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工【余静赣】手绘日记
——世界城市建筑,一个解构的文本
——建筑与人文
余工简介
即余静赣,江西武宁人,中共党员、清华大学建筑学硕士、哲学博士,星艺装饰集团创始人、广州艺邦投资股份有限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统家网、丰良国际艺术院创办人,上海余工装饰总设计师;中国装饰协会设计委员会委员、IFDA国际室内装饰设计协会中国区副会长、广东省建筑装饰行业协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企业文化研究员、国内首家民营装饰公司创造者,复旦大学、四川师范大学、重庆建筑大学等十几所大学客座教授。以清华校训为人生信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1991年,余静赣创建广州三星建筑设计艺术中心,即广东星艺装饰有限公司,经过10年的艰苦奋斗,其公司在全国65个大中城市拥有分公司370家,员工4万人,年产值近20亿。2003年他投资近2亿在家乡武宁创办了丰良国际艺术学院,使2000多名贫苦农民子女学会了装饰技艺,将3万多老乡吸收进入他的企业之中就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了其事迹,并被江西省和九江评为“江西省十大创业先锋和感动九江十大人物”之一。余静
清溪水暖虾自知,看尽芳草花开明。
棋罢难言谁胜负,梦余故乡认喜欢。
江西庐山西海国际艺术学院是广东艺邦集团创始人余静赣先生投巨资创办的一所国际化、新型的、综合性艺术学院,面向全社会培养高素质的艺术人才。学院前身是广东艺邦集团“设计岛”。“设计岛”创建于1996年,为艺邦集团和中国装饰界培养了数万名优秀的设计师和工程项目管理人员,早被喻为“中国装饰界的人才摇篮”。2003年余静赣先生怀着“艺术扶贫”、“艺术互助”的心愿回家乡创办了江西丰良国际艺术学院,学院以“耕艺种德,师从天地”为办学宗旨,以“十年十强”为奋斗目标,其实施战略就是“四大工程”(大师工程、大扶贫工程、大就业工程、大创业工程)。三年来,我们筚路蓝缕,拓垦荒原,开辟出了一个蔚为气象的艺术校园。
余工于2005年创办总统家网,总统家网主要是为中国家装界家装业主提供一个优质高端的交流平台。总统家网拥有一支齐心协力、工作高效务实、有远见和创造性、特别具有战斗力的团队。总统家网由中国装饰界奇才、江西十大创业先锋余静赣先生(余工)亲自领衔,汇集了一批年轻的、高学历为主体的技术队伍,同时还拥有一批经验丰富、富有创造力的策划人员、软件开发人员、美术设计师等,长期专注于装饰行业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在装饰行业不断创新发展,形成老中青、各个知识层面的人才阶梯,使公司在所涉足的领域内保持领先水平,为您提供专业的服务。
余工所创办的星艺装饰已经遍布全国各地,成为中国装饰界粤派的代表品牌,被《证券日报》、《今晚报》、《参考消息》等媒体誉为:"中国装饰看广东,广东装饰看星艺……"余工本人也被《纵横》和《人民日报·海外版》誉为"中国装饰业界奇才"。中国家装之父。
说他是奇人一点儿也不过份。
在事业步入巅峰时,才40几岁的他突然“功战身退”,将数亿元的家产交由别人经营、打理;看到家乡贫穷落后,他一掷千金,斥资数千万之在幕阜山下的武宁县横路乡创办了一所艺术院校,尽管投下的钱压根儿没起“泡”,但他仍大把大把地往里扔,发誓要培养更多人才,打造出更多的职业经理人;尽管身价不菲,但他至今仍没舍得买上一辆高级小汽车,出门办事经常是“打的”,吃盒饭……
这就是余静赣。
有人说他狂,对他狂言做世界一流装饰品牌的构想不以为然;有人说他傻,因为同行中有许多对手都经他嫡传,但他似乎毫不在意。事实上是,在余静赣貌似“狂”和“傻”的背后,他所创办的星艺装饰有限公司短短十几年间,由十几个人发展壮大为3万余人,由最初的年创几十万产值做到了年创6个亿,成为中国装饰界名副其实的第一品牌,本人也拥有国际国内装饰设计协会中国分会副会长,广州市建筑装饰协会理事,广州装饰协会专家委员成员等多个头衔。在他培植对手的过程中,中国装饰市场的规模也在迅速扩大,由1998年的80亿跃升为6000亿元。
余静赣的谋略就在于此,因为他的眼光总放得比常人更远更广阔。要说星艺涉足于装饰,还是在1996年,当时公司一年只能创利润10万元,余静赣在与同事交流时,许诺今后几年公司管理层的年薪每人要拿到10万,同事只当“说笑”,一笑而过,谁都没把这话当回事,哪料想短短几年过去,公司高层中不少人都不只拿这个数。不觉信然。
在庐山西海宁静的湖湾里坐落着一个美丽的小村庄,这原本闭塞、偏远的村落里,有着完美人生的一切要素。这里的生活重心可以简单地解构为田园牧歌与艺术特训。是大山的儿子余静赣把庐山艺术特训营带到了这儿,这一方水土便从此与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理想,他的抱负,有了故乡红土地的支撑,坚实而牢靠。
他是我们的精神领袖,每一天,他都在陪着我们一起画画,一起做设计方案。无论天气炎热还是寒冷,无论刮风还是下雨,都一直坚持不懈。他的愿望很明确,就是带领大家,做强中国艺术设计!
