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
第一首: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BWV846,.
《前奏曲》:首先给人带来宁静、明朗的感觉,旋律单纯而动人,像是满怀着美好的期盼,前奏曲“如奥林匹亚的平静与晴朗”-黎曼(HugoRiemann,1849-1919)在这个伟大曲集的精美卷首如此评述。 我们在前面的概述中提到, 此曲是 “音型装饰型” 的曲例。以五声部的和弦连接为主题,将这些和弦进行分解。在乐曲末尾,巴赫增加七小节而成为现行的乐谱,其补笔的功效是难以言述的。古诺用作《圣母颂》。
《赋格》:四声部。利车卡式的类型。纯朴平静,富有歌唱性,也是特别纯净,旋律明快如歌。全卷中密接合应最多的,相对于一般的赋格它缺少间插部,是“浓缩型” 赋格曲的典范。全曲由五个部分发展组成。
第二首: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BWV847
前奏曲:急板(Presto), 慢板(Adagio), 快板(Allegro)等频繁地变化速度,造成了感情上的高潮。以整体而言,是一种粗犷的炫技风格的乐曲。音型演化型的写法。
赋格:三声部。舞曲型。此曲的魅力在于主题的跃动、精巧的性格。与c大调赋格相反,呈示部之后主题只是偶尔出现,但有两个固定对题,不断跃动,全曲有力并洋溢活力。如果要了解什么是赋格,这首最好了,主题、答题、对题、小尾声,间插,每一部分明了,没有变形处理。
第三首: 升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BWV848
前奏曲:春风拂帘,阳光温煦,虫鸟正欢,远处溪水潺潺,气氛如沐浴着盛夏的阳光,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升C大调乐曲,巴赫便以如此辉煌的乐曲宣布此调性的诞生,前奏曲几乎是原封不动的《符里曼小曲集》原曲转用。
赋格:三声部。活跃的加沃特舞曲风格。有生动的节奏变化。富于对比的主题,缺少密接和应部分,却有相当长的间插段,又有两个固定对题,与c小调的相似。
第四首: 升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BWV849
前奏曲:缓慢、柔美,“音乐文化所呈示的最神圣最崇高的乐曲”(黎曼评语)。在曲首出现的动机和出现于第五小节的动机,为各声部所模仿,变形而进行,如黎曼所言“诉说着伟大灵魂的憧憬”。
赋格:五声部,利车卡式。气氛沉重、暗淡、虔诚,堂皇的“三重赋格”构造,有如巨大的大教堂。宛若痛苦呻吟的第一主题出现于低音,此主题徐徐地上升,升至绝顶时,展开了令人屏息地密接和应对位技巧,此处是此曲最高潮,也是终止。此后是属音持续低音上地结尾部。此曲三个主题地组合,淋漓尽致地使用了一切对位法技巧。按我们上述地分类,此曲是“浓缩型”,是最宏伟的作品。
升C小调,全曲满怀悲情,也满怀憧憬,《前奏曲》呈现出圣洁的情感,《赋格》堂皇而宏伟,就象以平稳的速度行进一般。
第五首:D大调前奏曲和赋格BWV850
前奏曲:音型演化型,无穷动的音型,速度极快,轻盈灵巧,单一音型地无休止地进行,但仔细分析可听到四声部的和声进行。可以想象成热带雨林中乱藤蔓草恶生猛长,旋律连绵不断席卷一切。
赋格:四声部。典型的法国歌剧序曲音型。令人想起亨德尔风格堂堂地主题,但此曲类似法国序曲风格地附点音符节奏和三十二分音符音型地组合,并不适合赋格主题,因此乐曲地发展是自由地,主调音乐的风格很明显。
D大调,《前奏曲》速度迅疾而不间断,《赋格》则堂皇华贵,二者形成截然不同的对应。
