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发了《探讨》后,不少博友都说受益,并打算在拍摄实践中试试。还有一些博友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如博友“行者”说:“讲的正确精练,学习了。有三点没有仔细说:1,色温表的使用,拍摄反转片必须使用色温表,不是估摸就可以的。2,不如直接说调低色温照夜景使用雷登82更准确。3,反转片对曝光量的要求严苛到只能降低1/3档才能正确还原。因此,现在的数码相机对色温的调整控制也不是可以随意的,我们只能正确还原自然景物而不能依据现代技术“造景”,需要多拍样片并在做后期时仔细选择,否则出来的片子乍看很好,仔细一看就成笑话了”。
博友“摄影天地”留评:“拍照时按正常色温拍,后期在RAM格式下有色温调整项,想调成什么色温都行,和在拍摄时调色温效果一样。而且不损失照片素质。大家可以试一试”(我咨询后得知RAM格式是相机随机带的光盘内设有)。
他们的留评,正说明博客的交流性和资源的共享性!
当然,也有一些博友提出一些问题,希望得到解释。
如“潇潇晚叶”提出:“请问曾先生高色温的光偏兰称冷色光,为何将色温上调可以得到暖色调?”
如博友“花甲子949” 提出:“我们家的旅游照片全是自动的普通数码相机或卡片机随拍的,不知道能否拍出老师博文中照片的效果”?
对上述问题,我在回复中都做了解答;为了能获得更有说服力的图例,我又专门用单反机和卡片机做了一次试验性拍摄实践。今天我就把这次事件的图片上传,既是对博友提问的答复,也算是对上篇《探讨》的补充。
其实那天发了《探讨》,我就觉得有些话好像没说完,并立即在留评中作了补充:色温的高低,和温度的高低不同,而是用K来计量。从数码相机可调整的色温来看,由低至高大致在2500K——10000K范围内。一般来说,低色温的光偏红,我们称暖色光,高色温的光偏兰,我们称冷色光。
在可见光中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光谱,就是从低色温到高色温的光的排列。譬如:晴日的阳光,色温大致在5200K左右;阴天的色温大致在6000K;晴日阴影下,景物受天光照射,色温应该在8000K左右;红色光大致在2600K;碘钨灯(钨丝灯)大致在3400K;月夜的色温则相当高。这里的色温是指景物所受光的色温。
而相机可调整的色温,是为了相机所拍摄的图像和被摄景物达到白平衡所设的。也就是说,摄影师在拍摄时,需要根据景物的受光色温的不同,来调整相机中的色温数值来相适应。
譬如:晴天拍摄时相机的色温数值应该设在5200K左右;
阴天,如果想色彩还原更合适一些,把相机的色温数值调在6000K。当然依然放在5200K不作调整也行,只是拍出来的图片会稍偏蓝一些;
拍舞台剧照时,由于舞台灯光大多是钨丝灯,所以相机的色温数值应该调在3400比较合适;
卡片机的白平衡设置,并不用色温的数据来计量,二是直接用大阳(晴天)、云朵(阴天)、灯泡(钨丝灯)等图标来表示。意思就是不同环境下,选择相应的图标来达到白平衡。
我在上篇文中提到:胶卷时代,所用胶卷分为日光片和灯光片,拍摄时只能用不同胶卷来解决白平衡。当然也可以通过在镜头前加相应的滤色镜片来弥补。
例如日光片只适合在日光下使用,如果用日光片拍舞台照,就得加蓝色滤色镜片来调整色还原。
相反,灯光片只适合拍摄在钨丝灯照明下的景物,如果拿到室外日光下拍摄,就得加上雷登85在调整色还原。
彩色胶卷的感光层分为感红、感绿、感蓝三层,在感光时,分别吸收不同的色光,以达到正常的色还原。
由于日光中红色光相应少一些,所以在制造胶卷时,特意让感红层对红光的吸收较敏感,以此来做弥补,达到色还原的平衡。如果拿着日光片在钨丝灯下拍舞台照,那拍出来的图片就更偏红了。
而钨丝灯下的蓝绿光相应少些,因而灯光片的感光层中对红光的吸收减弱,而对蓝绿光的吸收能力增强了,以此来达到白平衡。所以,拿着灯光片到日光下去拍,拍出的图片就更蓝了。
其实当年拍电影时,黑白片的室外夜景大多是通过加灰色滤色镜,或渐变镜来达到的。现在的电视剧,应该也有用白天来达到拍摄成夜景效果的,应该也少不了采用加滤色镜或调整白平衡来达到拍摄成夜景效果的。
数码相机中设置的色温范围(2500——10000K),也是通过相机中的设置,使相机在成像时,对不同色光的吸收能力也不同,从而来达到白平衡的。
例如:当你把相机的色温数值调在2500K时,原本是因为所拍的景物是在红光照射下,才选了2500K。为了达到白平衡,此时相机在成像时,对蓝光的吸收还原能力强。
如果把相机的色温数值调在8000K,原本是因为景物受光的环境色温极高,蓝绿光强。为了达到白平衡,此时相机在成像时,对红光的吸收还原能力极强。
而我们“谈拍摄时调整色温高低的探讨”,正是利用相机为确保白平衡的设置数值范围反其道而行之,从而达到特殊的效果。你不是在2500K时对蓝光的吸收还原能力强,我们正好可以在白天把景色拍成夜景效果。
相反,在8000K时对红光的吸收还原能力强,那我们就利用这一点,把晚霞、晨曦拍得更暖色调些,达到美化的效果。
以上用不同颜色来分段的文字,每一段都是一个论点,以此区分。同样欢迎博友们继续一起来探讨、交流。有什么问题还可以提出来,我尽力解答。谢谢!
