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十二宫简述黄懿陆的博客
江晓原先生在《12宫与28宿》一书中说:“美索不达米亚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发源地之一。那种认为此地是人类文明共同源头的观点,现今固然已经没有什么市场,但是就星占学这一具体事物而言,则美索不达米亚作为共同源头的地位,看来在很大程度上至今还未能动摇”(辽宁教育出版社,15页,2005年)。江晓原先生继续引用诺吉鲍尔的权威性观点概述说:“星占学的根,无疑就在美索不达米亚,它从所有关于征兆的文献中浮现出来。……我们从希腊星占文献中可以发现,希腊人大大发展了星占学。古代星占学的真正中心,无疑是在希腊化时期的亚历山大城(Aiexandrla),从这里,星占学向外发展,最终遍布全世界”(江晓原《12宫与28宿·世界历史上的星占学》,第43页,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
学者们现在相信,保存在《圣经》里的关于创世和大洪水的古老传说都是源于苏美尔人的;而这又与保存在泥版上、现已被释读出来的苏美尔人关于埃利的传说联系在一起。现在我们所谈的黄道12宫,本源于黄道所经过的那片环状天区,就叫黄道带,也就是黄道星座。黄道带在天体中是什么形状呢?在联合国欧洲日内瓦总部后花园,竖立着美国政府赠送的一个“黄道12宫”在天体中的分布图,可以作为我们了解黄道带在天体分布情况的实物图:
从图案看,整条黄道带以一条黄龙盘贯天体,以12动物代表12宫环龙分布,是为12星座。黄道星座的象征意义,从当代直至远古,在成千上万的艺术品中都有表现:现代诗歌和但丁的《神曲》里能找到,巴黎圣母院的彩色窗玻璃上和古钟楼的钟面上绘制着,编年史里有记载,罗马废墟中及埃及庙宇中也可以看见。它们还存在于古希腊训示诗中,鳊示教颂歌集《梨俱吠陀》里,巴比伦的界石上。
(上图源于何新《宇宙的起源》,时事出版社,2002年)
文明人类何时开始认识黄道星座的来源,早在古希腊罗马时代之前就已经被彻底忘却,在史诗、古埃及神话中也渐渐消失了。人们除了知道它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一部分之外,黄道带的观念是从什么时候以何种形式开始的,不要说当代,就是远古时代,人们也是不太清楚的。 《山海经》对这一问题有所回答,这便是《大荒西经》中所记:“有女人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这里说常羲生了12个月亮,实际指的是一年当中的12个月,或者说应理解为12地支,而不是说大千世界有12个月亮。一些古籍还有羲和发现太阳的行星为十个(一说为九个加上太阳),所以说她“生十日”,其实也是对古籍的一种误读。所谓“生十日”与“生月十有二”一样,讲的是10天干和12地支,并不是10个太阳和12个月亮。自此以来,人类早期文明的思维方式一直是天上分别只有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哪里有什么“生月十有二”和“生十日”的说法呢?所以,“生十日”要理解为“十天干”;“生月十二”要理解为“十二地支”。 在中国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叫作“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自古以来,干支纪法的发明者是谁、最早出现于何时,始终是一个谜。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释干支》中认为,以往人们对干支的解释,都是望文生义的臆测,他将十二辰、十二次、二十八宿以及三者的名称,十二岁次的名称、巴比伦黄道十二宫的名称、十二宫在苏美尔语及阿卡德语中的名称、十二宫的符号等,一起列为考察对象,然后从文字、图形、语义、语音等方面加以比较考释,发现了许多联系。“十天干”纯属十进位记数法的自然发生,其中多半是殷人所创制。至于“十二地支”,起源于古巴比伦,在比较中国古代的十二时辰和古巴比伦的12宫后,郭指出中国古代的十二地辰和十二地支,都是从古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演变而来。其传入中国的途径,可作大胆推测,也许商民族“本自西北远来,来时即夾有巴比伦所传授之星历知识,入中土后而沿用之”,或许,“商室本发源于东方,其星历知识乃由西来之商贾或牧民所输入”。下面,就是郭沫若先生比较的依据: 一些学者从我国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和商代汤以下所有帝王的名字中,探究十天干中的字已被用于名号这一特有现象。陈遵妫在《中国天文学史》中指出:“在四千多年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产生了”。郑文光在所著《中国天文学源流》一书中认为:十天干起源于我国古代伏羲和“生十日”的神话传说,是十进位法概念在纪时中的反映,应当产生于鱼猎时代的原始社会;“十二地支”则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话传说演变而来,产生于殷商之前,后逐渐演变为十二辰。所以,郑文光推断:“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创作。”杜石然等则在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一书中,主张夏代已有十天干纪日法,商代在夏代天干纪日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干支纪法,从而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形成六十循环的纪日法。 还有一些学者提出:“苏美尔人的天文观察,系以他们的宇宙观念为基础的。他们想像中的宇宙包括天、地和海洋。地,这是一种类似圆形山丘的东西,屹立于世界海洋的中间。在大地之上,高耸着像倒立的杯子一样的天球或空气球,其上有天上的堤岸,神就在堤岸上居住着和活动着,在堤岸的周围则是天上的海洋。天上海洋与地下海洋相连接。这使我们想起中国人天上银河的观点,同样银河也与地上的大海相连,可用星槎往返。 “在公元前2000年初,苏美尔人的天文学家从恒星中分划出5个行星来,分别命名为金星、火星、土星、水星和木星。并且,就在此时,星辰已被按照星座分配,后来从星座中划分出12个顺着太阳轨道(黄道)的星座,亦即所谓的黄道带的星座,并且已经确定,所有5个行星总是在这黄道的附近。日食和月食,天文学家的僧侣们还不能预言。 “公元前2000年,这在中国,已经进入夏代。如果认定‘黄道带’是在黄帝时代便已成熟了的天文观念,那么,苏美尔人的‘黄道带’观念显然就来之于古代的中国。” “俄国学者亚·古尔施坦在探索巴比伦黄道带的起源时认为,前4个黄道星座是在耶稣诞生之前5500年左右,或换句话说,在文字发明前的3000年,就引入空中了。古尔施坦认为,大熊星座在夜空中的确立,是人类文化中居于第二位的天文学方面的大事件。大熊星座即是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永不降落的7颗引人注目的星星。这个星座产生于冰河时期,无论如何不会迟于公元前1万年。至于黄道带的建立是在大熊星座之后,最先建立的4个星座是在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6000年期间,能代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4个点,相应是巨蟹座、摩羯座、天秤座和白羊座。 “在公元前6000~前4000年间,情况发生了急剧变化。‘日’点已经逐渐移入其他星座,相应又产生新的4个星座。它们的名称出乎意料地具备了深刻的意义……中国的十二辰与巴比伦的十二宫环带并没有什么区别。黄道带的创制应该起源于中国,最迟不会迟于黄帝时代。而黄帝时代,距现在起码有5000年历史了。因此我们认为,中国的十二辰非但不是由巴比伦传入中国的,相反,是由常羲将黄道带的观念带到巴比伦的。 “黄羲便是率领苏美尔人进入美索不达米亚的部族首领”(胡太玉《破译山海经》,第186页,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年)。众说纷纭,孰是孰非?有趣的是,美国政府所铸黄道12宫,竟用中国龙环绕天宇苍穹,其中具有无穷韵味。 史前基本婚制与中国十二属相史探(杨西海亮)
【提要】通过对澳洲婚级制的研究,揭示史前基本婚制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二辈制族内婚、二辈制族外婚、三辈制族外婚。进而通过对中国民俗十二属相的研究及若干历史资料的发掘,揭示从四大属相到八大属相,再到十二属相各阶段的中国十二属相简史。
一、从澳洲婚级制看史前基本婚制的发展原理。19世纪70年代初,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路易斯·亨利·摩尔根,通过传教士等获得了以卡米拉罗依人为样本的澳大利亚土著人社会和婚制的详细资料[1](P47-60 )。卡米拉罗依人生活在悉尼以北的达令河流域,他们的部落由6个母系氏族所组成,实行着一种比当时存在的人类任何婚制都原始的婚级制度。这种制度是和氏族组织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其主要内容为:
(1)依照通婚权,卡米拉罗依部落,6个氏族分作两个部分或两个类——实际上是两个胞族。为便于叙述,这里不妨以甲、乙类氏族称呼之。甲类氏族包括:蜥氏、袋鼠氏、负鼠氏3个氏族。乙类氏族包括:鸸鹋氏、袋狸氏、黑蛇氏3个氏族。
(2)为了使上下两辈人相区别,每一氏族都将其全体成员分作同类氏族所共同的两组。这里将每类氏族的两组都记作A组和B组;每组又自然分作两个半边:一个男性半边和一个女性半边。这样,甲类氏族的A组加B组有2男2女共4个半边;乙类氏族的A组加B组也有2男2女共4个半边;两类氏族即整个部落则有4男4女共8个半边。这种半边即摩尔根所说的婚级。现将卡米拉罗依部落的8个半边即婚级具列于下:
甲类氏族乙类氏族
慕里A组男 布 塔A组女
玛塔A组女 孔 博A组男
库比B组男 伊帕塔B组女
卡波塔B组女伊排B组男
无论走到哪里同类氏族同组的男女都以兄弟姐妹相称;同一男性婚级的人都以兄弟相称;同一女性婚级的人都以姐妹相称。即使不属同一部落其称呼亦如此,因为其他土著部落也实行着相同的制度。由此称谓可知:上述每类氏族的A组、B组分别各是一个兄弟姐妹组。
(3)婚姻是在两类氏族间按A组对A组,B组对B组,分别结成通婚组进行的。分属两类氏族之A组的慕里与布塔、玛塔与孔博;B组的库比与伊帕塔、卡波塔与伊排,分别各为一个通婚组。每一通婚组的男女之间都以戈利尔(意即配偶)相称,都有通婚权。按照卡米拉罗依人原来的规则:只有同一通婚组的男女之间才可通婚,不是同一通婚组的任何男女之间,即同类氏族的每一氏族内外,以及异类氏族的A组与B组之间,一律不许通婚。
(4)世系传递是在各自氏族内按女系进行的。甲类氏族的每一氏族,玛塔生男为库比,生女为卡波塔;卡波塔生男为慕里,生女为玛塔。乙类氏族的每一氏族,布塔生男为伊排,生女为伊帕塔;伊帕塔生男为孔博,生女为布塔。如此世代转换。由(4)可知:每类氏族的A组、B组,分别又各是两个循环式的辈分组。这种辈分组只区分上下两个辈分,它永远使母亲及其姐妹兄弟属于一组,而使母亲及其姐妹的子女属于同类氏族的另一组。对于两个以上的辈分区别,这种辈分组是无能为力的。因为每类氏族只有两个辈分组,氏族的一代又一代成员只能在两组之间作非此即彼的循环。随着时间的流动和人员的变化,无论一个氏族或一类氏族内实际生活着多少代人,两个辈分组都要把他(和她)们纳入其中的一组。这样在某一时间单位内,每类氏族的每一个辈分组除包含真正属于同辈的一代人外,还可能包含着与这代人相差两代甚至4代的一些人。而所有这些人,都被笼统地看做是一组兄弟姐妹。所以,每类氏族的A组、B组,分别只是准同辈的辈分组或兄弟姐妹组。
卡米拉罗依人的这种拙朴而奇妙的区分社会成员的制度和婚姻制度,在19世纪正盛行于澳洲土著人各部落。所以,可以把当时整个土著人社会,看做是由8个婚级即8个无形大群和4个通婚组所结成的一个庞大共同体。这种实际上只承认两个辈分的、同时禁绝氏族内婚的人类早期婚制,应当而且必需有一个直接表明其本质属性的名称,我认为把它叫做循环二辈制族外婚是恰当的。二辈制族外婚体现了两个根本原则:1、上下两辈人之间不得通婚;2、兄弟姐妹之间不得通婚。这两个原则也是母系氏族初建时要达到的目的。这就是说,二辈制族外婚和母系氏族是在历史上同时形成的,两者相辅相成而互为表里,并无孰先孰后之分。
智者千虑难免一失。摩尔根对上述婚级制和母系氏族强生分辨,硬说前者先于后者,甚至认为澳洲土著人的氏族还没有真正形成,这都严重地背离了客观事实。摩尔根对澳洲婚级制虽然相当重视,但却并未能真正揭示出这一制度的本质,从而使自己与明确解决氏族起源问题的绝好机遇失之交臂。这是很令人遗憾的。澳洲婚级制是保留到近代的最古老的婚制,但它是不是人类最原始的婚制呢?不是。从血缘的远近程度上说,妨碍人类自身健康繁衍的第一个敌人,是上下两辈人之间的血亲婚配;第二个敌人,是兄弟姐妹之间的血亲婚配。人类不可能一下子打倒这两个敌人。所以,人类为战胜第一个敌人而建立的婚姻制度,才是最原始的婚制。人类在克服近亲通婚的征途中,第一步只能做到这一点;而澳洲婚级制已经打倒了两个敌人。人类最原始的婚制是什么样子呢从上述澳洲婚级制可以剥离出这种制度来。那就是:
(1)氏族没有类别之分,即去掉乙类氏族的四个婚级。
(2)每个氏族同样有A、B两个辈分组或兄弟姐妹组,每组各有一个男性半边和一个女性半边。整个氏族乃至整个社会有2男2女共4个半边。这4个半边即婚级是:
慕 里A组男玛 塔A组女
库比B组男 卡波塔B组女
(3)每个辈分组也是通婚组。即A组的两个半边慕里与玛塔,B组的两个半边库比与卡波塔,分别既是兄弟姐妹,又是戈利尔(配偶)。婚配关系只限于同组,非同组之间绝对不许通婚。
(4)世系传递在本氏族内进行。A组的子女转入B组,B组的子女转入A组。即慕里与玛塔的子女属库比与卡波塔,库比与卡波塔的子女属慕里与玛塔,如此世代更迭。因此从理论上说,这种氏族是父、母合系的氏族。但由于在具体婚姻方式上是实行准同辈群婚,人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所以各组之子女的辨认,需要通过母亲来认定(不难想像,当时每人身上必有某种特意做上的永久性记号,以标明其所属的婚级)。
上述氏族,就是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初始氏族。上述从根本上杜绝了上下两辈人之间性行为的制度,就是人类最原始的婚制——循环二辈制族内婚。事物的自身发展是有其内在逻辑和先后次序的。从整个发展顺序上说,只有在非常成熟的初始氏族和二辈制族内婚的基础上,才会建立起母系氏族和二辈制族外婚。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既然母系氏族和二辈制族外婚是实在的,那么初始氏族和二辈制族内婚也必然曾经是实在的。
初始氏族和二辈制族内婚的孕育期,应当是在从猿到人的转变时代,即名符其实的猿人时代。人类是从一种最先进的古猿进化来的。当这种古猿在直接开始了向人类迈进的过程后,就是猿人。顾名思义,猿人即亦猿亦人又非猿非人,它是古猿的自我超越,但还没有达到人的完全实现。上下两个血亲通婚的危害这时已被察觉并力图避免。当一种能够达到这个目的的制度最终在猿人群中确立后,猿人时代即告结束。最简单可行的制度只能是二辈制族内婚。二辈制族内婚的确立,就是初始氏族的形成,就是初始氏族社会的开始,就是原始社会的开始,就是人类社会的开始。
在过去许多著述和教科书中,都把原始社会的第一阶段叫作原始人群时代,并且认为当时的婚姻形态是没有任何制度限制的杂交。现在看来,第一个概念如果是指当时的社会组织,那是很不准确的;第二个概念则根本不适用于当时的社会,因而是一个错误的臆测。在二辈制族内婚的初始氏族基础上,废除氏族内婚而改行氏族外婚,就形成了二辈制族外婚的母系氏族。严格地说,母系氏族并不是产生的而是改成的。正如我们从澳洲婚级制所看到的,两类母系氏族各有一个系。而这种所谓系,在不知有多少万年的时间内,都只不过是两组准兄弟姐妹的循环系而已。
毫无疑问,无论历时需要多久,二辈制族外婚也会达到非常成熟的程度的。这里的问题是,假如不是由于外来文明的巨大影响,使澳洲土著人社会及其制度的发展脱离了其原来轨道,他们会不会在某个时候,把自己的基本婚制,由二辈制族外婚改造为三辈制族外婚呢?