第六首:d小调前奏曲与赋格BWV851
前奏曲:即兴风格, 音型装饰型。以第十四小节为界分成两部分。在主音的持续低音上激烈动摇的第二部分是后来的补笔。在末尾出现的减和弦的分解所形成的半音阶经过乐句,可谓李斯特与肖邦的先声。赋格:三声部。最复杂的赋格之一,不但密接合应部分长大,主题的逆行也频繁出现,而且主题均伴随着固定对题。乐曲以二十一小节为界,分成两部分。
D小调,给人以即兴的感觉,不论前奏曲还是赋格,音乐都是在不断摇摆着的,只是前奏曲摇摆更加激烈。第七首:降E大调前奏曲与赋格BWV852
前奏曲: 独特的曲子,结构复杂。可谓带有小序曲的赋格,其长度是普通前奏曲的两倍。此曲是第一卷前面十二首前奏曲中,在《符里曼小曲集》中所没有的唯一的作品。巴赫可能是转用了其他的旧作吧。
赋格: 三声部。 轻快,诙谐的乐曲。由于赋格曲的规模与前奏曲不对称,布索尼(Ferruccio BenvenutoBusoni,1866-1924)建议巴此曲与第二卷同调的赋格掉换。
降E大调,前奏曲是十分悠然徐缓的,而赋格的轻快谐谑与之形成不对称感。第八首:降e小调前奏曲与赋格BWV853
前奏曲:典型的咏叹调式前奏曲象游咛诗人,断断续续随兴所至唱出满腔幽思。极严肃,充满灵感。乐曲徐徐的前进,“悠长的旋律诉说高贵又伟大的情感。有时以爱的眼睛凝我们,有时却被超越人间的痛苦袭击而叹息着”(黎曼评语)。 旋律型。从抒情转到戏剧性,情绪起伏,犹豫不决,重大思索的内心独白。
赋格:三声部。缓慢富于歌唱性,凝神沉思,格里高利圣咏风格的主题由各声部引接而极平静徐缓的进行,使人恍如听到了遥远的十六世纪风琴音乐。但如果从作曲技法而言,此曲包含了密接合应,主题逆行,主题的增值(成倍扩大主题音的时值),主体增值的逆行等等,使用了一般人“费尽心思”也未必能实现的一切赋格技法。此前奏曲与赋格均为巴赫的最高作品之一。罗曼罗兰最喜欢的曲子。
第8首,降E小调,乐曲始终都是徐徐行进的,前奏曲极其庄严,旋律悠悠,似乎在倾吐内心之情愫。赋格平静舒缓,具有古老的中世纪圣咏风格,仿若沉思冥想,此曲与巴赫的宗教音乐一脉相承。
第九首:E大调前奏曲与赋格BWV854
前奏曲: 幸福的田园气氛,休闲、纯朴、歌唱性。近似创意曲形式。可分为明确的三个部分。第三部分是主题转入下属调的再现。
赋格:三声部。充满活泼的气氛,跟随主题的十六分音符对题决定了此曲的性格。主题的间插较少,也缺乏密接合应。也有学者认为如果其中一个主题剪掉前几个音符,便可以形成密接合应部分。
第9首,E大调,前奏曲有着悠闲的田园气息,洋溢着暖人的幸福感,进入赋格后气氛变得愈加活泼,感觉上是对前者的发展。
第十首:e小调前奏曲与赋格BWV855
前奏曲:朦胧象朝霞中变幻的晨霭,悠扬的牧笛在群山飘浮。温柔的旋律在持续低音上摇动。此曲风格近似巴洛克协奏曲的缓慢乐章。舒展、悠闲。
赋格:二声部。是《平均律钢琴曲集》唯一的二声部赋格。虽然是赋格,有时出现的二声部却是齐奏,有时主题是转调主题,答题却并不出现转调。因此虽然是赋格,但称之为“创意曲”更为合适。
第10首,E小调,以徐缓的前奏曲开始,其旋律温柔摇曳,随后的赋格中,琴声点点,轻盈如飞。
第十一首:F大调前奏曲与赋格BWV856
前奏曲: 主动机和伴奏都由分解和弦构成,欢快、明朗,以轻快的琶音进行。可谓是音型演化型与二声部创意曲的综合。
赋格: 三声部。轻快优雅的帕斯比埃舞曲的节奏进行。虽非是杰作,可是后半部分的密接合应部与高潮是有魅力的。
第11首,F大调,前奏曲在轻快的琶音中行进,并很快进入帕斯皮耶舞曲节奏的赋格,这种活泼的舞曲据说发源于法国的水手中,传到巴黎后还在路易十四和十五的宫廷里流行过。
第十二首:f小调前奏曲与赋格BWV857
前奏曲:优雅的阿勒德曼舞曲,乍见只不过是一种分解和弦,但可以听到从背景里传来溢满悲愁的哀歌。优美的旋律,回忆的气氛,气息悠长。是《符里慢小曲》里的最后一首。
