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的师傅菩提老祖原来是王阳明_zrain 孙悟空 菩提老祖

介绍一篇同仁的东西,《也谈孙悟空的师傅是谁》,是关于心学的,其中修学次第,三教合一的说法,觉得很中的。 出自天涯事实上,很早就看到有人讨论孙悟空的武功问题,师承问题,猪八戒的个人问题以及观音姐姐的隐私问题,但是这些种种问题八卦的多,据实的少。抑或有个别摆出一副一丝不苟的学术风范,那也是过度阐释,恐怕连吴承恩都没想到那一层。

  但是看了吴承恩的本家吴闲云解读的西游记,情况还真就不一样了。这吴承恩恐怕还真下了功夫,这《西游记》恐怕还真没那么简单。比如孙悟空的师傅问题,吴闲云认为是佛祖本人,也颇有一番道理,不过我在这里要提出的是另外一种解读。我姑妄言之,诸君姑妄听之。

  孙悟空的师傅到底是谁呢?当然是菩提老祖了,那么菩提老祖又是谁呢?此人神龙见首不见尾,只在书的前两回中出场过,此后便杳无踪迹。加之无门无派,不僧不道,法力高强,预知未来,更显其神秘莫测。
  要知道《西游记》的重要人物都是有出处,有来历的,有石头变的,有天蓬元帅贬谪凡尘的,有如来佛坐下弟子进入轮回的,连那些数不清的妖怪都是有来历的,或者是坐骑,或者是玩具,或者是侍童等等等等。
  可偏偏这须菩提老祖没有来历,也没有去向。我们只知道他住在一个叫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的地方。

  这可是一个重要线索。
  有人说灵台方寸山取首尾两字就是灵山,斜月三星洞就是天,说明菩提住在天上灵山。而如来住的地方恰好叫做“天竺灵山”,于是乎,菩提就与佛祖联系起来了,或说师兄弟,或说师徒。
  但是,在第八十五回,悟空提到了《多心经》的四句颂子:“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也就是说,灵山未必是实指而只在心中。
  事实上灵台方寸山没有这么复杂,方寸为灵台,为神明之舍,为心。同样,斜月三星洞也是一个心字。
  灵台是一个穴位,靠近心脏。但它最重要的意义是心,这一心字,儒曰:灵台,道曰:灵关,释曰:灵山。

  那么,这样说来孙悟空没有师傅,是师心自用,自我开悟而成仙了道的。
  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是要知道在明朝,道学最精微处均指向“内心”。在儒为心学,在佛为心经,在道为内丹。

  儒家自古就有内圣外王之说,这心性儒学就是内圣一脉。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说的就是心中自有天地万物,不假外求,只需反身向内心处诚心求取。这一门学问经两宋发展,到王守仁龙场悟道,至臻大成。人己内外,天人关窍,在灵台方寸之间一时打通,心外无物,人心即天理,人心处自有圣明,致良知即可,又何须外求明师。

  相传,佛祖拈花,迦叶微笑,最高明的佛法只在这心领神会之间。达摩祖师一苇渡江只传心学,遂有了禅宗一脉。心即佛,只向内心处即可成佛,又何必外假于泥塑木雕。

  道士们修炼长生术也有内外丹两道法门。外丹如老君的八卦炉,假于炉火铅汞之物,而内丹返观内照,重视的是身心修炼,同样不假于物。

  心学也罢,禅宗也罢,讲究的是资质和根器,最忌外求于物。外物熏染迷失本心,则难得道。那么孙悟空是否真的是自悟呢?