影响人类自身健康繁衍的第三个敌人是:第一辈人与第三辈人之间的血亲婚配。但在二辈制族外婚制度下这种关系是被允许的。当这种关系构成对氏族发展的主要危害时,人们必然要去改造旧有的婚制而建立新的婚制。在保留原有进步成果的基础上,这种新建立的基本婚制会是什么类型呢?只能是循环三辈制族外婚。具体做法并不复杂,只需在两类氏族内各增加一个辈分组——C组,即在整个部落以至整个社会增加4个半边两个通婚组,并相应地对原有世系传递规则作一些调整即可。这是澳洲婚级制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澳洲婚级制的本质及其来龙去脉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二辈制族内婚。它有2男2女共4个婚级和两个通婚组,其目的是为了克服上下两代人之间的血亲婚配。第二,二辈制族外婚。它有4男4女共8个婚级和4个通婚组,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克服兄弟姐妹之间的血亲婚配。第三,三辈制族外婚。它有6男6女共12个婚级和6个通婚组,其目的是为了再进一步克服第一代人与第三代人之间的血亲婚配。这是史前基本婚制发展的必然序列和三种类型。
不言而喻,婚级制是个总概念,它包括4婚级制、8婚级制和12婚级制三个子目。这就是从澳洲婚级制可以看出的史前基本婚制的发展原理,或直接叫作婚级制原理。既然是原理,就不可能是澳洲士著人一家的专利。这一原理对中国十二属相史的解读,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从民俗十二属相透视中国十二属相史轮廓
在中国,十二属相是家喻户晓且广泛流行的一种民俗。这一民俗的主要内容是:
(1)以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等12种动物为十二属相,并且有固定的排列次序如上。
(2)十二属相与十二地支相搭配,依次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3)规定干支纪年的每一甲子、丙子、戊子、庚子、壬子年都叫鼠年,每一乙丑、丁丑、己丑、辛丑、癸丑年都叫牛年,其余类推。
(4)规定凡鼠年出生的人就是属鼠的,凡牛年出生的人就是属牛的,凡猪年出生的人就是属猪的。因此十二属相又称十二生肖。
评:以上规定,实际上是把整个社会的成员,无一遗漏地区分为12个无形的大群。属相即大群的名号和象征。谁是属什么的,谁就是这个大群中的一员。民俗十二属相的这一内容,可以叫作人分十二群。
(5)认为十二属相在婚姻上有“六合”与“六不合”的关系。“六合”是指可以通婚的6对属相,即马和羊;蛇和猴;龙和鸡;兔和狗;虎和猪;牛和鼠。属相是“六合”之一的男女结合,才被认为是最相和、白头老的好婚。“六不合”又称“六冲”,是指不可通婚的6对属相,即鸡和狗;猴和猪;羊和鼠;马和牛;蛇和虎;龙和兔。若属相是“六冲”之一的男女结合,则被认为是如刀切、不到头的断头婚。
又评:“六合”实为6个通婚组。民俗十二属相的这一内容,可以叫作婚分六大组。“六合”在解开十二属相起源之谜中起着重要作用。现把民俗十二属相的“六合”用横式单列于下(式中U形联线所指,即每一合):牛-鼠、虎-猪、兔-狗、龙-鸡、蛇-猴、马-羊。从下图可以看到,各条联线排列有序,并无交叉与错乱(顺便注明,此为十二属相第Ⅳ式):
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
¨│││└─────┘│││
¨││└─────────┘││
¨│└─────────────┘│
¨└─────────────────┘
(6)人们为了便于表达和记忆各个相属的相互关系,把十二属相排列于左手并列四指的一周成“指掌图”(见下图1)。图中以四指正中缝为界,凡左右正对的每两个属相,都是所谓可成好婚的六合之一;以各指正中假想横线为界,凡上下正对的每两个属相,都是所谓断头婚的六不合之一。
¨巳午未申¨
¨蛇马羊猴¨
¨╭╮╭╮╭╮╭╮¨
辰龙╞╡╞╡╞╡╞╡酉鸡
卯兔╞╡╞╡╞╡╞╡戌狗
╭╮└┘└┘└┘└┘¨
╞╡寅丑子亥¨
└┘虎牛鼠猪¨
1、民俗十二属相指掌图
十二属相的合与不合,虽然现在认真讲究的人已不太多,但不可否认,它仍是一些人在为子女物色对象时的一个重要参考值。在过去,因属相不合而隔断人们姻缘的事并不少见。
综上所述,民俗十二属相既是一种纪年计岁的风俗,此外,还有纪月、纪时、纪方位、纪星位等;又是一种区分社会成员的风俗。不仅如此,它还是一套相当严整的婚俗。所以,研究十二属相的历史,绝不可抛开“六合”是如何形成的这个命题。十二属相是一种很古老的民俗,尽管先秦典籍中缺乏关于十二属相的系统记载,但是,能证明其存在的证据还是有的。例如:从东汉许慎到现在的许多文字学家都认为:“巳”字原是蛇的象形,“亥”字原是猪的象形;最近又有研究者指出“寅”字原是虎面的象形(牟作武《中国古文字的起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P122-128)。这就具体而有力地证明,在文明伊始的造字之初,民俗十二属相就已经存在了。所以,唐代刘存《事始》“十二相属”条:“黄帝以子丑十二辰以名月,又以十二名禽属之”的记叙,是应当充分予以重视和肯定的。
诚然,传世史籍中最早提到十二支配十二属全套名称并与后世全部相同的,是东汉王充的《论衡》。但这只能作为当时有十二属相的证据,而不能像清代学者赵翼那样据此断言此前没有十二属相。同样,《诗经•吉日》中的“吉日庚午,既差吾马”句、东汉乐府诗《焦仲卿妻》中的“六合正相应”句,以及《吴越春秋•阖闾内传第四》中的“吴在辰,其位龙也”、“越在巳地,其位蛇也”,《北史•宇文护传》中的“生汝兄弟,大者属鼠,次者属兔,汝身属蛇”等记载,都应作如是论。
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了一批简册,其中的《日书》(大约编写于公元前278年至前246年)甲种《盗者》章,取代《论衡》的《物势篇》及《言毒篇》,成了已知最早全面记载十二支配十二属的文献。无独有偶,事隔10年后,1986年4月甘肃天水放马滩秦墓,也出土了写在竹简上的《日书》甲、乙种(编写年代大约与云梦《日书》相差无多),其中甲种也有《盗者》章并记有十二支配十二属。然而,两地《日书》所记十二属相都和《论衡》所记有些出入。为便于比较,现将三者一并列出:
云梦《日书》/子鼠丑牛 寅虎 卯兔 辰□ 巳虫 午鹿 未马 申环 酉水 戌老羊 亥豕
天水《日书》/子鼠丑牛 寅虎 卯兔 辰虫 巳鸡 午马 未羊申猴酉鸡戌犬 亥豕
王充《论衡》/子鼠丑牛 寅虎 卯兔 辰龙 巳蛇 午马 未羊申猴酉鸡戌犬 亥豕
根据这种差异,一些学者提出了十二属相在汉以前还没有定型的看法(赵伯陶《十二生肖面面观》,齐鲁书社,2000,P1-85)。这种看法似乎很有说服力,但仔细分析就会明白,这种“未定型”的看法,其实是由于资料本身的错误而给人造成的假象。天水《日书》属相与《论衡》属相只有两处不同。第一处是误将“辰龙”写成“辰虫”,这本属笔误;第二处是本该写“巳虫”(由同时代的云梦《日书》可证。虫即长虫,也就是蛇),但由于前边已写了“虫”,只好在“巳”字后随便添了个“鸡”,结果错上加错,造成重鸡。这种由于当时抄书者有意(“巳鸡”)、无意(“辰虫”)造成的错误,现今论者岂可信以为真而引以为据!云梦《日书》属相有5处与《论衡》不同(“辰”后空白系原文脱漏不计在内)。
据李学勤先生《干支纪年和十二生肖起源新证》所考,“环”字应是“猿”字的假借,“水”字应是“雉”字的假借。如此则云梦《日书》属相只有三处与《论衡》不同。第一处,从二十八宿午宫(鹿、马、獐同属午宫)窜来的鹿,夺了马位;第二处,鹿把马挤到了羊位;第三处,羊越过申、酉去占了犬位,犬没处安放,只好被开除出十二属相。这显然也是由于当时抄书者的笔误,不小心插进一个“鹿”字而将错就错所造成的连锁性错误。这些错误都可由同时代的天水《日书》的正确而得到证明。而且,云梦《日书》本身也有证据。例如“未,马也,盗者长须耳”。我们知道,有长须的是山羊,马却没有。所以,未配羊才顺理成章,未配马则于理不通。总之,“未定型”的说法是从本身有错误的资料得出的错误结论。相反,两种《日书》属相互相参证,恰恰说明当时十二属相和《论衡》所记并没有什么不同。
上文已指出:“人分十二群”、“婚分六大组”是民俗十二属相的基本内容。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才必须把整个社会的成员区分为12个无形大群呢?根据婚级制原理,是在实行三辈制族外婚的情况下。在什么情况下才必须有6个通婚组呢?根据同一原理,还是在实行三辈制族外婚的情况下。所以,中国民俗十二属相的存在,证明中国史前实行过三辈制族外婚;而中国史前的三辈制族外婚,是中国民俗十二属相的“根”。
在婚级制度下,每一通婚组都包含一个男性婚级和一个女性婚级。中国十二属相的“六合”既是6个通婚组,那么每一“合”中的两个属相,原先必为一个男性婚级和一个女性婚级。这如何辨别?就人类个体的一般情况而言,男性个头大,女性个头小;而“六合”中每一“合”的两种属相动物(其中猴应和大蟒蛇比)都是一大一小。这不分明是说,每一“合”中动物大的原是男性属相,动物小的原是女性属相吗!属相即半边即婚级。所以,在中国史前的十二属相中,6个男性婚级和6个女性婚级分别是:
男性婚级/马蛇龙狗虎牛
女性婚级/羊猴鸡兔猪鼠
现在结合民俗十二属相指掌图,再来看一下“六不合”。原来,除鸡和狗、龙和兔外,猴和猪、羊和鼠、马和牛、蛇和虎,每对属相原来都是同一性别。不仅如此,假如把狗和兔交换一下位置的话,那么所有属相就都按男左女右排列,而龙和狗、鸡和兔分别也属同一性别。同性如何婚配并繁衍后代呢?“六不合”本来的道理必是如此。看来,此指掌图的制定者,肯定是把狗和兔排反了位置。这说明,在人们把十二属相作如此排列的时候,已不再讲究属相的性别。中国社会的历史,从考古学可以追溯到从猿到人的时代。中国民俗十二属相的存在,既然证明了中国史前实行过三辈制族外婚,也就证明了在此之前还实行过二辈制族外婚和二辈制族内婚。
十二属相并非中国一国有之,印度、巴比伦、埃及、希腊、墨西哥都有十二属相(张寅生《十二生肖的来龙去脉》,《化石》1987年第2期);缅甸则有八大属相。澳大利亚土著人的祖籍是非洲,据说他们还带有一点白种人血统(中国人类学会《人类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P195)。这一切足以表明,史前人类各分支,都曾经历过婚级制度;婚级制度是一种世界性的、普遍的历史人文现象。
可以这样初步断定:在史前各历史阶段,中国曾依次存在过作为当时基本婚制的四大属相制度、八大属相制度和十二属相制度。属相制度即婚级制度,它是和氏族组织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文明社会到来前,随着氏族组织的解体,十二属相制度就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作为一种民俗,十二属相却被保留了下来,并且一直流传到现在。中国历史上起码有两种十二属相,即作为一种婚制的十二属相和作为一种婚俗的十二属相。
两者的相同点是:(1)无一遗漏地把整个社会的成员区分为12个无形的大群,每个大群都分别以一种动物命名并作为其象征。(2)都有6个通婚组。
二者的不同点是:(1)婚制的十二属相有氏族类别、辈分组和性别之分;民俗的十二属相则全无。(2)婚制的个人属相由生身者的属相来推定,与出生时间无关;民俗的个人属相由出生时间决定,与生身者无关。(3)婚制是必须遵守的,否则会受严历惩罚;婚俗则没有强制性,遵与不遵取决于时尚与信仰。(4)婚制的十二属相是建立在一种原始优生论基础上的;婚俗的十二属相则是出于对前者的根深蒂固的迷信而进行的表面摹仿,并无优生意义可言。总之,民俗的十二属相来源于婚制的十二属相。民俗十二属相是高度发展的史前婚级制的遗俗,是史前属相制度最后留下的一座“纪念碑”。在现实生活中讲究属相的“合”与“不合”当然要不得,但十二属相民俗却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以上探讨揭示了中国十二属相历史的大致轮廓。能否对其历史作更详细的了解呢?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在我们的语言中,正好保存有这方面的证据与资料。
三、从数名“一”到“十”看中国十二属相前史
数目名“一”到“十”与十二属相名,似乎是两组互不相干的汉语语词。但详加比较就可发现,从十二属相名中,可以一一找到与数名“一”到“十”发音相近的词。
首先,“一”和“羊”(同为零声母,韵近)、“三”(及“仨”)和“鼠”(声很近,韵稍近)、“四”和“蛇”(声很近,韵稍近)、“六”和“牛”(声近,韵同)、“七”和“鸡”(声近,韵同)、“八”和“马”(声近,韵同)、“九”和“狗”(声稍近,韵很近)。
其次,依“龙之最初原型为鳄鱼”说(何新《龙:神话与真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P23-30),“二”和“鳄”(同为零声母,韵很近)。“二”有个同义词“两”,“两”和“龙”(声同,韵近)。“猪”有个同义词“豕”,“十”和“豕”(声同、韵同)。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有个后来废而不用的数字“◆”,其义为十,其音按《说文解字》为“主”,其形和当时“十”字判然有别,故应与“十”字断为二字二词。那么,“◆”和“猪”(声韵全同)。
最后,猴子又名“猢狲”。在浙江温岭等地方言中,“猢狲”音“务松”。相比之下,“猢”比“猴”的发音更接近于“五”。据此,“五”和“猢”(依方言,声韵俱同。按:“猢狲”二字固然是后起字,但这个双音节词的起源却是很早的。说见下文)。
数目一到十之名,与10种属相动物名一一近音成对。这一事实是用偶然巧合所不能解释的,它鲜明地暴露了数名“一”到“十”与十二属相名的历史联系。按数名“一”到“十”的顺序重新排列与之近音对应的十二属相,并加上前文所揭示的属相性别,再把民俗十二属相的“六合”在这里用“U”形线联接,就成为一个非常有规则的十二属相式:
一二 [两]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羊 [鳄]龙鼠蛇猢牛鸡马狗[豕]猪虎兔
女 男 女男女男女男男 女男女
│ │ │└─┘││││└──┘│
│ │ └─────┘││└───────┘
│ └──────────┘│¨
└───────────────┘¨
1、属相六合图
十二属相式式中“六合”线有“条”不紊,并且和属相的男女布局相吻合。此为十二属相第Ⅰ式。这个式子在进一步肯定上述近音配对正确性的同时,更加肯定了数名“一”到“十”与10种属相名的历史渊源关系。
再看古文字一到十的写法:见附件。这10个字(采自汪仁寿《金石大字典》天津古籍书店,1986,卷1-5)全是象形字。其中前4个字都是平伸的手指的象形:一像食指;二像食、中指;三像食、中指加无名指;第4字像收回拇指后伸出的其余四指;第10个字是一枚穿有木针的纺轮的象形,取义为纺线需十指并用;其余5个字都和属相动物有关。第5字是“猢”的本字,它是一只特殊的猴子—长臂猿,叉开四肢,上攀一根树枝,下踩一根树枝,援树下视(因而不现头)的绝妙写照;第6字是带有两条拽绳的牛轭的象形;第7个字的象形是鸡的一只脚印;第8个字是qp(卯)字的省文,而卯字是马脸的象形:两条狭长的鼻梁加两只好大的马眼,惟妙惟肖。为了书写的便捷,八字省去了马眼而只保留了鼻梁;第9字仅用两笔,画出了一条蹲着的狗。以上5个字的象形说明,在人们创造这些字的时候,五和猢、六和牛、七和鸡、八和马、九和狗的发音,还是基本相同而很少有区别的,就像现在一些方言中的“九”和“狗”等等很少有区别一样。
用作属相的上述动物名都是由拟声而得,所以其语源绝不可能是数名。“羊”仿自羊叫声“咩”。“鳄”和“龙”本是一物之二名。从现在的扬子鳄来看,幼鳄的叫声是嫩声嫩气的“讷”或“呃”;大鳄平时的叫声也是“呃”,只是声音粗许多──这是“鳄”的语根。大鳄在威吓敌人或搏斗时口中发出的声音却是“噜!”;在夏日大雨到来前,成群的大鳄还会发出“隆、隆!”的巨吼,声似雷鸣,数里可闻──这是“龙”的语根。“鼠”仿自鼠在草丛枯叶中窜动,或在拨弄原始人铺草时发出的“沙、沙”声。“蛇”仿自蛇的吐信声“咝”。“猢狲”本是长臂猿的专名。长臂猿是敏捷的臂行动物,它在飞快地“荡”行时,往往发出“务、务!”的叫声,短促而响亮──这是“猢”的语根;被其扒动的带叶树枝,由于下压和回弹,每每发出“松、松”的响声──这是“狲”的语根。“猴”仿自猕猴的叫声“喉”,猴代替长臂猿作属相是很晚的事。“牛”仿自牛鸣声“哞”。鸡仿自半大鸡的叫声“噙儿”。马的叫声虽好听却难以准确摹仿,“马”仿自马的啼声“叭”。“狗”仿自狗的吠叫声“怄”。“猪”仿自猪的叫声“居”;“豕”仿自猪在拱土觅食时发出的鼻息声“唏”。“虎”仿自虎啸声“唬”。“兔”仿自兔子的叫声“吱”或“咕”。