草图艺术成就设计人生,让我们一同感受余工的草图魅力!
草图成就未来__余工草图思想
手绘草图是绘图、是画画?太委屈她了!草图虽是手绘,却是设计艺术家重要的思维方式和创意创作过程。
创意创作实际是一种对潜艺术意象群的开发,意象群是艺术人日常积累在其心灵深处的艺术宝藏,就像能滋润万物的地下水一样埋藏地下深处,当它被自然引导流淌出来就是清澈甘甜的山泉。手绘草图也如这涓涓细流,点点滴滴艺术意象从创作者——设计艺术人的大脑流淌出来形成流畅线条、泼洒涂鸦成色调。这种草图画面随即反馈到创作者的大脑,能激发创作者更多的灵感、调动起创作者更高的热情和智慧,从而引发大脑的激荡——疯狂的手绘创作。随着创作深入,手绘者常又被带入沉思(近绝对宁静)状态,此时大脑潜在大量意象活跃在笔端,创意的火花不时显现,象闪电象雷鸣象滔天海啸象汹涌山洪…又象股股思维的清泉…
“冷静思考的能力,是一切智慧的开端。”(──弗洛伊德语),草图手绘正是一种(有时狂热)冷静的思考,手绘能诱导出伟大创意无庸置疑!
草图手绘正是一种通过画面诱导获取创意的艺术。这就是为什么历代艺术家如张大千、徐悲鸿、达芬奇、米开朗几罗、罗丹等在创意过程中总进行大量草图创作的原因。大师勒.柯布西耶设计朗香教堂过程中就画了一大堆草图,直到帽型创思意象的出现才罢休。丹麦设计师伍重等参加悉尼歌剧院方案竞赛,手绘草图时最终呈现出帆船贝壳的意象(创意)使自己方案成功胜出。帆船贝壳形悉尼歌剧院如今被天下人称颂!我们不难推测埃菲尔铁塔也应是产生于设计师埃菲尔的大量草图构思中。
草图能让创造性意象在狂画中并发,在冷静思考中成熟。手绘出的草图是创作思维的外在表现。笔可以思考,就像马拉多那的脚可思考足球一样,手绘草图水平到一定程度就能笔下生花。在我本人的设计生涯当中,几千个案例的创意产生在沉思与草图手绘的过程之中占多,不敢相信离开草图手绘离开冷静沉思作为单个的设计者还能产生什么好的设计。也不敢相信,世界上会出现一个不会草图艺术的艺术设计高手或艺术家,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手绘草图内涵还有待进一步认识,在我看来,画家在画布上打稿,反复修改涂擦痛快淋漓挥毫弄色正是在寻求某种创意的草图创作过程;时装设计中一张张形象或抽象线稿色稿也是草图;工业产品设计师同样是经过众多的草图推敲来达到完善产品造型设计的目的。可见草图手绘创意的有效和魅力无穷。工程师的工程图不算草图,那是理性的图。草图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是对世界内在的认知。
艺术写生肯定算草图,它把自然界的众多具象提炼成意象。水彩画,速写,中国画更是伟大的艺术草图,它是一种具有更多内涵的意象的手绘草图,泼墨正是色彩草图艺术手法之一。书法是手绘草图!对世界内在的假设算不算是草图意象?数学家的证明演绎公式是不是草图的一种?诗人的手稿,发明家的假设好象都是草图意象的另类啊。
草图所表达的,的确是一种假设。假设离真实意象只差数条草图线或几片色彩!设计创意本身就是假设再假设,用草图来表达这种假设十分方便。在草图纸上,假设一百种方案比在电脑中模拟十个方案都来得方便得多。草图是一种人生高效率,掌握到位的草图手绘艺术,能让我们的设计弯路少走许多,一个不会草图的艺术人,一生或许能偶然产生一两个良好创意的作品。草图就是认知创意的明亮眼睛,手绘草图到位的设计人艺术人每年每月甚至每时每刻都能产生一两个伟大的创意。我们不排斥电脑,它是一种有效的绘图工具,但电脑目前还只能得到理性的造型,草图作品反映的是绝对的理性加感性的艺术内在世界,电脑效果得严谨、逼真、实景般图象,草图艺术得的是意象是灵感是艺术灵魂。
草图手绘是闪电;是创意的火花;是化雨的春风,雷电闪过之后,滋润万物的雨还会少吗?,让草图手绘重新活跃起来吧!
