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出故障了》教学案例与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反思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由电池、电线、灯泡组成的电流动的环路叫电路;电路有时会出故障,我们可以用替换法、检查法或做一个电路检测器来检查电路出故障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经历对一个故障电路进行有根据地猜测,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经历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出故障的活

动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精神和在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的兴趣,进一步激发探究电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电路出故障的原因,培养有根据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经历用电路检测器检查故障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指导学生用电路检测器正确、科学地检测电池、电池盒、灯座与灯泡等元件。

【 教学准备 】

1、每组一套坏的电路元件(一个电池、一个电池盒、一个灯座、一个电灯泡、二条不同颜色的电线)2、每组一套做电路检测器的元件(一个电池、一个电池盒一个灯座、一个小灯泡、三条电线)3、好的备用电池、电线、小灯泡若干。(以备找出原因后代换)4、科学文件夹;5、教师用万用表、电笔

教学过程

一、了解电路,矛盾揭题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么流动的?揭示“电路”

①上课之前,陈老师想考考大家,我手中有一只小灯泡,谁能利用这些元件来点亮它?(指名一生上台连接。)

②谁能说说小灯泡为什么会亮起来?这个电路中的电是怎样流动的?

③小结:电从电池正极流出,通过电线、灯泡回到电池的负极,在这个电路中,电流通过了每一个元件,形成一个完整的环路,因此灯泡就会发光。像这样由电池、灯泡、电线组成的电流动的环路叫做电路。(板书:电路)

2、学生连接电路,发现故障,揭题

①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电路元件,谁能用同样的方法把它接上吗?(学生发现灯泡不亮)

二、合理猜测,讨论方法

1、灯泡不亮了,说明什么?

2、电路出了故障,说明灯泡中有没有电流通过?那哪一部分出了故障,使电流中断,灯泡不亮呢?

①请每个小组先讨论讨论。(学生猜测)

②学生汇报,哪个小组说说可能是电路中的哪部分出故障,使灯泡不亮。

3、讨论方法

①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子就找出了这么多可能存在的故障。但这些毕竟还是我们的猜测。那我们怎样才能确切地找出电路中的故障所在?

预设:换元件、换元件前先观察。你们对这种方法有没有意见?

教师说换了以后,如果发现不是这个元件的问题怎么办?

我们再想想看,还有没有更好更简便的方法?

三、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

1、我们平时看到电工师傅们是如何检测电路的?

2、教师拿出万用表说,电工师傅就是用万用表来检测的,这种工具我们称他为电路检测器。今天咱们能不能做一个像万用表一样的电路检测器?利用它就可以查出故障的电路了,观看课文插图,电路检测器。

3、咱们亲手制作电路检测器,怎么样?请材料员取出1号袋,我们开始吧。(学生制作电路检测器)

四、用电路检测起检测故障电路

1、这个电路检测器能检测电路中的故障吗?你怎么知道?同学们刚才的这两根的电线头就是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

2、我们该怎样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故障的电路?请小组互相讨论一下。

①学生小组讨论

②学生上台汇报,教师适时指导,完善方案。

要求下面的学生倾听:哪些和你们的想法一致,哪些和你们的想法不同?

预设:学生:用检测器的检测头去碰可能有故障的部分。

师追问:你怎么知道这部分有没有故障?

对他们组的方法有没有补充的?

提示:是不是马上就用检测器去检测可能有故障的部分?

那先怎样做?为什么先要把检测头接触一下?

仅仅做一次就够吗?为什么要重复检测呢?

为了实验的准确性,老师建议同学们至少做两次

3、整理实验方法(课件出示:)

A、先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相互碰一下,看检测器的灯泡是不是发光。

B、把可能出故障的元件串到电路里,看检测器的灯泡是否发光。

C、重复检测一次。

4、都会了吗?哪个同学们能够给大家示范一个。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他有严格按照这种方法去操作吗?指生演示。

提问:谁能说说刚才这位同学哪些环节做得比较好,哪些环节被他忽略了?

你能再重新检测一次?

5、接下来的任务是用刚才的方法查出电路出故障的地方。老师已经为每个小组设置了一个有故障的电路,你们能用电路检测器把故障找出来吗?为了让你们的实验更顺利,老师给你们一个温馨提示。

《电路出故障了》教学案例与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反思

A、小组内要分工合作,实验时尽量放低声音。

B、边实验边记录。(简单解释记录表的填写)

C、把检测出来的故障元件放在1号袋中,然后在材料盒中换取好的元件。

D、重新连接电路 ,排除故障,使故障电路中的灯泡亮起来。故障电路中的灯泡亮起来,说明你已经排除故障,成功了。

6、明白了吗?请在抽屉中拿出电流实验盒中的故障电路,开始实验吧。

7、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8、交流检测结果:

电路都修好了吗?很好。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的电路中有几处故障,是什么地方出的故障。

追问:你们是怎样检测出来的?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今天这堂课中表现得真不错,不但分析了故障电路的原因,而且还用电路检测器能把故障排除掉,最后使小灯泡都亮了起来,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啊!

