/033

第二章 淮河水系036

  古淮河水系/036

    古淮河水系概况/036

    农田水利/037

    水运发展/039

  黄河夺淮时期的淮河水系/040

    淮河水系的变化/040

    洪泽湖、南四湖、骆马湖的形成 / 040

    淮河支流水系的变化/049

  黄淮分离时期的淮河水系/053

第三章 海河水系055

  海河水系的形成与演变/055

     海河流域概况/055

    海河水系的形成/056

    海河水系破茧成蝶/059

    海河水系的解体/060

    海河水系的再形成/061

  海河水系支流变迁/063

    漳 河/063

    子牙河/065

    永定河/067

    潮白河、蓟运河/072

    海河水系的治理/075

第四章 长江下游水系078

  长江上游/080

  长江中游/084

  长江下游/086

  长江下游江心洲的形成与影响/089

第五章 太湖水系093

  太湖的形成/093

  太湖地区水系与水利/096

    春秋战国至隋以前水系的发展/097

    隋唐宋时期太湖水利发展 / 098

    元明清太湖水系水利发展 / 100

    新时期的太湖水系/101

第六章 钱塘江水系105

  钱塘江水系概况/105

    钱塘江潮/108

  钱塘江流域水利开发与水系/110

    区间运河与水系 / 110

    西湖的治理/113

    海塘的建设/118

第二篇 隋唐宋南北大运河的开凿与变迁

第七章 隋代开凿南北大运河的历史背景124

  三四百年的分裂及隋朝的统一/124

    西晋内乱与五胡乱华 / 125

    南北朝的终结与隋朝统一中国 / 127

  隋代南北大运河开凿的历史背景/128

    隋代的建立与发展/128

    广通渠/131

第八章 通济渠的开凿与变迁133

  通济渠段隋前区间运河/133

    鸿沟水系 / 134

    阳渠运河/136

    东汉王景治理汴渠/137

    睢阳渠/137

  通济渠的开凿/139

    开凿背景/139

    开凿过程/140

    通济渠的成效/141

  通济渠的变迁/145

    唐代的治理 / 145

    五代时期的汴渠/149

    北宋时期的汴渠/150

    通济渠的废弃/157

第九章 邗沟的重新开凿与变迁158

  隋代以前的邗沟运河/158

    春秋开凿邗沟/158

    西汉邗沟的延伸——茱萸沟/159

    东汉邗沟西道/160

    魏晋南北朝时期邗沟改道 / 161

  邗沟的重新开凿/163

    隋文帝重新开凿邗沟/163

    隋炀帝重新开凿邗沟/164

    隋炀帝过运河游江都/164

  邗沟的变迁/167

    唐代的治理 / 167

    五代另开邗沟入淮通道/171

    宋代楚扬运河/172

第十章 永济渠的开凿与变迁175

  永济渠段的区间运河/175

    白沟的开凿 / 176

    平虏渠的开凿/177

    泉州渠的开凿/178

  永济渠的开凿/179

    永济渠开凿背景 / 179

    开凿永济渠/180

    隋炀帝三征高丽/181

  永济渠的变迁/183

    唐朝时期的永济渠 / 183

    宋代的永济渠/186

第十一章 江南运河的形成与变迁189

  江南运河段隋前的区间运河/189

    百尺渎/189

    古江南运河/190

    丹徒水道/191

    陵水道/194

    頔塘运河/194

    破冈渎/195

    上容渎/196

  江南运河的开凿/197

    开凿江南运河背景/197

    江南运河的开通/197

  江南运河的变迁/199

    唐朝的江南运河 / 199

    宋朝的江南运河/204

第三篇 元明清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与变迁

第十二章 元代开凿京杭大运河的历史背景212

  元帝国的建立及当时的南北大运河状况/212

    北宋与辽的对峙 / 212

    南宋与金的对峙/217

    元帝国的建立/219

  京杭大运河开凿的历史背景/222