浅滩田头寻常见,逍遥自在君自知。
酒入愁怀穿肠过,欢喜伤悲本同根。
余工手绘日记——一个解构的文本
一位具有锐利的情感锋刃、敏捷的灵性触觉、奇异的想象能力、哲学思考的艺术人;一位真善美的追求者,有一颗为绘画而怦怦跳动的赤子之心,胸中蕴烫着暗红的碳火与永不熄灭的梦幻,在灵光璀璨中遗留奇美;在墨彩浓烈里诠释什么叫坚持、坚定。艺术要融入热血、融入真情、融入大爱、融入对生命、对历史、对人性挚诚关切的憬悟;同时包含了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文学内涵,以及艺术家本身心灵的献祭。他孤绝地站立在高耸的文
化平台上,仰望星空,蓬勃的创造意志中涌现出一颗平常的淡定。诚如凡高所言:“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肉体和灵魂。”绘画艺术其实就是灵魂和精神的内在折射。从构思、用笔到用色,自由与洒脱。率性的笔墨挥写中,弹奏出铁板铜琶的弦律,飘逸而自律。
岁月无声任去留,笔墨有情写人生。
一个艺术人,只专心专注于艺术本身的学问是不够的,需要涉进到人类社会文化这个整体学问,需要丰饶的文化精神和高贵的生命哲学作心灵的内涵,为人生而艺术的,艺术家的观照对象永远应该与自身的存在密切相关,有良知的艺术家无法回避对社会史的认识和反思。醒与非醒,都看到了人性的荒漠。没错,艺术创作是个人化的创造活动,但艺术大师的个人化应该有一个博大的胸襟所承载,因为那是灵魂的事业,是在对一个遥远的承诺承服着现实的精神苦役,是对自己信仰的终极守望。真正的大师是求道者而非求利者,伫立在净界与上界之间,执迷的人性与高扬的神性使他们自愿以戴枷的身心深陷下界,关注的是世道,主体是人道。
而艺术的深度与敏锐的人文触觉则来自於对生命的终极思考。凛凛犹堪涤砺,在一种艺术使命和精神力学的不断倾撞下,是燃烧生命式的创作。他们的作品将承载起这个民族的精魂和历史,他们更应该是时代的先知和历史的候鸟,骎骎然,把真善美之光散射到他们在尘世所拥有的生命所及的全部范围。
石涛说得对:“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画到最后,特别是朝大家、大师级这样的层阶迈进时,不再仅仅是笔墨技巧问题,更和官位权势的大小无关。而是文化精神、思想哲理的深厚以及艺术天赋的多寡之分。
尽管荆棘丛生,全世界任何国家,任何时代的艺术大师们的思维路径,都不可能去回避关于生命与死亡的思考;真理与自由的思考;人生与艺术的思考。否则,就无法聚天籁、地籁和人籁之灵气,大化于神,玄览宇宙万象之大美。对伟大的艺术家来说,历史感是必备的东西,胸中没有上下千古之思,腕下何来纵横万里之势。目光不能穿越几百年,焉能成为大家大师?
搜尽奇峰打草稿,还要日间挥写夜间思。看到画家四处漫游,有着自在的潇洒,其实挂碍的是自我的打破是跨越后,放眼一望四下的茫然。那辰光,没有参照,没有模仿,你面对的是一道横亘的地平线。退与进?这是一个问题,选择是很痛苦的,退后,几十年的努力就是泡影,前进,还要押进下半生。
余工手绘日记——建筑与人文
马寅初讲课很少翻课本、读讲义,讲到激动时,往往走下讲台,挥动胳膊,言语密集。一些坐在前排的学生说:“听马先生讲课,要撑雨伞。”
金岳霖十几岁时,就觉得中国俗语“金钱如粪土,朋友值千金”有问题,他说:如果把这两句话作前提,得出的逻辑结论应该是“朋友如粪土”。
章太炎在日本填户口调查表,职业:圣人;出身:私生子;年龄:万寿无疆。
萧伯纳在上海见到鲁迅说:“他们称你为中国的高尔基,但比高尔基漂亮。”鲁迅回答说:“我更老时,还会更漂亮。”
沈兼士和陈寅恪讲课时,总是闭着眼睛讲,到下课时,才睁开眼睛,走出教室。他们也不是照本宣科的。
商承祚应徐悲鸿所求评论他的绘画,商取四张纸评论画:一张称:吊死鬼的美人,说徐画人靖过长;二称:三条腿的马,谓徐画马有一条腿出问题;三称:狐狸尾巴的猫,说徐画猫尾巴下垂;四称:甘蔗的竹子,说徐的竹子表现不出劲润而粗如甘蔗。
梁实秋上课的时候,黑板上不写一个字,说:我不愿吃粉笔灰。徐志摩边吃烟台苹果边上课,对学生说:现在人都说外国的好,其实中国也有很多好东西,比如烟台的大苹果,外国是没有的。
徐悲鸿说:“中国有两个半油画家,一个是常书鸿,一个是我,还有半个是潘玉良。”
谢六逸上课,见学生有张口瞪目的样子,就很不高兴地说:“英雄的口多数是闭着的。你们见过张着口的拿破仑照片吗?未曾见过吧,因为他是个英雄啊!”
老舍在皖南事变后,在住宅墙头写有一首诗:“夏眠不觉晓,处处有跳蚤。夜来辟叭声,失血知多少?”