赋格:四声部。沉重的主题象受难曲,暗淡、不安的悲剧性主题。此曲在各方面看来都是特殊的。其一:半音阶型,弯曲回转的主题。其二:两个对题旋律成了完全的对照(第一对题在第三-第五小节的高声部里,第二对题在第十二,十三小节的低声部)。其三:发展部之后,主题只是偶尔出现,间插段却大为活动了。
第12首,F小调,在前奏曲中,可以听到在背景上隐含着的哀歌旋律,它与赋格主题的沉重形成了必然的联系,二者构成一首动人心弦的乐曲。
第13首,升F大调,BWV858
《前奏曲》:创意曲型、情调悠闲,精巧的切分音仿佛母子唱着童谣,相互逗趣,妙问妙答,轻巧玲珑,洋溢着天伦之乐。
《赋格》:三声部。飘摇缓慢,表现出松弛状态,宁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特征,是隐逸心境的写照,优雅可爱都极富于魅力。
第14首,升F小调,BWV859
前奏曲:快速有力,每个音坚实,充满了寂寞的情调,并在赋格中进一步加深。
赋格:四声部。以缓慢开始,越来越快,达到中点后逐步下行放慢。是一个表情起伏的主题,又是一条缺乏音调特征、平缓和平衡的曲线。赋格则如止水,其中形成对位旋律的动机被后人称为叹息的动机,此曲是一首充满哀愁的乐曲。
第15首,G大调,BWV860,短小而轻松,《前奏曲》:轻松明快,两个音型演化型,第一音型为分解和弦,第二音型是带支点音的级进构成的隐伏曲线型,以对答呈示。两种音型频繁交替。
《赋格》: 三声部。主题结构为“句句双”,有着舞曲风格,乐曲活泼跳跃。
第16首,G小调,BWV861
《前奏曲》:缓慢长音开始,宁静状态中开展思维,咏叹调式,旋律有着圣咏的感觉,沉思、忧郁。《赋格》:四声部。称为赋格标本,忧郁。情感十分复杂且杰出,含有四个部分,结构明确,音乐总体上平稳而端庄。
第17首,降A大调,BWV862
《前奏曲》:协奏曲似的前奏曲,强奏和弦是乐队,左右手单音叙述是乐器互答。具有适当的沉思性的特点。《赋格》:四声部。抒情的意味很清楚,平稳凝重,犹如虔诚的圣咏。则显得很高贵、矜持。
第18首,升G小调,BWV863
《前奏曲》: 整个乐曲缠绵悱恻,竟似惜别场面,十分精致,集悲情、高扬于一身,
《赋格》:四声部。一句句叮咛,语重心长,泣不成声。朋友们恳求留下,叙述异乡的苦楚。情绪特别丰富,充满着真挚之情。多看一眼吧,西出阳关无故人了。
第19首,A大调,BWV864,是一首色调鲜明的乐曲
《前奏曲》: 三个主题同时呈示的三重赋格曲。精神饱满地开始,华彩的自由声部,有着明亮和欢快的情绪。
《赋格》:三声部。第一音断开。轻柔优雅的情趣,象闺阁小姐弹着清音短促地自娱,有单调的美。行进十分从容。不同钢琴家弹出来的意境截然不同。
第20首,A小调,BWV865
《前奏曲》:充满活力,对于当时来说,不属于优雅的音乐,或许可以形容为粗旷的优雅,
《赋格》:四声部。小军鼓的节奏,稳健有力,进行曲速度。这是一个凯旋的检阅。演奏难度很大,使用了长大而极其复杂的对位技法,据说结尾的持续低音在钢琴上无法演奏,除非是在管风琴上。
最后在四路兵马会师大团圆中结束这首庞大的乐曲。
第21首,降B大调,BWV866, 是一首活泼可爱的乐曲,
《前奏曲》: 飞快的炫技曲,轻巧而跳跃,
《赋格》: 有着快乐的舞曲风格,主题结构平稳方正,具有幽默感,十分讨人喜爱。
第22首,降B小调,BWV867
《前奏曲》:似乎是一种神秘的叙述,那故事必定有几分悲伤,它的色彩暗淡,速度缓慢,那故事必定也有几分寒冷,左手作同音反复的持续音微微断开,仿佛心跳怦然。有着异常庄严的气氛,恰似虔诚的祈祷。
《赋格》:五声部。在神龛香烛前,微弱的赞颂歌声响起,有着浓厚的宗教氛围,其悲蒼之情带有受难曲的风格,旋律线宽广而悠扬。最后,在属和弦上,出现了五声部密集和应,这才是高潮,表现众志成城的决定信仰。