在远古的时候,人们出于交际的需要,主要靠摹仿动物的声音来表示动物本身(因为这样最易被人理解,再说也很少有其它办法。事物名称的约定俗成,并非完全任意和没有理据,它必须受“可理解”原则的制约),那种发自人口的动物的声音,就成了动物的名称。我们注意到,十二属相第I式中,“一、三、四、五、七、八”等词的发音,比与之对应的属相名更接近于动物的声音。这些事实是对那种“词汇不可能由拟声产生”的成说的有力批驳。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数名“一”到“十”,全部是从远古时代的十二属相名借用和演变来的;在十二属相名被借用为数目一到十的名称时,其排列次序是第Ⅰ式那个样子的。由于数名的基本顺序是不可改变的,所以,它就把历史上十二属相的一种排列方式永久地保留了下来,从而成为我们研究史前十二属相演变等等的一份可靠的历史资料。从十二属相第I式可以看出:
(一)十二属相中,羊、龙、鼠、蛇、猢、牛、鸡、马等8个属相,与狗、猪、虎、兔等4个属相不是同时产生的;羊至马8个属相产生在先,狗至兔4个属相产生在后。理由:(1)前8个属相是按动物的一小一大,即属相的一女一男排列的;后4个属相却不然,而是相反。(2)通婚线把前8个属相集结为一组,而把后4个属相集结为另一组。(3)羊至马8个属相排列在前,狗至兔4个属相排列在后。
(二)前8个属相中,羊、鳄、鼠、蛇4个属相,与猢、牛、鸡、马4个属相也不是同时产生的。羊至蛇4个属相产生在先,猢至马4个属相产生在后。理由:(1)前4个属相动物中包含了两对吃与被吃的关系──鳄吃羊(鳄的主食是鱼,但羊到河湖边饮水时,也会成为鳄的副食),蛇吃鼠;后4个属相则一律没有这种关系(再接下去的4个属相虽有这种关系──狗吃兔、虎吃猪,但吃与被吃的却可以通婚)。(2)通婚线把这8个属相又平分为两组。(3)羊至蛇4个属相排列在前,猢至马4个属相排列在后。
通过以上考察,1、四大属相;2、八大属相;3、十二属相──这样一个发展系列和演变过程就呈现了出来。而且,这个发展系列和前文所揭示的史前基本婚制发展系列,在总体(三阶段)和细节(婚级数、性别、组别、类别及传递关系──这一切从十二属相第I式中皆不难辨别)等各方面都无一不合。
(三)结合(一)、(二)推断,数名“一”到“十”也不是同时产生的,而是先有“一”到“四”,再有“五”到“八”,最后有“九”和“十”。因而,十二属相第I式,高度浓缩、简明扼要地记录了史前十二属相演进的大半部历史。数名“一”到“十”,是史前十二属相的第一座“纪念碑”,一座大碑套中碑、中碑套小碑的复合碑。由此,中国十二属相的前期历史得以解读。
初始氏族社会的四大属相。中国社会的历史,是从初始氏族社会正式开始的。初始氏族是由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一群人所结成的社会组织。这种最原始的氏族,是实行内婚的社会基本单位。这时每一氏族的全体成员,分作以羊、鳄(又名龙)、鼠、蛇为正式名称和象征的4个婚级。4个婚级中,羊和鼠为女性婚级,鳄和蛇为男性婚级。氏族的任何一个女性成员,她不是属羊的就是属鼠的;任何一个男性成员,他不是属鳄(龙)的就是属蛇的。这就是四大属相:羊[A组女]鳄[A组男];鼠[B组女]蛇[B组男]。
四大属相分为两组:羊和鳄为一组,这里记作A组;鼠和蛇为另一组,这里记作B组。A组、B组分别各是一个兄弟姐妹组。凡属羊的和属鳄的,都被视为一组姐妹兄弟;凡属鼠的和属蛇的,都被视为另一组姐妹兄弟。A组、B组分别既是兄弟姐妹组,同时又各是一个通婚组。只有同组的男女之间才可以通婚,否则一律不许通婚。即所有属羊的女子与所有属鳄的男子都可以通婚,所有属鼠的女子与所有属蛇的男子都可以通婚。而属羊的与属蛇的、属鼠的与属鳄的则绝对不许通婚;如果通婚,将会受到极为严历的惩罚。
A组的子女转入B组,是男属蛇,是女属鼠;B组的子女转入A组,是男属鳄,是女属羊。如此世代传续。所以,A组和B组又各是一个辈分组。在漫长的岁月内,羊-鳄组和鼠-蛇组之间,就是这样进行着永无休止的轮回。这就是四大属相制度,四大属相制度是中国初始氏族社会的基本婚制。前文已预先把这种婚制归为二辈制族内婚。这种制度既不排除兄弟姐妹之间,又不排除第一代人与第三代人之间的血亲婚配。所以,现在看来它是很低级的。但是,这种制度通过两个辈分组与通婚组的划分,永远根除了上下两辈之间的血亲婚配,从而在人和动物之间划了一条深深的鸿沟。因此,它在历史上曾经是最高级的。可以这么说,假如没有这种制度,也就没有后来的一切制度和文化,包括我们语言中的“一”到“四”4个数。
人们最早如何学会了数4个数?这和四大属相制度直接有关。这种关系就在于——为了便于表达和记忆4个属相的相互关系,初始氏族社会的人们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那就是把4个属相排列在左手并列的4个指头上,从小指到食指依次为羊、鳄(龙)、鼠、蛇。小指、无名指向右撇,中、食指向左撇,表示羊和鳄可以通婚,鼠和蛇可以通婚;其余任何两个属相都不可通婚。见图2:
¨四三二一
¨蛇鼠鳄羊
¨╭╮╭╮╭╮╭╮
¨╞╡╞╡╞╡╞╡
¨╞╡╞╡╞╡╞╡
╭╮└┘└┘└┘└┘
╞╡(左 手)¨
└┘¨
2、四大属相指掌图
这样做的实际意义,大大超过了其目的本身。因为这样一来,4种属相名就和4个手指建立了固定联系,同时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一组有固定排列次序的、并且广泛为人们所熟知的语言符号。手指是人类天生的计数器。人们数数(在一开始只会比不会说,或者只会伸出手指“噢、噢”地叫)也要用右手去点左手的4个长指。久而久之,终于有人想到:可以把排在左手4个指头上的属相名用来数数,从而当作数名使用。这一发现很快就得到人们的认同,并传播开来。这就是数名“一”到“四”(包括“两”)的起源。初始氏族社会极为漫长,在这一阶段的中期或后期,人们又学会了“一四、二四”……地数数,即从一数到四为“一四”,再从一数到四为“二四”(或“两四”)……这就是四进位计数法。它一直可以数到4个四,即16个数。当时小指就叫“一”指,无名指就叫“二”(或“两”)指,中指就叫“三”指,食指就叫“四”指。随后,因小指最小,就从作为小指名的“一”派生出“幺”(即“小”)的义项,从而“一”指改称“幺”指,后来又音变为“小”指而流传至今。“四”指一名始终没有多大变化,只不过在文字产生后不写作“四”指而写作“食”指,“食”其实是个别字;“三”指一名后来被“中”指所替代;“二”(或“两”)指之名失传了,反而成了以“无名”为名的一个指头;拇指的“拇”来源于“五”,不过这是后话。氏族的“氏”一名在初始氏族社会也产生了,其语源是“四”,语义是指4个属相组成的一个群体。
母系氏族社会初、中期的八大属相。在初始氏族社会,兄弟姐妹之间的婚配关系是正当的。这种关系之所以未对人类的繁衍造成很大的危害,那是由于此时的氏族还不大稳定的缘故。一些成员的离去和另一些人的加入是常有的事。因此,氏族的活力不断得以保持。但在初始氏族社会末,随着氏族稳定性的加强,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为此,在母系氏族社会,即在整个氏族社会或原始社会的第二个基本阶段,一开始就彻底否定了这种关系的合法性。这一点是如何做到的呢?那就是废除氏族内婚而改行氏族外婚。
伴随着母系氏族的出现,就产生了部落这种高于氏族的组织。起先的部落,一般是由互通婚姻的两个氏族组成的。这时(一直到十二属相出现以前)的每一个氏族,仍然包括两个辈分组,每个辈分组由男、女两个半边所组成。但同一氏族的任何两个半边之间,都已不许通婚。这样,在同一部落以至实行这种制度的整个社会,一共就有了8个半边。前文已说过,属相是半边即婚级的名号和象征。对于此时的一个部落来说,4个属相是不够用了,需要另外增加4个属相才行。于是,就增加了猢-猢狲,即长臂猿、牛、鸡、马这4个属相。原有的4个属相,保留给部落中的一个氏族(以下称甲氏族),新添的4个属相,让同部落的另一氏族(以下称乙氏族)改用。于是,一共就有了八个属相:
甲类氏族/羊[A组女]鳄[A组男]鼠[B组女]蛇[B组男]
乙类氏族/马[A组男]鸡[A组女]牛[B组男]猢[B组女]
八大属相的相互关系是:甲氏族,羊和鳄仍是一个辈分组,A组,羊为女,鳄为男;鼠和蛇仍是另一个辈分组,B组,鼠为女,蛇为男。乙氏族,鸡和马是一个辈分组,A组,鸡为女,马为男;猢和牛是另一个辈分组,B组,猢为女,牛为男。婚姻是在甲、乙氏族间按辈分组进行的。分属甲、乙氏族之A组的羊和马、龙和鸡,B组的鼠和牛、蛇和猢各为一个通婚组(在具体婚姻形式上,是走访式的准同辈群婚)。不是同一通婚组的男女,一律不许通婚。世系在本系族内按女系下传。甲氏族,羊的子女,是男属蛇,是女属鼠;鼠的子女,是男属鳄,是女属羊。乙氏族,鸡的子女,是男属牛,是女属猢;猢的子女,是男属马,是女属鸡。如此世代传衍。这样在初始氏族和二辈制族内婚的四大属相制度基础上,就形成了母系氏族和二辈制族外婚的八大属相制度。八大属相制度结束了兄弟姐妹可以通婚的历史。
一个部落不可能永远只有两个氏族,因为人口在不断增加。所以在正常情况下,一个部落的氏族数目就会逐步增加到4个、6个乃至更多。假如一个部落共有8个氏族,那么其中必有4个氏族是以羊、龙、鼠、蛇为属相的,这4个氏族就是一个胞族;另4个氏族是以猢、牛、鸡、马为属相的,这4个氏族就是另一个胞族。同一胞族内的各个氏族间是不许通婚的,因为它们的属相完全相同,且都不符合通婚的规定。但不同胞族的任何两个氏族之间都可以通婚,因为它们的属相正好符合通婚的规定。这样,由于属相的不同,每个部落的氏族就分成了两个类别:甲类氏族和乙类氏族。
同样是为了便于表达和记忆的需要,这时人们把八大属相排在了两只手上(见图3)。左手的4个长指表示甲类氏族的属相,从食指到小指依次为羊、鳄(龙)、鼠、蛇(与四大属相时代方向相反);右手的4个长指表示乙类氏族的属相,从小指到食指依次为猢、牛、鸡、马。两手指尖相对,同样手指上的每两个属相各为一个通婚组。——十二属相第I式中所显示的八大属相排列正是如此。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
¨ 羊鳄鼠蛇猢牛鸡马 ¨
¨╭╮╭╮╭╮╭╮╭╮╭╮╭╮╭╮¨
¨╞╡╞╡╞╡╞╡╞╡╞╡╞╡╞╡¨
¨╞╡╞╡╞╡╞╡╞╡╞╡╞╡╞╡¨
╭╮└┘└┘└┘└┘└┘└┘└┘└┘╭╮
╞╡(左 手)(右 手) ╞╡
└┘└┘
3、八大属相指掌图
由于上述原因,右手的4个长指和4个属相名也建立了固定联系,并且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8个有固定排列次序的、广泛为人们所熟悉的语言符号。在此之前,人们早已有了8个数的观念(两个四就是8),但后面的4个数还没有专门名称。现在人们只要借助于排在右手长指上的4个属相名,就可以直接说出五到八的名称。于是,猢、牛、鸡、马4个属相名,就一一被赋予了数的含义,依次被借用为五、六、七、八的专门名称。
随后,人们就创造了八进位计数法。即从一数到八为“一八”,再从一数到八为“二八”……如此一直可以数到“八八”,即64个数。如果需要,还可把“八八”叫做“一八八”,再从一数到第二个八八为“二八八”……如此一直可以数到“八八八”,即512个数。这样,“一八、二八”的“八”就成了一个进位的单位名,一遍两遍的“遍”、一倍二倍的“倍”,都来源于这个进位名的“八”。而“八八”略相当于后来十进位计数的“百”,“百”来源于“八八”的合音。部落的“部”也在此时产生,它源自八个的“八”,其当初语义是指8个属相组成的群体。中国历史上姜、姬二姓的出现,大约在母系氏族社会中期。“姜”之语源为属相名“羊”,“姬”之语源为属相名“鸡”。以一统全,姜(羊)即甲类氏族,姬(鸡)]即乙类氏族。姜、姬二姓是中国最古老的两个宗姓。
母系氏族社会后期的十二属相。在四大属相和八大属相制度下,第一辈人与第三辈人之间是可以通婚的(例如在八大属相制度下,羊和马是一个通婚组,羊和马的女儿属鼠,鼠的女儿即马的孙女又属羊,这样马和自己的孙女又在一个通婚组中相遇了)。但由于受当时人们实际所能够达到的年龄的限制,这种关系一般很少会成为事实,起码从直系上说是如此。但是随着生存技术的进步,大约到了母系氏族社会中期之末,能够活到四十岁左右的人可能已经不少,因此,三世而婚的情况就会增多,以至对氏族的繁衍造成明显危害。
如何才能消除这一社会弊病呢?如前所说,只要在每类氏族中增加一个辈分组──C组,即在整个部落中增加4个属相两个通婚组,并对各个属相的传递关系作一些调整就可以了。于是,用羊、鳄、鼠、蛇作属相的氏族,就增加了狗(为男)和豕(亦名猪,为女)两个属相;用猢、牛、鸡、马作属相的氏族,则增加了虎(为男)和兔(为女)两个属相。这样,对于每一部落以至整个社会来说,一共就有了12个属相:
甲类氏族:羊[A组女] 鳄[A组男]鼠[B组女]蛇[B组男] 豕[C组女]狗[C组男]
乙类氏族:马[A组男]鸡[A组女] 牛[B组男]猢[B组女] 虎[C组男]兔[C组女]
婚姻仍在两类氏族间按辈分组进行,分属两类氏族之A组的羊和马、鸡和鳄,B组的鼠和牛、猢和蛇,C组的兔和狗、猪和虎,分别各为一个通婚组(至此,民俗十二属相所谓“六合”已经齐备)。世系仍在各自氏族内按女系下传。甲类氏族,羊生鼠和蛇,鼠生豕和狗,豕生羊和鳄;乙类氏族,鸡生猢和牛,猢生兔和虎,兔生鸡和马。如此世代轮转。
甲类氏族(左手) (右手)乙类氏族
[C组女][十]豕○ <拇指尖> ○虎[11][C组男]
[C组男][九]狗○ <拇指中> ○兔[12][C组女]
[A组女][一]羊○ <食指尖> ○马[八][A组男]
[A组男][二]鳄○ <中指尖> ○鸡[七][A组女]
[B组女][三]鼠○ <无名尖> ○牛[六][B组男]
[B组男][四]蛇○ <小指尖> ○猢[五][B组女]
4、十二属相Ⅰ指掌图
估计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中、后期之交,而在母系氏族社会后期广泛流行的三辈制族外婚的十二属相制度,其大致情况即如上述。当时十二属相在手指上的排列如图4所示。原有的8个属相如前不变,新添的4个属相排在了双手的大拇指上,其中狗和豕(猪)分别排在左手拇指的第一关节和指端;虎和兔分别排在右手拇指的指端第一关节。两手相合,正好相对的每两个属相各为一个通婚组;合掌作揖的习俗即由此而起。
数名“九”和“十”及“◆”,就来源于此时的属相名“狗”和“豕”及“猪”,十进位计数法也随之而创立。由于排名第11和12的“虎、兔”在进位计数法中没排上用场,所以就成了“混沌”和“糊涂”的直接与间接语源。双手有10指,“手”来源于“十”,双足有10趾,“足”来源于“◆”。数名“一”到“十”派生出了很多语词,这里不遑一一尽述。
四、从十二支、四方名等看中国十二属相后史
十二地支名与十二属相名大体上也可以一一近音成对。
首先,“丑”和“狗”(同韵)、“寅”和“羊”(同为零声母,韵近)、“卯”和“马”(声同、韵近)、“巳”和“蛇”(声很近,韵稍近)、“午”和“猢”(同韵。按一些方言,同音)、“未”和“鳄”(同为零声母,韵近)、“申”和“豕”(同声母)、“酉”和“牛”(同韵)、“戌”和“鼠”(声韵俱近)、“亥”和“虎”(同声母)。这是10对。
其次,在一些方言土语中,如地处古上党的山西潞城、黎城、平顺等地,读“辰”为“勤”,“振”为“进”,言早晨为“早期”。这“辰、振、晨”与“鸡”的发音仍比较接近。因而,“辰”和“鸡”(按方言,声、韵俱近)。
最后,在与上举几县邻近的长治、壶关、武乡及河北邯郸等地,凡词尾“子”,一律说“的”。如说房子为“房的”、孩子为“孩的”……准此,“子”和“兔”(按方言,声、韵俱近)。
依十二地支的次序重新排列与之近音对应的十二属相,并加上性别和“六合”线,即是十二属相第Ⅱ式: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兔狗羊马鸡蛇猢鳄豕牛鼠虎
女男女男女男女男女男女男
└─┘└─┘│└─┘││└─┘│
¨└─────┘└─────┘
十二属相第Ⅱ式中各个属相依次按一女一男排列,6条线与之双双联接而井然有序。
以上事实的合理解释只能是:十二地支名也是从史前的十二属相名借用和演变来的;在十二属相名被借用为十二地支名的时候,其排列次序是第Ⅱ式那样的。通过对比可知,这是历史上十二属相的第二种排列和组合形式;它反映了父系氏族社会初期十二属相制度的情况。因此可以说,十二地支是史前十二属相的第二座“纪念碑”。
在十二属相名中,还可以找到与四个主要方向名发音相近的词。它们是:“东”和“兔”(声韵俱近)、“南”和“鳄”(韵稍近。如按湖南话,“南”和“龙”则声同、韵近)、“西”和“豕”(声、韵俱近)、“北”和“马”(声近、韵稍近)。以四方名及其近音属相名为固定坐标,通过一系列求证,可以得出一个四边形的十二属相方位式,把它展开来就是下面的一个横式:
东 南 西 北¨
兔鼠鸡鳄牛狗豕猢羊马蛇虎
女女女男男男女女女男男男
││└─┘││││└─┘││
│└─────┘││└─────┘│
└─────────┘└─────────┘
十二属相方位式中各个属相依次作3女3男排列,“六合”线与之和谐搭配而无错杂。此为十二属相第Ⅲ式。
上述情况说明,四方名也是在史前从十二属相名中借用和演变来的:“东”源自“兔”,“南”源自“鳄”(或源自“龙”。“南”,一词二音二源),“西”源自“豕”,“北”源自“马”(关于“北、背”二词的关系,见本文附录二);在十二属相名“借出”四方名的时候,其排列次序是第Ⅲ式那样的。通过再三比较后确认,这是历史上十二属相的第三种排列法,它反映了父系氏族社会中、后期十二属相制度的情况。四方名虽然只有4个字,但它仍不失为史前十二属相的第三座“纪念碑”。于是,父系氏族社会的十二属相演变史得以解读。