  话说猴王寻仙途中偶遇樵夫,得知仙踪,便要樵夫带路:
  猴王用手扯住樵夫道:“老兄,你便同我去去,若还得了好处,决不忘你指引之恩。”樵夫道:“你这汉子,甚不通变。我方才这般与你说了,你还不省?假若我与你去了,却不误了我的生意?老母何人奉养?我要斫柴,你自去,自去。”

  樵夫的话实际颇有禅机,猴王叫樵夫指引,樵夫却叫猴王自去。心性之学如何能够让人指引,唯有反求诸己。为了让人反归内心,禅宗的做法是斩断外求之路,逼得你不得不内向求道,这叫棒喝。樵夫先说猴子甚不变通,再说还不省,最后叫他自去自去,这不啻一记棒喝。

  那么,这猴子根器如何?又是否悟得?我们再看后文:

  祖师道:“你是那方人氏?且说个乡贯姓名明白,再拜。”猴王道:“弟子乃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人氏。”祖师喝令:“赶出去!他本是个撒诈捣虚之徒,那里修甚么道果!”猴王慌忙磕头不住道:“弟子是老实之言,决无虚诈。”祖师道:“你既老实,怎么说东胜神洲?那去处到我这里,隔两重大海,一座南赡部洲,如何就得到此?”猴王叩头道:“弟子飘洋过海,登界游方,有十数个年头,方才访到此处。”祖师道:“既是逐渐行来的也罢。你姓甚么?”猴王又道:“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祖师道:“不是这个性。你父母原来姓甚么?”

  祖师先疑猴子的诚意,才知道猴王漂洋过海,历十数余年,可谓心诚志坚。
  祖师再问猴子姓氏,猴子却误以为是问心性,说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看起来是无性,这不恼不嗔却是真性,源出天然。
  如此看来,石猴其性天真,其心诚明,这正是上好根器,绝佳资质。那么,石猴何以能够禀赋诚明天真之心性呢?因为石猴吸天地之灵气,采日月之精华,禀赋天然。心性如此,自然了悟天道。

  所以,《西游记》第一回的回目是: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实有所指,深意在焉。
2 不过话说回来,吴承恩是否真的这么想的呢?要知道小说家为了凑趣捻几条佛理道学乃是常事,不可当真的。比如金庸使出一招“亢龙有悔”,咱们就不能往《易经》上靠,人家那是添点佐料而已。
  我们对孙悟空的师傅作如此这番的解读是否有些阐释过度、聪明过头呢?我们不妨继续往下看。

  一日,祖师登坛高坐,唤集诸仙,开讲大道。真个是──
  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
  孙悟空在旁闻讲,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菩提说得天花乱坠,众弟子 正襟危坐。菩提说法的内容是亦道亦禅,但这“明”、“诚”二字却是儒家心学要旨。儒也罢,禅也罢,道也罢,都从“心”上结根,所以是三家配合本如然,所本者,皆是“心”。
  然而,悟空似乎并不上心,抓耳挠腮,眉花眼笑,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但这是表面现象,实际上悟空正是于心有会,欣然有得,而菩提祖师也看出来了。此情此景,正是佛祖拈花,迦叶微笑。

  再接下来,菩提要传悟空各种手眼身法,称“‘道’字门中有三百六十旁门,旁门皆有正果。不知你学那一门哩?”,报了“术”字门、“流”字门、“动”字门。但悟空统统不学,只要那长生不老之法。
  这其实是一个暗喻,长生不老比喻正道正果。悟空并不稀罕那些旁门手眼身法,只要那正道心法。果然,悟空解开菩提暗谜,得了祖师的心法。
  自从习了心法,后面的筋斗云、七十二般变化就不在话下了,所谓“这猴王也是他一窍通时百窍通”。
  事实上,对于孙悟空的手段,菩提祖师的教授实在是相当毛糙,并没有悉心指点,仅仅说过几次口诀,剩下的都是悟空自悟。看起来,孙悟空在菩提那儿学到的只是皮毛。实则不然,悟空已经得到了菩提的大道,而这大道的获得在心领神会之间,至于其他,只是末流。

  那么,毕竟菩提还是授了悟空的心法。我们说菩提只是悟空的内心是否欠妥?
  其实,菩提与悟空的神授魂与都是小说家虚拟出来的心理活动。你看猴王在寻仙途中:

