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侄子李过在平江并谱之因
张毅强
笔者收藏有晚清湖南平江县著名史学家李元度在光绪初年撰写的未刊手抄本遗稿《杂文摘录》170多本,约25万字,共有杂文100多篇,多为平江风情,通俗易懂,其中有“李过在平江并谱之因”一文,记载李自成侄子李过在平江并入当地李姓的前后经过,现将全文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李过在平江并谱之因
吾之记叙前已谈了李过跟随其叔李自成,也就是当时被部下称为大顺皇帝、而国朝称之为流寇的一路败退至通城,于通城殒命之后,流冠群龙无首,有的则推李过为首,但也有人反对,只是并没有引起火拼。就在袁宗第、郝摇旗、马进忠、王进才等人驻湘岳间时,他们便以李过无有粮饷所拨、连自己都难养活为由,便一起投降了前明湖广总督何腾蛟,从行政管辖一下易主到打了十几年仗的对手麾下,从敌对转而俯首称臣,与国朝顺治之相抗衡。投降了敌人总算共同之敌并未变化,还没赌到自相残杀。因李过奉行隐密韬光养晦之法,故在平江也着实太平了个十几个年头,最后由于吴汝义那边没有隐得住,又得罪于樊姓大户,引来灾祸,最后与国朝之军开战,而使全体将士喋血石牛寨,最终走脱是得力于部下将领刘世明之机灵,早些时便得思好退路,找到一避静、人们不易发现的秘密洞穴得以全身,后回至黄龙山麓,在黄龙寺拜师出家,自号黄龙道人李绣,隐住在黄龙寺中日日饮酒作诗,打发剩余之时光。可是原来寄居在黄龙山上的家小,由于自己率兵离开得早,把战场设在石牛寨,使清军误以为大本营就在石牛寨,在将石牛寨攻破后便以为大功告成,立即凯旋班师,各各回朝廷请功去了,故此虽没能找到李过,也便没有再波及余寨,故李氏香火得以留延。李过至平有二子,长子继韬、次子继武,均为入平后所生。自石牛寨开战后,便在黄龙山随母亲黄氏过着十分清苦的日子,住在黄龙山高山上一个叫磨刀坑的地方,在离李过所出家的黄龙寺之分道场名叫下庵寺五里远之地方。一方面便于生存,除了能种部分田土外,黄龙山到处长着野山果及弥猴桃、黄精之类可供食用的植物,住在磨刀坑及于便利采摘,基本可以既不为外人发现,也不致使人十分挨饿。五里之遥李过也不时可以享受天伦之乐,夫妇父子在一起,不过时也是与世隔绝的活法。两个孩子虽小,却很懂事,他们从父母的言谈及教养时,也慢慢知道了自己一家是朝廷的钦犯,随时有被朝廷发现,出兵来抓的危险。磨刀坑在下庵寺前路,故而两个儿子便自觉负责着前哨情报的传递。
李继韬兄弟与虹桥李氏联宗经过
前集讲到小小的李继韬兄弟渐渐长大,也渐渐懂事,知道了自己的父亲是与朝庭作对的,也就是朝廷的犯人。至于当时是不是钦犯,小孩子在山野避壤,哪能知道这些,只是担心着有一日被朝廷发现,必然会泒人来捉拿,如果朝廷泒人捉拿,象黄龙山这等地形,在下菴寺修行隐身的李过必不能知道,但下菴寺离磨刀坑尚有十里远,要进下菴寺捉人必先经过磨刀坑,而李过的夫人带着孩子就住在磨刀坑口上,她的茅棚居高临下,磨刀坑口至下菴寺一路几里,在茅棚前一坐,便尽收眼底,故小小的李继韬兄弟自懂事起就觉着要保护爸爸,故而每天都在自己的茅棚前玩着,自己小心翼翼地为父亲站前哨,每当坑口稍有动静,便要仔细观看,稍稍觉着不对,便要抄近路去到下菴寺中报告父亲先行隐蔽好,不至于被敌人发现。久而久之,光阴不觉几年过去,也没有甚麽事情发生。大概清朝廷有两个原因不曾过问,一是认为李自成余部已被全部剿灭,李过已在石牛寨山火中烧死或是认为未死也翻不了甚麽大浪了,不必要花很多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去作无谓之事;二是可能平定三藩之乱更为重要,无暇顾及此小小事情。所以李过便隐身黄龙寺之下菴寺得以清静渡过余生。