父系氏族社会初期的十二属相。父系氏族社会是整个原始社会即整个氏族社会的第三个基本阶段。伴随着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转变,相应地产生了十二属相的第二种排列和组合形式。此时十二属相的排序见第Ⅱ式,其余情况如下:
甲类氏族/鳄[A组男] 羊[A组女] 牛[B组男]猢[B组女] 狗[C组男]豕[C组女]
乙类氏族/鸡[A组女]马[A组男] 鼠[B组女]蛇[B组男] 兔[C组女]虎[C组男]
分属两类氏族A组的鳄和鸡、马和羊,B组的牛和鼠、蛇和猢,C组的狗和兔、虎和豕,各为一个通婚组。世系改为在各自氏族内按男系下传。甲类氏族,鳄生牛和猢、牛生狗和豕、狗生鳄和羊;乙类氏族,马生蛇和鼠、蛇生虎和兔、虎生马和鸡。如此世代变换。那么,这些情况是从何而知的呢?从十二属相Ⅱ指掌图。见图5:
¨ 甲类氏族(左手)乙类氏族
¨ [B组女][午]猢——┐┌——蛇[巳][B组男]
¨ [A组男][未]鳄╭╮╭╮╭╮╭╮鸡[辰][A组女]
¨ [A组女][寅]羊╞╡╞╡╞╡╞╡马[卯][A组男]
¨ [C组男][丑]狗╞╡╞╡╞╡╞╡兔[子][C组女]
╭╮[C组女][申]豕└┘└┘└┘└┘虎[亥][C组男]
╞╡[B组男][酉]牛——┘└——鼠[戌][B组女]
└┘5、十二属相Ⅱ指掌图¨
还是为了便于表达和记忆各个属相的相互关系,这时人们把十二属相排在了一只手上──左手并列四指的一周(见图5)。图中以四指正中缝为界,左边为甲类氏族的6个属相,右边为乙类氏族的6个属相。凡左右正对的每两个属相各为一个通婚组(本指掌图的基本依据是十二属相第Ⅱ式与图中指位的逻辑统一。氏族类别的识别依据是中分图中“六合”。辈分组的识别是根据I式十二属相的辈分组)。
对照图2可以看出,此时十二属相的各个辈分组和通婚组都和原来一样。同时也看到,原属乙类氏族的牛和猢,现在转到了甲类氏族。原属甲类氏族的蛇和鼠,现在转到了乙类氏族。这是为什么呢?从图2可以查出,从男系来说,鳄的子女是牛和猢,牛的子女是狗和豕,狗的子女是马和鸡,马的子女是蛇和鼠,蛇的子女的虎和兔,虎的子女是鳄和羊。式如下:
鳄┬→牛┬→狗┬→马┬→蛇┬→虎┬→鳄
羊└→猢└→豕└→鸡└→鼠└→兔└→羊
(甲A) (乙B) (甲C) (乙A) (甲B) (乙C) (甲A)
所以,鳄、牛、狗连同其各自的姐妹组成一类父系氏族,马、蛇、虎连同其各自的姐妹组成另一类父系氏族,就是合乎情理的事了。当然,从上述男系看,牛、狗、马以及蛇、虎、鳄,或者狗、马、蛇以及虎、鳄、牛,分别连同其各自的姐妹组成甲、乙两类父系氏族也是合乎情理的。
那么,为什么不按这两种组合,而非要按前边那种组合建立父系氏族不可呢?这说明,当时甲类氏族属龙的男子和乙类氏族属马的男子,一定在自己的氏族内和部落中占着主导地位,所以他们才能把自己的子女由对方氏族转入自己的氏族,从而使自己的子女取得分享和继承自己财产的资格。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父系部落,就是通过上述对母系氏族的改组,即两类氏族的B组互相交换而实现的。中国古老观念中对龙与马的尊崇,在此可以找到其最充分的原始理由。
按兔狗羊马鸡蛇猢鳄豕牛鼠虎排序的十二属相名,在当时就被人们用于纪日。从兔到虎,周而复始,12天一轮为一纪日单位并以“虎”为名。“虎”即“候”。当时一年可能是整30候。此即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类似于星期的纪日法。由此,上述十二属相名就成了12个日名,即纪日十二支。以后出现的60甲子及10日一旬的纪日法,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详见本文附录二)。十二地支的基本次序也是不可改变的,它象化石般地纪录了十二属相的第二种排列。
父系氏族社会中、后期的十二属相。大约在父系氏族社会中期,出现了十二属相的第三种排列法。这种排列出现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为了避免与十二地支的雷同。如十二属相第Ⅲ所示,此种排列的头一个属相仍然是兔,最后一个属相仍然是虎,这又表明了它与前一种排列的承继关系。仍是为了便于表达和记忆之需,此时人们把十二属相排在了右手并列四指的一周,成为历史上的第三个十二属相指掌图(见图6):
甲类氏族(右手)乙类氏族 ¨
[A组女] ¨ 羊 ——┐┌——马[北][A组男] ¨
[B组女] ¨ 猢╭╮╭╮╭╮╭╮蛇 ¨ [B组男] ¨
[C组女][西]豕╞╡╞╡╞╡╞╡虎 ¨ [C组男] ¨
[C组男] ¨ 狗╞╡╞╡╞╡╞╡兔[东][C组女] ¨
[B组男] ¨ 牛└┘└┘└┘└┘鼠 ¨ [B组女] ¨
[A组男][南]鳄 ——┘└——鸡 ¨ [A组女]╭╮
¨╞╡
¨6、十二属相Ⅲ指掌图└┘
图中以四指正中缝为界而隔开甲、乙类氏族的属相,凡左右正对的每两个属相各为一个通婚组。以四指正中假想横线为界而隔开同类氏族的男女,凡上下正对的每两个属相各是一个辈分组。(此图即前文所说的十二属相方位式。其依据是:(1)首先确定右手中指指端为北和马位,然后东兔、南鳄、西豕之位即可逐一确定。(2)由十二属相Ⅱ和民俗十二属相指掌图可知,同一“合”的两个属相应作左右对称排列,于是由马而知羊位,由豕而知虎位,由兔而知狗位,由鳄(龙)而知鸡位。(3)然后在狗、鳄间填入牛,因已知三者同为一个氏族类别,牛正对填入鼠;在马、虎间填入蛇,因已知三者为另一氏族类别,蛇正对填入猢。
对照图3可以看出,此时十二属相的氏族类别、辈分组、通婚组及传递关系都没有任何变动。所不同的仅仅是此时每类氏族的3个同性属相,都分别按一、二、三(即A、B、C)的辈分次序排在了一起,从而显得更为条理。
可以猜想得到,对于当时作此排列的那些人来说,这种一、二、三的辈分次序是实在的。十有八、九可以断定,这种排列是一些属龙的和属马的首领或长者所为。从发音和实际含义来看,我们语言中的“爷、儿、孙”和“嗣”4个词,也是根据与这种排列的相同理念,分别从“一、二、三”和“四”派生出来的。究其初义,4个词不过是指一世、二世、三世和四世而已。譬如从“我”算起,我为一世,我和我的同辈自称“一”(爷)或“一”(爷)们,我的子和孙都称我为“一”(爷);我的子为二世,我称他们为“二”(儿)或“两”(郎),他们对我也自称“二”(儿)或“两”(郎);我的子之子为三世,我称他们为“三”(孙),他们对我也自称“三”(孙);我的孙之子为四世,四世和我同算一世,是我的属相的继承者,所以我称他们为“四”(嗣)。
由于十二属相是按图4的指位排列的,这在当时是人们的常识;而右手手心向上北指,正好有4个属相对准东南西北。人们发现了这一点后,就相应地用4个属相名去指称4个基本方向,把东方叫作“兔”方,南方叫作“鳄”方(或“龙”方),西方叫作“豕”方,北方叫作“马”方。此即四方名的起源。当时人们自然不会想到,这样一来,十二属相的一种排列,就在我们的语言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虽然五、六千年过去了,但我们仍可据以恢复那段已被湮没的史实。应当说,语言不仅是人们互相交流的主要工具,它还是丰富的史前信息的重要载体和储存器。十二属相的第三种排列,一直存在到父系氏族社会末,整个父亲氏族社会的基本婚制,仍然是三辈制族外婚。
过渡期及以后的十二属相。在父系氏族社会和奴隶社会之间,即在原始公有制社会和私有制社会之间,有一个叫作“农村公社时代、军事民主时代”或“英雄时代”的过渡期。中国历史上从炎、黄到尧、舜时代,大约就是这样的一个过渡期。很可能早在炎帝治世之时,一批最先进的部落已开始向文明社会转变。组成这些部落的两类氏族,由于其内部分化而逐步走向组织上的解体。作为三辈制族外婚的十二属相制度,已不适应社会的需要,开始被当时的主流社会所淘汰。于是,顺应这种情况,“黄帝立子丑十二辰以名月,又以十二名禽属之”。这就是说,黄帝决定将十二地支与十二属相相结合而用以纪月;并规定从此以后人们的属相是什么,就不再依照过去的做法,而改由自己出生之月的属相来决定。譬如某人(不论性别)是子鼠之月出生的,他(或她)就是属鼠的;另某人是丑牛之月出生的,她(或他)就是属牛的;如此等等。这样,十二属相就失去了其原有的氏族类别、辈分组和性别属性。十二属相与十二地支的结合,是一个根本性的转折。此前,十二属相是一种制度;此后,十二属相就成了一种民俗。
黄帝以十二地支配十二属相纪月,应是中国月建之始。既是开始,当是正月建子,即以初昏时北斗星斗柄指子位为正月和一年的开始。子位即天、地之子鼠之位,即正北。可想而知,最迟在黄帝时已经把十二地支和十二属相一起,用来表示天之星位和地之方位。汉语中正月之“正”,即来源于子鼠月之“子”。二十八宿之一的虚星之“虚”,以及北方之别名朔方之“朔”,都来源于子鼠位之“鼠”。此后,夏历正月建寅,殷历正月建丑,周历正月建子。谁说汉以前十二地支不曾用于纪月呢?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是把十二地支当作十二月解释的,不过他说的是夏历。他还说到“巳为蛇”以及“亥为豕,与豕同”。亥同于豕。由此而论,生活在夏朝时的王亥,当是个亥月(夏历十月)生人的属猪的。商朝的第19个王《史记》中写作“阳甲”,而卜辞中写作“虎甲”。“阳”与“寅”一音之转,“阳甲”当是“寅甲”之假借。寅同于虎。所以阳甲也好,虎甲也好,都是说此人是寅月(殷历二月)生人的属虎的。
估计自西周共和五年(-837年)始,干支纪年法已正式采用。有人根据《史记•十二诸候年表》,提出干支纪年始于西周共和元年(-841年),(蔡绍彬《生肖动物的选用和排列因由初探》,《集邮》,1986年第1期)。但此年是庚申年而非甲子年,所以笔者认为应当推迟4年为宜。从此人们的属相又开始改由自己出生之年的属相来决定,直到现在。《左传•庄公十四年》讲到这样一件事:“初,内蛇与外蛇斗于郑南门中,内蛇死。六年而厉公入”。按,民俗十二属相中蛇排在第六。这个故事说明十二属相在当时已用于纪年。
据司马迁《史记》所言,孔子生于鲁隐公二十二年十一月。查该书《十二诸候年表》,此年(-551年)为庚戌年,孔子属狗;周历十一月建戌,孔子也属狗。这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有人形容孔子“累累如丧家之狗”,孔子听后非但不恼,反而却笑着连说“然哉!然哉!”为什么呢?因为孔子是双戌出身。《史记》还记载孔子有个弟子名叫“公孙龙,字子石,小孔子五十三岁”。这里有两个字因形近而传写错误:“石”为“辰”之误写。“三”为“亖”之误写。此公孙龙生于甲辰龙年,因而以“龙、辰”为名字当是事实。汉高祖刘邦生于战国最后一个乙巳年(-256年),是属蛇的。蛇被认为是小龙,龙被认为是天子。所以刘邦斩白蛇被说成是赤帝子斩白帝子。仅刘邦属相一事即可证明:一、人们长期以为东汉才有干支纪年的看法是不正确的;二、颇具影响的清代赵翼认为十二属相起于后汉、来自北俗;郭沫若《释支干》(《郭沫若全集》,科学出版社,1982,第1卷)认为汉武帝通西域后才从西方传来十二属相的说法也是不正确的。
总之,十二属相有来有由而流传有绪,是中国自有的而不是外来的。十二属相的四座“纪念碑”矗立着,它们相当完好地记录了邃古以来的属相演变史。史前基本婚制与中国十二属相历史的揭破,从许多方面都将推进人们对远古历史的研究和认识。
附录一:十干名源:五鸟五鸠——十干名的起源与干支纪日法的形成
干支纪日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纪日法之一,也是中国历法文化的一束奇芭。“干支”,分开讲,是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合起来说,是指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搭配,从甲子到癸亥的六十花甲子。拙文《史前基本婚制与中国十二属相史探》(载《史学月刊》2002年第2期、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先秦、秦汉史》2002年第3期)已揭示:十二地支是在父系氏族社会初期,人们把当时作兔、狗、羊、马、鸡、蛇、猢、鳄、豕、牛、鼠、虎排序的十二属相名用以纪日而产生的(兔至虎即子至亥12天为一侯)。其语源关系如下:
兔狗羊马鸡蛇猢鳄豕牛鼠虎
↓↓↓↓↓↓↓↓↓↓↓↓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那么,十天干从何而来?六十干支纪日又是如何形成的?历史上虽有黄帝臣子“大挠作甲子”的传说,但该传说并没有给出这个问题的详细答案;郭沫若《释支干》似乎认为十干名源于鱼体部件及戎器刃器的名称,但郭氏将统一的十干与迥异的两类物名相联系,显然没有中的。其实,十干名起源于少昊部落原先仅有的五鸟五鸠10个氏族名。
《左传.昭公十七年》郯子所述少昊氏“五鸟、五鸠”,配以十干依次为:[甲]凤鸟氏、[乙]玄鸟氏、[丙]伯赵氏、[丁]青鸟氏、[戊]丹鸟氏、[已]祝鸠氏、[庚]雎鸠氏、[辛]鸤(shī,布谷鸟)鸠氏、[壬]鷞(即鸘,shuāng)鸠氏、[癸]鹘(gǔ)鸠氏。以上十干名与十鸟鸠名音合(即音近)者有5项,已用楷书标出;音不合者也有5项,但这5项都有理由可以置换为音合者。
其一,[甲]凤鸟氏。《辞源》鸟部:“鹪明,神鸟,凤凰之类。也作焦明、焦朋”。“甲、焦、鹪”音合,“凤、朋、鹏”音合。因而,可将本项置换为:[甲]鹪鹏氏。
其二,[乙]玄鸟氏。《大戴礼.夏小正》:“燕,乙也”。“玄鸟也者,燕也”。因此,本项可置换为:[乙]燕鸟氏。
其三,[戊]丹鸟氏。《汉语大字典》鸟部:“鹀(wú),雀科鹀属各种鸟的通称”,其中有赤鹀。据此,可将本项置换为:[戊]鹀(赤鹀)鸟氏。
其四,[庚]雎鸠氏。《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关”即雎鸠自呼其名。因而,可将本项置换为:[庚]关鸠氏。
其五,[壬]鷞鸠氏。据《左.昭十七》杜预注:“鷞鸠,鹰也”,可置换为[壬]鹰鸠氏。如此则十干名与十鸟鸠名皆依序而音合。列表如下:
五 鸟五 鸠
[甲]鹪鹏氏 [已]祝鸠氏
[乙]燕鸟氏 [庚]关鸠氏
[丙]伯赵氏 [辛]鸤鸠氏
[丁]青鸟氏 [壬]鹰鸠氏
[戊]鹀鸟氏 [癸]鹘鸠氏
据此可以判断,以上经过修订后的10个鸟鸠名(“雎”来源于拟声词“关”),基本上就是少昊部落原先仅有的10个氏族(五鸟、五鸠各为一个胞族)的名称;由这10个名称中,一次派生出了十干名。
事情的经过大概是这样:当初由于少昊部落的10个氏族轮流派人值日,负责部落的警戒和勤务等事,依顺序,鹪,子日值;燕,丑日值;伯,寅日值;……,60日后复从鹪,子日值开始……。这样日久天长,鹪、燕、伯、青、鹀、祝、关、鸤、鹰、鹘10个氏族名,就成了十干名。由此,单独的十二地支纪日就演变为六十干支纪日。干支纪日法的形成,很可能也是在父系氏族社会初期,只是比十二地支纪日形成的时间稍晚些。鹪至鹘即甲至癸为一旬;旬行而候渐微;最后嬗变作5日为一候。总之,十干名源于五鸟五鸠,干支纪日法亦完成于五鸟五鸠。
附录二:“北”和“背”,到底先有谁?
王力《同源字典•序》:“例如,‘背、北’二字同源,一定是先有‘背’,后有‘北’,因为人类自从有了语言,就会指称背脊;至于辨别方向,则是有了文化以后的事了。”此说恰恰颠倒了二词的关系。自古以来,人们为了向阳,多把自己的居所建为面南坐北。这样的居所之后背,自然是朝向北方的。因此,人们就借用已有的表示方向的“北”,去指称居所的后背。由因居所后背朝北而得名的“背”,随后就被人们用来称呼其它背不固定朝北的屋之背、山之背、人之背等等。这样“背”和“北”才从语义上脱离了联系。而面南坐北的居所,在冬日阳光的照射下,人们总能感到阳面即南面是温暖的,阴面即北面是冰冷的,因此,人们又借用“南”去称呼暖(“暖”源自“南”),用“北”去称呼冰(“冰”源自“北”。“冰”的初义是凉和冷。直到现在,笔者家乡的人们还把冰凉的感觉叫作“霸人”)。总之,以上三词的来源都和先民的处居方向有关,一定是先有“北”,后有“背”、后有“冰”;先有“南”,后有“暖”。至于辨别方向和用语言表示方向完全是两码事。如,候鸟谈不上有文化,按王力说,候鸟是不会辨别方向的;但候鸟实际是很会辨别方向的,按王说,候鸟早就会说东南西北了……(作者:杨西海亮系山西潞城市教师进修校教师;来源:《史学月刊》2002年第02期)
十二生肖起源的猜测(wh01235)
十二生肖对于中国人来说,无论男女,老少咸知,然而关于十二生肖的来历,则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古今不少学者都认为十二生肖来源于西方或北方的游牧民族,这种说法可能存在一定的道理。但令人疑惑的是,西方与北方的游牧民族中似乎不应该存在龙与猪这两种动物,甚至,连鸡也不应该包括在内。龙是华夏图腾,这一点已经无可置疑,而游牧民族似乎很少与猪、鸡这两种动物打交道,似乎也不应该把这两种动物包含在内。如果说是游牧民族将自己的图腾置于其中的话,似乎狼与鹰更应该取代猪与鸡;而且游牧民族的十二生肖刚好与华夏的十二地支相对应,这也未免过于巧合了一点。再者,如果让游牧民族来选择数字进值方式的话,我估计他们更愿意选择“八”这个数字,而不是十二。因为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八”这个数字乃是他们的幸运数字,可以称之为数字崇拜对象。因此,关于十二生肖起源于游牧民族的说法,我是不赞同的。那么,十二生肖的来历究竟如何,起源于什么时候呢?
