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上次探访黄花山下王爷园寝已时隔三年,当时的第一次探访颇为偶然,没提前做任何功课,只是司机领到哪就看哪。这次来主要是对六座王爷园寝进行补遗。
荣亲王是顺治皇帝的第四子,顺治十四年(1657年)十月初七日丑时生,第二年正月二十四日寅时死,在世间只活了3个多月,还没有来得及起名。逝后追封和硕荣亲王,在清朝宗室十二等封爵中为头等爵位。其生母就是葬在孝陵内的孝献皇后董鄂氏。荣亲王降生时,其母尚是皇贵妃,因其母极为受宠,子以母贵,所以倍受宠爱,尽管排行为皇四子,却被顺治帝称为“朕第一子。”无奈此子享年不永,过早殇逝,使顺治帝和董鄂妃伤悼不已。顺治十五年三月二十七日,顺治帝把这个只活了3个多月的婴儿追封为和硕荣亲王。同年四月派大臣带领钦天监官员及风水人员在黄花山下相度了兆域。在被圈占的土地内有一些封庙和百姓的坟地,按照常规,都应该搬迁出去,顺治帝考虑到因为给自己的幼子建园寝,让寺庙和百姓的坟墓迁出,内心实有不忍,于是下令不必搬迁,并让礼部尚书恩格德到实地传达谕旨。在动工之前,顺治帝一再叮嘱承办工程的大臣,工程“务从节省”,“但期坚固,足蔽风雨,不必华侈,以致劳民。倘不体朕心,劳民糜费,后有见闻,治罪不宥。”经过4个月的紧张施工,园寝就建成了。位于黄花山整组王爷园寝的最东侧,据考证和硕荣亲王园寝比清东陵还早三年,陵址坐北朝南,东西宽约50米,南北长约110米,四周环山,极其符合中国“背山朝山”风水学说。该园寝建有地宫三间、享殿三间、宝顶、宫门,环以围墙,覆以绿色琉璃瓦。宫门外建立值班房、东西厢房,不建碑亭。据当地人讲,其宝顶为土丘,不知是因多年风化而成,还是初建时就是土丘,有待进一步考证。
(以上两张照片源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荣亲王的葬期,经钦天监选择,定于顺治十五年八月二十七日辰时。在清代,官方往来文牍都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叫做满汉合璧。礼部官员吕朝允、额勒穆在翻译时,竟将辰时误译为卯时。此事被皇帝知道后,极为恼怒,下令将二人岱后处死;笔贴式贾一鞠革职,抄家,鞭打一百;员外郎布秋、主事吴拉理被革职,鞭打一百;礼部尚书恩格德革职角任;--侍郎渥赫被罚银70两。荣亲王入葬7年以后,即康熙四年三月,因荣亲王葬期一事,又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制造了一桩冤案。江南徽州府新安卫官生杨光先指现钦天监监正汤若望等在当年选择荣亲王葬期时不用正五行,仅用洪范五行,而且所选的山向年、月俱犯忌杀。还诬陷汤若望所进二百年历书,暗寓大清二百年后就要灭亡,结果汤若望险被处死,钦天监官员李祖白等5人无辜受害而死。
荣亲王园寝在解放前被盗,在地宫里发现了一合墓志。此墓志由两块大小一样、薄厚相同的方形石板组成。在相对的两面上,一面阴刻着“皇清和硕荣亲王圹志”,满汉合璧。此块称盖;另一块的一面上阴刻着志文,也是满汉合璧,这一块叫底。志文是顺治皇帝亲自撰写的。志文不仅记载了荣亲王的生卒日期,还流露出了对娇子早殇的悲悼怀念之情。这合墓志是一件珍贵的第一手史料。志文全文如下:“制曰:和硕荣亲王,朕第一子也。生于顺治十四年十月初七,卒于顺治十五年正月二十四日,盖生数月云。爱稽典礼追封和硕荣亲王,以八月二十七日窆黄花山。父子之恩,群臣之义备矣。呜呼!朕乘乾御物,敕天之命,朝夕祗惧。思祖宗之付托,冀胤嗣之发祥。惟尔诞育,克应休为尔卜其兆域,爱设殿宇周垣。窀穸之文,式从古制;追封之典,载协舆情,特述生殁之日月,勒于贞珉,尔其永妥于是矣。”标题汉字为篆书,志文为楷书。此合墓志现陈列于独乐寺内。
荣亲王明明是皇四子,可是顺治皇帝却称之为“朕第一子”,这不是一时的疏忽和失误,而是有其深刻含义的。顺治帝的8个皇子的生母中,当以荣亲王的生母董鄂氏的地位最高。在顺治帝的三十多个后妃中,又当以董鄂氏最为受宠。子以母贵,所以荣亲王在众多的皇子中最受钟爱。顺治帝曾把将来继统的希望寄托在荣亲王身上。关于这一点,曾任顺、康两朝钦天监监正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在回忆录中曾明确写到:“这位贵妃(指董鄂氏)于(公元)一千六百五十七年产生一子,是皇帝要规定他为将来的太子的,但数星期之后,这位皇子竟而去世,而其母其后不久亦薨逝。”从墓志文中也能隐约看出顺治帝的这一想法。以此来看,称荣亲王为第一子是毫不奇怪的。民间传说当年顺治有意将他立为太子,因此,民间将其园寝又称为“太子陵”。
荣亲王园寝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