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在书橱里翻腾纪念邮册,无意中发现了多年前收集的门票留念册。在十多年过后的今天,竟发现其中不少已成为时下难得一见的珍品。这不,6月18日是中共早期领袖瞿秋白同志英勇就义73周年纪念日,便先在这里晒一晒曾赴江苏常州参观英才领袖纪念馆时收集的一套总共16张门票,也算作为对革命先烈的深深缅怀。
故事一:中共史上最年轻的28岁领袖
瞿秋白,江苏常州人,早年就读于武昌外国语学校,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时,年仅20岁的他便投身革命,参与创办《新社会》旬刊,后以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特派记者身分赴莫斯科采访,并于1922年2月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回国后,主持起草了中共三大纲领草案,参与制定国共合作战略决策。在中共三大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担任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前锋》主编,并创办上海大学,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1925年1月当选为中共四大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局成员。1927年5月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同年7月接替陈独秀负责中央工作。大革命失败后,在汉口主持召开临时中央紧急会议,后任中央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主持中央工作,成为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瞿秋白同志的故居及卧室
1928年4月去苏联,6月主持召开中共六大,并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1931年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开除出中央政治局。之后,参加了“左联”的领导工作,反击国民党文化的“围剿”,系统向中国读者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及普列汉诺人关于文学艺术的理论,翻译了苏联的许多著名文学作品。1934年2月到瑞金,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人民教育委员,兼任苏维埃大学校长。同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南方,任中央分局宣传部长。1935年2月23日在福建被捕,于1935年6月18日,在福建长汀西部的罗汉岭脚下从容就义,年仅36岁。
故事二:两个冤屈女人与一个叛徒女人
英才领袖瞿秋白同志牺牲后,党内在悲痛怀念的同时,曾对他的牺牲十分疑惑:瞿秋白被捕后的头两个月,并没有暴露身份,后来是谁出卖了他?当时与瞿秋白一同突围的4个人中,何叔衡当场牺牲,邓子恢突出敌人包围后,很快找到了游击队,不存在嫌疑。这时与瞿秋白一道被俘,被关押在一起的两位女同志张亮与周月林便成了出卖瞿秋白的怀疑对象。因为在瞿秋白的身份被敌人知悉,屡次劝降不成后便由蒋介石下令杀害,而张亮与周月林在关押3 年后竟被国民党释放。
张亮与周月林果真是出卖英才领袖的叛徒吗?在当时,不但一般人这么认为,即使是张亮的丈夫项英,也这样认定。于是,便发生了之后时任中共中央东南分局书记、新四军副军长的项英在怒不可遏质问妻子究竟是否出卖了瞿秋白,而张亮一副紧张失措模样,项英便拔出手枪推弹上膛,将张亮击倒在地的杀妻事件。
