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源与苏州关系的一丝脉络
我舅妈是苏州人,却从小在腾冲在昆明长大,舅妈五十年代初大学毕业后分到北京工作。我偶然间听舅妈说起过她早年在北京工作时周末都到朱德的老师李根源先生家里打牙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舅舅家我曾见过李根源先生的后人。舅妈的父母亲是正宗苏州籍人士,早年一直追随民国元老李根源先生到了云南腾冲。今年十月假期携儿到苏州游走,舅妈得知我们在苏州硬是电话让她的苏州亲人隆重地请我和儿子吃了一顿大餐,说是我们大老远地从云南到苏州,她得关照关照。
巧的是,吃罢这顿饭,苏州朋友苏檀带我和儿子前往太湖之畔的石壁永慧禅寺与她的一些朋友会面。在禅寺摩崖石刻处得见李根源先生留在此处的“蟠螭”二字,虽然只署名“根源”二字,但我立马联想到这可能便是李根源先生留下的痕迹。果然,第一次见面的博友“如是我闻”王川先生给我提到李根源先生的著述《吴郡西山访古记》一书。证实了我的猜想。
永慧禅寺掩映于太湖之蟠螭山山岩林木之中,是苏州吴中区一处佛教旅游胜地,始建于明嘉靖二年(1523)。大殿正面对向太湖,倚着山势修建。殿堂、庭院不算大,但陈设、布置典雅肃穆,清丽庄严。在永慧禅寺后院内是石壁精舍,山岩峭壁陡直,石壁上布满清代、民国初年的名公巨卿、文人墨客的题咏、游记。
回来查资料得知民国元老李根源先生年少时就投身革命,在西南边陲的云南树起辛亥革命的大旗,但在其二十多年的戎马生涯中,他终于看清了军阀们以革命的名义进行争权夺利的混战的真面目,一腔义愤,拂袖而去,后隐身苏州。在这段隐居生活中,李根源先生为姑苏的文史作出卓著贡献。史料表明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李根源先生就曾对姑苏文化史记作过一番详细的“盘点”。其著述《吴郡西山访古记》现在是苏州文化人搜索苏州历史掌故的一本宝典。此书是实地考察、记述详细生动访古调查报告。1926年春上始,李根源先生亲自携仆从二人或徒步于近郊,或翻山越岭于西部诸山,调查历代名人墓葬、石刻、古建筑等文物,日行六七十里,夜晚挑灯记录白天考察资料,历时二十余日。
李根源写就《吴郡西山访古记》后就有人称道:“胸中掌故比吴郡诸宿尤为翔实”。
德高望重的云南腾冲人、日军侵占腾冲后写出著名抗日檄文《告滇西父老书》的民国元老李根源先生原来与苏州有如此深的干系!我的匆匆寻访把这历史上的一丝丝文脉跟云南联系起来,也真是小小传奇了。
年近八十岁的老舅妈对其父亲追随李根源先生的事情有多少了解呢?这个我可要尽快找她打听一下。
很喜欢这字体……
即心即佛……
银杏挂果了……永慧禅寺下午的光影令人安静,虽然是大假期间,到此寻访的人很少……
苏州行与喜读文史类书籍的尼克相伴,真是很开心,也不时小以他为骄傲,他自己也获益匪浅……
从左到右是博友如是我闻、小桥、孟婆、郁岚、苏檀、拈花,都是些热爱文化艺术的朋友,都是些精神生活高蹈的书法家、画家、作家,这次有幸与他们相聚欢!朋友们,欢迎到云南来啊!
这是山野间隐藏着的画僧“虚谷上人”的墓地,文后有他的链接,听朋友介绍他,我想起云南的画僧担当和尚
坐车经过时,看见路边这些尚未雕刻完成的樟木菩萨们。我叫停车,下来拍了几张像。当他们还未冠冕堂皇地进入庙堂大殿时,他们也是这样的普通寻常和不完整。那么笼照在他们身上的光环最后是如何放射出来的呢?
链接1:李根源(1879-1964年)字印泉,又字养溪、雪生,云南腾冲人,是“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创办人,朱德的老师。1922年至1923年先后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和代总理。因反对曹锟贿选,愤而辞职,隐息于苏州。按理他生活在这座风景秀美、名胜古迹著称的城市,闲时出行,浏览山水,实亦平常事。但是他却专注于访古,热衷于吴中文物的调查,宣传保护文物。他珍爱文物、尤其是对古代碑石的搜集,苦心寻找,兴味之浓,亦不亚于于右任先生。
链接2:虚谷(1824—1896)是位具有传奇色彩的画僧,早年曾任清军参将,因不愿与太平军作战,遂于30岁时“披缁入山”,出家为僧。但他“不茹素,不礼佛”,常常往来于苏州、上海、扬州,靠卖画为生。他的画有着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造诣卓绝的形式美和空灵清逸的意境。《海上墨林》一书高度评价他:“山水、花卉、蔬果、禽鸟、落笔冷隽,蹊径别开,书法亦奇古绝俗。”与吴昌硕、任伯年、蒲华同为海上画派的代表人物。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虚谷在上海城西关帝庙逝世,葬于苏州石壁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