余工手绘日记——画与禅
禅的思想是一个“机”字,秉承易经的卦爻之动,与庄子的《齐物论》,非印度佛教所有。机在于阴阳变化生生之先端,印度佛教言因缘而不知阴阳,故不识机。西洋是物质的有的宇宙,唯讲条件,条件是因果性的,而机是飞跃的,超因果的。所以禅的思想才真是创造性的。艺术是讲究机的,有些禅意。
经历唐朝黄巢之乱,五代石敬瑭的蛮族肆虐,与后来金兵蒙古兵扫荡,眼见繁华如同云烟,平日里理论皆无用处,偏是禅门之人有志气,禅僧激烈响亮,质实谈远,马祖禅师,临济禅师等,
开宗于乱世。明姚广孝原是禅僧,劝燕王举兵,燕王曰:“人心在彼,奈何?”姚答:“臣知天道,遑论人心。”遂得天下。禅宗不像印度佛教说的浮世无常,而是肯定天地万物的成毁之机,像老子说的:“天地不仁”,接引强者,不接引弱者。禅僧是立于行动与造型之先,历经动乱,依然活泼有力,在临济、马道开宗立派之后,其末梢表现,尚出了牧溪、石涛与八大山人的画,他们的画,千古独绝。禅宗与士儒结合,同样野泼泼地天真。唐朝宰相裴修,北宋欧阳修、苏东坡皆是礼敬禅宗,在政坛、文艺上都有建树。及至明清,士既萎陋,禅也与黄老同其寂寞。其末梢表现,在于潜化溶解在民间百艺之中,如平剧的机智活泼,就有禅宗的影子。在日本,禅意与禅机见于剑道与茶道。
大到历史的气运,山川草木的节气,小到一盘棋的开局,一幅画的起笔,皆见于其始动之机。老子曰:“反者道之动”。黄老知机,儒家不知机,但识得礼制。文化人以儒为术,以黄老为用,在庙堂能开新朝,在江湖能够艺术创造。
余工手绘日记--笑看西天落晚霞(画与禅系列之二)
《大知度论》云:佛世难值,如昙花波罗树华,时时一有,其人不见。又云:人身难得,直信难有,大心难发,经法难闻,如来难逢。难难难,都是难。
《圣经》记载:有人向盲者说我是基督。盲者摸着他的手无钉痕,答道:你不是基督。因此,从事艺术,没有献身精神,没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定力,手上是没有钉痕的,石涛、八大的画是有钉痕的,屈原,司马迁的文字是有钉痕的。当年义玄禅师被视为异端邪说,给骂得扫地出门,因为他讲的大家都不这样讲,成了他是个怪物。后来被普化迎到临济,开了临济一宗。由此看来,艺术个性坚持也是需要担当的,有时候甚至自己都怀疑用力的方向,只有内心坚定的人一切仍照自己的来。
孔子教人学诗学礼,而后世儒者以为诗文是载道的工具,不知道诗文的造型本身即是道,儒者的诗文第一不知道一个“兴'字,自宋儒以后,又渐不知“经”。“经”是政治等的造型。诗文有一代的风气,如唐诗宋词,时代造就英雄,时代也创造艺术。
余工手绘日记——拈花微笑(画与禅之三)
雪窦禅师颂曰:要平不平,大巧若拙;或指或掌,倚天照雪。别,别,珊瑚枝枝撑明月。
老子说:“恍兮忽兮,其中有信。”雪窦禅师颂:“三千刹海夜沉沉,不知谁入苍龙窟。”天地之间,天地之外,如海水沉沉,只因有我,就会掀风起浪,而这里还是要有一个信字。
忽一日,男女走到山坡上看长江,他叫了一声“呀!”,这样好的天气,说不尽江南深秋,男情女意,晴空中传来鹰呼,却又是天涯很远很远。两人坐得那样近,男的扳过她上半身来吻了她,这就是机,就是禅。禅原来不深奥,在合适的地方做了合适的事情啊。
譬如韩信,淮阴市上受胯下之辱,你可以看见韩信;在他钓鱼于城下,受漂母之食,你可以看见他是韩信;又在登云拜将可以看见韩信;在九里山十面埋伏围困楚霸王时你可以看见韩信。这些都是机缘,若无缘,你就无法看见韩信。正如余工,你来看此建筑,建筑就鲜明起来,你没有来,建筑与你同归于寂。
历史上的事,当交代之际,譬如出的题是唐朝,而出来的答案却是宋朝,唐太宗,宋太祖便在于他们不切合隋代和五代十国出的序题,而只答他们自己的新题。雪窦禅师读经解经也是如是观,他读佛经只是闻风相悦,他的解经却是创造。
余工手绘日记——真僧只说家常话(画与禅系列之四)
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也有禅意,就像两个女伴斗草,分出胜败也是欢喜。玄奘法师说:“万法唯识”。躺传秀树也说:“没有宇宙本体。只有宇宙观。”其实,这话也是对的,只是不能因此否定了客观的存在。不能像王阳明说的,你没有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还是苏东坡说的明白:你掘井得泉,不能说不掘井,地下就无水啊。
《易经。系辞》曰:是故神无方而易无体。易无体,不是说没有易,大自然虽是客观的存在,但主观可以与之完全为一,并非如牛顿说的只可在大海边捡得一枚贝壳,这与摸得大象一耳一尾,都是盲者。若得悟识,则山河大地皆是我身,共大自然游戏,为自身跌宕自喜。
一般人追求幸福、成功,多是向外驰求,不知反躬自省,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以改造命运。因此在快速变迁的环境与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心’常被外境所转,尚未有幸福,烦恼就先来了,这证明了我们的方法错误。
如果你喜欢欧洲那种黑白分明的维多利亚建筑风格,那你就去英国英格兰西北部的小城切斯特(Chster),在那里,你可以心情地欣赏那些建造于中世纪、至今有保存最完好的维多利亚建筑,精致的、黑白分明的切斯特,它一定会令你大饱眼福。
英国贵族阶层以其自身的优越性在建筑这个展示智慧与力量的领域也力图成为领导者,他们通过自身的参与影响英国的建筑风格,而不同的建筑特点也反映了英国贵族阶层的起伏。
余工手绘日记——画与禅之五
佛法的要义包括在禅学里,但一般人所体会的禅,往往停留在‘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阶段。殊不知‘禅’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与艺术。透过‘禅’,我们可以看清生命的意义,活出幸福美满的人生。‘禅’,依六祖慧能大师在坛经的定义是:‘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名禅定。’又说:‘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有一位小学老师出了一道作文题目:‘爸爸的志愿’。一位学生问了爸爸的志愿之后,写道:‘我的爸爸志愿很单纯,只希望吃得下,睡得著,笑得出来’。等到这位小学生到学校交卷后,回来质疑他爸爸:‘别人的爸爸志愿都很伟大,都希望当大企业家、董事长、科学家、总统......’你们哪一个是好的啊?
