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界,有一个颠覆者,正萌动着。
种种理由,让我们相信,科学的诺贝尔奖并非只是梦想。
陈宇翱:科学界的颠覆者
文/本刊记者 韩春丽
(2013年9月,在中国科技大学上海研究院内采访了年轻的陈宇翱教授,并为他在大门口留影。韩春丽摄影)
从很多角度,陈宇翱都是个颠覆。
他颠覆了科学家就是正襟危坐甚或老气横秋。他刚刚32岁,已经于今年4月获得了欧洲物理学会,针对全世界量子电子学和量子光学领域青年科学家,颁发的最高奖项“菲涅尔奖”,在中国,这是继他的老师潘建伟之后的获奖第二人。当我们赶赴中国科技大学上海研究院采访他时,进门之初,发现他竟然是站着用电脑在给学生发邮件。采访完毕,我们要给他拍照,从办公室拍到走廊从三楼拍到一楼,很怕他烦,想不到,他主动为我们指导拍照背景参考,结果我们从大楼拍到了院子从院内又一直拍到了大门口。他始终灿烂的笑容,让我们的相机发烧。
在楼下,贴着物理学家赵忠尧的一段话和科大的LOGO,他边配合拍照边给我们讲赵忠尧的故事,讲他1950年为了将自己所学归国尽力,面临着两个选择,要么去台湾,要么被枪毙。赵忠尧宁死不屈,并最终回到了祖国。
其实,陈宇翱自己的经历也像老前辈一样,他颠覆了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选择。
毋庸讳言,当今现实,很多年轻人选择出国深造,有不少人渴望留在国外。
2004年,科大的量子专家潘建伟准备在中国建立量子实验中心,为了培养人才,把他的十数弟子派往世界各地先进的量子研究机构,深造学习。作为其中一员,陈宇翱也被派往德国海德堡大学量子研究室。
2011年,已经在德国研学7年半陈宇翱准备回国效力。按照德国对科学家的优惠政策,陈宇翱还有半年就可取得德国国籍。很多人为他感到惋惜,但他不为所动,毅然决然地回来了。
初看起来,陈宇翱可谓少年得志,但细究,他的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可以说,也伴随着不断的颠覆被颠覆。17岁时,陈宇翱获得了世界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冠军,他被保送进入中国科技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奥赛举办地冰岛邀请他去访问两个月。回来后,他自认为有了点见识,开始觉得课本上的东西没用,读书没用,所以除物理等专业课外,副科多数变得马马虎虎。一方面,他玩得很嗨,一方面他又越玩越迷茫。他在颠覆,但又不知要颠覆到哪里去。
爱上物理,陈宇翱自言乃一见钟情。这位出生于江苏启东农村的孩子,上初中时他第一次见到物理课本,各种现象吸引了他,让他从此爱不释手。陈宇翱天资聪颖,学习成绩奇佳,上大学学物理,是他的远大理想。父母却并不管这些。他们先希望他上中专,早解决户口。接着又希望他高考时报医学专业,似乎这样,一家人的生老病死就都有了保证。
年少气冲的陈宇翱却颠覆了父母的安排,毋庸置疑地朝着自己的理想一往无前。
正是因为这份坚持的牛劲,他走进了科大。然而,现在他却在徘徊,在浪费时间。
潘建伟老师就在这时出现了。这位在海内外研学的量子专家,恰巧受邀回国建立量子实验室。在一个晚上,经一位老乡引荐,陈宇翱得以与潘老师促膝谈心四个小时,从掌灯时分谈到宿舍熄灯。这次长谈,再次颠覆了陈宇翱一段时间的生活,他要振作他要发奋他要出成绩!
陈宇翱与潘建伟的师生情谊自此建立,陈宇翱也翻开了自己学业科研之路的新篇章。
2013年8月,陈宇翱受中央邀请,参加了北戴河一线专家的休假活动。作为60名专家里最年轻的一位, 面对大名鼎鼎的诸位前辈,陈宇翱激动不已。他是作为“青年千人计划”一员回国的,国家到位的科技人才政策,不再一味论资排辈的科技生态环境,都是引他回国的因素,当然,始终热爱生我养我的国家,更是他始终不变的情怀。
曾经有位老科学家预言,再过十年,中国将有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这话绝非妄言。以量子研究为例,中国量子研究目前在某些方面已经领先世界,并且拥有矢志进取的年轻科研团队。比如年纪轻轻的陈宇翱,既有责任感又有高端专业技术,更有放眼世界的视野与思维以及与世界即时沟通对话的能力,属于不折不扣的国际人。种种理由,让我们相信,科学的诺贝尔奖并非只是梦想。
科学界,有一个颠覆者,正萌动着。
(本文原载《中国青年》2013年第24期年度回眸之“青春脸谱”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