  将那跑不动的拿住一个,剥了他的衣裳,也学人穿在身上,摇摇摆摆,穿州过府,在市廛中,学人礼,学人话。朝餐夜宿,一心里访问佛仙神圣之道,觅个长生不老之方。见世人都是为名为利之徒,更无一个为身命者。

  学了人的穿戴礼仪,想必也学了各种学问。此时猴子还想精进,不意世人都是名利客,不知大道。于是又想到人迹罕至处寻仙,结果被樵夫喝醒,知道外求于人于事无补,终于返归于心,悟出大道。所谓菩提讲法,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实际正是悟空想一会道,想一会禅,而最终悟出“心性”。菩提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正是悟出子前午后,自己调息,返本归元的奥妙。

  所以,所有的一切都是悟空自悟。悟空的法号实际已经道出了天机。
  而菩提亦有暗示,“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引自百度百科)。
3不仅如此,在书中悟空还有一个名号,那就是心猿,更是挑明一个心字。单单回目中就有:

  第七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第三十回 邪魔侵正法 意马忆心猿
  第三十五回 外道施威欺正性 心猿获宝伏邪魔
  第三十六回 心猿正处诸缘伏 劈破傍门见月明
  第四十一回 心猿遭火败 木母被魔擒
  第四十六回 外道弄强欺正法 心猿显圣灭诸邪
  第五十一回 心猿空用千般计 水火无功难炼魔
  第五十四回 法性西来逢女国 心猿定计脱烟花
  第五十六回 神狂诛草寇 道昧放心猿
  第七十五回 心猿钻透阴阳窍 魔王还归大道真
  第八十回 姹女育阳求配偶 心猿护主识妖邪
  第八十一回 镇海寺心猿知怪 黑松林三众寻师
  第八十三回 心猿识得丹头 姹女还归本性
  第八十五回 心猿妒木母 魔主计吞禅
  第八十八回 禅到玉华施法会 心猿木母授门人

  事实上,唐僧师徒五人(连白马)真正悟性最高,识得心法奥妙,也最神通广大的正是心猿。书中第八十五回,唐僧、悟空师徒间有一番关于佛法的对话:

  正欢喜处,忽见一座高山阻路。唐僧勒马道:“徒弟们,你看这面前山势崔巍,切须仔细!”行者笑道:“放心,放心!保你无事!”三藏道:“休言无事。我看那山峰挺立,远远的有些凶气,暴云飞出,渐觉惊惶,满身麻木,神思不安。”行者笑道:“你把乌巢禅师的《多心经》早已忘了?”三藏道:“我记得。”行者道:“你虽记得,这有四句颂子,你却忘了哩。”三藏道:“那四句?”行者道──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三藏道:“徒弟,我岂不知?若依此四句,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行者道:“不消说了。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差错些儿成惰懈,千年万载不成功。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跟下。似你这般恐惧惊惶,神思不安,大道远矣,雷音亦远矣。且莫胡疑,随我去。”

  唐僧虽然熟读经书,但并没有参透,本心未明,看似被那眼前的山高路险困住,实则是被心魔所阻,猴子反而识得其中的真谛。师徒一番切磋唐僧终于悟出“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悟空进一步点化“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跟下”,实际就是“心即佛”。
  正所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所有妖魔鬼怪、高山阻路都只是心中业障,修得正心诚意,又何惧那九九八十一难。在取经途中,唐僧之难,桩桩件件,心猿都了然于**,看似是因为火眼金睛,实则是内心洞明,智慧通达。

