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从咸阳打车到茂陵,就是去看霍去病墓前的那几块大石头。
霍去病墓位于陕西兴平。两千多年来,这位抗击匈奴、屡建奇勋的英雄就静静地长眠在这里。当年,汉武帝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想给他在长安建造豪宅,他却拒绝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如今,相伴他的是巍巍祁连(墓的形状,不过,我是没有看出来),还有一组夺人心魄的石雕。
霍去病墓的这组石雕,是中国雕塑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马踏匈奴”了。
这是一件纪念碑性质的圆雕,长190厘米,高168厘米。整体庄重威武,与汉武帝时期大汉王朝国富兵强的恢弘气度相一致,展示了一代名将抗击匈奴、捍卫国家统一的胜利者的豪迈姿态。
雕像的主体是一匹具有烈气英风的战马。看到它,令人想起汉人的《天马歌》:
天马来,从西极。涉流沙,九夷服。
这的确是一匹令匈奴心寒胆颤的天马。
你看那个匈奴首领,此刻正蜷缩在天马的腹下,他持弓握箭,龇牙咧嘴,须髯耸动,似欲作垂死挣扎,但面对如此剽悍勇武的战马,挣扎是徒劳无益的。当年,霍将军率数万铁骑北击匈奴,深入两千余里,夺得祁连山和河西走廊。匈奴被迫退出河西走廊时,曾编歌谣怀恋河西,词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无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同样无奈的呻吟在这被天马践踏的匈奴首领雕像中表现得格外鲜明,格外形象。
汉代雕刻家在“马踏匈奴”这座纪念碑式的雕像的构思与雕刻上表现出卓越的才能。它以简练的线条、雄浑的气势、象征性的手法,成功地实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这匹威武矫健、气度伟岸的战马代表着大汉九夷臣服、万方来朝的国家形象;它也是墓主人霍去病短暂一生所建立的盖世奇勋的艺术概括;它还体现了人民对和平的渴望。战马与匈奴首领形成鲜明的对照,前者是稳如泰山、镇定自若、睥睨一切的“静”,对它身下仰卧着的敌人甚至还带着点嘲讽的意味;后者是负隅顽抗、狼狈不堪的“动”。前者伟大,后者渺小;前者英武,后者卑琐。
让我惊叹的是,简单几根线条所表现的威武庄重而又雄强静穆的气息。
还有,比现代雕塑老实朴素的作风。
它是“好懂”的,直入人心的,耐人寻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