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触心学NO.1 轻触打开

真实的东西有真实的感觉,人类一直都在追寻着真。通过哲学、艺术、科学。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形成脑海里的具象,进而形成世界观、价值观。

思想是用语言来表述的,语言的形成很奇妙,“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约定俗成后,人们就用一个发音来表述同一类可见的事或者理,古人说:有其事必有其理,有其理必有其事。找不到可以描述的、现实理论解释不了的,就有了宗教、修行、求真。科学用数据、归纳、规律来是缘木求鱼,接触不到真的,只能解决物质世界的问题。

没有找到真实,也不知道什么是真实,只追求虚妄的表面的现象,得到了,又失去了,能不烦恼吗?金钱、财富、享乐,不但不能把我们从烦恼中带领出来,恰恰相反,这些东西还会使我们突增许多烦恼。那些所谓的大款他们过的是什么日子,细想起来,那才叫惨不忍睹。我们要修,修真实的东西。《六祖坛经》说:“凡有相皆属虚妄”修有相的东西,必然肯定一种现象,否定一种现象。例如:要肯定生,否定死;肯定快乐,否定痛苦;肯定健康,否定疾病。。。但是,无论怎么修,怎么小心翼翼,采取什么方法,都不能防止被否定的现象出现!为什么?因为世界的结构是一阴一阳的,相互转化的。要在各种情况下都感到圆满,活着圆满,死时也圆满;快乐圆满,痛苦时同样圆满;健康圆满,疾病时也圆满。。。怎么办?就得修无形的无相的,不以形象而转移。

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 ,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有时候人的判断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动出现了错误,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

轻触心学NO.1 轻触打开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51328.html

更多阅读

禅宗人生哲学的演进:王阳明心学与禅宗思想发展4

心学有三大命题: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细细品味,这三大命题与禅学没有二别。心即理:“心”不仅是万事万物的最高主宰,也是最普遍的伦理道德原则。禅学认为:万物万理的根源是心。有了心才能认知世间万物。致良知:是非之心,不滤而知,不待

转载 心学四训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止于至善

知行合一,指引我人生道路的明灯!原文地址:心学四训知行合一作者:如松王守仁是自己敬仰的思想家,一直认为阳明先生将中国历史的传统思想提高了一大步,关键在于行字,因为阳明先生之前,中国的传统思想局限在知上。认识人认识社会认识自然都不

*.陆王心学思想 小辑 陆王心学

*.[陆王心学思想]小辑张凤林 杨国平李仁藻 选编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守仁(号阳明,下文王阳明即此人)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

声明:《轻触心学NO.1 轻触打开》为网友俯瞰天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