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其它古代艺术作品不同,中国古老的木结构建筑有着独特的生命轨迹。元代以前的木构,全国所剩无几,南方更少,保存下不足10座。所以,每一处遗存几乎都是一个传奇。古建筑经过近千年的历史考验而屹立不倒,除了机缘、运气,更需要历朝历代悉心的维修和保护,随着时光的流逝,其内部结构和外部形貌都会发生改变。
我们站在莆田元妙观三清殿的中央,时而抬头仰望,时而弯腰俯察,在心中试图还原这座古老木构在北宋末年时的原貌。根据志书的记载,元妙观旧名天庆观,创建于大中祥符年间。现在,三清殿正脊下留有明代崇祯十三年维修的墨书题记。 两山和下檐是清代增建的,上檐的四缝梁架,虽经过明末的大修,仍保持了北宋末年的风貌,结构与做法都和华林寺大殿近似。金柱也是是明代抽换的,柱身下部为石材,上部为木材,两侧都开有榫口,表明迟至明末,三清殿的前檐还是辟有前廊的,这也是华林寺大殿相同。
闽浙两省的宋、元木构,如保国寺大殿、元妙观三清殿,现代维修前的华林寺大殿、天宁寺大殿,在清代都被添加了外檐,脆弱、易朽的木构被装进一个“盒子”中封闭起来。我们推测,这或许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保护措施。崇祯十三年大修三清殿,匠人们还能参考原构抽换构件,在木材的加工、铺作的做法、建筑细部的装饰上基本仿真。到了清代,或许因为传承的断裂,营造水平的下降,依式重建已经力不从心。古老的建筑添加了外檐,容颜虽改,却风骨犹存。清代人当年不擅改原构,保护古物的精神和做法还是很值得现代人参考的。
今日三清殿的外观,下檐是清代添加的。
华拱四瓣内凹、标准的皿斗,全部是古制
昂嘴的曲线雕饰
乳栿插入金柱柱身,以丁头拱承托,闽系建筑的标志性特点
金柱间的扶壁拱以两组令拱和柱头枋交替叠压三层,类似做法见于日本“大佛样”
四椽栿和平梁之上,以一组斗拱承托脊檩,不用北方常见的叉手等斜项。
金柱下部为石材,开地栿榫口,柱础是宋代流行的覆莲石础
崇祯十三年和1956年的两段维修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