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下出发》 从当下出发 电影

佛教3D传播《从当下出发》学习笔记

Unsung语:

对经典和论述的整理(比如:脉络的整理,逻辑的表述),也是一种功德(价值)。

如果人人都是佛教徒,世界哪来战争?

如果人人都学佛哲学,如下这毁灭人类的一切都将烟消云散

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短缺、能源匮乏、自然灾害频发、瘟疫流行、地区冲突、种族屠杀、恐怖活动、战争威胁、核武阴影、贫富分化、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信仰缺失、道德滑坡、人性沦丧·····

人不要执着于控制一切,也不要痛苦于不可控。应当追求控制生命中众多的可控与不可控。那么,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与欢乐。

当我们明白无常时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幸福。比如了解了夫妻结婚之后就会有欢乐与争吵,那么便不会为了所谓永恒的快乐在出现争吵之时而绝望痛苦。因为争吵和欢乐都是幸福的一部分。

学佛目的不仅是改变未来,更是改变当下。改变了当下必然改变未来,改变未来只是当下的“变”引起的未来的结果罢了。重点是改变当下!

前沿

佛教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如何使人获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人真正的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追求错误的快乐,往往维护的代价高昂,另人很痛苦,追求却求之不得。

快乐是如此的短暂、脆弱无法掌控。

错误:对自我恒常而又强大的执着。

我们害怕失去(危机感),可其实又从未抓住过什么?

释迦牟尼佛“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人生最后的领域,只能在佛教中找到答案。我不是一名宗教徒,但如果是的话,我愿成为一名佛教徒”

孙中山“佛教乃就世之仁,佛教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佐科学之偏”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因果律“每一个结果都有一个特定的原因或者多个原因”

马克思“佛教徒处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人类到了释迦摩尼佛时代,辩证思维才成熟,辩证法最初来源于佛教”

恩格斯“在世界宗教中,只有佛教是切实的以系统理性的分析来考核生活中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东方佛教徒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最高发展阶段上。”

杨振宇“科学发展的终点是哲学,哲学发展的终点是宗教,佛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宗教”

《从当下出发》

制片人、总编导 正心堂赵一澄

第一集 认识无常

2500年前乔达摩·悉达多太子

菩提树下顿悟

十方三世诸佛共同的观点—一切佛法的精髓—佛教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一切兴趣皆有苦、一切事物皆我自性、涅槃超越概念

缘起性空,无始无终。

当我们明白无常时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幸福。比如了解了夫妻结婚之后就会有欢乐与争吵,那么便不会为了所谓永恒的快乐在出现争吵之时而绝望痛苦。因为争吵和欢乐都是幸福的一部分。

无常:世界万有(一切事物和思维概念)都是生灭变化无常的

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

一切事物都在变,在和合的同时,他们都在改变。

真正的解脱来自于领悟整个无常,而不是指用力抓着自己喜欢的部分。

释迦牟尼是一个现实论者,而大众却都是逃避现实的人。

我们了解了事物相关联时,不可能保持恒常不变。我们自然的就能起无所畏惧之心。

学会认识无常,我们才能成为自己真正的主宰,面对一切生命中悲欢离合的不确定,如君王般的坦然从容和胸有成足。才能高贵而庄严的把握人生的前行,进而正确面对生命的苦难轮回。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得失俱忘,观天际云卷云舒”

第二集 生命轮回(上)

1300年前 玄奘

“宁往西天一步死,不向东土半步生。”

发心清净,舍生求法

置之死地方能欲火重生。

光明就在脚下,每一步都正在抵达前方。

大多数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人的我执导致了生命苦难的发生。

情绪即是痛苦。“被鼓动”

烦恼鼓动业力。

情绪其实只是随附于内心清净本质的负面影响力。

情绪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并非一成不变。

《生死轮回图》

我执

一,三毒 根本原因

1, 猪,根本无明,愚痴。

2, 鸽,贪爱

3, 蛇,嗔恚

二,善业与恶业 推动力

起心动念,造业。

种善因,得善果。

种恶因,得恶果。

作用力,反作用力。

瓜熟,蒂落。

三,六道 因果轮回

天、阿修罗、人:三善道

旁生、饿鬼、地狱:三恶道

人,苦乐交杂,人的一生是有可能因为接受教育而有所改变的。

地域指示:避免随喜好和憎恶而冲动行事,因为那样会使我们陷入万劫不复境地。

四,十二因缘 因果关系

牵引因:无明、行、因识

今生:果识—>有

来生:生、老死

1,无明:根本无明、支分无名

2,行:习气,横行无阻,直到有果。

(1)发生意图

(2)确认作意的目标

(3)加行准备

(4)正行完成

(5)业行完成前原先意图不曾改变

3,识:因识(行到有果时当即发生的心识)、果识(新生命一开始时那一片刻的心识)