首先,我们先谈谈与十二生肖相应的十二地支的来历与起源。十二地支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与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相组合,构成了中国古老的纪年方式--天干地支纪年,简称干支纪年。天干、地支传说是黄帝时期的臣子大挠氏所作,并用之为纪年方式。这种传说的可靠性有多少,我们今天已经很难说清了,但是最晚不会晚于夏朝。为什么呢?我们来看看夏朝的国君的名字就知道,夏朝的有名姓的国君中,有三位的名字分别是:孔甲、胤甲、履癸,其中履癸就是夏的亡国之君桀的名字。而夏之后的商,更是如此,例如商汤名天乙,商汤的子孙也全都是按这种命名规则来命名,如太甲、小乙、武丁、文丁、帝辛(纣)。不但商汤的子孙如此,商汤的祖先中留传下来有名姓的上溯数代都是按这种规则来命名的。因此,我们可以断定,干支纪年方式最晚不会晚于夏朝,很有可能更早。因为夏为华夏民族,商属东夷民族,都如此大范围的应该这种方式来命名,说明这种事物已经深入人心。而在上古那种交通与通讯都十分落后的时代,一种事物的推广应用并且得到认可,无疑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的。因此,故老相传天干地支为黄帝时的大挠氏所作,应该是有一定可信度的;即使不是大挠氏所作,但产生的年代应该大致相符。
既然十二地支产生于黄帝时代,那么,与之相应的十二生肖是否也产生于这个时代呢?我们先看看十二生肖代表的十二种动物究竟是什么含义。当然,古人肯定不会用十二生肖来推断什么命运,这基本上属于无稽之谈;而且古人习惯卜筮来推断命运,当然,这种东西可能迷信的成份居多,但也不能否认它有一定的合理性,这属于题外话了。十二生肖包括哪些动物呢?大家基本上都知道,分别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这十二种动物。这十二种动物包含的层面非常广,有哺乳类动物、有爬行动物、有飞禽、有走兽,甚至,还有传说中的动物--龙。如果说,十二生肖真的是十二地支的伴生物,真的是大挠氏所作的话,那么,换作我来选择,有几种动物我肯定是不会选的。例如鼠,我相信所有的正常人都不会选择这种动物,并且排在首位,其次如鸡、如猪,这个恐怕也不是一般人愿意选择的动物。但是,偏偏十二生肖里面就包含这些动物,如果有什么原因解释之所以会选择这几种动物的话,我想,只有一个合适的原因,那就是这些动物都是部落的图腾,所以不得不选择。
为什么说是部落的图腾呢?当然,我们的前提就是十二生肖是与十二地支一样诞生于黄帝时代。我们平常说到黄帝,都说他是上古君主,但是黄帝真实的身份,更应该是部落联盟的首领,似乎并没有建立真正的国家;即使是建立了国家,那也应该是比较松散的部落联盟方式,类似于后世的联合酋长国。那么,黄帝组建的这个部落联盟或者叫国家,应该也是由无数的大小部落组成,每个部落都会有不同的图腾。黄帝时代,即使作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或者说是国家君主,他的权利都不会太大,可能战时的权利更大一些。但是,平时首领对于各个部落的内部事务应该是很难插手的,而其它强大的部落,在联盟中也应该拥有很大的权利与话语权。当然,这种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利在后来逐步得到加强,其他部落首领的权利逐步被削弱。例如到了大禹时代,那位开会迟到的防风氏首领就被大禹直接给咔嚓了(这也就是禹的儿子启为什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打破当时的禅让制--这种民主推选制度,建立家天下的原因)。但我相信,在黄帝时代,这种事情是不可能发生,也是不可想像的。
既然在黄帝时代,各部落首领还有如此大的权利。那么,我相信部落联盟也不会是联盟首领一人说了就能算,黄帝可能还好一点。毕竟黄帝功勋巨大,深孚众望,但黄帝的继承人未必就有这种声望,能够得到其它大部落的支持,在无法解决争端的情况下,极有可能的办法就是轮流执政。正如《西游记》中齐天大圣孙悟空所说的一样:“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在没有德高望重的领导时,这种办法也未必不是一种好办法。而且,我猜测,这种办法可能在黄帝组建华夏集团的初期,也就是华夏集团没有打败九黎与三苗联军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实行了。毕竟黄帝虽然组建了华夏集团,各个部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加入到了这个集团中。但是,未必就一定会服从黄帝的领导,所以,采用这种办法也不足为奇。而参与华夏集团的重要部落,我想极有可能就是以十二生肖这十二种动物为图腾的十二个部落。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觉得有点匪夷所思,不过,如果仔细推敲一下,这种合理性未必不存在。首先,十二生肖中排名第一的,不是黄帝所在的夏族(不是禹的那个夏部落)的图腾--龙。为什么说黄帝的部落是龙呢?故老相传,黄帝就是骑黄龙升天的,而纵观历史,这种白日飞升的例子很多。但骑龙升天的,黄帝是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而且,如果龙不是黄帝所在部落的图腾,又怎么会演变成华夏民族的图腾?当然,这个猜测可能有点武断,但可能性应该是相当大的。既然黄帝所在的部落是联盟的领导者与发起人,那为什么龙不排第一、而是排在区区第五呢?有什么人可以排在黄帝的前面呢?如果一定要说出一个大家都接受的原因的话,那这排在黄帝本部之前的四个部落就是黄帝的母族或后(妻)族。黄帝时代虽然已经进入了父系社会时代,但是这种父系社会结构并不严谨,女子在生产生活中依然有极大的影响,地位远比封建时代要高得多;配偶制婚姻虽然已经确立,但是群婚与走婚的方式依旧存在。甚至,这种方式一直到了春秋时代还存在,例如孔子就是这种群婚制下桑林之会中野合的产物。因此,黄帝将母亲的部族或者说妻子的部族摆在本族的前面的话,在当时,应该是可以被接受的。毕竟,黄帝的地位的稳固与权力的扩张,与妻族的支持也有相当大的关系。
历史记载,黄帝的妻子一共有四位,分别是:西陵氏、方雷氏、彤鱼氏,还有一位叫嫫母。这正好与龙图腾排第五,前面有四种图腾的数量相符合。【皇甫谧云:‘元妃西陵氏女,曰嫘祖,生昌意。次妃方雷氏,曰女节,生青阳。次妃彤鱼氏,生夷鼓,一名苍林。次妃嫫母,班在三人之下。’”另有记载:“黄帝正妃西陵氏,讳嫘祖,生玄嚣、昌意;次妃方雷氏,讳女节,生少昊;三妃彤鱼氏,讳邛,炎帝神农氏后裔也,生挥(张氏始祖)、夷彭(郦氏始祖);四妃方相氏,讳嫫母,生苍林。”徐中舒先生主编的《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在“冓”与“冉”字条注云:“冓象两鱼相遇之形,象以举鱼之形。”显然,徐先生是视“冉”为“鱼”的异形字。彤鱼氏为鱼族,是炎帝族系。“冉,源出于姬姓。周武王有同母兄弟十人,季载是最小的一个。武王死后,武庚和三监作乱,被周公旦平定。季载在平叛时有功,被封在冉国,又称冉季载。冉姓是鱼图腾氏族后裔,冉姓望族又多在山东鲁国。在至圣先师孔子的众多弟子中,就有许多冉姓名人,如冉求、冉季、冉耕、冉雍、冉儒等】。
我们先来说说黄帝的正妻--西陵氏,传说她发明了蚕桑之事,所以后世称之为嫘祖。西陵氏既是黄帝正妻的名字,也是她所在部落的名称。西陵氏是一个很大的部落(或者说是部落联盟)。其大致位置在什么地方呢?我们可以根据嫘祖所生二子的大概位置来猜测一下,“其一曰喧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江水就是指长江一带,而若水指的是今天的嘉陵江。所以,我们估计西陵氏的活动范围大致在嘉陵江下游与长江上游一带,也就是今天的四川东部与重庆一带,当然,实际上就是四川东部地区,毕竟不久之前,重庆还是属于四川的。西陵氏后来从这里从四周扩散,湖北都有西陵氏的后裔,并曾经一度有过一个叫西陵的地方,也就是《三国演义》中出现的夷陵。当然,西陵氏的主体应该还是停留在四川。西陵氏的图腾是什么?很有可能就是十二生肖中的鼠。首先,四川这个地方不比北方,鼠这种动物很普遍,第二,四川天气阴暗潮湿,据说太阳并不常见,甚至有蜀犬吠日的成语,这也符合鼠的生活环境;第三,四川人被人称之为“川耗子”,这种称呼的来历已经不可考,但时日不短;第四,四川古称蜀,蜀、鼠音近;由此可见,作为主要活动对象的西陵氏的部落图腾极有可能就是鼠。而西陵氏嫘祖是黄帝的正妻,因此,将鼠排在首位就显得顺理成章,理所当然了。
在黄帝的四位妻子中,处于第二位的是谁呢?如果按照开始的排位来看,似乎应该是方雷氏。但在黄帝的心目中,恐怕是第四位妻子嫫母的位置更重要(嫫母属于方相氏部落)。据说嫘祖去世之后,黄帝就让嫫母持掌后宫,而嫫母似乎做得也很好,很得黄帝的敬重。传说中的嫫母是一位面目可憎,但是品行与能力都非常出众的女子。这样的女子古代有两位,一是嫫母,还有一位就是战国时的钟离无盐,所以,嫫母与无盐后来就成了丑女人的代名词。当然,现在不这么称呼,现在都叫恐龙了。但是关于嫫母面目可憎的传说到底是不是真的呢?我们先来看看,史记中的《五帝本纪》内并没有直接提到嫫母,只有在索隐中提到了黄帝娶嫫母为次妻,根本没有涉及到面目。但这种嫫母为丑女的传说却由来已久,以致于秦汉时跳大神的女巫戴的面具都说就是嫫母的样子,看来这种说法在当时就已经深入人心了。可是,嫫母真的是丑女吗?当然,女人的美丑与面目的关系并不大,品行、气质、才能都是美的一部分,但既然说到面目,就有必要说一下了。我个人觉得,嫫母应该不是一位面目可憎的女人,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像嫫母这样的才华与品德都出众的人,既使真的难看,但受自我气质熏陶,也会被冲淡。而且,帝君择妻,一般都是才貌双全,而且像这种部落联姻的方式,你敢要,可人家部落也不敢送啊,真要是恐龙级的送给去,只怕对方以为你是在侮辱他,本来是联姻的好事结果变成坏事了。所以,我估计这位嫫母的长相即使不是美若天仙,但也绝对不会难看。那为什么故老相传嫫母是丑女呢?我们看看十二地支就能明白了,十二地支的第二个是什么?丑!丑女是什么意思?就是这个以丑牛为图腾的部落的女子。当然,古代的“丑”字只用作地支,而形容面目都是用“醜”字。但嫫母是丑女还是醜女只是传说,并没有明确记载,估计是后世人以讹传讹,把丑女变成了醜女。毕竟丑与醜形异而音同,口耳相传出现这种错误也是正常的。而牛这种动物,应该是农耕部落的图腾,传说中炎帝部落就是以牛为图腾的。黄帝族打败并融合了炎帝族,为了安抚人心,娶一位炎帝族的女子加深二者之间的关系,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
接下来,我们说说方雷氏,方雷氏如果要对应生肖的话,应该是对应第三位:寅虎。雷是什么?雷在八卦中属震卦,雷声是震,虎啸林也是震,所以《易经》中说“震来虩虩,笑言哑哑。”就是说震来了如猛虎啸林一般声响巨大,所以,方雷氏以虎为图腾也未必不可能。
彤鱼氏,讳邛,炎帝之女,黄帝三妃,负责人们的饮食住行。彤鱼氏也是鱼族,为黄帝族的通婚族。至于彤鱼氏部落的部落图腾是否为兔已经难以考求了,或许,彤鱼氏是误记,或许是彤目氏?毕竟上古象形字中,鱼目二字颇为形似,这只是一种猜想了。而后来传说中嫦娥所在的部落或许就是以兔为图腾的吧,要不嫦娥跑到月亮上面还养了一只玉兔,估计肖兔的部落经常盛产美女,看来上古贤君也是爱江山也爱美人啊。
再回过头说说十二部落轮流执政。这种轮流执政的制度,极有可能便是一年一换,为了不弄混淆,所以制定十二地支对应十二部落。比如今年是甲子年,那么就是鼠图腾部落主管联盟事务;比如到了辛未年,那么就是羊图腾部落当家。而后来,这种纪年方式可能扩散到了其它游牧民族。毕竟当时华夏族还保留着很重的游牧痕迹,西方与北方的游牧民族与华夏族也保持着很密切的关系。而对于文化程度低的游牧民族来说,记这种让人头疼的甲乙丙丁、子丑寅卯确实有点困难,干脆就把干支纪年通变为各部族的图腾算了。于是,游牧民族便开始将类似于虎图腾部落执政的年份叫虎年,把龙图腾部落执政的年份叫龙年。但是,华夏民族还是不嫌繁复的遵行着六十年一甲子的纪年方式。到了夏朝结束了这种部落联盟的方式开始建立国家时,为了消除各大部落的影响力,这种事情更是讳莫如深了。反倒是游牧部落保留这种习性,到后来五胡乱华时,随着游牧民族进入了中原地区,这种图腾纪年的以生肖纪年的方式又重新回到了华夏舞台。
以上虽只是个人的一些猜测与臆想,但个人觉得还是有点可能性的,毕竟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进化中,不知道有多少部落民族消亡与融合。而中华民族的舞台上真的有过类似于虎族的这种存在,比如巴人就崇拜虎图腾,既然有虎族与虎图腾,有龙图腾,有牛图腾,有羊图腾,有犬图腾,那么其它的动物未必就不是其它强力部落的图腾。比如猪,这是人类最早养殖的动物之一,在过去是财富的象征,考古中也发现过以猪为造型的青铜器和玉器。而这些图腾未必就不是十二生肖的来源,只不过有些东西无法考证罢了,也许,这在方家眼里,不值一晒吧。
吴红宇:巴比伦天文学的黄道十二宫和中华天文学的十二辰起源
早在亚述学建立初期,学者们通过对出土两河流域遗址的星象学和天文学泥板文书研究,发现了天文学最早起源于古巴比伦晚期(公元前1700年)而兴盛于中、新和晚期巴比伦时期(公元前1000年-100年)。从新巴比伦时期(公元前626-539年)开始,两河流域出土文献中的天象占星术的泥板开始增多。被亚述学者称为《当天神和恩利勒神》(为该系列文献的首句)系列泥板是由70多块泥板组成的一部重要的天象经典。这是一部记录天象预兆国家祸福的天人感应的占星术书。它最后编纂的经典本是由塞琉古王朝时的巴比伦尼亚天象书吏们完成的。前50块泥板记录了日、月、气象等变化的预兆内容;后20多块泥板记载由行星和恒星运行变化而预示的国家兴亡。早在1900年,美国亚述学者品克斯就在一些有关《当天神和恩利勒神…》和天象占卜的泥板文书中发现记录12个星座和12个月份的排列组合,他把这些每月之星的文件整理后命名为《星盘》(Astrolabes)文件。1907-1915年,一些德国亚述学家发表了一系列巴比伦天文学的研究成果。
此后,对巴比伦天文学的研究一直在进行,特别是近年来,一批欧美学者取得了很大的一批成果。年代学者用现代天文学所提供的天体运行历史年表来筛选巴比伦泥板中所记载的各个时期的天体相位周期,从而可以推算出当时的公元年。《当天神和恩利勒神…》这部晚期的古代占星术著作对近东年代学的贡献是它的第63块泥板——“金星泥板”被发现实际是古巴比伦时期所记载的金星运行观测表的传世本。这一泥板文献共记有59个天象及其预兆。其中预兆1-21和34-37被整理为21年中金星出没的记载。前21个天象又被分两个系列:其中预兆1-10是记载了金星运行的一个八年周期,而预兆11-21是另一个八年金星周期。据天文学家平格瑞分析,第二个八年周期不是第一个八年周期的继续,而且数据错误较多,整个泥板是抄自不同时期的有关金星的记载。然而,预兆1-10所记载的金星八年周期除了一个基本数据错误外,和现代天文计算完全吻合。幸运的是传抄的“预兆10”并不是一个兆文,而是古巴比伦王朝第10王阿米嚓杜喀的第八年的年名。该预兆如下:“在12月25日,宁西安那女神(金星)从东方天空消失,年名:‘锒金座椅’。”金星泥板首先被牛津大学亚述学者S·郎敦(Langdon)和天文史学者J·珐得壬翰(Fotheringham)在1928年研究发表。此后,多位古代近东天文学者利用这一泥板中的金星的相位重新推算古巴比伦王朝的公元年。本文作者曾对巴比伦的《金星泥板》的研究做过中文介绍。中华文明方面,在和新亚述和新、晚期巴比伦同期的春秋战国时期(前779年-221),人们已经掌握了五大行星的运行周期和星座的位置。《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天官书》、《汉书·天文志·律历志》等世传天文学经典总结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和占星学。近年来出土的文物也提供了同类的材料,《马王堆汉墓帛书·五星占》记录了从秦始皇元年(前246年)到汉文帝3年(前177年)共70年的岁星(木星)、土星和金星的运行位置和周期,都十分准确,如书中总结的金星周期为:“(太白)凡出入东西各五(次),复与营室晨出东方,为八岁。”
1、中华文明黄道12辰、28宿的起源和木星12年黄道周天观测