第23首,B大调,BWV868
《前奏曲》: 象音色和意境的练习曲,舒展、文静、温柔,轻柔而婉约,被称为“两个高山之间深渊之中的一朵小花”。
《赋格》:举步维艰、深思熟虑的姿态,沉稳而完整,庄重、严肃,接近宗教题材的管风琴风格。
第24首,B小调,BWV869, 作为第一卷的最后一曲,有着异常深沉的情感,
《前奏曲》:三重奏鸣曲,充满了辛酸的延留音,从容不迫,似行板速度的演奏有一种跃动的感觉,《赋格》:巴赫显示了高超的写作技巧,倾心投入感情。一个个悬念处于疑惑不解的忧虑中,忧郁阴影和悲剧性。以徐缓的广板速度的演奏则呈现出庄严的气氛,有几分悲叹,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这首乐曲有很多动机,警世的A,悲叹的B, 具有迫切愿望的C, 憧憬般的D, 交织在一起,具有交响性质。 第二卷: Xa/]} B
第1首,C大调,BWV870
《前奏曲》:有着管风琴般的庄重气氛,背景是一个低声部的主持续长音,右手是一个颇有气势的旋律。
《赋格》:三声部。被称为天真无邪的嬉戏,它同前者的气氛截然不同,自由得无拘无束。
第2首,C小调,BWV871
《前奏曲》: 复对位手法,有创意曲的风范,节奏明快,情绪活跃,两部分反复组成,是优雅的阿拉曼德舞曲风格,
《赋格》: 四声部。主题优美如歌,中音区带一丝淡淡忧愁,答题变得清明悠扬。既欢快又宁静。
第3首,升C大调,BWV872
《前奏曲》:是一套前奏曲与三声部赋格。象在夏日里走进一片古木参天的森林,微弱朦胧的和声象绿色浓荫带来清凉,摇晃的音型,是断断续续蝉声、飘来的幽香?左手八分音符,是点滴雨声?
《赋格》:三声部。坚决,稳、准、狠、快的击键。先以轻轻跳动的方式行进,然后音乐的力度得到加强。
第4首,升C小调,BWV873, 是一首杰出的乐曲,
《前奏曲》:慢板,是一首优美的咏叹调,声声长嘘,戚戚短叹,心事无限。内向的,如一首有着深切情感的三重唱,而这一特点在赋格中以快板速度被延续。
《赋格》:主题节奏激烈,象吉格舞曲,它有一个稳健节奏的固定对题。
第5首,D大调,BWV874, 有着光辉的色调,
《前奏曲》:是一首古奏鸣曲,以堂皇的气派开始,军鼓、金号齐鸣,最后大公爵步伐稳健上场。凯旋式的气势,具有巴赫《管弦乐组曲》那样的光彩。
《赋格》: 三声部,利车卡式。主题平静从容。给人以单纯的感觉。
第6首,D小调,BWV875 &<oDl _^
《前奏曲》: 音型演化型,以疾驰的下行音阶开始,接着是分解和弦,充满了幻想的色彩,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赋格》: 三声部。二部曲式。主题以积极向上的三连音开始,持续着幻想的色彩,但变得深沉。这首赋格主题和对题的材料丰富,节奏复杂,篇幅短小。
第7首,降E大调,BWV876
《前奏曲》: 从容、雅玩,拨弦轻拢,短句片言,充满休闲趣味的旋律散漫、自由,快速的带着甜蜜的味道。
《赋格》: 四声部。速度各家出入很大。这是一首虔诚的歌,节奏从容,音调平稳,庄重的秩序感, 则与前者在情绪上有着极大的反差。
第8首,降E小调,BWV877
《前奏曲》: 是二声部的创意曲。主动机由平缓的三度摆动构成起伏的线条,较慢的流动,音色幽淡,有着阿拉曼德舞曲形式的。
《赋格》:四声部。庄严的乐曲,缓慢的主题带有几分暗淡、悲伤。以三个同音反复开始,步步向上,对情感的刻画非常细腻。高贵如歌的。美的乐曲,
《前奏曲》:在主持续音背景下进入,十分悠闲,第2小节往上轻轻一甩,让巴赫醉心不已,最后尾声又做了2次。中声部从容呼应,和谐气氛,这是关于阳春三月的心情故事,温馨、恬静。不仅结构精致,而且旋律也很精美,赋格具有宗教气氛,带有一种美妙的神秘感,接近于文艺复兴晚期作曲家帕来斯特利纳的风格,这位意大利作曲家是巴赫之前最伟大的复调音乐作曲大师,以“复调无伴奏合唱风格”而著称。
