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学习国学经典的一种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早已深入人心。“精华”与“糟粕”不能简单机械地划分,而应以我们现在的生存和发展为标准,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尊重传统多元包容”作为我们学习国学经典的两种态度各有其优点,我们更青睐于前者,原因有三。
首先,从学习的主体来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我们治学所应持有的态度。正如毛主席所说,国学经典如同食物,“尊重传统多元包容”就像将食物放入嘴里,但还远远不够,还必须经过口腔的咀嚼、肠胃的运动,吸收其精华,排泄其糟粕,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我们说“取”,是要将国学经典中符合时代需要的东西加以利用,我们说“去”是将暂不需要的内容加以批判地继承。古人云“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的作用,简而言之就是更有利于作为学习主体的我们吸收国学经典中的精髓。
其次,从学习的客体来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有利于国学经典发挥出作用。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所以学习不可以仅仅停留在“包容”的层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冲破了“包容”的限制,将国学经典看成一个有生命的物体加以继承。 在“精华”与“糟粕”的衡量中开动脑筋,反复思索;在成果的运用中总结得失,不断发扬。简而言之就是更有利于作为客体的国学经典外化为成果。
第三,从学习的行为结果来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促进了国学经典和社会的协同发展。是不断的扬长避短,综合创新才使得国学散发出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国学经典冲破了“包容”的桎梏,冲破了书本的条框,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事物,这本身就是对国学最好的传承。古人的智慧,我们加以利用;古人的错误,我们总结借鉴。通过取舍,通过思索,国学造福了社会,社会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学,如此相得益彰,我们何乐不为。
我们学习国学经典的核心,是要立足于当代中国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清醒认识到自己身上的长处和短处,优势和劣势,并在今后的发展中自强不息,扬长避短,才能充分体现出国学经典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