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石山文化遗址游记
文/图:风景
昙石村距福州20多公里,属闽侯县甘蔗街道,开车只需约半小时车程,市区有33、38路远郊公交车、西客站也有车可达。
位于该村的昙石山文化遗址从1954年起,历经9次发掘,发现至今已55周年,200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成为福建省第一座大型考古遗址博物苑,是福州十大名片之一。
5000多年前,昙石山人在此繁衍生息,福建文明从这里开始。他们是福州、福建人的祖先,但实际上,包括江西、台湾、江浙、广东等在内的祖国东南和太平洋至印度洋等广大区域内的南岛语系人,甚至日本人,都与昙石山人有着某种历史文化与血脉渊源。昙石山文化,是黄帝时代东南文明的代表,和红山文化、三星堆文化、河姆渡文化一样,在考古学、历史学界享有盛名,但犹如灯下黑,在其老家福州却似乎仍知者不多。
日前,老邻居、博友老董刚去过该遗址,在博客上赋诗一首,并附有一些照片。受其影响,我也于2009年6月6日、周六上午,前往该遗址参观。虽到了昙石,也有路标,但人生地不熟的,经好一阵打听,才找到遗址所在地。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船帆形状、上刻“昙石山”三个暗红篆字的雕塑。进入遗址区大门,迎面看到一块巨石,上刻江泽民题写的“昙石山文化遗址”几个金字,足以让人感觉到此遗址非同一般的历史文化价值。东望,就是我最先看到的“昙石山”雕塑背面,刻着“福建文明从这里开始”的中英文。
时至当午,烈日下的遗址,仅有我一个游人,空旷而寂寥。
我向东,而后折向西北,按指示牌,沿着石阶上坡,向遗址发掘现场观摩区走去。路旁,草地青碧,铺展如茵;龙眼树或是荔枝树的褐色落叶一地飘零。清风吹,草木摇,默默无言诉沧桑。行至坡顶,见到的却是屋拆土露、钢筋成堆、挖掘机耸立的建设工地。显然,现场观摩区在重新修建。真是来得不巧,无缘一睹堪称“中华之最”的“中华第一灯”等宝物真容,很是遗憾。经打听,此项工程将在年内完工,届时我一定再来。
穿过看来杂乱无章的工地,艰难绕至另一出口,下至西北广场。广场上立有许多像华表的石柱,其实陈列展示的是各处收集来的古屋石柱,不少上刻诗句,虽左右难成联,却也古意盎然。
最后,我进入贾庆林题写馆名的“昙石山文化遗址博物馆”参观,像穿越时光隧道般,在数千年前的历史长河中神游一番。我没想到要带身份证,经说明情况,通情达理的保安和工作人员,允许我入馆。登记时,我看到上午有少量游人来过,但中午时分仅我一人到访。如此光辉灿烂的古文化遗址,在周末也受到冷遇,我能说些什么呢?
这是一座规模较大、展品丰富、实物陈列和雕塑、声光电虚拟场景相结合的文化遗址博物馆,开着空调,非常凉快、舒爽,任由你用心参观、细细品味;探头多多,但没人来干涉你拍照。
昙石山文化,齐名于红山文化、三星堆文化、河姆渡文化,拥有中华第一灯、长着日本人骨的昙石山人颧骨、中国最早的上釉技术、提线陶簋(音同“轨”)、竖立殉葬的男奴、陶釜等6样宝贝,均可称“中华之最”。该遗址目前仍有三分之二尚未发掘,待全部建成后,其规模将超越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
她不仅是福州文化,也是中华文化;还不仅是中华文化,也是世界文化,是东方人类一处重要的进化、发展遗迹,是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太平洋和印度洋两大洋间岛国上的南岛语系人和日本人的祖先、同时自然也有文化传承,或许都可以追溯到昙石山人及其文化。这是昙石山人、中国人对世界、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值得福州人、福建人和中国人引以自豪、为之骄傲。
也许,有人对我将昙石山文化说成是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有不同看法,但我有我的道理:留存于地面或流传于世间的,多有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而深埋于地下、未见天日,或已发掘、重见天日的古文化遗址也不乏其例,殷墟、秦始皇陵即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再者,从时间上看,殷墟存在于公元前1000多年,距今仅3000多年,秦始皇陵始建于公元前200多年,距今仅2000多年,而昙石山文化距今达4000至5500年,更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影响范围来说,殷墟、秦始皇陵不言而喻汇集着灿烂光辉的中华文明,而昙石山文化,同样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但又不限于华夏大地,还可能远及东瀛和两大洋众多岛国,有着某种更为广泛和深远的历史影响,既是中华文化,也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遗存。我想,这样的推论或说法,不是不可以成立的。
昙石山人复原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