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江阴市有个村名叫“圩里”,从我知道这个地名起一直被叫做“圩(yú)里”,从来没有发生疑问。
“圩里”本是寂寂无名的小地方,然而近年自从成为“村庄整治,新农村建设典范”之后,便频频见诸新闻媒体,而在电视新闻中,它被读作“圩(wéi)里”,觉得很是别扭,查了一下《现代汉语词典》(78年版),只有两个读音:wéi和xū。前者解释为“圩子”:指低洼地区防水护田的堤岸,如圩堤,筑圩,圩埂。后者指中国湘、赣、闽、粤等地区称集市(古书中作“虚”),如赶圩,圩市等。显然“圩里”之圩,当指前者。况且,江对岸有“八圩”、“九圩”等地名,皆读作wéi,看来原来读了几十年的“圩”,真的是读错了?
昨天看到邑人刘半农的介绍,刘半农曾出过一个上联征对:“余渔鱼于圩”,从上联来看,应该是异字同音联,且每字声调也相同。“圩”在联中应读作yú。半农先生是文学家、语言学家,应不至有错,于是决定利用手头工具书,对“圩”的读音作一番比较。
《康熙字典》(上海书店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两个读音,一引《字汇》:云俱切,音于,岸也。一引《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生而圩顶,故名丘。司马贞曰:窊也,江淮间水高于田,筑堤而扞水曰圩。窊,《康熙字典》引《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乌瓜切,则“圩”,一读作yú,一读作wā。
朱凤起撰《辞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中有两个有关“圩”的词条,第一个在卷8,麻部(784页),词条为“圩邪”,引《尚书大传·略说》:譬之如圩邪,水潦集焉,菅蒲生焉。另有两个相关词条:“汙池”,引《说苑·建本》:譬之如汙池,水潦注焉,菅蒲生焉。“洿邪”,引《大戴·劝学》:譬之如洿邪,水潦(氵屬)焉,莞蒲生焉。朱按:汙、洿、圩三字同声通用。《辞通》没有给它注音,只是即列麻部,当读作wā。第二个在卷十五,迥部(1560页),词条为“圩顶”,引《史记·孔子世家》: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引文与《康熙字典》,而列迥部,读音显与《康熙字典》不同,也与各本异,不知读何。
《史记·孔子世家》(二十五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一册第225页)引《索隐》:圩音乌,顶音鼎,圩顶言顶上窊也......,则“圩”又读作wū。
如此则一“圩”字计有wéi、xū、yú、wā、wū等读音。这些读音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又查《说文解字》、《类篇》均未见收“圩”字。
查《汉语大字典》,列有两个音项:(一)wéi(又读yú)《字汇》云俱切。《正字通》俗读若维。该读音下有三个义项:
1.低洼地区防水护田的堤岸。《字汇·土部》:“圩,圩岸。”《正字通·土部》:“今江淮间,水高于田,筑堤扞水而甸之,曰圩田。”《宋史·范仲淹传》:“江南之圩田,浙西之河塘,隳废者可兴矣。”清唐仲冕《查保甲纪事》:“港南港北偏菱荡,两圩之民多业渔。”又用如动词。筑圩防水。清魏源《湖广水利论》:“洲渚日高,湖底日浅,近水居民,又 从而圩之田之,而向日受水之区,十去其七八矣。”
2.两淮盐滩筑堤为界也叫圩。如:十二圩。
3.凹,中央低而四周高。《史记·孔子世家》: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司马贞索隐:“圩音乌,顶音鼎,圩顶言顶上窳也,故孔子顶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旁高也。”
音项(二)xū,同“墟”。市集。如:圩场;趁圩;赶圩。
可见,除了读作xū外,“圩”字古音多读yú、wā,而现代音多读作wéi、yú。然则如何来区分应用?大抵江南多读作yú,因江南方言中多保留古音,江北、北方多读作wéi,而依《正字通》“俗读若维”,则wéi似只是俗音,yú才是正音,而现代人大都只知读wéi,不知读y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