以下三张图片(2、3、4)是在发了前篇“探讨”一文的第三天,就在家里的西窗用尼康D300s单反机做的实验。
↑(2)拍摄此图时相机的色温数据调在2500K,此时相机在成像过程中,对蓝色光的还原能力大增,成像的图片成了夜景效果(拍摄时间在19:15)。
↑(3)拍摄此图时相机的色温数据调在正常日光下的5260K,成像的效果与肉眼观察的差不多(拍摄时间在19:16)。
↑(4)拍摄此图时相机的色温数据调在8000K,此时相机在成像过程中,对红色光的还原能力大增,达到了使成像图片显得更加暖的效果(拍摄时间在19:16)。
通过上述三图的实践,对调整相机的色温数据,所能成像的效果心中有了把握。前天傍晚我又到紫竹院,利用有水面反光的景致做了一次实践实验。再次证明在不同色温数据 下,相机对色光的还原能力不同,因而能拍出不同的效果(见图5—13)。
↑(5)拍摄此图时,把相机上的色温数据设置为2500K,同时相机的曝光补偿为(-3.0),使至达到更好的夜景效果(拍摄时间在18:05)。
↑(6)拍摄此图时,把相机上的色温数据设置在正常日光下拍摄用的5260K,同时相机的曝光补偿为(-1.0),所达到的效果(拍摄时间在18:05)。
↑(7)拍摄此图时,把相机上的色温数据设置为8000K,同时相机的曝光补偿为(-2.0),使夕阳时分的光色效果更暖色些(拍摄时间在18:05)。
↑(8)拍摄此图时,把相机上的色温数据设置为2500K,同时相机的曝光补偿为(-3.0),使至达到更好的夜景效果,太阳成了月亮(拍摄时间在18:10)。
↑(9)拍摄此图时,把相机上的色温数据设置在正常日光下拍摄用的5260K,同时相机的曝光补偿为(-1.0),所达到的效果(拍摄时间在18:08)。
↑(10)拍摄此图时,把相机上的色温数据设置为8000K,同时相机的曝光补偿为(-2.0),使夕阳时分的光色效果更暖色些(拍摄时间在18:09)。
↑(11)拍摄此图时,把相机上的色温数据设置为2500K,同时相机的曝光补偿为(-3.0),使至达到更好的夜景效果,太阳成了月亮(拍摄时间在18:15)。
↑(12)拍摄此图时,把相机上的色温数据设置在正常日光下拍摄用的5260K,同时相机的曝光补偿为(-1.0),所达到的效果(拍摄时间在18:12)。
↑(13)拍摄此图时,把相机上的色温数据设置为8000K,同时相机的曝光补偿为(-2.0),使夕阳时分的光色效果更暖色些(拍摄时间在18:13)。
我使用的卡片机为佳能IXUS 110 IS,此款相机的功能设置也很多项并实用。其调节白平衡的显示,不是数据而是用图标,告诉使用者在不同光照的环境下,选择不同的图标,来达到白平衡。以下图片我分别选择了日光、阴天、灯光三种模式下的白平衡拍摄的。
↑(14)拍摄此图时,把相机上的白平衡设置为灯光照明,此时相机在成像过程中,对蓝色光的还原能力大增,看来也能达到夜景效果,太阳成了月亮(拍摄时间在18:33)。
↑(15)拍摄此图时,把相机的白平衡设置为日光照明,成像的效果与肉眼观察的差不多(拍摄时间在18:32)。
↑(16)拍摄此图时,把相机的白平衡设置为阴天环境,由于阴天的色温高于晴天,此时相机在成像过程中,对红色光的还原能力有所增加,从成像图片看,整个色调确实显得稍暖了些(拍摄时间在18:35)。
↑(17)这是把相机上的白平衡设置为灯光照明,拍得的夜景效果(拍摄时间在18:33)。
↑(18)把相机的白平衡设置为日光照明,拍得的图像(拍摄时间在18:34)。
↑(19)把相机的白平衡设置为阴天环境下拍摄,从成像图片看,整个色调确实显得稍暖了些(拍摄时间在18:34)。
↑(20)这是把相机上的白平衡设置为灯光照明,拍得的夜景效果(拍摄时间在18:33)(拍摄时间在18:33)。
↑(21)把相机的白平衡设置为日光照明,拍得的图像(拍摄时间在18:41)。(拍摄时间在18:43)。
↑(22)把相机的白平衡设置为阴天环境下拍摄,从成像图片看,整个色调确实显得稍暖了些,达到残阳如血的效果(拍摄时间在18:41)。
那天在用卡片机作试验时,我尚未发现卡片机也有曝光补偿功能。就在编写此文时,查阅卡片机的说明书才发现的,其加减补偿的最高值为(+2或-2)。
↑(23)此图拍摄时,就是把相机上的白平衡设置为灯光照明,同时相机的曝光补偿为(-2.0),拍得的夜景图片效果(拍摄时间在10:41)。
注:以上图片均在后期通过Ps的“阴影/高光”功能,在明暗影调作了相应的适度的调整。
这两篇文章比较长,尽管有图片实例作对照,但在论说上相对专业些,兴许不少博友不易理解。但只要按操作程序去实践,应该能达到所需效果。
这个问题,以后一定会在俱乐部的教室里作为专题来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