佛性人人本具,不假外求,念佛能使我们保持觉性不断,伏住贪、嗔、痴的烦恼,随时充满法喜,所谓法门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啊。
禅家有言:‘道在日常生活中’。换言之,‘饭来张口,茶来伸手,困了睡眠’是‘道’,与事无争,于事无求’也是‘道’。因为‘道’就是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觉悟的心;‘少欲知足’‘知足常乐’亦是‘道’,所以‘道’是金刚经所说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余工手绘日记——画与禅之六
在禅者在禅者的眼里,‘宽容’是性情的空间,所以有容乃大;‘从容’是作息的空间,所以要稍安勿躁;‘戒律’是自我的空间,所以要遵守戒律,才能不役于物;‘布施’是实现慈悲的空间,所以有布施才有欢喜。‘禅’要我们日常生活中,能随时保有适度的空间,破除一切执著与烦恼,并且不与别人竞相比较,这才是禅者的生活‘生气’在佛法称之为‘嗔’,尤其是在‘逆境’的时候容易发作,是‘三毒’(贪、嗔、痴)烦恼之一,对个人的修持影响甚钜,因为‘嗔火烧功德林’,人一发脾气,就把所有的‘功德法财’烧得精光。
若饭时食,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若得美食,当愿众生,满足其愿,心无羡欲.整衣束带,当愿众生,检束善根,不令散失。若著上衣,当愿众生,获胜善根,至法彼岸。
有一天,苏东坡到金山寺和佛印禅师打坐参禅,在打坐完后,得意洋洋的问佛印禅师说:‘你看我坐禅的样子像什么?’佛印禅师微笑回答说:‘你坐禅的样子很庄严,就像一尊佛。’苏东坡不禁得意的笑出声,佛印反问:‘你看我坐禅像什么呢?’苏东坡不客气的说:‘就像一堆牛粪!’佛印禅师听了以后,并不生气,反而点了点头。于是苏东坡自认赢了佛印,眉飞色舞的告诉妹妹,自己如何藉坐禅赢了佛印禅师。苏小妹天资聪慧,笑著说:‘哥哥你还是输了,因为禅师的心中充满了佛;而哥哥的心中只有牛粪,所以看禅师才会像牛粪啊!
如果我们见一切人都是佛,那我们就成佛了!世尊曾在大宝积经‘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告诉我们去除学佛障碍,而得成就之四种方法:‘不求他过失,亦不举人罪,离粗语悭吝,是人当解脱’。佛陀有一次到农庄,许多人都恭敬供养佛,只有一个生性顽固的农夫,十分生气地对佛说:‘我们平时努力耕种,、你为什么不学学我们呢?’佛当时很和气地回答说:‘长者啊!我也是耕耘的农夫呀!’农夫问说:‘你是农夫吗?那你的牛、种子和田地在那里呀?’佛陀说:‘众生的心地就是我的田地
余工手绘日记——画与禅之七
根据董氏基金会调查,台湾多达一成半的人是天天生气,而六成以上的人平均每周生气一次。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人,每个礼拜有一次心情不舒服的时候,此种心理状态不只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也影响生活品质。‘生气’佛法称之为‘嗔’,在‘逆境’的时候容易发作,是‘三毒’(贪、嗔、痴)烦恼之一。一位无名氏所写的一段文字:起初,我想进大学;随后,我巴不得赶快大学毕业,好开始工作;接著,我想结婚,想有小孩想得要命;再来,我又巴望小孩快点长大去上学,好让我回去上班;之后,我每天想退休,想得要死;现在,我真的快死了......
我们大多数的人,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常常期待或盼望下一个美好时光的来临,而真正引颈企盼的美好事物实现时,却又不知珍惜感恩,而让他迷迷糊糊地过去了,好像我们每一天是在为未来而活,而无法享受眼前的时光.
