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审美赏析 菩萨蛮辛弃疾ppt

辛弃疾《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审美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在淳熙元年(1174)初春所作的。 当时叶衡在建康任江东安抚使,作者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据《景定建康志》叶衡于淳熙元年正月帅建康,二月即召赴行在,后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作者此时三十五岁,归国已经有十二年了,岁月流逝但他的壮志未酬,登高登远,自然就感慨万千。“赏心亭”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之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览之胜”。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辛弃疾《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审美赏析 菩萨蛮辛弃疾ppt
  上片写赏心亭的所见所感。“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开头两句由写山到写人,紧紧扣住了题目。“高人”即叶衡。这里源于苏轼《越州张中舍寿乐堂》:“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官府。高人自与山有素,不待招邀满庭户。”“联翩”即连续不断的样子。这一句的意思是说,青山势如万马奔腾,接连不断,词人青山与叶衡一起说话,内心有多少话要对叶衡倾诉。我们不禁要问,辛弃疾为什么要向叶衡倾述自己衷肠?答案是明显的。据《宋史•叶衡传》记载,叶衡“得治兵之要”。也就是说,叶衡也是一位懂得领军的人物,也是一位主战派人物,而且还深得叶衡赏识,推荐辛弃疾做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以后又向朝廷极力推荐辛弃疾。所以,今天遇到这样知音,那能不“联翩万马来无数”。接着笔锋一转,写道:“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低回”即徘徊,流连。这里借烟雨之景,表现了无限的怅惘,无穷的感慨,可以说是寄托遥深。一切景语皆情语。其中一个“低”字,表明了形式的逆转。联系当时的背景,叶衡主战,自然受到主和派的反对,他收复失地的大计遇到了极大的阻力,辛弃疾也就由希望变成了失望。我们都知道,辛弃疾那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理想永远是执着的,时常都渴望能挥戈跃马驰骋疆场。然而,转眼之间又烟雨迷蒙,遮住了青山,而无数青山也好像是万马在烟雨中低回不前。第四句“望来终不来”中的“终不来”就写盼望之切而失望之深。  

下片由眺望青山之怅惘而转为揶揄沙鸥,看似曲断,但意不断,其脉络仍清晰可见。词人写道:“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意思是说,人们都说头发白,总是因为心中充满惆怅。正如李白所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这里,辛弃疾的词句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接着写道:“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上两句写头发发白,可这里,词人却转而一来,写了眼前所见的沙鸥。意思是说,拍手笑看沙鸥,全身都是白色,这不说沙鸥通体是愁吗?词人故意发此狂想,而且拍手笑之,似乎把低回沉郁的气氛一扫而光了。没有,其实,这是词人的一种脱解自己的方式,通过转移视线,通过写沙鸥,更加突出自己的情感。可以说,在词人的笔下,沙鸥即人。这里,词人运用移情手法,将自己一生所希望的理想而不能实现所生之愁,借沙鸥来曲折表现、真与“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具有同样的艺术效果。由此,我们也想到白居易《白鹭诗》。诗歌说:“人生四十未全衰,我为愁多白发垂。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也垂丝。”其实,无论从艺术上,或者意蕴上,辛弃疾的词与白居易的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艺术上,首先,借景抒情,情景融合;其次,移情手法,提高抒情效果:再次,语言幽默,情韵深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48719.html

更多阅读

声明:《辛弃疾《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审美赏析 菩萨蛮辛弃疾ppt》为网友梦醉为红颜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