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比较文学的定义:
是一种以寻求人类文学共通规律和民族特色为宗旨的文学研究。它是以世界文学的眼光,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各种文学关系进行的跨文化的研究。
二.比较文学20世纪100年间的发展历程:
(1)20年(1898--1919年):发生;
(2)30年(1920--1949年):发展;
(3)30年(1950--1979年):滞缓;
(4)20年(1980--2000年):繁荣.
其中前三个阶段是后20年比较文学繁荣的前奏;后一个阶段的百年学术史的重心所在.
三.比较文学的影响:
(1)连接中外学术;
(2)促进文学交流;
(3)开拓国际视野;
(4)构建世界意识;
(5)打通学科藩篱;
(6)强化整体思维;
(7)在世界文学中为中国文学定性和定位.
四.微观比较文学和宏观比较文学的区别:
(1)研究视野的宽窄不同;
(2)研究对象的大小不同;
(3)宏观比较文学有世界的观念,有世界的视野,有世界的眼光,而微观文学研究没有这些特点.
五.中国文学的文化特征:
1.官吏作家化和作家官吏化:
(1)原因: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单一性和单纯化;
(2)主要政策机制:科举制度;
(3)严重后果:作家人格不独立,思想不自由;用价值观,政治功能为标准来评价作家,重视诗文而轻词,小说和戏曲;伦理教化传统;作家忙于求官做官,创作时间有限,作品数量少;作品风格以老到圆润为上,缺乏青春朝气;
2.现世主义态度(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时行乐);
3.非个性主义倾向(鲁迅作为“剖析者”没能走进自己是“犯罪者”的角色).
六.中国文学的审美特征:
1.诗歌独具意象之美---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2.小说追求史传之真;
3.戏剧保有讲唱之趣
(1)在文体形式上,“代言体”夹带“叙事体”;
(2)在结构布局上,采取的是与讲唱艺术一脉相承的线性结构模式;
(3)戏剧的时间和空间虚拟化.
七.宏观比较文学的三个基本层次:
1.“民族文学”或“国民文学”的研究;
2.区域文学研究;
3.世界文学研究.
八.印度文学的特征:
1.文艺内容泛神化;
2.文艺形象泛众生化;
3.文艺形式泛音乐化.
九.犹太-希伯来文学的特征:
1.一本书:希伯来圣经与文学的二元化;
2.一个神:耶和华的文学形象;
3.一个梦:从亡国到复国的题材主题.
十.阿拉伯文学的特性:
1.文化的“沙漠特质”--扩张,包容和吸纳性;
2.诗人的“沙漠性情”--多变性和极端性;
3.作品的“沙质结构”--颗粒化,松散化。
十一.伊朗(波斯)文学的特性:
1.一流诗国:诗人之邦的形成;
2.二元对立:袄教精神的渗透;
3.四方交汇:文学的“介在性”特征.
十二.日本文学的特性:
1.思想构造:皇国观念与“脱政治”的二元结构;
2.情感表征:情趣性,感受性的极度发达;
3.审美取向:以小为美的“人形”趣味.
十三.英国文学的特性:
1.帝国叙事是英国文学的首要特征;
2.“乌托邦文学”和“反乌托邦文学”是英国文学的特有传统;
3.经验主义是英国文学的基本精神.
十四.法国文学的特征:
1.“爱争吵”,好论战是法国作家的天性;
2.游走于“政治夹缝”是法国文学的独特风景;
3.追求新奇是法国文学嬗变发展的特征。
十五.德国文学的特性:
1.普鲁士精神:德国文化的灵魂;
2.“席勒式”的风格:文学的哲学化与观念;
3.浮士德原型:对人生终极价值的探求。
十六.俄国文学的特性:
1.东方与西方的两面性格;
2.“人民性”与“沙俄情结”的悖论;
3.我多余,我有罪,我忏悔。
十七.美国文学的特性:
1.美国文学是多族群化与本土化的统一;
2.“美国梦”是美国文学的特色主题;
3.个人主义凸显美国文学的性格。
十八.亚洲文学的区域性:
一、汉语文是东亚各国传统文学的血脉
二、印度语文是南亚、东南亚文学的母体
三、伊斯兰教是中东文学一体化的纽带
四、“三块连成一片”形成亚洲文学区域
十九.欧洲文学的区域性:
一、欧洲文学的“二希”源头及其会合
二、中世纪三种文化的融汇与欧洲文学区域的形成
三、近现代欧洲文学的多元统一与连锁共振
二十.拉丁美洲文学的区域性:
一、拉美文学区域的网状构造
二、外来化与本土化
三、后进性与突进性
二十一.黑非洲文学的区域性:
一、 黑非洲文学区域与“黑人特性”
二、 共同的口承文学传统一
三、共同的现代文学主题:文化冲突
二十二.从东西方文学到世界文学:
一、东方文学、西方文学两大分野的形成
二、东西方文学的交流与趋近
三、“世界文学”时代到来的种种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