《赋格》:四声部。利车卡式。仅有5个音的主题缓慢进入,庄严、神秘。肃穆的和谐。乐曲表现了对沉着信仰的赞美:它的宁静、神往、热情、伟大。听完此曲,我们想,享有信仰的人很有福啊。
第10首,E小调,BWV879
《前奏曲》: 右手进入的主动机轻快流畅。具有意大利库朗特舞曲的速度迅疾的特点。
《赋格》: 三声部。主题是两卷中最复杂的。素材、节奏多样性。速度不象前者那么快,琴声如珍珠般点点落下。
第11首,F大调,BWV880
《前奏曲》:是在五声部和声基础上写成的弥撒曲,全部乐曲由曲首的四个音写成。从导音进入的旋律,漫不经心的休闲。句末,和音一个个进入,四面回响,积聚成浓郁的和声。最后,象雷声消失在远处。在管风琴风格的外表下暗含着柔美。最后,飘柔如夜幕降临,延绵结束。
《赋格》: 三声部。活泼类似吉格舞曲。是一首格律松散、自由发展的乐曲。轻快而单纯。
第12首,F小调,BWV881
《前奏曲》:是一首优美的女声二重唱,叹息般的短小动机,带有多愁善感,在轻声拨弦下唱出。温文尔雅、速度从容。伤感特征同巴赫的音乐特征相去甚远,具有意大利倾向。
《赋格》:活泼的同音反复,音型的短小,轻松诙谐的印象。节奏特点让人想起维瓦尔第协奏曲的快板乐章,这首乐曲体现了巴赫所受的外来因素影响,下一首也一样。
第13首,升F大调,BWV882
《前奏曲》: 具有法国式歌剧序曲的特点,给人以威风堂堂之感,全曲分为2大部分。
《赋格》:这首赋格敢以结束音调(导音颤音)作为开始,是惊世之举。有着高贵的气质。
第14首,升F小调,BWV883
《前奏曲》:这是一首怀着一丝忧郁的咏叹调,高音部主动机旋律优美,尤其是三连音的节奏,几分妩媚,象气息宽广的长句诗体。近似小咏叹调,舒缓而抒情。
《赋格》:三声部。三重赋格。相比前者有力了许多,而且它在这套作品中独一无二,是一个“三个主题的三重赋格”。第一主题是优美的歌,音调丰富,散淡的长音和起伏使曲子休闲的抒情特性。
整曲沉思、抒怀开始,转入坚定沉稳,最后归于热情激荡,表现了精神信仰的魅力。
第15首,G大调,BWV884
《前奏曲》:音型演化型。右手是一条隐伏线的旋律,给我们一种动感,微风吹来满树叶片的摇曳,阳光投向水面波光粼粼,恬淡宁静,犹如远山一抹翠黛,低檐茅屋青烟,一幅生气盎然的田园图景。
《赋格》:三声部。快速、每个音符象珠粒般跳跃,想起泰戈尔的诗“你象湍急曲折的小河,且笑且舞,在你向前奔流时,你的步履唱出了歌声。”,它以分解和弦构成,色彩明亮得象阳光下的芒刺。总体上特别轻快,据说为了配合赋格,巴赫三次修改前奏曲,最终使二者达到完美的契合。
第16首,G小调,BWV885
《前奏曲》:沉重、思索、英雄气概。缓慢犹豫,显得有些沉重。
《赋格》:四声部。自信、肯定,概括、抽象。7个同音反复,象听不得别人疑问,很不耐烦的挥斥的样子。则有一扫隐晦的感觉,变得强而有力,坚决,男性气概。
第17首,降A大调,BWV886
《前奏曲》:协奏曲型,以丰满和单纯的音响对比为基础。摆动的低音,使人想起巴赫的B小调弥撒。安详、平和,让人感到信仰使心灵充实。情真意切与赋格的激情荡漾珠联璧合。其中,《前奏曲》使用了意大利牧歌中的“叠歌”的方式。
《赋格》:四声部。优美的旋律,柔和,花前月下的甜言蜜语,非常可爱。主题的音域超过了八度以上,之后出现的半音阶型对位旋律,让这首乐曲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它也是巴赫最具有独创性的作品。第18首,升C小调,BWV887
《前奏曲》: 是一首优雅的舞曲,以漫不经心的主题开始,预示了早期的古典风格.