4,名色:受、想、行、识

5,六入: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境(色、声、香、味、触、法)

6,触:接触与感受

8,受:

7,爱:爱业

8,取:

10,有:下一个生命开始前的最后一个阶段

11,生:新的生命,受孕的一刹那

12,老死:生命的迷茫和沉重

五、

六、佛陀用手指着一轮明月和一段经文“汝当求出离,得此佛说教。以恒坚实志,奉行此法规。如象推草寮,催破死主力。当舍生死轮,灭苦尽无余”

第三集 生命轮回(下)

1300年前,湖北黄梅东山寺惠能出师

年轻居士惠能得到禅宗黄梅五祖弘忍大师以心印心的秘密传授,彻悟心性。

禅宗六祖惠能彻悟时说第一句“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成为禅宗一花五叶。发狮子吼,出雷霆音,大兴法幢,振奋佛教。

《华严经》“心如工画师,能画诸时间,五蕴悉众生,无法而不造”

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短缺、能源匮乏、

自然灾害频发、瘟疫流行、地区冲突、种族屠杀、

恐怖活动、战争威胁、核武阴影、贫富分化、

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信仰缺失、道德滑坡、人性沦丧·····

在人类历史上,我们第一次面对如此众多的攸关人类共同命运的全球性问题和困境。

归根究底是人类的精神危机和心灵病态。人人本具的清净本态,妙明真心

《大般若经》“心不自见、种种过失、若善若恶、皆由心起”

第四集合 缘起因果(上)

浙江南屏山永明延寿经行

净宗六祖永明延寿“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做佛祖”

集禅门法眼宗第三代宗师与净土宗六祖为一身,将密教之秘行及法相、三论、华严、天台等诸学说及净土理论折衷而综合为一。

《宗镜录》“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

清代雍正皇帝“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至高至明,至广至大,超出历代诸古德之上······为震旦宗师著述中第一妙典······诚以六祖以后永明为古今第一大善知识也”

禅门法眼宗第三代宗“万象森森一眼明,弹指圆成八万门”

阿弥陀佛圣诞是依永明延寿大师的圣诞制定纪念

声声“阿弥陀”,一步一经行,这就是觉悟之路!

念念轻风起,步步莲花生,从这一步开始,脚踏实地的出发。

佛教以“缘起”解释世界、生命及各种现象产生的根源。

第五集 缘起因果(下)

600多年前 中国西藏洛桑扎巴(宗喀巴)戴帽

正法渊源格鲁派—黄教

第二佛陀—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

黄色“班夏”帽:复兴戒律

以戒为师,戒定慧

“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基教律而建宗乘

法门龙象因而辈出

不问可不可以,只问应不应当。

内心充满着自在的光明与安乐

元代学者刘谧《三教平心论》“欲知前世因,今生享者是。欲知后事果,今生作者是”

当我们改变一个点的时候,所改变的是整个生命的圆圈。

学佛目的不是改变未来,而是改变当下,继而必然改变未来。改变未来只是当下的变引起的未来的结果罢了。重点是改变当下!

《大方广佛华严经》“一切诸报,皆从业起,一切诸果,皆从因起”

《涅槃经》“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循环不失”

第六集 觉悟之路(上)

1602年 浙江嘉兴袁了凡 填写功过格

从云谷禅师手中接过这份《功过格》

缘起性空,不著于相

随顺因缘,谨慎因果

《百业经》“众生之诸业,百劫不毁坏。因缘聚合时,其果定成熟”

依缘起法点醒梦中人

《周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不积善之家,必有余殃”

君子慎独

《了凡四训》“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需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大般涅槃经》“诸恶莫作,朱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在释迦牟尼的教法中并不特别反对美丽和享乐超过其它的任何概念,重点子阿愚只要我们不要认为他们是真实存在的而迷失其中.

