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红旗谱》想到的……
老电影红旗谱分两个晚上看完了。仍然为经典的老电 影而拍手击节,叫好!因为中国电影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达到了一个顶峰状态时,在探索中国电影民族化的道路上走上了戏剧电影日臻成熟的阶段,这是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彩色电影拍得如此之美,镜头画面拍得太棒了,好象老影片《小兵张嘎》的感觉,注重影象美学的民族化追求,这是相隔很长时间后猛一下看了的感觉。因为主角是崔巍(饰朱老忠父子),立码想到了他的另一代表作品《小兵张嗄》,太有代表性了,应当很好地加以研究和学习。
影片因为有丰厚的文学性基础,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这种作品往往拍出来就有一种史诗性的壮阔辽远之感,非常真实,那一幅幅东北农村的风俗画,展示恢宏的场景,诗史般的视角,一一展示出来,各种场景里出现的人物都是那么的鲜活、立体、可感可知,这种厚重感有一点象看前苏联的电影《静静的顿河》、《日瓦格医生》一般,而现在国产许多的影视剧多半没有了这种东西,也是让看过影片后格外地感叹的!
演员的表演非常质朴、老到,是那种没有表演的表演,好象是物到天成一般,一招一式,一出手,一投足,没有造作之感。好把式,不虚,不浮,不做作,就象是的道的中国东北农民汉子、媳妇、大姑娘,充满了黑土地上的感觉。这种美是泥土味的芳香,隽永、醇厚、美好,是中国味的。这在今天的商业气息很浓的时代,显得太难能可贵了。
六十年代可能拍片子不象今天这样的容易,尤其是彩色片,可能格外地谨慎,用心,巧合的是拍片的时间是正处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而影片讲述的故事正是万恶的旧社会,演员的服装、道具、场景、时空地点都是那样的真实还原,让人有一种穿越时空感,这也是令人叫好的。我们今天的编导尤其是要好好向这种经典电影学习,学习人家的创作态度,语不惊人誓不休,戏不动人心不甘,搜尽奇峰打草稿,如此,还有什么观众流失、市场疲软吗?!
索契科奥会闭幕,开幕式时表演有一段讲苏联电影大师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是世界级的电影艺术成就,联想到这部片子与爱森斯坦的理论,这种受前苏联影响极重的作品,已经完全的中国化了,想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就是斗争的哲学,矛盾冲突论,情节线,一波高过一波的起伏,不但探索的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普世化的问题,今天,中国不再只讲阶级斗争的了,因为已经跨过了那个时代羁绊,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足以说明了一切,难道这种今天你斗我,明天我斗你,没完没了,穷折腾何时休的怪圈能跳出来吗?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单讲艺术性上《红旗谱》有它独到之处,但是,作为普世价值观仍然要引出这个话题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