张亮被项英击毙后,专案小组很快把目光对准到了曾被党组织派往苏联海参崴党校学习, 1931年 9月回国来到瑞金后就被任命为中央政府妇女部长的周林身上。因为,当时的背景是,在第五次反“ 围剿”失败后,周月林的丈夫留下来协助项英、陈毅的工作,周月林也随同留下来。主力红军前脚离开中央苏区,敌军就从四面八方向苏区腹地推进。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等机关留下来的16000余人,被敌人层层围困。中央分局决定派出一个警卫排,护送患肺病的瞿秋白和年过 60的何叔衡离开瑞金,突围出去。同行的还有邓子恢,已经怀孕的项英之妻张亮和周月林。 8天之后,这支小队伍到达长汀县四都,在汤屋遇到了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兼省军区政委万永诚,由他派人护送向永定县境进发。行至梅坑,被敌人发现包围。何叔衡牺牲、邓子恢突走,瞿秋白与张亮、周月林同时被俘。
瞿秋白同志纪念馆及展厅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5年,上海市公安局接到上级命令,迅速将周月林逮捕。被关押10年后,1965年 12月,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正式刑事判决,以“出卖党的领导人”的罪名,判处周月林12年徒刑。鉴于“罪行重大”,她刑满后继续被关押在狱。
20多年的服刑生涯,并没有使周月林精神崩溃。她在劳改农场提出了不知道多少次的申诉。有关部门根据申诉进行了认真核查。结果,在国民党当年的一张报纸上,发现了“赤共闽省书记之妻投诚,供出匪魁瞿秋白之身份”的报道。这一发现与党史部门新近掌握的郑大鹏暗中指认的资料结合起来,形成了有力证据,推翻了原来的“两个女人出卖瞿秋白”之说。至此,事件水落石出,真相大白:出卖瞿秋白的叛徒首先是万永诚的妻子,再一个就是郑大鹏。1979 年 11 月 15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宣布撤销对周月林的原判,予以无罪释放。
而当时真正出卖瞿秋自的女人 ——— 万永诚的妻子徐氏。是因瞿秋白等人当时遇到万永诚,徐氏知道其中有瞿秋白。4 月10日,万永诚指挥人们在山里与敌周旋,坚持了两天后,在战斗中牺牲,万妻被俘,熬不过国民党的酷刑,便供出了瞿秋白曾在汤屋住了两晚,然后向上杭水田镇赶去的情况。敌人根据徐氏提供的情况,不费力地从被俘人员中找到了有气质特征的瞿秋白,为进一步证实,又让被俘的、曾当过收发员的郑大鹏在暗处指认,证实确系共产党的前“魁首”瞿秋白。张亮、周月林与瞿秋白同行,敌人判断她们也非一般人,遂对重新收监的张、周二人加以严审。最后,上杭国民党当局以“共匪坚定分子”的罪名,对张亮、周月林各判处10 年徒刑。
瞿秋白同志的革命家庭
在国民党监狱中,周月林为张亮接生了一个男孩,两人带着这个孩子,在铁窗里艰难地熬过了3个春秋。1938年5月的一天,周月林突然得到通知,有人保释她和张亮出狱。原来,周月林丈夫的故人陈士明,时在闽西 龙岩国民党党部担任要职。他利用国共业已合作、保释共产党人方便得多的有利时机,疏通关系,将周月林、张亮两人保释出狱,并资助她俩离开闽南。出狱的她倆本以为脱离了磨难,不想遭遇了张亮为丈夫击毙,周林面临的命运也是洞开厄难的大门,直到冤案彻底昭雪。
瞿秋白同志与鲁迅在一起
故事三:有关《国际歌》的一段史实
缅怀瞿秋白,就不能不提及许多人熟悉的中国共产党党歌《国际歌》,因为最早将它翻译成中文并附上简谱的,便是瞿秋白。1923年6月,《新青年》第1期上发表了瞿秋白从法文译来的词和简谱《国际歌》,这便是我国最早能唱的《国际歌》。其实,素有才子之称的瞿秋白,早在1920年,旅俄途经哈尔滨时,在参加俄国人庆祝十月革命三周年大会上首次听到此歌后,便将这首歌译成了汉语。法文“国际”这个词,如果译成中文,只有两个字,而这个音节有八拍,不易唱好。经过再三琢磨,瞿秋白采用音译“英德纳雄纳尔”,《国际歌》由此在社会上传唱了起来。
书生与领袖瞿秋白同志
而我们今天演唱的《国际歌》,则是诗人萧三在莫斯科译配了《国际歌》的词曲。萧三是毛泽东的同学,曾追随毛泽东共同发起成立“新民学会”。1920年5月,萧三远涉重洋,来到法国。当他和他的战友们第一次听到法语《国际歌》的时候,热血沸腾,产生了把它翻译成中文的心愿。当然,这是缅怀英才领袖瞿秋白的后话,目的在于让博友们清楚这首歌曲传入国内的历史渊源。
革命烈士瞿秋白同志
英才早逝的革命领袖瞿秋白同志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