国内对巴比伦天文学和中华天文学对比研究首创为郭沫若先生。他于1931年发表了他留日期间写作的《甲骨文字研究》一书,其中的最后论文“释干支”(196页以下)长达190页(完成于1929年),可谓全书的重点。文章中他创造性地对古代中国从商代开始用于60循环计日的干支(词源“母子、幹枝”)体系中的12支即黄道12辰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黄道28标志星宿和巴比伦(他所用的巴比伦文明的年代为过时的早期年代学说法)和西方天文学中的黄道12宫星宿和其它天文学知识进行对比研究。他否定了日本学者提出殷商人用12辰的符号记12月的假说,指出以12辰配12月的用法始于汉代。他认为在汉之前,古人已开始用12辰(可能起源12星座)为标志将天球黄道(太阳和行星轨道)分成12分区:“12辰文字本黄道上十二恒星之符号,与巴比伦12宫颇相一致,初似专为观察岁星而设,后乃用为日月合朔之标准点。”《楚辞·天问》有“天何所沓?十二焉分?”。他将中文“辰”的字源释为“耕具”,用为星名,指出西方称北斗为“犁”。很巧的是巴比伦星座表以“犁星”(北天三角星座)开首。
在古代中国,12年的木星周期在定制太阳年的四季和节气为标志的农时历法上起到了决定作用。《史记》天官书写到:“察日、月之行以揆岁星顺逆”,正义,天官【占】云:“夫岁星欲春不动,动则农废。岁星农官,主五穀”。天文志云:“人主仁亏,貌失,逆时令,伤木气,则罚见岁星。”由于木星为农业时令之神,郭老解“辰”的词源为“神圣农具、星体”之说也有根据。《马王堆五星占·五星凌犯》一次称辰星为“耕星”,可见两字同义:“太白、熒惑、耕星(=辰星/水星)赤而角,利以伐人。”郭老在文中列出了《尔雅》、《史记·天官书》、《汉书·天文志、律历志》和《淮南子·天文训》等书中记载的从寅卯到子丑的12辰次序、它们的标志28星宿和木星(岁星)12年巡游12辰一周天的12个名称(岁名)。提到木星的岁名的最早文献是战国时期的屈原(约前343年~约前281年)的著名作品《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白话是:“在太岁在寅辰(木星在丑)而称为摄提格的那年的正月(《尔雅·释天》“正月为陬,月名”)的庚寅日,我降生了。”
和巴比伦和西方的12星座为黄道之12区段不同,中国古代是以28宿星为日月五行星在黄道12辰上的行宿的标志,所以每一辰区内有2个或3个星宿而不是一个。《淮南子·天文训》有“太阴在四仲(第2、5、8、11年?),则岁星行三宿,太阴在四钩(1、3-4,6-7,9-10,12年)则岁星行二宿,二八十六,三四十二,故十二岁而行二十八宿。(岁星每)日行十二分度之一,岁行三十度十六分度之七,十二岁而周(天)。”(史记正义,晋灼云:“太岁在四仲,则岁行三宿;太岁在四孟四季,则岁行二宿。”)
早在夏商时期(约公元前2000至1000年),12辰的标志28星宿已经全部产生了。《尚书·尧典》有:“日中(分=昼夜等长),(七)星鸟(在天),以殷仲春。日永(最长),星火(心)(在天),以正仲夏。宵中(分),星虚(在天),以殷仲秋。日(最)短,星昴(在天),以正仲冬”。这表明在夏商时期,中国人就分别以28宿中的星、心、虚、昴四个星座在黄昏时见于南中天之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日,从而准确地划分了一年四季。七星是南宫朱鸟黄道7宿的正中宿(第四宿),因此被称为星鸟,据《吕氏春秋·月纪》、《淮南子·时则训》和《礼记·月令》,在秦汉历中,它于3月季春黄昏出现南天中;星火又称心星是东宫苍龙中的黄道7宿之第五宿,在秦汉历中,它于6月季夏黄昏出现南天中;星虚是北宫玄武中的黄道7宿之中间宿,在秦汉历中,它于9月季秋黄昏出现南天;星昴是西宫咸池(后为白虎)的黄道7宿之中间宿,在秦汉历中,它被其后的西宫第二宿娄替代,于12月季冬黄昏出现南天。我们知道春分点在阳历中出现在3月21日前后,夏至点在6月22日前后和秋分在9月23日前后和冬至点在12月22日前后,农历应在2月、5月、8和11月中。然而,根据这些秦汉天文书中的记载,夏商时期的一年四季的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4个仲月的校正星宿都晚了一个月,在4个季月中见于中天了,尧典因此可能被认为有误。
其实,这个误差的原因是两个时期相隔2000年,地球和恒星的位置发生了位移,造成岁差。据现代天文学,春分点在公元前4400至2200年在金牛宫,2200至公元1年在白羊宫,公元1年至现代在双鱼宫(营室、东壁)。由于夏商时的春分点在白羊宫,在当时的农历2月、5月、8月和11月等4个仲月的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四点出现的星宿到了秦汉变成了3月、6月、9月和12月等4个季月出现的星宿了。对于这一地球自转轴对背景恒星发生偏移的岁差现象在公元前二世纪被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首次发现。中国晋代天文学家虞喜,根据对冬至日恒星的中天观测,独立地发现了岁差。据《宋史·律历志》记载:“虞喜云:'尧时,冬至日短星昴,今二千七百余年,乃东壁中,则知每岁渐差之所至'”。岁差这个名词即由此而来。
中华天文学和巴比伦天文学最大的不同是西方12宫的排序是向右行(顺时针,东南西北)法和日月五星的视觉轨道是一致的,而中国的黄道12辰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商代甲骨文中已定次序)的起始次序是从到以左行(逆时针,东北西南)形式排列,和日月五星的运行相逆。12辰独特的左旋排列的起源应该和左行的恒星北斗七星有关。由于地球在宇宙中逆时针绕太阳和相对于不动的星座移动,根据视运动的原理,我们从地球上看北斗七星(大熊星座)和其它的恒星星座同样是左行旋转的,《淮南子·天文训》写到:“紫宫执斗而左旋,日行一度,以周于天,日冬至峻狼之山,日移一度,凡行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而夏至牛首之山,反覆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而成一岁”。“而升(!斗)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斗指子,则冬至,音比黄钟。加十五日指癸,则小寒,音比应钟。加十五日指丑,则大寒,……加十五日指亥,则小雪,音比无射。加十五日指壬,则大雪,音比应钟。加十五日指子”。“斗杓为小岁,正月建寅,月从左行十二辰。咸池为太岁,二月建卯,月从右行四仲,终而复始。……大时者,咸池也。小时者,月建也。天维建元,常以寅始起,右徙一岁而移,十二岁而大周天,终而复始。”和“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反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这样看来,中国最早的12辰天区的逆时针排次应该是商代的古代占星学和天文学家按照北斗星的左行轨道确定的。然而,木星、日月及其它行星的运行轨道却是从东、南到西、北的右行(顺时针)方式。因此,它们的轨道在12辰天区中是逆行的:亥戌酉申未午巳辰卯寅丑子。为了使木星轨道和12辰同方向相配合,春秋以来的中国天象学家发明了对应木星(岁阳)的假设星体“太岁、岁阴、太阴”:在木星在12辰区中逆行的同时,对应假星太岁在12辰中顺行。由此,古代天文书中一般记录的是太岁假星(不是木星)每年所在的辰位。
郭老大胆地推测汉代出现的与12辰的对应木星轨道的“摄提格”等12个岁名为外来词,其发音源于巴比伦文明的苏美尔(文作“酥美”)语或阿卡德语(亚加德)的12个星座的发音。然而,从公元前1800年起,苏美尔语已成为死亡语言,所有的苏美尔词符都被读成阿卡德语(如日文中的汉字被读成日语而不是汉语),他使用的苏美尔星名符号(一些符号读音有多个)可能已经被当地人读成阿卡德语星名。因此,他用的苏美尔星名对应中国的摄提格等12个岁名的方法很不可靠。实际上,他在文中(254-282页)给出的中文12岁名和楔文(多为苏美尔语)12星名对照读音、以及《尔雅》中12月名对应苏美尔12个月名的对照读音(303页)十分勉强或相差甚远,这些读音很难成为他所谓的这些中文岁名和月名术语来自两河流域文明的证据。
中国古代世传和出土文献表明中国古代天文学特别注意观测木星的12年一周天的现象。郭老在他的文章中大量地引用和讨论了文献中记载的木星12年所位于的黄道12辰天区和28星宿观测标志。这些文献详细地记录了在12年的周期中,每年木星第一次在东方升起时所在的月分和同见的星宿(见下表)。由于巴比伦和希腊人使用12星宫标志每年的12个月以确定太阳(实际是地球)的运行周期年,他们对木星的12周期中每年位移的记录很少。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用木星12年在12辰中的运行以校正太阳年和以28宿配12辰为黄道标志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特殊发明;中国的子丑寅卯等12辰和摄提格、单閼等12岁名起源于国人对木星的12年一周期的绕日运行轨道的观测和运用,不可能起源于西方传来的对应每年12个月的黄道12宫。中国古代天文学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221)和巴比伦天文学和希腊天文学同时进入成熟期。这期间成书的《周礼》春官宗伯第三就提到天象师和星占师的第一任务是观测木星12岁、12月和天宫12辰:“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时之叙。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以观天下之迁,辨其吉凶。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以十有二岁之相,观天下之妖祥。”秋官司寇第五提到12辰、12岁星等星相符号驱去害鸟的用处:“硩蔟氏,掌覆夭鸟之巢。以方书十日之号,十有二辰之号,十有二月之号,十有二岁之号,二十有八星之号,县其巢上,则去之。”
由于木星实际周期是11.8565年,它不到12年完成周期后,继续前行约55天后,到第13年正月即另一周期开始时,木星的位置就比它第一年的位置前移0.15年。因此,每隔82.5年,其周期初始位置就向前移动一个辰区。这一木星前移辰区现象被称为岁星超辰。史记、汉书和淮南子都记录了战国时期的天文家石氏观测到木星周期第一年正月时的摄提格岁星的位置是在斗和牛宿间的丑位;而马王堆《五星占》记录了秦始皇元年正月到汉文帝三年(前246年-176年)共70年的木星轨道,这时的摄提格岁星已经前进到下一辰区的(虚、危和)营室宿间的子位。而《汉书》记录了汉武帝的太初历(前104年)的第一年摄提格岁正月,木星在营室和东壁的亥位,比(战国时)石氏看到的木星初始相位超前了两个辰区(斗、牛=丑=摩羯宫Þ女、虚、危=子=水瓶宫Þ室、壁=亥=双鱼宫)。根据木星运行超辰2位需要165年计算,石氏记录的木星周期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前104年+165=公元前269年)。
刘歆(约前53-后23)是西汉末古文经学派的开创者、目录学家和最有成就的天文学家。成帝时他为黄门郎,受诏与其父刘向总校群书,哀帝时,曾建议为《左传》、《毛诗》、《古文尚书》等古文经设立学官,王莽新政,累官至国师,考定了律历。他写的《三统历谱》在中国天文学史上,首次提出了岁星超一辰所需年数的计算方法(他把超辰期误算为144年)。《汉书·律历志》主要采自他的著作。郭老考证:为了摆脱12辰左转和木星的右行12年的互逆性,应该是刘歆发明了纪录木星12年周期的12次,并把它的使用竄入他所表章的《左传》和《国语》等后出古文书籍。岁星12次和12辰的配合为:星纪丑2.玄枵子3.诹訾亥4.降娄戌5.大梁酉6.实沈申7.鹑首未8.鹑火午9.鹑尾巳10.寿星辰11.大火卯12.析木寅
希腊黄道12宫(右排序)和黄经度数和中国28宿(左行12辰)对应表
(北斗、12辰左行,黄道12宫右行)
1、白羊座0-30度,古春分点=2、戌辰:奎宿有星16,9属仙女座,7属双鱼座,娄宿有星三,即白羊座βγα,胃宿有星三,属白羊座。
2、金牛座30-60度=酉辰:昴宿有星七,六属金牛座,毕宿有星八,七属金牛座,觜宿有星三,属金牛座,
参宿有星七,均属猎户座,
3、双子座60-90度=申辰:井宿有星八属双子座。
4、巨蟹座90-120度=未辰:鬼宿有星四,属巨蟹座。
5、狮子座120-150度=午辰:柳宿有星八,均属长蛇座;星宿有星七,六属长蛇座,张宿有星六,属长蛇座。
6、室女座150-180度秋分点=巳辰:翼宿有星二十二,第1至第11属巨爵座,12至14属长蛇座,轸宿星四,即乌鸦座γ、ε、δ、β。角宿有星二,属室女座α, ζ。
7、天秤座180-210度=辰辰:亢宿有星四,为室女座中三等星κ,ι, φ, λ,氐宿有星四,均属天秤座α, η, γ, β。
8、天蝎座210-240度=卯辰:房宿星四,即天蝎座之π,ρ,δ,β,心宿星三,即天蝎座σατ。
9、人马座(射手)240-270度=寅辰:尾宿有星九,均属天蝎座。箕宿有星四,均属人马座。
10、摩羯座270-300度=丑辰:斗宿有星六,均属人马座。牛宿有星六,均属摩羯座
11、宝瓶座300-3330度=子辰:危宿有星三,第一星即宝瓶座α,虚宿星二,虚一即宝瓶座β,虚宿二即小马座α,女宿有星四,三属宝瓶座。
12、双鱼座:黄经330-360/0度(今春分点)=1、亥辰:室宿星二,即飞马座α,β。东壁宿星二,即飞马座γ和仙女座α。=
《淮南子》天文训/《吕氏春秋》月纪=《礼记》月令记载的木星或太阳12月右行黄道28宿(12辰)
星,正月建营室、(东壁)=16+9=25度,=亥。孟春之月,日(出)在营室。
(明岁)二月建奎、娄=16+12=28度=戌。仲春之月,日在奎。
三月建胃、(昴)=14+11=25度 =酉。季春之月,日在胃。
四月建毕、(觜觽和参)16+2+9=27度=申。孟夏之月,日在毕。
五月建东井、(舆鬼)33+4=37度=未。仲夏之月,日在东井。
六月建柳、七星、张:15+7+18=40度=午。季夏之月,日在柳。
七月建翼、(軫):18+17=35度=巳,孟秋之月,月在翼。
八月建(角、)亢:12+9=21度=辰。仲秋之月,日在角。
九月建(氐)、房、(心)、:15+5+5=25度=卯。季秋之月,日在房。
十月建尾、(箕)、:11¼+18 = 29¼度=寅。孟冬之月,日在尾。
十一月建(斗)、牛: 26+8= 34度=丑。仲冬之月,日在斗。
十二月建(婺女)、虚、(危):12+10+17=39度=子。季冬之月,日在婺女。
———————————————————
注释:
1、品克斯《书评:布朗《希腊、腓尼基和巴比伦早期星座起源研究,2卷,1900》》(T.Pinches,Review of R. Brown,Researches into the Origin of thePrimitive Constellations of Greeks,Phoenicians andBabylonians,London 1900,in JRAS 1900,571-577).
2、库格勒尔《巴比伦的星学和占星人们,第1-2和补充卷》(F. X. Kugler,Sternkunde und Sterndienst in Babel,I-II,und ErganzungenI-II,Munster,1907-14)。贝左德和考夫《巴比伦星空的顶点和赤道》(C. Bezold,and A.Kopff,Zenit- und Aquatorialgestirne am babylonischenFixsternhimmel,Heidelberg,1913)。韦德尔《巴比伦天文学手册》(Weidner,E. Handbuchder babylonischen Astronomie,vol. I,1915,Leipzig)。
3、莱哪尔和平格瑞《巴比伦行星预兆第一部:“当天神和恩利勒神”系列泥板第63块:阿米嚓杜喀的金星泥板》(E.Reiner with D. Pingree, Babylonian Planetary Omens, Part 1: EnumaAnu Enlil Tablet 63: The Venus Tablet of Ammisaduqa,BibliothecaMesopotamica,2/1. Malibu: UndeanPublications,1975);《巴比伦行星预兆第二部:“当天神和恩利勒神”系列泥板第50-51块》(BabylonianPlanetary Omens,Part 2,Enuma Anu Enlil Tablet 50-51,BibliothecaMesopotamica,2/1. Malibu: UndeanPublications,1981);《巴比伦行星预兆第三部》(Babylonian Planetary Omens,PartIII,Styx,Groningen,1998);布朗《两河流域行星天文占星学》(D. Brown,MesopotamianPlanetary Astronomy-Astrology,Styx,Groningen,2000)。
4、S. Langdon,J. K.Fotheringham and C. Schoch,The Venus Tablets of Ammizaduga.Oxford,1928.