     元朝建立前的南北大运河整体状况/222

    开凿京杭大运河的背景/223

第十三章 通惠河的开凿与变迁228

  通惠河开通前京津地区的运河/229

    隋代以前的区间运河 / 229

    隋唐宋时期京津地区的运河 / 233

  金朝统治下北京的水运/236

  元代开凿通惠河/237

    重开金口河 / 238

    开通坝河/240

    郭守敬开凿通惠河/241

  明代通惠河的治理/246

    明代通惠河概况 / 246

    明永乐到正统年间通惠河的治理/247

    明成化到弘治年间通惠河的治理 / 250

    明嘉靖后通惠河的治理/250

  清代通惠河的治理/251

    清代的北京城及通惠河/251

    清代康熙到乾隆时期通惠河的治理 / 254

    清代嘉庆至清末通惠河的治理 / 255

第十四章 北运河的开通与变迁257

  元代北运河开通前的河道/257

  元代北运河的形成/259

  明清北运河的治理/261

  北运河、南运河三岔口段/268

第十五章 南运河的开通与变迁271

  元代南运河开通前的河道/271

  元代南运河的形成/272

  明代南运河的变迁/274

  清代南运河的变迁/275

第十六章 会通河的开凿与变迁280

  元代之前山东地区的运河/280

    春秋战国时期的山东运河 / 280

    东晋时期的山东运河/281

    隋唐宋时期的山东运河/282

  元代开凿会通河/283

    会通河开凿背景与准备 / 283

    开凿会通河/284

    元代的会通河治理/286

  明代会通河的变迁/287

    重开会通河 / 287

    建设会通河水利枢纽/289

    会通河河道的变迁/296

  清代会通河的变迁/301

    会通河道前期的疏浚 / 301

    闸坝的兴建与整修/301

    清代中期以后河道局部调整 / 302

第十七章 中运河的形成304

  开通中运河前的区间运河/305

  清代开通中运河/306

    开通皂河/306

    开通中运河/307

第十八章 淮扬运河的延用与变迁312

  元代以前淮扬运河的形成与发展/313

  元代的淮扬运河/314

  明代的淮扬运河/315

    入淮处开清江浦/316

    潘季驯治理黄、淮、运/318

    沿途筑堤,河湖分离/321

    开凿白塔河/322

  清代的淮扬运河治理/323

    清口的治理/323

    淮扬运河入江改道/328

第十九章 江南运河的延用与变迁332

  元代以前江南运河的形成与发展/333

  元代的江南运河/334

  明代的江南运河/336

    开凿胭脂河/336

    治理胥溪运河/338

  清代的江南运河/340

第二十章 浙东运河的形成与变迁346

  浙东运河早期的河道/347

    山阴故水道的开凿/347

    鉴湖工程/348

  浙东运河的形成与发展/350

    浙东运河的形成/350

    浙东运河的维护/351

  浙东运河的完善/351

    北宋时的浙东运河/354

    南宋时的浙东运河/354

    浙东运河的延用/355

第二十一章 新中国成立后京杭大运河的治理356

     清末到民国的京杭大运河/356

    新中国治理下的京杭大运河 / 357

第二十二章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与京杭大运河365

  京杭大运河的新使命:南水北调/366

    东线工程概况/366

    东线工程供水目标及规模/367

    东线工程输水线路/367

    东线工程分三期建设/378

    东线一期工程建设情况/378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与京杭大运河的可持续利用/380

    京杭大运河河道的可持续利用/381

    调水工程技术的可持续利用 / 381

 参考文献/385

 索 引/387

总序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这是世界对这个独有的大型线型水利遗产、运河流域文化和巨型活态文化景观遗产的认可与肯定,是对中国古今水利成就及中华文化的体悟和尊重。

