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鹿母经》
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
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
故事大意:一只母鹿堕入网中,猎人将要杀死它,它哀求猎人说自己刚生下两只小鹿,还不能自立,请求暂时放它回去,将有水草的地方告诉小鹿后,自己便回来受死,如果猎人能答应,母鹿一定不违背誓言.猎人听了说:现在的人都不讲信用,你一只鹿怎么可能守信用呢?不能放了你.经过母鹿发了重誓,猎人感动,放之而去,母鹿在回到两只小鹿身边时,说了一首偈子,其中开头就是这两句话。
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没有自体、没有自性,佛教谓之‘缘起性空’。一切事物今天以因缘汇合而生,以后也一定会随因缘分散而灭。有生必有灭,有合必有分,这是辩证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愿望而转移的,任何人对此都是无可奈何的。
古代诗人曾有过美好的愿望:但愿花常好,月常圆,人长寿。但经过人类长期的实践,才发现这不过是个空愿。花毕竟不能常好,开得再鲜艳夺目,也终究会凋谢的。月也不能常圆,终是有阴晴圆缺。人也不会长生不老,即使活了一百多岁,也还是要死的。所以,古人感叹道:‘此事古难全!’因为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和事物的发展都遵循著生住异灭、成住坏空的规律。这就是佛说的无常,没有恒常不变的事物存在。
愚痴者不明白这个真理,误认色境为实,以假为真,而执著贪取,追逐不舍;智者一眼就观破这个真理,晓得世上一切事物、色相都是空花水月,都是假相,而无实体,根本不可得,就不执著在色相上而贪取不舍。不去执著、追取,就是照破。
佛法讲的照破,就是认识了宇宙人生真理,使自己的身、口、意均符合于客观事物生生不已的进化规律,而不要以主观的盲动,违背和阻碍事物的进化。
《佛说妙色王因缘经》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
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因为有爱所以有了恐惧。若是放下爱,就没有了忧愁也没有了恐惧。在这里是说人的喜怒哀乐都是由欲望而起,若舍掉欲望,四大皆空,就身心皆明。
“蛇饮水成毒,牛饮水成乳”。同样一名话,不同的理解,将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对“无常”的理解 正是如此,愚人见无常,由无常而生苦;智者见无常,由无常而生道。佛在这里说无常,是教人认明世间真相,远离贪爱;远离贪爱,便是远离愁苦。摩柯枷叶问:如何能为离于爱者?佛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而法相宛然,即为离于爱者。摩柯枷叶问:世间多孽缘,如何能渡?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变万物皆不变,心不动万物皆不动。摩柯枷叶问:此非易事。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摩柯枷叶问:何为?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何谓我相?处处为自己着想便是!何谓人相?别人的事情与我无关,存如是之心便是!何谓众生相?何谓寿者相?自私自利之心便是众生相,贪生怕死之心便是寿者相。想达到“无我”的境界,最简单、最有效、最唯一的方法就是对一切境界不思量、不分别、不执著!就是无心,“无心”不是我们普通意义上的“没心没肺”,而是念而不执。如是因得如是果,当然就命由己造,如果我们能把握好身语意造作时的每一个动点,也即身语意每一个动点都不让它造作出恶业,哪来的恶报呢?相由心生,一切的变化相,都是由这颗刹那变化的生灭意识心所造作出来,世间万物皆是意识心变化出来的。如果自心如如不动万物不关如何变化,我自巍然不动爱别离,怨憎会,这些东西,等到一个人寿终的时候,你最爱某人、某事或某物,它都已不再属于你,恨也一样,活着的时候如何的纷纷扰扰,死后什么也没有,最伟大的人跟最下贱的下场都一样,没有任何的区别,真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争什么?恨什么?求什么?还不是南柯一梦,也即满眼空花,一片虚幻。这是修行人自他不二的一种境界,坐亦禅,行亦禅,风吹草动,鸟语花香,无非佛法,只是我们凡夫愚蠢,硬要在平等法中生自他想。春来花自香,秋至叶飘零,意即春暖花开,秋风落叶,等等都是自自然然的,用不着你为之喜怒,感叹,我们的一念觉性没有这些东西,天塌地陷无关于清净自性,人如果修行到这种程度,当然是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