见吴宇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史年代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历史研究》2002年第四期,118-136页。
5、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重印于《郭沫若全集·考古篇第一卷》,科学出版社,1982,北京。
地球上观测星空视运动的原理是:动点地球绕定点太阳做圆周运动,一年周天。在定点太阳上看,地球的轨迹是一个圆形,其的运动方向是逆时针的。同时,我们从动点地球上看到了太阳和恒星的完全相同运动现象:定点太阳或其它宇宙中的定点恒星的运动轨迹也是圆形的,运动方向也是逆时针的。但是,地球绕太阳的运动是一种真运动,而地球上看到的所谓的太阳和恒星的绕地球的运动则是一种视运动,它是地绕日运动的一种直观反映。
郭沫若当时认为12辰左行和斗建左行并无关系,“斗柄逐十二辰以建十二月,则每辰必为30度之等份。是则12等分制盖创始于淮南术士矣。”“在古代历法初步之时,曾以北斗为观象授时之利器……然此与月建之说应当区分,……余以为此乃十二辰之真义灭却后,即为黄道周天十二恒星之真义灭却后,后人对于十二辰逆转现象之一说明。此一说明于逆转现象虽巧得解释,然固非十二辰制定时之本意也。”由于目前没有证据支持12辰是12个星座的看法,笔者认为,十二辰和北斗运行方向相同和行星运行相逆是十二辰逆时针排序唯一比较合理的解释。
(北斗、12辰和太岁(木星对应假星)左行,岁星右行,黄道12宫和木/28宿对应或左或右行)
淮南子·天文训:12辰对28宿、北斗左行指12辰24节;时则训以北斗12月12辰改吕氏春秋日在28宿 |
1、北方玄武: 东壁、营室(春分点)——亥。 小雪、大雪。 孟冬之月(10),招摇(北斗)指亥,其位北方。 |
12、西方白虎:娄、奎——戌。 霜降、立冬。 季秋之月(9),招摇(北斗)指戌。其位西方。 |
11、西方:毕、昴、胃——酉。 秋分、寒露。 仲秋之月(8),招摇指酉。其位西方。 |
10、西方:参、觜觿、 ——申。 处暑、白露。 孟秋之月(7),招摇(北斗)指申。其位西方。 |
9、南方朱雀:舆鬼、东井(夏至点)——未。 大暑、立秋。 季夏之月(6),招摇(北斗)指未,其位中央。 |
8、南方:张、七星、柳(=注)——午。 夏至、小暑。 仲夏之月(5),招摇指午。其位南方。 |
7、南方朱雀:轸、翼——巳。 小满、芒种。 孟夏之月(4), 招摇(北斗)指巳,其位南方 |
6、东方青龙:亢、角——辰。 谷雨、立夏。 季春之月(3月),招摇(北斗)指辰,其位东方。 |
5、东方青龙:心、房(蝎心和螯)、氐星(底抗=天秤)——卯。 春分、清明。 仲春之月(2),招摇(北斗)指卯。其位东方。 |
4、东方青龙:箕、尾(=蝎尾)——寅。 雨水、惊蛰。 孟春之月(1),招摇(北斗)指寅。其位东方。 |
北方玄武:牵牛、(河鼓星)、斗(建星)——丑。 大寒、立春。 季冬之月(12),招摇指丑。其位北方。 |
北方玄武:危、虚、婺女——子。北斗之神有雌雄,十一月始建于子,月从一辰。,雄左行,雌右行。冬至、小寒。仲冬之月(11),招摇指子,其位北方 |
汉代文献中12辰、28宿和木星12岁轨道和黄道12宫对应表
(北斗、12辰和太岁(木星对应假星)左行,岁星右行,黄道12宫和木/ 28宿对应或左或右行)
汉书天文志:太初元年即前104年,超石氏时代2辰 | 马王堆帛书五星占:始皇到汉文3年(前246年至176)超石氏时1辰 | 史记·天官书、历书: =石氏星相,约前328-411年 | 汉书:石氏和甘氏星相(=史记·天官书)(可能甘氏年代略早)) | 淮南子·天文训: =石氏,但正月=史记3月,可能将春分点所在的三月新改为正月年首 | 史记律书:8风,右行12辰对28宿;汉书·律历志、:音律左行12辰 | 淮南子·天文训:12辰对28宿、北斗左行指12辰24节;时则训以北斗12月12辰改吕氏春秋日在28宿 |
1、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岁星正月晨出东方。『太初历』在营室、东壁。(亥) | 2、其明岁以二月与东壁晨出东方,其名为单阏(秦始皇2年)。 (亥) | 3、执徐岁:星居亥。以三月与营室、东壁晨出,曰青章。 太初三年闰,13月 | 在辰曰执徐。三月出、『石氏』曰名青章、在营室、东壁(亥)。『甘氏』同 | 3、太阴在辰,岁名曰执除,岁星(在亥)舍营室、东壁,以正月与之晨出东方 | 1、西北风(起)10月:东行(右行顺时针)至东壁、营室、危——亥。 音律:应钟位于亥,在十月。 | 1、北方玄武: 东壁、营室(春分点)——亥。 小雪、大雪。 孟冬之月(10),招摇(北斗)指亥,其位北方。 |
2、在卯曰单阏。二月出、『太初』在奎、娄(戌)。 | 3、其明岁以三月与(奎、娄、)胃晨出东方,其名为执徐(戌)(秦始皇3年) | 4、大荒骆岁:星居戌。以四月与奎、娄(戌)出,曰跰踵。 太初四年,12月 | 在巳曰大荒落。四月出、『石氏』曰名路踵、在奎、娄。『甘氏』同。 | 4、太阴在巳,岁名曰大荒落,岁星(在戌)舍奎、娄,以二月与之晨出东方 | 12、西风起9月:北至于胃、娄、奎——戌。汉书音律:亡射位于戌,在九月。 | 12、西方白虎:娄、奎——戌。 霜降、立冬。 季秋之月(9),招摇(北斗)指戌。其位西方。 |
3、在辰曰执徐。三月出、『太初』在胃、昴、(毕)。(酉)。 | 4、其明岁以四月与(昴)、毕晨出东方,其名为大荒落(酉)(秦始皇4年)。 | 5、敦牂岁:星居酉。以五月与胃、昴、毕晨出,曰开明。 天汉元年,12月 | 在午曰敦牂。五月出。『石氏』曰名启明、在胃、昴、毕。『甘氏』同。 | 5、太阴在午,岁名曰敦<牂>,岁星(在酉)舍胃、昴、毕,以三月与之晨出东方 | 11、西南风起8月北至于留(昴);起7月:北至于浊(毕)——酉 ;音律:南吕位于酉,在八月。 | 11、西方:毕、昴、胃——酉。 秋分、寒露。 仲秋之月(8),招摇指酉。其位西方。 |
4、在巳曰大荒落。四月出、『太初』在(觜觽)、参、罚 (申)。 | 5、其明岁以五月与(觜觿、参)、东井晨出东方,其名为敦牂。(申)(秦皇5年) | 6、叶洽岁:星居申。以六月与觜觿、参晨出,曰长列。 协洽,天汉二年闰,13月 | 在未曰协洽。六月出、『石氏』曰名长烈、在觜觿、参。『甘氏』在参、罚(觜觿)。 | 太阴在未,岁名曰协洽,岁星(在申)舍觜、参,以四月与之晨出东方 | 9、西南风起6月:北至于罚(觜觽)和参——申。汉书音律:夷则位于申,在七月。 | 10、西方:参、觜觿、 ——申。 处暑、白露。 孟秋之月(7),招摇(北斗)指申。其位西方。 |
5、在午曰敦牂。五月出。『太初』在东井、舆鬼。 (未) | 6、其明岁以六月与(舆鬼)、柳晨出东方,其名为协洽。(未)(秦始皇6年) | 7、涒滩岁:星居未。以七月与东井、舆鬼晨出,曰大音。 天汉三年,12月 | 在申曰涒滩。七月出。『石氏』曰名天晋、在东井、舆鬼。『甘氏』在弧(=井)。 | 太阴在申,岁名曰涒滩,岁星(在未)舍东井、舆鬼,以五月与之晨出东方 | 8、南风起5月:西至于弧星(舆鬼)、(天)狼——未。汉书音律:林钟位于未,在六月。 | 9、南方朱雀:舆鬼、东井(夏至点)——未。 大暑、立秋。 季夏之月(6),招摇(北斗)指未,其位中央。 |
6、在未曰协洽。六月出、『太初』在注、张、七星。 (午) | 7、其明岁以七月与(七星)、张晨出东方,其名为涒滩。 (午)(秦皇7年。吕氏春秋·序意:“维秦八年,岁在涒滩”有一年误差) | 8、作鄂岁:星居午。以八月与柳、七星、张晨出,曰长王。天汉四年,12月 | 在酉曰作詻八月出。『石氏』曰名长壬、在柳、七星、张。『甘氏』在注(即柳)、张。 | 太阴在酉,岁名作鄂,岁星(在午)舍柳、七星、张,以六月与之晨出东方 | (东南风)七星、张、注(柳)——午。 汉书音律:蕤宾位于午,在五月。 | 8、南方:张、七星、柳(=注)——午。 夏至、小暑。 仲夏之月(5),招摇指午。其位南方。 |
7、在申曰涒滩。七月出。『太初』在翼、轸。(巳) | 8、其明岁〔以〕八月与(翼)、轸晨出东方,其〔名为作鄂〕。(巳)(秦始皇8年) | 9、阉茂岁:星居巳。以九月与翼、轸晨出,曰天睢。 太始元年闰,13月 | 在戌曰掩茂。九月出、『石氏』曰名天睢、在翼、轸(巳)。『甘氏』在七星、(张)、翼。 | 太阴在戌,岁名曰阉茂,岁星(在巳)舍翼、轸,以七月与之晨出东方 | 东南风起4月:西至于轸、翼、——巳。 汉书音律:中吕位于巳,在四月。 | 7、南方朱雀:轸、翼——巳。 小满、芒种。 孟夏之月(4), 招摇(北斗)指巳,其位南方 |
8、在酉曰作詻八月出。『太初』在角、亢。 (辰) | 9、其明岁以九月与(角、)亢、晨出东方,其名为阉茂。 (辰)(秦始皇9年) | 10、大渊献岁:星居辰。以十月与角、亢晨出。 太始二年,12月 | 在亥曰大渊献。十月出、『石氏』曰名天皇、在角、亢始。『甘氏』在轸、角、亢(辰)。 | 太阴在亥,岁名大渊献,岁星(在辰)舍角、亢,以八月与之晨出东方 | 6、东风起3月:南至于亢、角——辰。 汉书音律:姑洗位于辰,在三月。 | 6、东方青龙:亢、角——辰。 谷雨、立夏。 季春之月(3月),招摇(北斗)指辰,其位东方。 |
在戌曰掩茂。九月出。『太初』在氐、房、心。 (卯) | 其明岁以十月与(氐、房、)心晨出〔东方〕,其名为大渊献。 (卯)(秦始皇10年)。 | 11、困敦岁:星居卯。以十一月与氐、房、心晨出,曰天泉。太始三年闰,13月 | 在子曰困敦。十一月出、『石氏』曰名天宗、在氐、房始(卯)。『甘氏』同。 | 太阴在子,岁名困敦,岁星舍氐、房、心(卯),以九月与之晨出东方。 | 5、东风起2月:南至于(心、房、)氐——卯。 汉书音律:夹钟位于卯,在二月 | 5、东方青龙:心、房(蝎心和螯)、氐星(底抗=天秤)——卯。 春分、清明。 仲春之月(2),招摇(北斗)指卯。其位东方。 |
在亥曰大渊献。十月出、『太初』在尾、箕。 (寅) | 11、其明岁以十一月与(尾、箕)、斗晨出东方,其名为困敦。 (寅)(秦始皇11年) | 12赤奋若岁:星居寅,以十二月与尾、箕晨出,曰天皓。 太始四年,12月 | 在丑曰赤奋若。十二月出、『石氏』曰名天昊、在尾、箕(寅)。 甘氏在心、尾 | 12、太阴在丑,岁名曰赤奋若,岁星(在寅)舍尾、箕,以十月与之晨出东方 | 4、东北风起 正月:南至于箕、尾、心、房——寅。 汉书音律::太族位于寅,在正月。 | 4、东方青龙:箕、尾(=蝎尾)——寅。 雨水、惊蛰。 孟春之月(1),招摇(北斗)指寅。其位东方。 |
11、在子曰困敦。十一月出、『太初』在建星(斗)、牵牛。(丑)。太初元年(11月甲子冬至点)12个月。 | 12、其明岁以十二月与与(牛)、婺女晨出东方,其名为赤奋若。 (丑)(秦始皇12年) | 1、摄提格岁:岁星右转居丑。正月,与斗、牵牛晨出东方,名曰监德。 | 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岁星正月晨出东方、。『石氏』曰名监德、在斗、牵牛。 甘氏在建星、婺女、 | 1、太阴(左转)在寅,岁名曰摄提格,其雄为岁星(在丑),舍斗、牵牛,以十一月与之晨出东方 | 3、北风起12月:东至牵牛、建星(=斗)——丑。 汉书:大吕位于丑,在12月。 | 北方玄武:牵牛、(河鼓星)、斗(建星)——丑。 大寒、立春。 季冬之月(12),招摇指丑。其位北方。 |
12、在丑曰赤奋若。十二月出。『太初』在婺女、虚、危。 (子) | 1、岁星以正月与(虚、危、)营室晨出东方,其名为摄提格。 (子) | 2、单阏岁:星居子。以二月与婺女、虚、危晨出,曰降入。大有光。太初二年12个月 | 在卯曰单阏。二月出、『石氏』曰名降人、在婺女、虚、危(子)。甘氏在虚、危。 | 2、太阴在卯,岁名单阏,岁星(在子)舍须女、虚、危,以十二月与之晨东方 | 2、北风起11月:东至于虚、须女——子。 汉书音律:黄钟始于子,在11月。 | 北方玄武:危、虚、婺女——子。北斗之神有雌雄,十一月始建于子,月从一辰。,雄左行,雌右行。冬至、小寒。仲冬之月(11),招摇指子,其位北方 |
2、两河流域文明天文学和黄道12宫的起源
和中华文明一样,两河流域天文学对太阳和月亮运行观察的成果是制定了协调太阳年和月本位阴历年(太阴历)的阴阳历合用的农业历法。这种农业历法(阴阳合历)解决了因为12个月共354.3672天的阴历年比365.2422天的阳历年短11天而农业节气无法固定的太阴历的缺欠。通过观察太阳运行周期,古人发现12个月周期大约等于一个太阳周期“年”,因此将12个月定为1年,我们称为阴历年。
由于每个月相周期实际为29.5306天(29天半),因此在阴历年中,12个月必需分为6个30天的大月和6个29天的小月。由于阴历年12个月为354.3672天,比太阳周期年少了11天,两河流域天文学者根据经验和对每年季节的计算,每3年或2年就要设置一个13个月的闰年,闰年中增加的一个29或30天的闰月一般放在年末(第13个月)或年中(第6月),以补足3个阴历年比3个太阳年减少了的333/4天数。这种带有闰月的历法被称为阴阳合历或农历。两河流域文明在制定阴阳合历时一定用过尝试过多种闰月添加法。
根据古代中国、古希腊和犹太国家的阴阳合历的实践和两河流域的文献,我们认为两河流域文明也发现了在古代世界得到广泛的应用的在19年中加7个闰月的做法。
根据出土的乌尔第三王朝(公元前2010-2003年)的行政管理文件,我们对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的闰月应用进行了调查。我们的统计表明从舒勒吉24年到48年共25年中,乌尔城和国家贡牲中心的年历中共加了10个闰月。这表明在前19年中加了7个闰月,另外6年中加了3个闰月(或是10年加4个闰月法)。我们还发现从阿马尔辛元年到伊比辛4年共22年期间,拉旮什城的天文历法学家共添加了8个闰月,这表明前19年加了7个闰月,后3年加了一个闰月。
两河流域国家制订的阴阳合历法即保留了以月相位为时间单位的古老传统,又使一年中的日数基本上对应于太阳的运行轨道,从而固定了春夏秋东四季和农业节气在历法中的位置,为全国人民提供了生产不可缺少的、以准确的节气为核心的农业历法。按季节进行农业生产的实践使农作物获得最好的光和热,能够茂盛成长,保证了农业丰收。可以说的精确的天文历法知识是两河流域文明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从苏美尔人开始,两河流域的各城邦的历法都给每个月命以和宗教和农业生产有关的名称,以名称而不以序号定义每个月。开始于宗教中心尼普尔、后被巴比伦全国使用的尼普尔-巴比伦历法的第一个月的阿卡德语名字叫尼萨奴月(arahNisanu “首祭之月” =苏美尔月名iti-bará-zag-ĝar“神座椅被置于圣殿之月”)大体相当于公历的3—4月。虽然巴比伦人的阿卡德语月份的名称来源于塞姆语,但它们的书写却一直借用了的古老的尼普尔城邦的苏美尔语月名符号,可见苏美尔文明对巴比伦文明的深刻影响。两河流域古老的巴比伦历法的12个月名在到楔形文字死亡后仍然在近东地区延续使用:从公元前700年开始,巴比伦历的12个月名就被长久保持古塞姆语传统的犹太民族一直使用到现在,从没间断过。
古代的天文学和古人用天体变化预测未来的占星术是孪生兄弟。占星术和其它占卜术是古人用来作为决定重大国事的依据。两河流域的天文学正是在巴比伦和亚述的占星祭司观察和记录天体运行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两河流域的天文观测作为世界最早的天文记录达到了很高水平。成文于公元前1000-686年之间的巴比伦天象文献《犁星》(MUL-APIN见下表)把天空划分成三个的天道或区域,分别命名为“水神埃阿天道”、“天神安努天道”和“神王恩利勒天道”。巴比伦人和亚述人的天文祭司按三个天道区记载了他们所能看到的星座。恩利勒天道区有33个星座,包括大熊座、小熊座等;安努的天道区包括23个星座,有天马(两河流域“田地”)、双鱼、白羊(“雇工”)、仙后等;埃阿天道区有15个星座。全文共有71星座和星体。安努天道的诸星接近于天球赤道或中分道,恩利勒天道诸星位于其北方的天空而埃阿天道的诸星位于其南方的天空[12]。
从古巴比伦时期(公元前1800-1500)就开始有天文占卜的文献出现。一件命名为《对夜空诸神祈祷文》列举了一些星名,目前只有两个古巴比伦版本和一个赫梯人翻译的版本为今人所知。其中的赫梯泥板中的43-46行记录了17颗星。其中的后12颗星属于公元前一千纪中的巴比伦《星盘》天文泥板中“埃阿天道”中的星座(见下表)。可见在古巴比伦时期,两河流域的天文学已经获得了初步的成就。郭沫若首次对此表中的17星与西方和中华传统中星宿进行了比较研究。
公元前1千纪初,巴比伦学者已经对星空有了比较科学的掌握和研究。他们把天空划分三个天道,把每个天道中的12标志星和12个月搭配以校正每年12个月的开始日、5日、10日、15日或25日的准确时间。1900年,亚述学者品克斯(Pinches)首次发现这种12个星座和12个月份的组合方式被记录在几块注释天象学系列泥板《当天神和恩利勒神…》和天象占卜的泥板文书中,他把整理后的每月之星文件命名为《星盘》(Astrolabes)。后来又发现了早于《品克斯的星盘》(PinchesAstrolabe,写于公元前720年左右)的把星体和12个月关联的天文学文件《星盘乙本》(AstrolabeB,写于巴比伦王Ninurta-apil-Ekur统治期:公元前1190-1178)。这些星盘文献把天空划分为三个天道,每个天道在每个月都有一个标志星在空中升起。星盘文献按1到12月的次序,以“三星于一月”的分组,给出了的每月的三个天道的星,形成12个三星一组,共36个星的组合(见下表)。这样太阳的周期被设定为360度圆周,每月的星座被理想地定为占30度(实际上各有差别),代表30天,形成天道12星座代表一年12个月的占星和天文理论。由于星盘中的各星时空位置可能是部分根据神话、部分根据天文学知识,每月的标志星的出现并不完全准确,而且一些星座所属天道和它们在天文学文献《犁星》中的天道不一致。但是,这种把天空划为分区、以12月时间标志、以12个星座为空间(天区)标志的观察方法被希腊人所继承和发展,成为现代还在使用的星象学和天文学的黄道12宫(到现代都产生了位移)。类似的方法在古代中国被称为12辰。把黄道(太阳道)分成的长度相等的12个区域(即黄道12宫)并以12星座为标志对应太阳运行周期12个月的理论实践还证实在公元前七世纪亚述占星学者向国王提出占卜建议的一批信件中(SAA8)。这表明用12星座标记日月五星运行轨道周期的概念同样流行于两河流域北部的亚述地区。其中的一些预言是占星术学者们提示国王注意当黄道标志星座和月(或月光晕)或五大行星在黄道上相遇时将预兆的各类吉凶事件。
《巴比伦星盘》:一年十二月各月和对应的三个天道升起的12颗星
月 | 2千纪赫梯泥板(无月) | 埃阿天道中的每月升起的星(希腊星名)南天空 | 安努天道的每月升起的星:中天空 | 恩利勒天道中的月升起星:北天空 | |||
星盘乙 | 品克斯星盘 | 星盘乙 | 品克斯星盘 | 星盘乙 | 品克斯星盘 | ||
i | 5、田地 | 天神宫田地(=天马座) | 同 | Dilbat金星 | 同 | 犁 (三角座) | 同 |
ii | 6、诸七星(昴) | 诸七星(金牛座) | 同 | 蝎子 | 老人 | 阿努尼图女神 | 同 |
iii | 7、牛颚(中国之毕) | 天神王冠牛颚 | 天宠牧户 | 天秤 | 狮子 | 神蛇 | 同 |
iv | 8、天宠牧户(参) | 天宠牧户宁舒布尔 | 箭 | 张口狮 | (小)双子 | 车乘 | 舒勒帕埃神=木星 |
v | 9、箭(天狼) | 宁乌尔塔的箭 | 弓 | 老人 | 大双子 | 【手棍】 | 车乘 |