《赋格》:三声部。二重赋格。第一主题象在幽谷中安静流淌的小河,八度跳跃带来生气。第二主题在属调上进入。开始时的悠然之状又宛如摇篮曲风格。末尾在安静中结束。
第19首,A大调,BWV888
《前奏曲》:是一首安静的田园曲,小行板。主动机在高声部出现,节奏单纯、音调清明,象穿过清晨薄雾的一缕温煦阳光,象传遍宁静田野的甜美牧笛,当时清风在,曾飘绿草香。左手摇晃音型,是如梦境界。主动机停留在长音上,营造了宁静氛围,中声部清楚进入,渔樵呼应。《前奏曲》显得从容、舒缓、悠然。
《赋格》:三声部。以一连串16分音符开始,夹着几次停顿,稳健有力,整个线条充满积极向上的精神。气氛明朗的《前奏曲》与构成单纯的《赋格》,刚好结为恰如其分的一对儿。
第20首,A小调,BWV889
《前奏曲》:这是忧郁的二部创意曲,主动机以一连串向上半音、向下半音进行为躯干,总给人以一种奇妙的不确定感,左手半音进行,极其细腻地刻画出情绪微小变化。
《赋格》:三声部。上蹿下跳,突然收煞,本曲的主题:今天倒霉了,撞上了一个醉汉,冲着我莫名其妙地狂喊。通过激烈而有力的琴声所营造出的紧张感,更让人有确定感。结尾连成一片滚动,狂风大作,飞沙走石,结束了富于幻想的乐曲。
第21首,降B大调,BWV890, 在第二卷中地位相当重要,
《前奏曲》:是一首独立的古奏鸣曲,在结构上有明确的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再次显示了巴赫与早期古典风格的联系。高声部以缓慢平坦的进行唱出一支气息宽广优美的歌。
《赋格》:三声部。音调平缓、节奏从容,优雅的情调,整个乐曲没有复杂的和声与浓烈的感情冲击,仿佛是一位平易近人的老者与我们交谈。最后,在强奏中结束。
第22首,降B小调,BWV891
《前奏曲》:是一首三声部创意曲。主题在中声部进入。有一个长而悠然的主题旋律,其中所出现的从低音爬升至高音的持续音产生出极佳的效果。
《赋格》:四声部。气势宏伟,技巧艰深,是第二卷的压轴戏。整个结构严密紧凑,表情丰富。以沉重的步调开始,然后一步一步走向高潮,以宏伟气势结束。给人以同前奏曲类似的迷人效果。
第23首,B大调,BWV892
《前奏曲》:协奏曲型。有很多炫技性,速度稍快,触键玲珑剔透。主旋律以向上音阶进入,高音奏出一组装饰音。单纯而活泼,音乐是跳动着的,如同明亮的闪光。n4cM /unU
《赋格》: 四声部二重主题赋格。第一主题从低声部进入,利车卡,短促而坚定。显示出了高雅的情趣。结束得饱满辉煌。
第24首,B小调,BWV893
《前奏曲》:以二部创意曲笔法写成的。以分解和弦作为骨干,优雅的格调。最后一首乐曲似乎过于单纯了一些,颇有一点小情调,右手强调重拍的连断,左手平稳。
《赋格》:巴赫大作品的最后乐章,往往不是宏伟巨制,而是隽永情感的后奏。主题是一个诙谐的帕斯比叶舞曲。可分为三个部分:首部分解和弦音调,中间两个8度的跳跃,最后急速的尾部。有些谐谑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