  话说第八十难凌云渡脱胎,此时一众师徒已经到了灵山脚下,雷音寺已在望中,却被一条宽约数里的活水拦住了去路,只一根独木桥横亘在上:
  三藏心惊胆战道:“悟空,这桥不是人走的,我们别寻路径去来。”行者笑道:“正是路,正是路!”八戒慌了道:“这是路,那个敢走?水面又宽,波浪又涌,独独一根木头,又细又滑,怎生动脚?”行者道:“你都站下,等老孙走个儿你看。”好大圣,拽开步跳上独木桥,摇摇摆摆,须臾跑将过去,在那边招呼道:“过来,过来!”唐僧摇手,八戒、沙僧咬指道:“难,难,难!”行者又从那边跑过来,拉着八戒道:“呆子,跟我走,跟我走!”那八戒卧倒在地道:“滑,滑,滑!走不得!你饶我罢!让我驾风雾过去!”行者按住道:“这是什么去处,许你驾风雾?必须从此桥上走过,方可成佛。”

  如果只是单纯的渡河倒也简单,悟空直接携唐僧腾云过去,呆子也是有此意的。我们再看远一点,这西天取经水远山长,也就悟空一个筋斗云的功夫,唐僧师徒苦苦跋涉,这又是何苦来哉?但是悟空却说“正是路,正是路!”又说“必须从此桥上走过,方可成佛”,换言之,必须亲历这十万八千里的西天之路才可成佛。
  这一条河设了一喻,过去了就是彼岸智慧,过不去就是肉身凡胎,这一条路也设了一喻,过去了就是大道,过不去就是凡夫。当此之时,这苦海只能自度,这本心只能自明,这大道只能自证,正如当年悟空反求诸己而悟道。
  所以悟空只能从旁催促,力劝唐僧八戒上独木桥,唐僧、八戒等依然懵懂不知,战战兢兢不敢直登彼岸。这把接引佛祖看得急了,化作船夫撑一只无底船前来接引,唐僧依然不敢,心惊道:“你这无底的破船儿,如何渡人?”这时悟空再不客气:

  孙大圣合掌称谢道:“承盛意接引吾师。师父,上船去,他这船儿虽是无底,却稳;纵有风浪,也不得翻。”长老还自惊疑,行者叉着膊子,往上一推。
孙悟空的师傅菩提老祖原来是王阳明_zrain 孙悟空 菩提老祖

  这一接一推之下,唐僧始得脱胎换骨,登彼岸无极之法。唐僧至此终于彻悟,转身谢了三个徒弟。实际上,他真正要谢的是悟空,这猴子不仅是西行路上的保护神,更是唐僧师徒修炼佛法的引路人。

4那么,如此看来《西游记》中的佛法、道术恐怕都走的内家功夫,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谓的“心学”。虽然狭义的“心学”是儒学的一支,但我们这里不作细分。儒、释、道都有内家功夫和外家功夫,外在看起来差异非常大,但从内在看来,都指向内心,颇有相似之处。在“心学”这杆大旗下,儒家心性儒学,佛家的禅宗和道术的内丹都统一起来了,这就有了三教合一的说法。
  于是,菩提在说法时: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因为三家的指向都是灵台方寸——心。
  其实,这不是菩提说的,我们前面说过,这是悟空自己心里面想的,想一会道,想一会禅,还想了一会儒。
  其实,这也不是悟空想的,这是吴承恩这么认为的,他认为三家配合本如然,都统摄于灵台方寸。幸运的是,我们还搜索到了一条关于灵台方寸的证据,这是吴承恩的一首诗,诗曰:

  赠张乐一

  鲁郡张君登我堂,手执素卷求诗章,
  自云所乐在于一,平生此外无他长。
  世人嗜好苦不常,纷纷逐物何颠狂,
  猿惊象醉无束缚,心如飞鸟云中翔,
  多歧自古能亡羊,羡君执策由康庄;
  清宁天地合方寸,妙合太极生阴阳,
  灵台拂拭居中央,殊形异状难遮藏,
  吉凶倚伏视诸掌,指挥进退知存亡。
  (引自《吴承恩著<西游记>新证》 作者:薛梅 宋克夫)