中国大运河与万里长城,被誉为世界最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在中国广袤的疆土上,万里长城铸造出雄壮的“一撇”,京杭大运河镌刻出美妙的“一捺”,在中国版图上组成了一个巨大的“人”字。这是东方巨人的“人”,是力量的人、智慧的人、勤劳的人,这个巨大的“人”字托举、伴随着我们的国家走过曲折、艰难、勤劳而智慧的过去,也必将伴随我们走向光明、美好的未来。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文明之母。水不仅滋润大地、孕育生命,水还是人类文化发源和人类文明繁衍之必需。依赖水、利用水、疏引水、治理水、保护水是人类与其他动物完全不同的特质之一,也是人类在地球生物体系中脱颖而出的原因之一。地球上自然湖泊、河流依地形地势而成,人工运河帮助沟通河湖、形成网络,人工与自然合成的水系网络可以更经济、更科学、更方便、更快捷。人工运河开凿和水利设施的建设与使用,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和水平的历史见证。

已经挖掘的远古遗址证实,从新石器时代到夏商周时期,中国已有部落开始开凿和使用运河来完成航运和灌溉。共工治水把人工水利推向广阔地区,大禹全国性、系统化地治水使得九脉归流。大禹治水后约两千年,吴王夫差开辟连通长江与淮河的邗沟;再逾五百年,隋炀帝开凿隋唐大运河;至元代,京杭大运河南北贯通,并延用至今。从地理空间上,蜀地的都江堰工程、广西的灵渠、汉中的广通渠、中原的鸿沟,以及江南地区的河湖水系、运河网络,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与水、与运河密不可分。

大运河贯穿南北,连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自然水系,极大地弥补了天然河道的不足,缩短了河流水系之间的距离,促进了流域文明的交汇和融合,促进了国家的繁荣和统一,促成了文化文明的交流和共兴。大运河有许多次局部变迁,但其作为唐、宋、元、明、清各个封建王朝命脉的地位始终没有变。大运河的伟大历史作用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一是国家统一的保障线。大运河贯通以后,承担着军队的调集、粮草辎重的运输、各类货物和人员的交流、政令文书的传递等功能,运河的畅通与国家政治大局息息相关。大运河畅通繁荣之时,必是国家统一、稳定、兴旺之期;反之,国家分裂、割据、衰败之际,大运河也必为梗阻、间断或荒废。大运河,是国家统一的保障线。

二是经济交流的大动脉。唐《元和郡县志》描述大运河的作用:“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从大运河贯通伊始,它一直是连接京师与经济富足地区的经济交流的大动脉。元代欧阳玄论及通惠河、会通河时写道:“东至于海,西暨于河,南尽于江,北至大漠。水涓滴以上,皆为我国家用。东南之粟,岁漕数百万石,由海而至者,道通惠河以达。东南贡赋凡百上供之物,岁亿万计,绝江、淮、河而至,道会通河以达。商货懋迁与夫民生日用之所须,不可悉数。二河溯沿南北,物货或入或出,遍天下者犹不在是数。又自昆仑西南,水入海者,绕出南诏之后,历交趾、阉婆、真腊、占城、百粤之国;东南过流求(即古琉球国)、日本,东至三韩,远人之名琛异宝、神马奇产,航海而至;或逾年之程,皆由漕河以至阙下,斯又古今载籍之所未有者也。”欧阳玄的论述也适用于京杭大运河整体。京杭大运河连通南北,辅之海运可达中国大部分地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及亚欧。真可谓一水沟通,满盘皆活。

三是文化融合的主纽带。从“线”上看,大运河沟通燕、赵、齐、鲁、两淮、吴、越等多个文化区域;从“面”上看,大运河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流域。各个区域间由于地理、气候、环境等自然条件的差异,政治、历史背景的不同,形成了各个区域间文化的差异。大运河贯通以后,促进了运河周边区域的社会发展,促进并带动大半个中国纵向与横向的文化交流,加快了中国文化的演进与融合。这种演进与融合,从生产力到生产方式,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其痕迹随处可见。大运河,对于中华文化的广博、厚重、包容、共融、共通等特性的形成与发展,对于中国广大地区在习俗、习惯、信仰、价值观等方面的趋同与保护,对于吸收世界多民族的优良传统并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纽带作用。