释迦牟尼1500年后佛法继承者帝洛巴对他的学生那洛巴也这样说到“不是显现(外相)困住了你,而是你对显现(外相)的执着困住了你”

菩萨的全称是“菩提萨埵”

“菩提萨埵”=“觉悟有情”

“生命关怀”

“有情众生”“情执”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最典型的便是以“智、悲、愿、行”为代表的四为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任运体用的情怀。

“无上正等正觉”“本师”

佛说“我是过来人,我也曾经历你现在身受的迷惘和困苦,后来我脱离苦,我脱苦的方法是这样的·····你如果希望如此,只需依着这一条道路走便行了···”

《佛遗教经》“日可令冷,月可令热。佛说四諦,不可令异”

轮回的因是“集”諦,果是“苦”諦。

能涅槃自在的因就是“道”諦,即经文开示的依教奉行;果是“灭”諦有明月表示,代表无苦解脱的境界。

八正道:

1, 正见(正当的见解):正见因缘果报,正见善恶业力,正见无常苦空,正见空有不二等

2,正思(正当的思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等

3,正语(正当的语言):慈悲的语言,真是的语言,赞叹的语言,利行的语言

4,正业(正当的行为):不去做杀生、偷盗、邪淫、吸毒等种种不合道的事。弟子规有云“邪僻事,绝勿问”

5,正命(正当的生活):合理的经济生活,利他的道德生活,和谐的社会生活,净化的感情生活

6,正勤(正当的努力):正精进,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断除等

7,正念(正当的意念):对三宝不坏信仰,对缘起不执非他,对因果不生谬见,对生死不起迷惑等

8,正定(正当的禅定):五停心观的禅定,六妙法门的禅定,三页调和的禅定,九住心定的禅定等

“灭”諦表示的就是“涅槃”。涅槃超越了一切二元的概念,没有迷惑,没有无明。

《阿含经》“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行道者,道在行中。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经典故事中“最后参拜的是以行愿力为代表的普贤菩萨,在普贤菩萨处即得一切佛刹微尘三昧门”

信道者不离开,信、愿、行。

信为道源功德母,愿是离苦第一舟,对八正道的身体力行则能成就“最胜菩提”

佛教法门八万四千,然而贯穿一切法门的就是“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路在脚下,道在行中;须臾不离道,行者当自知”

《佛说阿弥陀经》“·····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

第七集 觉悟之路(下)

1927年2月4日 浙江普陀山味庵太虚出关

“三年化碧书生血,千里成虹侠士魂”近三年的闭关苦修使太虚得到了非同寻常的磨练。

这位僧人仿佛是那想要冲破混沌把光明带给人间的一道闪电孤独的划过长空,在留下惊鸿一瞥之后,剩下的还是夜的昏沉。

“出关刚值立春日,却为立春方出关。山后山前霎时遍,春风浩荡白云间”

太虚大师法语“佛教的本质,是平实切近而适合现实人生的,不可以中国流传的习俗习惯来误会佛教是玄虚而渺茫的,于人类现实生活中了解实践,合理化,道德化就是佛教”

佛教三大革命之路“教理、教制、教产”

“人生佛教、人间佛教”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圆佛即成,是名真现实。”

让佛教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佛教。

《般若经》“一切现象如梦如幻,甚至觉悟也如梦如幻,假设有任何比觉悟还伟大的,它也是如梦如幻”

《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教导师龙树菩萨“佛陀从未说过在你离弃了轮回之后,涅槃才会在那儿出现。轮回之不存在,就是涅槃”

只要我们依着佛陀的教言,从认识无常开始知苦断集,进而通过行持八正道破除了我执,轮回的掌控者也就不复存在,自然达到佛陀所言“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涅槃寂静”的境地。

六祖慧能“佛法在时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龟兔”

“不问今生问来世,不敬苍生敬鬼神”误解

太虚大师“佛法指归平等性,市民终见自由人”

佛教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如何使人获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离开人的问题,佛教也就失去其真正的意义。

人的三种关系

1, 人与自然地关系即生态关系。

2,人与人的关系即世态关系。(个人之间、群体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宗教之间、文明之间的关系等)

3, 人类个体身与心的关系即心态关系。

心里的病态造就了人类中心主义、个人中心主义、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的泛滥。

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平等公正的社会关系,温暖无私的真爱付出这三点大致描绘除了人们心中共同渴望的那一份幸福蓝图。

《太上感应篇》有云“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古人念书多为明理,今人读书都为名利。

有道无术!

贤人争罪,愚人争理。

“德能养性,理能养心,艺能养身”

去掉“怨、恨、恼、怒、烦”这五种负面情绪,补已仁、义、理、智、信这五种正面品格。

去掉“贪、嗔、痴、慢、疑”这五种错误习气,补已温、良、恭、俭、让这五种处世态度。

如果我们性情温和和光明,心地善良无私,身无不良嗜好。勤劳勇敢,智慧慈悲的尊卑品质就会自然生发出来。那么这一刻我们就做到了“率性行道,正心做德”,这一刻我们就真正拥有了“道德”。