禅家说:要活在当下。要我们将心神贯注在眼前手边的事物,让心灵毫无杂念地去体验当下!大多数人大都无法全然专注于当下的事,把大部份的时间、精力,浪费在胡思乱想、心不在焉上,以至于很难拥有真实的刹那。当生命耗费在后悔过去或为未来做准备,便失去了欣赏生命过程喜怒哀乐的心情不怀念过去,也不寄望未来,而只是全心全力地去体会及品尝当下的每一个经历,而非结果,如此将随时充满喜悦安乐,‘当下就是永恒’,生命的意义就在其中。
如果建筑中缺少神话内容就错失了一个机会设计,就是将一座普通的房子置于更大的背景中来思考庭院是旅程的开始足迹从这儿出发一头向着故居,一头面对天涯出发,帮助我们体验活力的欢喜归来,带着风尘带着沧桑目的是为了下一次出发永远是这样,载着乡愁思念,带着嘱托远行来来往往,东奔西走窄窄的邮票,承载了一生我们在哪里?我是谁?我为什么在这里?这是深奥的哲学命然而,面对建筑智者的心间同样在叩问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位置在哪里? 有时候一所简陋的房子却是一个人生的答案有一种力量叫“劲头”有一种方向叫奔走 有一种扑捉叫写生有一种对话叫艺术有一种精神叫坚持一笔一划,一枝一叶都是时间的累积都是毅力的结晶艺术没有捷径 勤奋努力思考是通向它的法门
余工手绘日记——画与禅之八
在易经六十四卦当中,每一卦爻皆有凶有吉,惟独谦卦,每一爻都是吉祥的。谦卦的上半是坤卦(属地),下半是艮卦(属山),山在地下面,是谦虚的形象,所以叫‘地山谦’。书经上也说:‘满招损,谦受益’,在在都是说明谦虚能带给我们殊胜的利益与好处。
在目前纷纷扰扰与物质欲望充斥的社会,往往使人迷失了自我。面对尘世的种种苦恼、忧愁、逆境与挑战,吾人应如何自处,方能使身心安顿,并获得幸福、快乐、自在、美满的人生,进而出离生死苦海,乃为每一现代人今生必修的功课。
为何‘别人是另一个自己’呢?这可以从佛法的‘缘起观’深入去体会、了解。吾人须知,目前的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共存共荣,分工而合作的整体,由于社会上有各行各业的人(有情众生)从事各种工作,以及各种物质(无情众生)的存在与支持,吾人方能存在于世间。
社会上每一个人和我们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我们不能离开他们而独存,因此别人就是另一个自己,这就是从‘缘起’的观察中,所产生的‘自他一体’的情操,也就是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精神的展现。
‘善事阴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无量。且如谦虚一节,并不费钱,你如何不自我反省,反而骂考官不公平呢?’后来这位读书人从此折节自持,善日加修,德日加厚。
明朝一位读书人文章写得好,在当时颇有名声。一次参加乡试,却榜上无名。他很不服气,大骂考官有眼无珠。有一个道士在旁笑说:‘你考试的文章,一定写得不好’,读书人发怒说:‘你没看我的文章,怎知道我不好?’道士说:‘听人说,文章最要紧是心平气和,你骂考官,表示心不平,文章怎会好呢?’
华严经净行品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得到清净的身、语、意业,并获得一切胜妙功德,应善用其心。‘贡高我慢’在佛法里是属于‘五毒’烦恼之一。一般人之所以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乃是不了解事情的真相与‘自卑感’作祟所致。其实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宇宙现象,便可了解大海之所以成为‘河川之王’,是它的位置最低;稻穗成熟饱满时候,都是低垂的;如易经所云:‘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
对于社会每一个人,皆应随时存著感恩的心,在待人、处事、接物方面应具有不同的观念与态度。在待人方面,应具有同理心,能够推己及人,更会积极去帮助别人,因为‘使别人快乐,就是自己快乐’。任何人有优点,便向他学习,他便是我们的‘法师’。他人若有缺点,以其为借镜,他便是我们的‘戒师’。
‘把别人当成另一个自己’或‘把一切众生都看成是自己’,这是菩萨‘同体大悲’的表现。由于菩萨将众生与自己融为一体,自他不二,故全心全力帮助别人,不求回报,只尽义务,不享权利。
余工手绘日记——画与禅之九
在中国传统佛教的建筑,一入山门,第一个见到的建筑物就是天王殿,里面供养著四大天王(护法神),当中供奉著弥勒菩萨。这样的供奉方式,使人一进山门,第一眼就看到弥勒菩萨,弥勒菩萨的塑像告诉我们,要:‘笑口常开,大肚能容’,亦即对待任何人、事、物,心里都要欢欢喜喜、和和气气的。
至于天王殿旁边的护法,分为东、西、南、北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手中拿著琵琶,代表做事不可操之过急,而且要执持‘中庸’之道,就像弹琴一样,琴弦太松便不能弹,若太紧则弦易断。同时东方持国天王也代表吾人做事要负责尽职,要做得恰到好处,不能太过头,也不能不及,如此事情才能圆满。
南方增长天王手持慧剑,代表以智慧剑断烦恼贼,同时也是告诉我们把职责之内的事情做得好还不够,还要天天求进步,因为时代永远在进步,因此我们的智慧、德行、学问及能力应随著岁月增长,而且要不断向上提升,才不致落伍,甚至要走在时代的尖端,领导社会向前迈进。
西方广目天王身上缠著一条龙,有的时候是一条蛇,龙和蛇都是代表变化,语云:‘神龙见首不见尾’,表示这个世界的一切人、事、物都是变化无常,我们要能认识清楚事情的真相,方能处变不惊,从容应对。
‘弥勒菩萨’的塑像是中国传统寺庙一入山门,第一眼见到的菩萨,代表初学佛的资格与条件。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弥勒菩萨要教我们的就是‘放下欲望,知足常乐’,并且学习大地:‘厚德栽物,雅量容人’的功夫。