四是沿岸城市的母亲河。河流与运河沿岸是最佳的城市衍生地。运河的开通、人口的大量聚集造就了“城”,码头、人员和物资的交流形成了“市”。春秋时期开凿邗沟“沟通”长江和淮河,促兴了邗沟两端名城扬州和淮安。京杭大运河、南北大运河沿线城市呈“点线状均匀分布”绝非偶然而成。江南运河畔的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嘉兴、杭州,无不因运河而兴、借运河而旺、凭运河而长盛不衰。徐州系南北要冲、军事重地、水运枢纽,大运河、泗水、汴河交会,非水非运无以为由。济宁、聊城、临清、德州、沧州、天津、通州等,无不因运河而发展、而繁荣,元明清三朝首都北京,更得运河之济,被喻为“从大运河上漂来的城市”。而泗州、宿州、睢州、商丘、开封、郑州、洛阳等亦处于运河沿线……在高度依赖水路运输的古代,运河畅行之处,便是城市兴盛之所;运河梗阻、断流、淤废之地,城市的衰落、转移甚至废弃也随之而来。可以说,运河流淌到哪里,码头、船舶、人流集中到哪里,城市就在哪里兴起。

五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开放之河。京杭大运河密近大海,且与海岸线大体平行,有多处便捷的出海口。历史上,大运河直通长安、洛阳,两都恰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大运河东连天津、山东半岛、扬州、杭州、宁波等海上口岸,连接“海上丝绸之路”,远通亚欧。通过大运河输出了大量丝绸、纸张、瓷器、茶叶、中药和手工艺品等;也从陆路、海路引进波斯、东非、东南亚的宝石、珊瑚、玛瑙、香料、药品及动植物……大运河是对外文化与物资交流的主要线路。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早期的传播也借助了大运河的便利。回族是中国人口数量排列前位的民族,回族民众善于经商,哪里商贸旺盛,他们就定居到哪里,清真寺也就建到哪里,因此清真寺遍布运河沿岸城乡。

综上所述,大运河不仅催生和承载了伟大的中华文明,而且其本身就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夺目的文化景观。

全面深入地研究大运河,介绍运河知识、传播运河文化、促进运河发展、践行运河保护,不仅是学界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华夏子孙的神圣使命。为此,我们集中国内著名的学者、专家成立《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出版工程》专家委员会,与各方面的编辑出版专才,共同策划和出版本套丛书。

丛书内容涉及大运河的历史、文化和保护三个主要方面。除全面系统地介绍京杭大运河外,还包括了隋唐运河、关中运河、灵渠、都江堰及西北边陲的区间运河,内容涉及历史、现状、应用,涉及运河环境和生态保护,涉及运河文化及文化保护规划与实施,是全面、深入、生动介绍中国运河历史、运河成果、运河文化的经典性作品。《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出版工程》得到国家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获准成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中华文明,对运河历史、运河文化与运河保护的高度重视与扶持。

《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出版工程》分为三卷,12个分册:

运河遗产卷

京杭大运河历史与复兴

京杭大运河开凿与变迁

京杭大运河水利工程

京杭大运河漕运与航运

运河文化卷

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

京杭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

京杭大运河历史文化及发展

京杭大运河沿线典型区域生态环境演变

运河保护卷

京杭大运河城市遗产的认知与保护

京杭大运河遗产监测技术与应用

京杭大运河突出普遍价值的认知与保护

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中的遥感技术应用

大运河研究囊括多个学科,跨越时空,涵盖过去、现在和未来,是内涵极丰、外延极广的大学问。尽管前人、今人已经做了很多研究,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然而,大运河作为活态的、线型的、依然在发展变化着的特殊文化遗产廊道,还有大量的课题等待我们去研究、去发掘,还有许多问题等待我们去解答、去探索。因此,本丛书也是在中国大运河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后,所揭开的崭新的篇章。一门古老而崭新的学科——运河学正在兴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为中华文化的传播,为大运河遗产的宣传与保护,为京杭大运河的发展、复兴和可持续利用贡献一份力量。

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出版工程

2014年9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54038.html

更多阅读

声明:《京杭大运河开凿与变迁——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出版工程 京杭大运河开凿原因》为网友朝歌夜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