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 in real life.
我是冲着史蒂夫·卡瑞尔才看这部电影的,他经常演一些中年闷蛋+倒霉蛋的角色,虽然笨却往往因为真诚而赢得美人归。要是早知道女主角是朱丽叶比诺什的话,可能就看得更积极了。
以下涉及剧情,在意者请慎看。
丹中年丧妻,靠给杂志写专栏谋生。他带着对亡妻执着的爱与三个女儿渡过了四年辛苦时光。由于担心女儿们母爱的缺失,他用自己的羽翼过分严实地保护着她们,却带来孩子们强烈的逆反心理。大女儿单纯善良,一心想独自驾车,他不放心;二女儿开放早熟,已经有了小男友,他不允许交往;小女儿还没长大,敏感脆弱,但也许她最懂爸爸也说不定。
丹带着孩子们回父母家渡假,一个大家庭在这里相聚。亲人们都对丹既关心又轻视,老实人在家都受欺负,看来哪里都一样。因为家里人太多他被安排住到厨房里,夜里跟一台摇摇晃晃正在工作的洗衣机同房。母亲因为担心丹太过消沉而指派他去买报纸,在一间小书店,他邂逅了生命中第二个女人玛丽,这个美丽、温柔、亲和又包容的女人一下子给丹的内心注入了活力。他请她喝咖啡,把自己的故事从孩提时代一直讲到了妻子的病故,她兴致盎然地倾听,不时发出爽朗的笑,来不及将自己的故事说给丹听就匆匆离开。丹带着一颗被重新激活的心回到家,正要告诉大家他的艳遇,却被玛丽其实是弟弟的女朋友这个突然出现的事实打了一记闷棍。
玛丽被全家所有人喜欢。剩下的时间,丹却只好把牙打落咽进肚子,忍受眼看着意中人作为准弟媳在眼前晃来晃去的痛苦。关键是玛丽对丹同样有意,只是看着丹单恋自己倒还无妨,在丹被家人逼着相亲时她居然会醋意大发,这种反应连自己都没有想到。同时,她发现男友的许多格言其实出自丹写的书,被大家轻视的丹其实有不少优点,除了隐忍和负责,他同样有动人的文艺细胞。在家庭晚会上,丹忍不住弹唱了一首歌,只有玛丽知道这是为她而唱。心理防线崩溃的玛丽只好选择了离开。
后面的发展就符合家庭温馨喜剧的套路了,丹最终得到了玛丽的心同时也得到了家人的谅解,他和女儿们的关系也不再那么纠结。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从这段经历中学到了一些东西。丹说:“大多数的时候,我们的计划都不能按照我们希望的实现,因此也许我们不应该问我们的孩子,你的计划是什么,你准备怎么过一生?而应该告诉他们,准备好上天给你们的惊喜吧!”
现在很喜欢这种中年危机、温情家庭这类的片子,看来真是老了。这部电影后半部有些情节不能算很合理,但这类电影总要归于一个大团圆结局的,我也乐于看到这样的结局。疲惫的工作之余,不想再看到更多纠结的情节了。而且男女主角的表演都很给力(容我也人民日报一把),我好几次笑出声来,同时又感到一点点的心酸。喜欢一部电影,多数还是因为它给人感同身受的心情。丹,一个老实人,周围人都觉得他闷,可谁真的了解他背负的压力和责任,能否容许他过一种轻松自如的生活?只有遇到对的人,他及周围的一切才会自然而然的变成更好的状态。这种对,被我们中国人称作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