‘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佛门的孝经,内容是释迦牟尼佛讲述地藏菩萨以孝敬为根本所发的弘愿。中国有句话‘百善孝为先’,唯有孝敬才能开发我们自性无尽的宝藏。‘净业三福’亦将‘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列为第一,因为‘孝顺父母,尊敬师长’乃是做人的大根大本,也是人之善良本性的流露。
‘慈是予乐,悲是拔苦’,慈悲就是要为别人带来快乐,解决众生的烦恼痛苦,菩萨教化众生是完全出自内心的爱护,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我们若能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并且了解所有众生与自己是一体,进一步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就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了。
有了慈悲而没有智慧,往往会流于溺爱与感情用事,这种教育并不圆满,所以‘文殊菩萨’所代表的教学科目,就是教导我们日常生活的智慧,使我们了解:‘心随境转则苦,境随心转则乐’,要做到‘境智相应’;祛除妄想、执著、分别之心,达到‘但自无心于万物。
‘普贤法门’是代表实践圆满的法门,华严经说: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吾人须了解:‘说一丈,不如行一尺’、‘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亦即‘实践’才是成就究竟圆满智慧的法门,也就是将孝敬、慈悲、智慧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从早到晚,对人、对事、对物,都能够依照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的精神去实践,方能达到佛教教学的最高目标。佛教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是智慧的教育,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绝非迷信、消极或遁世,而是要‘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用微笑面对每一天,以微笑来广结善缘,带给别人欢喜、快乐,并且学习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弥勒菩萨,如此可使自己扩大心胸、开拓视野,凡事往好处想,并且保持愉快的心情,随时掌握幸福美满的感觉。
多去关心别人。诚如证严法师所说:‘有能力去帮助别人,并为人服务是值得庆幸的’。在为大家设想、服务的过程当中,自己就在其中,因此能‘为别人著想,就是菩萨;为自己设想,就是凡夫’能看破、放下,具备人生的智慧:吾人须知‘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在日常生活当中,能了知:‘万法因缘生,亦从因缘灭’,因有些事不是我们一己之力所能掌握的,凡事随缘而不攀缘,因一攀缘便易生患得患失的心理,如此便看不开、放不下,而产生烦恼
余工手绘日记——画与禅之十
‘易经’是我国最古老的经典,系先圣先贤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万物之情,究天人之际,探索宇宙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真的一部书。是我国学术思想的最高峰,因此被尊为‘群经之首’。在易经六十四卦当中,最重要的有两个卦,一个是乾卦,一个是坤卦。‘序卦传’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
佛法的修行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内从心地下功夫的法门。
经云:‘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孤因不长,独缘不生’,必须‘因’加上‘缘’,而后产生一切宇宙万有现象之果报,故佛法讲究一切不离‘缘起’。
因是指最初之动机或最初之造作。在唯识学上,称之为‘种子’,譬如世间五谷种子,播种于地,即能生长万物。然世间有情众生之际遇,有‘因同而果异’或‘果同而因异’者,其主要关键乃在于‘缘’不同所致
至于‘缘’,乃是指‘助缘’也。譬如,只有稻种,不能生果,必须加上土地、阳光、水分、肥料等之帮助,然后才能长出稻来。此土地、阳光、水分、肥料等,即是助缘。所以‘缘’乃是指‘机会’或‘条件’最后说‘果’,果即结果,指生成之一切现象。因缘和合,则能生成一切万法,如植物成熟,故名果。
‘法’在佛学当中,系指一切万事万物,一般可从‘体’、‘相’、‘用’三个角度来分析。所谓‘体’是指本体,
‘相’是指现象,‘用’是指作用。譬如,以金作各种盛物的器具,金是其本体,器具是其现象,盛物是其作用。一般人大都只见到法之‘相’,而不明白法之‘体’,亦不了解法之‘用’。
次说‘相’,相包括有三种,表现在外的,包括‘物理现象’和‘生理现象’;想像于心者,称之为‘心理现象’。万法本体虽空,但当因缘条件具足时,就现出一切现象来,如土石积山、氢氧化水;而因缘条件分散时,本来无相,因此佛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再说‘用’,万法的作用,各个随相而改变。例如,液体三态(水、气、冰),各有不同的作用力,如水能灌溉,蒸气力能推动轮船,冰能贮存食物,可知相既转变,其作用亦随之改变也。
佛陀教化众生,皆依据众生的根基,因材施教,或说‘体’(本体真如平等,不生不灭),或说‘相’(如来具足无量功德之相),或说‘用’(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之作用),学佛同修务必于此分别清楚,若于说‘相’误为‘本体’,或于说‘用’误为‘现象’,则恐‘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矣!
