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马踏匈奴——霍去病墓前石刻之一

6月28日,从咸阳打车到茂陵,就是去看霍去病墓前的那几块大石头。

 霍去病墓位于陕西兴平。两千多年来,这位抗击匈奴、屡建奇勋的英雄就静静地长眠在这里。当年,汉武帝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想给他在长安建造豪宅,他却拒绝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如今,相伴他的是巍巍祁连(墓的形状,不过,我是没有看出来),还有一组夺人心魄的石雕。




 霍去病墓的这组石雕,是中国雕塑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马踏匈奴”了。
  这是一件纪念碑性质的圆雕,长190厘米,高168厘米。整体庄重威武,与汉武帝时期大汉王朝国富兵强的恢弘气度相一致,展示了一代名将抗击匈奴、捍卫国家统一的胜利者的豪迈姿态。

雕像的主体是一匹具有烈气英风的战马。看到它,令人想起汉人的《天马歌》:
  天马来,从西极。涉流沙,九夷服。
  这的确是一匹令匈奴心寒胆颤的天马。
  你看那个匈奴首领,此刻正蜷缩在天马的腹下,他持弓握箭,龇牙咧嘴,须髯耸动,似欲作垂死挣扎,但面对如此剽悍勇武的战马,挣扎是徒劳无益的。当年,霍将军率数万铁骑北击匈奴,深入两千余里,夺得祁连山和河西走廊。匈奴被迫退出河西走廊时,曾编歌谣怀恋河西,词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无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同样无奈的呻吟在这被天马践踏的匈奴首领雕像中表现得格外鲜明,格外形象。

汉代雕刻家在“马踏匈奴”这座纪念碑式的雕像的构思与雕刻上表现出卓越的才能。它以简练的线条、雄浑的气势、象征性的手法,成功地实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这匹威武矫健、气度伟岸的战马代表着大汉九夷臣服、万方来朝的国家形象;它也是墓主人霍去病短暂一生所建立的盖世奇勋的艺术概括;它还体现了人民对和平的渴望。战马与匈奴首领形成鲜明的对照,前者是稳如泰山、镇定自若、睥睨一切的“静”,对它身下仰卧着的敌人甚至还带着点嘲讽的意味;后者是负隅顽抗、狼狈不堪的“动”。前者伟大,后者渺小;前者英武,后者卑琐。


让我惊叹的是,简单几根线条所表现的威武庄重而又雄强静穆的气息。


还有,比现代雕塑老实朴素的作风。


国宝:马踏匈奴——霍去病墓前石刻之一


它是“好懂”的,直入人心的,耐人寻味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52144.html

更多阅读

兰州五泉山公园霍去病雕像的由来 兰州霍去病主题公园

霍去病(前140-前117年),汉族,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中国西汉武帝时期的杰出军事家,是名将卫青的外甥,任大司马骠骑将军。好骑射,善于长途奔袭。霍去病多次率军与匈奴交战,霍去病是是一位少年将军。多次以少胜多,立下赫赫功劳。元朔六年(公元前123

汉武帝是双性恋:名将卫青霍去病都曾被临幸

刘彻宠幸的姐弟俩是卫子夫、卫青。卫青究竟是否刘彻宠男,一直是人们争议的焦点。窃以为,卫青曾是刘彻宠男之说大致成立。其实,司马迁在《史记》中多处明确提到或暗示此事,只是世人实在不愿让这位战功显赫的名将,与这同性恋有所瓜葛罢了

霍去病后代辨析 霍光和霍去病的关系

读《史记》和《汉书》,鲜有不沉醉于霍去病的英雄战绩的。确实在中国历史上象这样大快人心的时代毕竟不是太多;也正因为如此,对于霍去病的英年早逝也就感到格外痛心!对于霍去病没有后代自然更感到痛心疾首!我曾经到百度的霍去病吧逛了逛,

李广、卫青、霍去病之死 李广和霍去病

【题记】李广、卫青、霍去病,二千多年前横戈勒马,挺立在汉族最前边的三个男人。在他们面前,匈奴铁骑垂下了挥鞭如风、引弓如月的粗壮手臂。祁连山,被写有他们名字的旌旗改变了颜色。然而,在命运面前呢?——李广选择了不屈;——卫青选择了屈

声明:《国宝:马踏匈奴——霍去病墓前石刻之一》为网友给伱最好自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