不过,老师还要特别提醒一点,我们的这个电路检测器,只能在实验室检测一些简单的电路,千万不能用来检测220V

教后反思

《电路出故障了》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我以教材为载体,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针,在执教过程中,较好地体现了它的精神。

一、引发认知冲突,产生问题意识。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是一种建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课堂上,如果教师给予学生充分展现“矛盾”的机会,(例如让学生连接一个故障电路)学生就会主动产生解决矛盾的心向(连接正确,为什么灯泡不亮呢?),主动探究问题产生的根源(合理分析出故障的原因),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用电路检测器去检测就能确切地找到故障所在)。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角色由操作步骤的被动“执行者”转化为主动的“探究者”。因此,课堂上给予学生展现“矛盾”的机会,可以真正扩展学生主动探究的空间。

二、亲历过程,主动探究。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过程;他们带着已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科学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去构建对科学的理解。

在这堂课中,我努力地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大胆到进行猜测、验证,留有充分的时空去尝试、讨论、研究,调动学生全员参与、自主探究,让他们充分展示其思维过程,而不是将学生的学生的思维纳入教师的思维轨道,因为只有自己发现并学会的知识才是记得最牢固的。如:学生独立操作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检测故障电路之后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情况,学生在汇报交流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学到了别人的长处自然而然学会了如何准确而又方便的检测。这样,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主动构建新知,就像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才能真正掌握本领。

三、有效指导,规范检测。科学课堂的载体是一个个的活动,而活动的顺利开展有赖于教师的精心组织与指导,可以这么说谁在课堂上真正地把握住了指导,谁就赢得了课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悉心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科学规范的探究过程,是科学老师不懈地追求。比如在教学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一个故障电路之前,先让学生说说怎样才能把故障找出来?学生提出了用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检测有故障的元件,逐一检测,逐渐排除。学生还为先检测哪一个元件进行了辩论。学生提出了自己的检测方案,如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法检测,确实也能检测出来,但这种检测从表面上看似乎更加地开放,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但我们如果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这个角度看,这种方法只是让学生在检测中演绎自己现有的探究水平,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没有更多的收获。如何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有更大的发展呢?我把这个活动的目标定位于学会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如何引导学生规范科学的检测呢?我采用教师的追问,教会学生能够科学使用电路检器。

教学反思;

《电路出故障了》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我以教材为载体,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针,在执教过程中,较好地体现了它的精神。

一、引发认知冲突,产生问题意识。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是一种建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课堂上,如果教师给予学生充分展现“矛盾”的机会,(例如让学生连接一个故障电路)学生就会主动产生解决矛盾的心向(连接正确,为什么灯泡不亮呢?),主动探究问题产生的根源(合理分析出故障的原因),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用电路检测器去检测就能确切地找到故障所在)。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角色由操作步骤的被动“执行者”转化为主动的“探究者”。因此,课堂上给予学生展现“矛盾”的机会,可以真正扩展学生主动探究的空间。

二、亲历过程,主动探究。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过程;他们带着已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科学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去构建对科学的理解。

在这堂课中,我努力地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大胆到进行猜测、验证,留有充分的时空去尝试、讨论、研究,调动学生全员参与、自主探究,让他们充分展示其思维过程,而不是将学生的学生的思维纳入教师的思维轨道,因为只有自己发现并学会的知识才是记得最牢固的。如:学生独立操作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检测故障电路之后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情况,学生在汇报交流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学到了别人的长处自然而然学会了如何准确而又方便的检测。这样,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主动构建新知,就像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才能真正掌握本领。

三、有效指导,规范检测。科学课堂的载体是一个个的活动,而活动的顺利开展有赖于教师的精心组织与指导,可以这么说谁在课堂上真正地把握住了指导,谁就赢得了课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悉心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科学规范的探究过程,是科学老师不懈地追求。比如在教学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一个故障电路之前,先让学生说说怎样才能把故障找出来?学生提出了用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检测有故障的元件,逐一检测,逐渐排除。学生还为先检测哪一个元件进行了辩论。学生提出了自己的检测方案,如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法检测,确实也能检测出来,但这种检测从表面上看似乎更加地开放,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但我们如果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这个角度看,这种方法只是让学生在检测中演绎自己现有的探究水平,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没有更多的收获。如何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有更大的发展呢?我把这个活动的目标定位于学会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如何引导学生规范科学的检测呢?我采用教师的追问,教会学生能够科学使用电路检测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53741.html

更多阅读

获奖论文:《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宣城市2009—2010学年度中小学幼儿园优秀教学设计、教学课例和教育案例评选参评案例”《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绩溪县适之中学 张一、教学设计思路:针对九年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名家教学实录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余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

《安恩和奶牛》教学反思 安恩和奶牛续写

《安恩和奶牛》教学反思——读出情,才能悟出情《安恩和奶牛》这篇小说描写人物、塑造人物形象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备课时,朗读了很多遍课文,发现本文人物语言很有特色——简短但富于变化。安恩在与第一个买牛人和第二次的买牛人——屠

《莫泊桑拜师》教学反思 莫泊桑拜师

《莫泊桑拜师》教学反思《莫泊桑拜师》这篇课文事情发展顺序叙述了法国作家莫泊桑青年时请福楼拜指导写作,经过老师的细心指导,莫泊桑仔细观察,用心揣摩,积累了许多素材,写出了不少有世界影响的名著。叙述条理清楚,层层推进,由指导如何观

声明:《《电路出故障了》教学案例与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反思》为网友我很怪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