但有一宗事就辗转反则成了李过一块心病,两个儿子转眼长成大小伙子,均要成家立业,不能就在这黄龙山之磨刀坑里窝一辈子,最后还要结婚生子,延续我李家香火,迁出大山去是第一个考虑,而且必须找到可以生存之地。至于开基买地,银子早年积攒了一些,而今倒可以泒上用场。只是迁往哪里去,只得自己乔装打扮,仍以道人李绣之身下山去云游一阵,看一看甚麽地方最得适宜于李氏兄弟这等山里娃子的讨生活。寻来寻去,云游了几个月,最后认为天岳的茅源这个地方原有一荘户,荘田要卖,又见此地荒坡平坦,便利开发,捉田种土寻求点平凡而又平常的生活是毫无问题的,于是便打算将此荘田买下。后来又在周围云游访查一些民情民风,看如何与当地和睦地相处,将来在此地蕃衍子孙。经几番打听,原来虹桥之境竟是以三大姓为主,形成家族之风盛行的民风民俗,最大的姓氏为李姓,人最多,在当地较为显赫,次则是胡氏,再则是艾氏。此三姓在明朝时皆出过显宦,有几人在朝廷都是大官,故而当地流传甚广的是艾都堂即艾穆、胡九万、李绵阳三人。在天井山读书时诗酒神仙吕洞宾乔装老者到天井山卖墨的故事,老者讲得头头是道,少者听得津津有味,一年年传讲,一代代精听,把个故事传得神而又神,讲得真而又真。故到了后来虹桥人引以为骄傲而又自豪的一句话,便是胡九万、李绵阳、艾都堂做官还算我平江。此三姓望族,人口众多,如其材智,各有人文脉络,在地方上宗族势力特大。李过是一个身经百战的大将,且又是见过两朝风浪、积累人情世故久而验丰之人,岂能不知道势力之重要之理。而是一个奇特的想法便在脑海中立即形成,要与当地李氏联宗,一定要与当地李氏联宗,要为儿子在此方生存铺平道路,想好了此一计划,便回到下菴寺中,上黄龙寺找方丈商量。因黄龙寺住持方丈在此有年,德高望重,虹桥的各大施主他无一不晓,也很有往来,商量结果,他非常希望方丈能帮此忙,亲自出面去找李姓族长和一族中大佬们去磋商此事。李过不敢说自己是陕西人,只说自己祖上是从陕西而迁到湖北江陵而来已有四代,而今自己从湖北江陵过来又有了几年,想在此地生根落叶,故而愿同本地联宗。经过一番磋商,李过之祖上是党项之拓拔氏,原是羌人,李克用之后赐姓李氏,而天岳李氏原来是陇西李氏,族出赵郡,陇西李氏凡四房曰武阳,曰姑臧,曰燉煌,曰丹阳。唐高祖李渊係陇西成纪人,为天岳李氏之始祖,而天岳李氏又是出自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吴王恪,传十世至衜公从南康之建昌,后晋天福二十年,承永公自建昌迁平是为始迁祖也。实则虹桥李氏与李过之米脂李氏一点也不同宗也,既而已经着手,不管同宗不同宗,决心是一定要加入到虹桥李氏当中,便上下将银子打点到族长族尊手里,自古道吃人家嘴软,拿人家的手软,既而是得了银子,自然要帮人家的忙,把这个联宗之事搞好。要想好把李继韬这一脉栽到那里最合适,因李氏在平传八世为岳昭、仁昭、德昭、可昭、胜昭,天岳李氏为德昭公之裔,德昭公传十世为远山公,元时始居田坪,后分居长庆、虹桥,又传至明万历,虹桥李姓人丁蕃衍昌盛,便分为十房,长庆黄泥塘即为十房之主也。
长庆黄泥塘李姓十房里之主,而李姓十房是虹桥李氏人口最众之族,人丁复杂多,很快便要修族谱,且此十房中有一小房又人丁单薄,其中有一号常吾者已经绝后,族内也无人愿意继承,权宜办法就是把李绣过继修谱承继此人。李继韬兄弟便自然而然成了李常吾之孙,至于李过自家以上的世系传承,暂不管,由李过自家记着。李过到了虹桥便是李姓子孙,是长庆十房里李常吾之子,隶属十房里做事差遣。银子花了,事办妥了,从此便是天岳李氏祖孙,参与族众之事。李过办妥此事,便在天岳之茅源买入了一荘垄田,便将继韬兄弟从磨刀坑迁了下来,入住茅源,从此便在此安居乐业,蕃衍子孙。我便援笔记了这些,也是老辈口述,以便世系不至混淆。继韬之后,如欲归宗党项氏,也应略知联宗梗概,不迷先人之巢臼也。
李元度遗稿《杂文摘录》“李过在平江并谱之因”一文原件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