隋代吉藏大师《胜鬘经宝窟上本》“恶尽言功,善满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

功德何处求,正在止恶扬善,年年无我利他的正业正行。

修佛:三皈依、五居士戒、十善业道。

更高层次:沙弥戒,比丘尼戒,菩萨戒等,走向究竟安乐的光明之门。

过于诸佛莫不由发愿而终获成就,释迦牟尼佛自发五百大愿而成就佛道。

阿弥陀佛自发四十八大愿而成就净土。

药师如来为灭除众生病苦而发十二大愿终成究琉璃佛国。

弥勒菩萨因奉行十愿而能当来下生。

文珠菩萨十二大愿而成就般若智能。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愿愿归入华严愿海。

观音菩萨发十大愿而能苦海渡生。

地藏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渡尽,方正菩提”

······

大乘佛教四弘誓愿—六度万行之“行门”

大乘佛教四弘誓愿主要就是替佛陀把过去所说达到四圣谛义理佛法落实在实践、修行上。

苦集灭到“四圣谛”

苦谛:众生无边誓愿度

集谛:烦恼无尽誓愿断

道谛:法门无量誓愿学

灭谛:佛道无上誓愿成

清代高僧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渡,心发则佛道堪乘”

“果”由“行”所招感,“愿”为“行”之般舟。

发心立愿立行是成就一切事业的重要助缘与动力。

四宏弘誓愿终归于一,其实也就是我们朗朗上口的“菩提心愿”

佛陀说法所谓“观机逗教”“应病与药”

“四依止”遗教“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只要能本诸三法印、四圣谛,发起四弘誓愿,行持八正道,成就智悲心行。那么无论修学什么宗派法门都一定能成就无上菩提。

今日学道者却不可盲目非议他人和各个宗教,不应重此轻彼。

武则天“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开得受持,愿解如求真实义”

混沌学著名的蝴蝶效应“一只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煽动翅膀,可能在一个月后的美国德克萨斯州会引起一场风暴”

作为个体的人,我们的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他人与世界。各种复杂的姻缘关系也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自身,所以我们必须关注自己与他人、社会以及自然万物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把握自己的行为朝着良善的方向去努力。这就是佛教性空缘起、万物一体、和合共生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又影响到人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形成了身心不二、自他不二、依正不二的思想境界。

宇宙万有是众缘和合形成。万有自身也是依托万有的众缘而存在。所以在宇宙大系统里谁也不能随意消灭谁,否则会使自己也难以存在。

在佛教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启发下,当代人类正逐步从现实文明困境的切肤之痛中觉醒,开始进行着一场比科学革命和社会革命更为深刻的精髓革命。这种精髓革命需要汲取“修心、治心”为特质的佛教精神资源,洞察现实时势,融汇全人类优秀文明的智慧,创造一种新型的心灵文化以对治目前占主流地位的义自我中心主义、贪婪自私、唯利是图为核心的“物欲文化”,我们应以弘扬佛教“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的心灵净化方法,促进一场源自内心,践于社会的人类新文明的形成。

佛的功德是无法言喻的,如同虚空般无穷无尽。然而言于当下,行于当下却是的我们力所能及。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51419.html

更多阅读

我为什么喜欢《英雄本色3》 英雄本色3电影国语

我为什么喜欢《英雄本色3》----我的第一篇影评近三十年来,提起《英雄本色》系列,大家津津乐道极力推崇的是吴宇森导演的前两部,对第三部鲜有提及,认为那只是“英雄系列”的衍生品。但我对徐克导演的第三部却情有独钟。宏大的历史背景

忆电影《吉鸿昌》 吉鸿昌电影下载

前几天网友“长春老藤”给我送来一条消息“问好老乡。昨晚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里的《流金岁月》里召集了《吉鸿昌》里的主创人员回忆那个电影的拍摄过程。提到了你父亲的名字”。《吉鸿昌》电影,我很喜欢。此片弘扬歌颂,抗日民族英雄

《冷酷的心》墨西哥 1967 老电影冷酷的心

文、网络 编辑:阿莲片 名《The Cruel Heart》 中文《冷酷的心》别 名:永恒的记忆(ETERNAL MEMORY)上映日期:1967年1月1日编 剧:Edmundo BáezCaridad Bravo Adams蒂托·戴维森 Tito Davison导 演:蒂托·戴维森 Tito Davison

林青霞林子祥许鞍华《今夜星光灿烂》 今夜星光灿烂电影

忍受着夜晚屋子里的寒冷,我看完了这部林青霞、林子祥、吴大维主演的电影《今夜星光灿烂》。这是许鞍华导演1988年的电影作品,在完成了《倾城之恋》与《书剑恩仇录》两部尝试性的改编后,许鞍华导演拍摄了一部女性视角的爱情文艺片。这

声明:《《从当下出发》 从当下出发 电影》为网友花季少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