  其中有“清宁天地合方寸,妙合太极生阴阳,灵台拂拭居中央,殊形异状难遮藏”四句。意思很明白,天地合于方寸,灵台常常拂拭。天道与人心相合,从人心处即可知宇宙奥妙。灵台勤拂拭,使人明心见性,心魔就无处躲藏了。

  所以孙悟空就从灵台方寸间妙悟真谛。但是,悟空为什么一直迟迟没有成圣成佛呢?
  要知道按照“心学”观点,心即佛,心即圣。悟空已经开悟了,虽然法力高强,但毕竟未成正果。其实这心猿二字一方面说明猴子玲珑剔透,明心见性,另一方面也暗示心猿意马,猴性顽劣,狂放不羁。所以诗中又说:“猿惊象醉无束缚”。
  想当年王阳明悟道之后说过一番话:我今信得这良知真是真非,信手行去,更不着些覆藏。我今才做得个狂者的**次,使天下之人都说我行不掩言也罢。
  王阳明悟得的是良知真谛,了悟之后自然通达,通达之后不免狂放。而这悟空自打悟道后,就有了狂者**次,前后简直判若两人,上天入地,把世界搅得一个天翻地覆,这是何等的癫狂!

  可见,吴承恩虽然认同内照返观的心学观点,但认为这还不够,还需要外在戒律约束,所以悟空头上便有了一个紧箍咒,这一内一外才能达**生正果。

  由此可见,吴承恩在小说中融入了心学的哲学观念。而这一点在《西游记》的各种序言中就有人揭出:

  《序》云:“故魔以心生,亦以心摄。摄心以摄魔,摄魔以还理,还理以归之太初......此其书直寓言者哉。”(金陵世德堂本陈元之《序》)

  “所历三灾八难,无非外魔,其足以召外魔者由于六贼,其足以制六贼者一心而已。一切魔劫由心生,即由心灭。此其全书之大旨也。”(清代王韬序《新说西游记图像》)

  非但悟空的师傅是由心生,连所有妖魔鬼怪均由心生,第十三回书中有表:

  众僧们灯下议论佛门定旨,上西天取经的原由。有的说水远山高,有的说路多虎豹,有的说峻岭陡崖难度,有的说毒魔恶怪难降。三藏箝口不言,但以手指自心,点头几度。众僧们莫解其意,合掌请问道:“法师指心点头者,何也?”三藏答曰:“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我弟子曾在化生寺对佛设下洪誓大愿,不由我不尽此心。”

  好一个尽心。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所以,一切的一切都不过是一个比方。
  (全文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48982.html

更多阅读

孙悟空的师傅须菩提祖师是谁? 孙悟空的师傅菩提祖师

须菩提祖师作为孙悟空的第一任师傅,博问广学、武艺奇高、弟子众多,却没有人知道他是谁,在整部西游记中也仅在孙悟空拜师学艺过程中出现过,以后就彻底消失了。须菩提祖师作为一个小说杜撰人物,一定不会凭空捏造,应该有他的渊源或创作原型

孙悟空的师傅菩提老祖和如来谁更厉害 孙悟空和菩提老祖

揭开菩提祖师身世之谜 (算半个原创吧)想知道菩提祖师的身世吗?别急,待我慢慢说来。一.《西游记》和《封神演义》联系密切提起明朝著作《西游记》和《封神演义》,我想你一定不会陌生。从两部作品中派生出来的《孙悟空大闹天宫》、《哪吒闹

孙悟空的师傅菩提祖师到底是谁? 孙悟空和菩提祖师

此菩提非菩提也,看过西游记的朋友都对一个神秘人物——孙悟空的师父菩提祖师有很大的兴趣。因为此人在短短的几年内就造就了孙悟空这样一个高手,而后神秘消失,书中再也找不到一丝痕迹。他究竟是谁,一直是个谜。网上关于菩提祖师身份的

声明:《孙悟空的师傅菩提老祖原来是王阳明_zrain 孙悟空 菩提老祖》为网友双眼皮男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