民国初年佛教一代宗师,印光法师有云:‘息灾,根本方法在于念佛。尽人念佛,则此业即可转移;少数人念佛,亦可转轻’。盖以人心的净化,在于人人心地要保持清净心,而所谓‘清净心’,就是念佛的心,若大多数人念佛,而且心地清净,如此可产生一股庞大的念力,伏住贪、嗔、痴的恶念与不当的妄想执著,使其不起现行,进而消除众生的灾难与共业,这就是‘念佛方能消宿业,竭诚自可转凡心’以及‘依报随正报转’的道理。
余工手绘日记——画与禅之十一
有人说对着西方教堂谈禅,有些常识误区。其实大道没有分别心,有我之执,分别计较,就是放不下,这是障碍。
出门一笑无拘碍,云在西湖月在天,抱此心者,万事圆通,无可无不可。包容万象,自然而然。
一个人之所以有了过失而不肯改,多是因循退缩,得过且过;须知改过,贵在发奋振作,当下就改,不能拖延等待。
小的过失,有如芒刺在肉,要赶紧拔掉;大的过失,要像毒蛇咬到手指,得赶快切掉手指一样,不可有丝毫犹疑延迟的念头。
人的过失,有千百种之多,大抵都是惟心所造,只要我们的心如如不动,所有的过失便无从生起。
中国人讲孝道,供奉祖先;佛教讲师道,供佛像,是要我们看到祖先的神位、佛菩萨的塑像,就想到孝敬(饮水思源)、见贤思齐。至于佛前供‘水’、‘花’、‘灯’、‘果’和‘香’就是要我们一看到这杯水,就想到我们的心要像水一样清净、平等
世间人作学问要像金字塔,是由博而精;佛法则不然,佛法像种树一样,先有根、有本,然后慢慢再长成枝叶花果。净空法师曾说:‘佛教就像球一样,球面上无量的点,就好像法门无量之多。佛法教你求圆心。任何一点,只要直修都能达到圆心,不必找第二点、第三点’。
先圣先贤以其经验告诉我们:‘简单就是妙法’,乃出世间第一殊胜的法门,一定是非常简单、容易的。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其实,本质上看,耶稣的境界也是佛。宗教无非是悲苦的安慰,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大道相通,人心思齐,如此而已。
大多数人的身和心,往往不能统一,即‘心’里所想的,往往和自己‘身’体所做和所说的,常常是‘心口不一’或者‘口是心非’。由于身口不一,吾人往往为圆一个谎,而需要再说十个谎话,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将造成身心的痛苦。因此,吾人若能‘身心统一’,使‘心’所想的和‘身’所做的事能一致,达到‘境智相应’。
佛祖能够拈花微笑,可见一草一木皆有性灵。对着建筑,同样的砖石结构,谈禅说基督,无可无不可。只要心里有了,才是真正有了。禅宗其实也是佛教的中国化,其中有庄子和玄学的影子。你说大道存乎?
爱因斯坦曾说:‘时间、空间和物质都是众生的错觉’。盖‘时’无实法,长短随心,延促同时,三祇一念。
因此,吾人若能去掉分别执著的心,使清净心现前,当可逐渐达到‘时空统一’,以及‘十方不离当处,三世不隔当念’之事事无碍的境界,如此便可超越时空的束缚了。凡夫观念中常常执著有‘我’—如我在做,我好辛苦,我为什么替他们做,我为什么不能得到应有的升迁......,愈想愈烦恼,愈想愈不快乐。若学菩萨道,发大誓愿要帮助、服务众生,他的想法和看法就不一样了。
所谓‘菩萨’,就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也就是‘觉有情’的意思,因此菩萨就是‘觉悟的众生’,也要以自己所觉悟的真理,去帮助其他未觉悟的凡夫,使其也能够觉悟,因唯有真正的觉悟,才有快乐幸福可言。
菩萨道之‘六度’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智慧六个科目。吾人行菩萨道,第一要修‘布施’。布施以财施为主。财施又分‘内财’与‘外财’,外财是指在外面赚钱,供养一家人,内财是用自己体力、时间与智慧为民众服务。
余工手绘日记———英伦建筑造像
从泰晤士河上吹来的风
时时带有水浮萍的气味静对风景,那流动的云朵
在高高的建筑上盘旋
繁华之后依然是繁华
当所有的繁华演变为沧桑
谁能透过坚硬的石头
掂量历史的厚重?
此刻,只有笔底的线条在攀援而走像水面的涟漪,描摹河流的走向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
树疏鸟啼远,水静落花深
至彼山,近彼山,近不若远啊
建筑 城市环境 这是一个问题,此时彼时
经济美观,鱼与熊掌是设计师的选择设计师的力量 在于使事物恰到好处
就像夏季不期而遇的雨,行踪飘忽的游子,只有,建筑是他的着落他的根,春山淡冶的微笑,夏岭苍翠的明净,冬日惨淡的睡意,都是旅程中的风尘,只有老宅院静静立在那里,
似乎永远是那一副摸样,永远在那里等待,等待,阁外水流潺潺而过,等待远方的游子打湿的心情,等待一抹莫可名状的伤感或者久别重逢的喜悦,循着沧桑的皱纹,循着,袖口衣衫的纹理,逐渐泅入亲人的心间
举目凝思,目光穿过高天流云,看见一只鸟飞过建筑的头顶,一动一静,一走一留,它们的目标不一样啊,鸟的皈依是前面的地平线,建筑的宿命是永恒的抵达与离开,当你看见燕子在屋檐下的窠巢,你恍然明白:飞的再高,也需要一个踏踏实实的家日色斜照,细草丰茸。坐地生根,笔笔有意。
帝国的皇宫,浩瀚的博物馆,巨大的笨钟恢弘的议会大厦,繁荣的购物中心时尚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古典与潮流的相互辉映,财富与梦想的世纪星辰,都在这座红色的雾都之中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