vi | 10、弓(弧或张,长蛇座) | 埃兰的伊南那的弓 | 肾=埃瑞杜 | 燕子(双鱼) | 乌鸦(乌鸦座=軫,近室女) | 母山羊 | 手棍 |
vii | 11、蝎子(房心尾) | (埃阿城)埃瑞杜=肾星,或恩利勒的车轭星 | 大母神 | 【狮子】 | 天秤 | 狼(=三角座α) | 冬季毛皮鼠 |
viii | 12、天鹰(=河鼓,近宝瓶) | 大母神 | 狂犬 | 【小双子】 | 蝎子 | 天鹰 | 王 |
ix | 13、鱼(南鱼座,近摩羯座) | 狂犬(天狼座) | Sāl-bâtānu火星 | 大双子 | 张口狮 | 达穆神 | 母山羊 |
x | -ša-am ma-ah/gašam mah大母神 | Sāl-bât-ānu火星=狼星 | 大星 | 天蟹 | 天蟹 | 舒勒帕埃神=木星 | 天鹰((河鼓,近宝瓶座) |
xi | 15 张口<狮> ka-duh-ha | 冬季毛皮鼠(或扎巴巴的天鹰) | 努穆什达神 | 乌鸦(乌鸦座=軫,近室女) | 燕子(双鱼) | 狐狸 | 达穆神 |
xii | 16、(鱼身)山羊 (摩羯=牛宿)17、马尔图神 | 鱼(=南鱼座,近摩羯座) | 同 | 渡口= 木星 | 马尔杜克木星 | 南方车轭 | 狐狸 |
公元前10世纪至7世纪间的巴比伦天文文献《犁星》(MUL.APIN,公元前7世纪的抄本)详细记载了的三个天道中的各星座或星(各天道的星都超出12个)的位置,共记录了70个星座和星。8百年后,罗马帝国所属埃及的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ClaudiusPtolemaeus,约公元90~168年)对巴比伦星座和它们名称进行修订、补充和重新划分,完成了48星座命名和编定。托勒密的48星座成为现代天文学星座命名法的基础和起点。
《犁星》泥板一第6表格记录的白道(月亮轨道)上的17星座都基本上符合现代天文学的观察(见下表),而且黄道12宫的全部星座都在其中,是历史上最早的关于12宫的记载。这证实了希腊天文学家总结的黄道十二宫理论起源于巴比伦。巴比伦人提出了的黄道的十二星座基本上互相隔离30度角度(天秤座例外),把明亮的红巨星毕宿五和心大星(AldebaranandAntares)作为金牛座和天蝎座的中心。郭沫若对巴比伦白道(“月躔”)和中国古代星宿进行了精到的研究,并提到西方研究观点认为:希腊12宫开始于白羊座是因为于公元前800年左右巴比伦天文学传入希腊的时间而其时春分点已在白羊座;巴比伦白道12星开始于金牛座(昴、毕)可能是因为在它建立时,春分点在这一星座中,其时为公元前2000年之前。
《犁星》泥板一表6中的白道(月亮轨道)17星和黄道12宫和中华岁星12辰对应表
巴比伦月亮白道17星 | 亚述和巴比伦占星学者写给亚述王星占信件中的黄道12宫(SAA 8的文献编号) | 对应希腊黄道12宫和附近星座 (序号为12宫) | 对应中国黄道28星宿 |
1、诸(七)星(安努天道)Pleiades, | 月近诸星50, 72,273, 296,351,443,455,529,531,548;金星在诸星no282,536;木星与诸星晨出236, 水星在诸星 454,486 | 黄道2、 金牛座η+ M45= 诸星,古巴比伦春分点 | 昴 |
2、天牛星 | 月在天牛no 68,459,金星在天牛 no 461,水星昏出天牛no 503 | 2、 金牛座 | 昴、毕、觜觿 |
3、天之真牧户(=宁舒布尔=帕坡苏卡勒) | 金星在天之真牧户no 255,302,月在天之真牧户no 451, | 猎户星座(Ori近金牛和双子) | 参 |
4、老人星 (转恩利勒天道) | 月在老人,SAA 8, 30 112,408,火星在老人no 216,400 | 英仙座(Per. 近金牛和白羊) | (天船) |
5、羊勾星GÀM | 御夫座 (Aur 近金牛双子) | (天五潢) | |
6、大双子星(神那布和马尔杜克) | 木星在双子no 84, 月在双子no 112,124,火星与双子星晨出no 341, | 黄道3、双子座 | 东井星 |
7、蟹星 | 月在蟹no 6, 20,55,124,178,299,301,317,428-29,460,482,494,543;土星在蟹no39,no 144火星在蟹no 80,101,113,380,452,462;金星在蟹no 175,247,水星与蟹晨出东no4771 | 黄道4、巨蟹座 | 舆鬼星(=弧)、柳(注) |
8、狮子星 8’王星=Regulus,狮子座α | 王星no 40, 木星在王星no 489;月在王星 no 41,no181,205,278,283,299,301-02,363,494,火星在狮子no 45,81,木星在狮子no54,木星与狮子晨出no 144, 228,289,水星在狮子no 146,337,427,土星在在狮子no 180,324,金星与狮子晨出东no 246, | 黄道5、狮子座 | 柳、七星、张、 |
9、垄沟(或女阴)星(回安努天道) | 月在垄沟星,no 82, 378,水星与垄沟晨出no 325, 金星在垄沟星,no 327, | 黄道6、处女座α | 翼、轸、角、亢、 |
10、天秤星zibanitu: | 土星进天秤no 386 | 黄道7、天秤座 | 氐星 |
11、蝎子星 (转南到埃阿天道) | 火星在蝎子星SAA 8, 53,85,219,387,金星进蝎子星或蝎子胸(房)no 55, no 185,月在蝎子星no66,147,307,377,430,水星在蝎子no 371, 504,545;土星在蝎子no 386, | 黄道8、巨蝎座α星, 心宿大星Antares | 房、心、尾(=蝎胸、心和尾) |
12、帕比勒桑神 | 金星在帕比勒桑SAA 8, 51,火星在帕比勒桑no 52,木星与帕比勒桑晨出no 356,369,水星在帕比勒桑no381, | 黄道9、人马座(射手) | 箕、斗星 |
13、鱼身公山羊星 | 水星在鱼身山羊(水神埃阿的宠物)no 73, | 黄道10、摩羯座 | 牵牛宿 |
14、古拉女神(医神水瓶) | 黄道11、宝瓶座α星 | 婺女、虚、危 | |
15、燕子星的双尾 | (安努天道)今春分点 | 黄道12、双鱼座λ星: | 营室、东壁(今春分)、奎 |
16、阿努尼图女神 | 金星在阿努尼图女神no 357, 538; | 双鱼座之东鱼ζ星 | |
17、雇工星lú-huĝ-ĝa | 月在雇工no 412;水星在雇工no 505; | 黄道1、白羊座 古春分点 | 娄、胃 |
由于每满3年后,阴历比阳历少33¾天,每隔2年或隔一年要加一个29或30天的闰月。古代中国、希腊和犹太等文明古国的阴阳合历都使用了较精确的19年周期加7闰月的方法。《淮南子·天文训》有“月日行十三度七十六分度之二十六,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而为月,而以十二月为岁。岁有余十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八百二十七,故十九岁而七闰。”其现代计算如下:一个天文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12个月为354.3672日。一个太阳回归年是365.2422日,可分为12.368个朔望月,0.368小数部分的渐进分数是1/2、1/3、3/8、4/11、7/19、46/125,即每二年加一个闰月,或每三年加一个闰月,或每八年加三个闰月,或11年4个闰月,19年7个闰月等等,分母越大,越接近这个小数。实际应用上,十九年加七个闰月比较合适。因为十九个太阳回归年=6939.6018日,而十九个农历年(加七个闰月后)共有235个朔望月(228+7)共6939.691日,这样农历年基本上和太阳年同步了。由于每个朔望月为29.5306日,7个闰月中,应该有4或3个月是30天,另外3个或4个为29天。
Wu Yuhong, The Calendars Synchronization andIntercalary Months in Umma, Puzriš-Dagan, Nippur, Lagash and UrDuring Ur III Period, Journal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vol. 17 (2002), pp 113-134, see p. 124.
本文的天文学知识可见于自航格尔和平格瑞:《两河流域星相科学》(H. Hunger and D. Pingree, AstralSciences in Mesopotamia, Leiden1999)。巴比伦的各星名是作者由楔形文字原名翻译成中文。
H. Hunger, 《写过亚述王们的占星报告》(Astrological Reportsto Assyrian Kings, SAA 8, Helsinki University Press,1992).
《犁星》MUL APIN天文泥板中的三个天道中的星和星座名和现代识别
(D.Pingree、 Enuma Anu Enlil Tablets 50-51、 Bi. Mes.2)(黑体字表示希腊星名采自巴比伦星名,仿宋字表示行星)
恩利勒天道(北天空) | 对应希腊星座 | 天神安努天道(中天) | 对应希腊星座 | 水神埃阿天道(南天) | 对应希腊星座 | |
犁星MUL APIN | 三角座 | 埃阿王座田地 | 天马座+仙女α | 1、鱼 | 南鱼星座 | |
狼星 | 三角座α星 | 燕子 | 双鱼的西鱼+天马西部 | 2、古拉(女神) | 水瓶或宝瓶座 | |
3、老人星 | 英仙座 | 3、阿努尼图女神 | 双鱼座之东鱼 | 埃瑞杜(埃阿庙城)=肾 | 船尾座 | |
4、羊勾棍星GÀM | 御夫座 | 雇工 | 白羊座 | 4、大母神 | 船帆座 | |
5大双子星 6小双子星 | 双子座 | 5、诸七星(大神们) | 金牛座η+ =七星(中国昴宿) | 冬季毛皮或大鼠(阿卡德语) | 半人马座 | |
7、蟹星 | 天蟹座 | 天牛 | 金牛座 | 6、田耙 | 船帆座东部 | |
8、狮子星 | 狮子座 | 牛颚(天神王冠) | 金牛α + 五仙女Hyades(毕宿五) | 舒拉特和哈尼什神 | 半人马座μ和ε星 | |
9、王星 | 狮子α星Regulus正在黄道上 | 天牧户(天神和伊南那的使节宁舒布尔) | 猎户星座 | 努穆什达神 | 半人马η星或κ星 | |
10、狮尾闪星群 | 狮子21星 | 蜜户和拉塔尔拉克神 | 双子座α和ξ星 | 狂犬 | 天狼座 | |
椰枣叶星 | 后发γ | 10、王雉鸟 | 小犬星座 | 10、蝎子 | 天蝎座 | |
(驱羊)手棍星 | 牧夫座 | (宁乌尔塔之)箭 | 大犬星座α星 | 里悉神:在蝎胸 | 天蝎座α星 | |
丰富星 | 后发的部分 | (埃兰伊南那女神的)弓 | 大犬τ、δ、σ和ε | 沙尔乌尔和沙尔旮兹神:在蝎尾 | 天蝎座γ和υ星 | |
14、尊严星 | 北王冠 | 13、神蛇 | 长蛇座 | 13、帕比勒桑神 | 人马座 | |
以下15-32均为环绕北极星的星,不属于窄天道,但在北方天空 | 14、乌鸦 | 乌鸦座 | 14、仪式船 | 人马座ε星 | ||
15、车乘 | 大熊座 | 15、垄沟/女阴 | 处女座α | 15、鱼身公山羊(埃阿的宠物) | 摩羯座 | |
狐狸星:大车之轴 | 小熊座80-86 | 天称:蝎子双角 | 天秤座 | |||
母绵羊星 | 牧夫的北部 | 17、扎巴巴战神的鹰 | 天鹰座 | |||
18-19、(恩利勒的)天车之车轭 | 小熊座 | 18、、呆人或狂人 | 海豚座? | |||
19/20母神庙之世子 | 北极星 | 以下是行星 | ||||
(21-22)站侍诸神和坐着诸神 | (不是星?) | 19、迪勒巴特女神 | 爱女神=金星 | |||
20/23母山羊 | 竖琴或天琴座 | Sāl-b/mât-ānu“斗”星 | Ares战神=火星 | |||
21/24、狗 | 武仙座 | 21、追随者 | 提坦父神=土星 | |||
22/25、巴巴女神的天使:母山羊的亮星 | 天琴α | 22、跳跃者 | 速行者=水星 | |||
宁萨尔和大埃拉 | 天琴ζ 和ξ星 | |||||
27张口狮 | 天鹅加仙王一部分 | |||||
25/28、达穆神的猪 | 天龙座 | |||||
26/29、马 | 天龙座 | |||||
27/30、鹿 | 仙女座 | |||||
28/31虹神的田鼠harriru:鹿胸前闪星 | 仙女座 18,31-32星 | |||||
29/32、蛇口吞食:鹿肾处红星 | 仙女β星 | |||||
30/33、马尔杜克神王 | 宙斯=朱皮特神王=木星 |
罗马帝国埃及希腊人天文学家托勒密确定的48星座
仙女座 | 宝瓶座 | 天鹰座 | 天坛座 | 南船座 | 白羊座 | 御夫座 | 牧夫座 | 巨蟹座 | 大犬座 | 小犬座 |摩羯座 | 仙后座 | 半人马座 | 仙王座 | 鲸鱼座 | 南冕座 | 北冕座 | 乌鸦座 | 巨爵座 | 天鹅座 | 海豚座 |天龙座 | 小马座 | 波江座 | 双子座 | 武仙座 | 长蛇座 | 狮子座 | 天兔座 | 天秤座 | 豺狼座 | 天琴座 |蛇夫座 | 猎户座 | 飞马座 | 英仙座 | 双鱼座 | 南鱼座 | 天箭座 | 人马/射手座 | 天蝎座 | 巨蛇座 | 金牛座| 三角座 | 大熊座 | 小熊座 | 室女座
3、结论:两河流域文明早在3千纪就通过12个月加闰月的方法将月亮的运行周期和太阳运行周期完美结合起来形成了阴阳合用的农历,后来,学者们在计算模式中又提出了每个理想月为30天,一个理想年有360天的理论,从而在理论上提出了脱离月亮周期而和太阳运行周期关联的新的“月”的概念,为后世的古典世界中太阳历的建立打下了基础,成为希腊人优克泰蒙(Euctemon)的太阳历的前驱模式。同时,12个月360天的理想年又使巴比伦的天文占星学家将太阳的黄道划为对应12个月的360度圆周,每个月的天空有一个特定星宿作为标志,从而形成了每宫30度的黄道12宫概念。公元前十世纪起源于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在天文学史上的伟大意义是它开启了数学天文学殿堂的大门。巴比伦数学天文学在公元前3-2世纪的希腊化塞琉古王朝统治下的两河流域发展到顶峰。
巴比伦人在公元前十至五世纪逐渐形成了以《犁星》和天文占星学文献为代表的天文学理论和方法。他们用假象的线条将星座内的主要亮星连起来,把它们想象成动物或人物的形象的星座关联观察方法和命名体系以及用12个标志星座校定太阳年的12个理想月的天文理论和实践后被传播到希腊、希腊化埃及、罗马和印度。巴比伦天文学理论传到古希腊以后,推动了古希腊的天文学的发展。古希腊天文学家们对巴比伦的星座进行了补充和发展,编制出了古希腊语的星座表。公元2世纪,罗马埃及的希腊人天文学家托勒密借鉴了巴比伦的天文成就,编定了48个星座。其中许多保留了原来的巴比伦星座的译名,另一些则结合希腊神话给它们起了新的希腊名字,这些星座名称一直使用到近代,成为现代天文学的基础。和巴比伦的星座一样,希腊神话故事中的48个星座大都居于北方天空和天琴赤道的南北侧。因此,我们认为天文学最早的起源于两河流域文明的说法是比较科学和可靠的。
在论及西方黄道12宫的起源时,郭沫若正确地指出这一周天分区体系起源于巴比伦。然而,他试图证明在殷商时期,黄道12宫天文体系从两河流域的传入中华文明并且变为中国的12辰是不成功的。他认为:“(中国的)巴比伦星历系殷之先人由西方携来,抑系西人于殷代时之输入,此时殊难断论。……12岁名与巴比伦之星名相符,此当与十二辰之制定同时输入。盖以十二辰本为观察岁星而设,故乃以岁星所在之星即为该岁之岁名”。然而,根据目前的证据,我们知道两河流域将周天分成12区并对应一年12个月的实践不会早于公元前1200年,而中国的使用10干和12支(辰)的60记日系统的殷商甲骨文写于公元前1500-1100年期间;而且两河流域文明和中华文明两地之间的空间跨度甚大且语言很难沟通。因此从时间、空间和语言来看,这种可能性是不太的。考虑到中华12辰和西方12宫的旋转方向不同,巴比伦白道17星宿和对应12理想月的黄道12星宿和中国的黄道28星宿的不同,巴比伦天文学没有用木星12年周期记年而中华天文学将木星运行当作五星之核心和太阳年之校正标志,12星宫在西方只对应月不记日和使用29-30数记日法而中华人文初始时12辰(地支)和10干搭配形成独有的60数系统不记月只记日,中华天文学利用北斗星的转动来校正太阳年而目前尚没发现两河流域有这方面的记载,等等,总之考虑到上述这些两大文明天文学具有的不同特点,我们认为中华文明的殷商人由观测木星轨道而独立发明了12辰划分周天法、28宿标志黄道法和10干12支配合60计日法是完全可能的和非常合理的。虽然,晚到汉代,东西方的交通打开了,两河流域和希腊文明的天文学和占星术思想和方法通过波斯、印度和中亚传入了中国,从而大大地推动了中华文明本土产生的天文占星学的发展,但中国古代天文学和占星学的独立产生的结论应该是不能动摇的。(作者: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吴宇虹;来源:《世界历史》2009年第3期)
二十八宿探秘
中国丧服尚白礼俗
十二星座与道教(转)
说龙(王立)百度文库
生肖文化的天文学渊源
[转]十二星座的传奇神话
中国古代宇宙论的身体性
中国古代伦理学的身体性
甲骨文研究与解读:東方之朱
神州甲骨文之相:12天干与12地支
十二生肖起源-金布丹全球综合网站
王弘力《古代风俗百图》图文详解1
王弘力《古代风俗百图》图文详解2
王弘力《古代风俗百图》图文详解3
王弘力《古代风俗百图》图文详解4
《中华长江文化大系》之婚丧礼俗(1)
《中华长江文化大系》之 婚丧礼俗(2)
《中华长江文化大系》之 婚丧礼俗(3)
东北师大吴宇虹:亚述学(视频)
独特的古代中国天文学 _ 国学网
《黄帝内经》天文气象医学的发展
十二生肖的起源及其流变(李树辉)
王立:从木猴年说起、说龙-王立的博客
汉字数字一到十的造字思路探源(王连成)
十二辰与巴比伦相关星座对照研究(王宁)
申论十二辰为十二月_ 知北游的新浪博客
玛雅文明与华夏文明_ 武陵君的新浪博客
世界四种古文字的起源时空与文字结构
十二生肖的起源与传播_兵策儒剑的新浪博客
玛雅文明与华夏文明以及山海经_无限曙光吧
六评江晓原先生的《天学外史》_刘养元的博客
南师讲述:二十八宿的分野(附:中国古代天文)
巴比伦——中国天文学史上的几个问题(江晓原)
关于中国天文学的起源的争论(江晓原)-牧夫论坛
王宁释支干6篇.下:狮子座之谜_ 武陵君的新浪博客
破解天干奥秘和数字、文字的起源_武陵君的新浪博客
吴裕成《生肖文化——酉鸡有吉》_武陵君的新浪博客
释《周易》中的虎、豹——兼论十二属相起源(李守力)
对话东西方-彝族《十月太阳历》与《周易》经传的关系
印度吠陀占星學與中國七政四餘占星學之關聯(陈炳聿)
中國七政四餘天星擇日基礎_ 诚易堂陈炳聿的新浪博客
《宿曜经》二十八宿与黄道十二宫之对应(陈炳聿的博客)
从词源上证明古典中国天文学传自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天文学
从天文学西来和青铜技术看中华文明的起源_磐石的新浪博客
14派的博客:曾侯乙墓漆箱盖天文图与二十八宿的起源(二)
曾侯乙墓漆箱盖天文图与二十八宿的起源(一)_14派的新浪博客
从民俗十二属相透视十二属相史轮廓_齐鲁国学传播_张轶西的博客
汉字起源定点与世界古文字溯源比较(陈光宇)_武陵老君的新浪博客
玛雅,一个我崇拜的民族,辉煌灿烂的古华夏文明继承者_老铁的博客
中国 人从哪里来圣经揭开 华夏起源的奥秘(八十)再论 中华 文明西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