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制作中心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联合打造
“大家丛书”
入选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
梅花香自苦寒来—陈俊愉传
刘先银著
陈俊愉1917.9.21-2012.6.8生于天津
梅花香自苦寒来—陈俊愉传
他是中国观赏园艺学界泰斗,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中国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他创造了中华梅花北移之奇迹,创立了进化兼顾实用的花卉品种二元分类法,开创了中国植物品种国际登录之先河,从而,树立了梅品种在国际植物登录的权威。这意味着规范梅品种的合法名称将由中国人来完成。他以花铭志,七十载潜心传统名花研究,弘扬中华灿烂文化,为评选中国国花不遗余力。
他荣获中国观赏园艺终身成就奖,中国梅花研究终身成就奖,是一位倍受尊敬的园林教育家。
开 篇
人生是一本大书,童年是浸满淡淡清香的扉页;
花儿是美丽的使者,新叶谦逊而专心地垂着绿荫。
梅花,中国传统名花,是陈俊愉一生痴迷的挚爱。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耄耋之年的梅菊斋主人这样评说自己,“我就是梅,梅就是我。”
老人喜欢把自己比作梅花。
……
中国人对梅花的喜爱和尊重,不仅缘于其非同一般的气质与寓意,更因为梅花形象在中国文化中如此普遍,甚至还赋予哲学意义。在所有美丽的、芬芳的、能引发象征性共鸣的中国植物中,梅花已经占据了这种特殊的地位。
早在孩提时代,陈俊愉就很喜欢南京自家院子里的花卉,在金陵大学学园艺是他的兴趣所在。1940年,陈俊愉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取得金陵大学学士学位,并获裴多菲金钥匙奖,毕业后继续留校读硕士研究生。1942年,他看到我国著名园艺专家、时任重庆中央大学教授曾勉先生的《梅花,中国的国花》,当中优美的文字和生动的内容深深吸引着他,于是他壮着胆写信向曾先生求教,曾先生见陈俊愉如此好学,即回信并附赠他索要的文献。陈俊愉对梅花产生了更为浓厚的兴趣,梅花那种朴素无华、清淡雅致的品格在他心里悄悄地扎了根。
当年走马锦城西,
曾为梅花醉似泥。
二十里中香不断,
青羊宫到浣花溪。
1943年,陈俊愉正是沿着当年陆游走过的梅花飘香之路,吟咏着放翁的诗句,和汪菊渊老师一起调查成都的梅花……
1946年,29岁的陈俊愉成为复旦大学的副教授。这一年,他获得政府选派的出国学习的机会。
1947年7月,陈俊愉远赴丹麦哥本哈根农业大学园艺系研究部攻读科学硕士学位。在丹麦留学的日子里,他不卑不亢,“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信念,引领着他不懈努力。是啊,心怀对国家和民族的大爱,你就会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充足的发展空间。
他时常听到祖国母亲的召唤,也坚信祖国才是自己施展才华的大舞台。
临近毕业,他的心儿早已飞回了祖国。他谢绝了许多单位的高薪聘请,论文答辩结束后一周,连毕业典礼都未参加,就带着妻子和年幼的女儿,克服重重困难,绕道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28年后收到校方寄来的那份优异荣誉级科学硕士证书。
陈俊愉,新中国最早的“海归”。
留学欧洲的3年里,他曾多次航运梅花到丹麦进行移植试验,未能如愿。而南梅北移,这一从元代就有人往北方引种梅花的先例,千年以来从来没有成果。
这一切,成为他研究的动力,事业的追求……
是的!人应该要有点精神的,精神就是力量的源泉,有了它,世界就有了许多美丽的追求。
他,1957年开始致力于把梅花从江南引到北方,引到塞外的科研项目,此年,他调往北京林学院任教,开始在北京进行“南梅北植”的研究和实践,要改变“自古梅花不能过黄河”的旧律。
他与北京植物园合作,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和同事们把从湖南‘沅江骨’和南京梅花山的梅树上采集来的种子在北京大面积播种,并对所生长的梅苗进行自然选择,终于使这一批梅苗在1962年至1963年露地开花结果。他又从几千株梅苗中选育出‘北京玉蝶'、‘北京小梅’两个能抗-19℃的梅花新品种,迈出了南梅北植的第一步。之后他开始指导研究生锲而不舍地通过种间杂交,培育更抗寒的梅花新品种。通过梅与杏、山桃的杂交,新品种获得杂交优势,进一步提高了抗寒能力。有些品种可抗-30℃至-35℃的低温,从而迈出了第二步。之后研究者们开始进行栽培区域试验,将北京抗寒梅苗分批种植到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辽宁、吉林等地,有些品种不仅突破北方冬季低温又干旱等越冬成活的瓶颈,而且还在春季开花。这样,梅花从江南跨越1300公里至北京,再跨越700公里向三北地区挺进。
这些成果的完成历时49载,向北伸进2000公里。梅花从原产地长江流域逐步向北拓展,在北纬50度地区“安家”,实现了元代以来人们致力于“引梅过黄河”的夙愿。
他在梅花品种分类上创立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二元分类法”,进而形成了花卉品种分类的中国学派。他和他领导的中国梅花蜡梅分会,被国际园艺学会授权为梅花及果梅的国际植物(品种)登录权威,开创了中国植物品种国际登录之先河。
作为一名花卉专家,每一种花他都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梅花是他的最爱。陈先生自1943年开始梅花的培育和移栽,历经70个春秋,记录了中国梅花研究的足迹,成为近百年来中国梅花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他家中,几乎处处可以捕捉到梅的踪迹:画框里花枝绽放的新梅,花瓶中枝桠疏落的老梅,书房则名曰“梅菊斋”……
先生与梅花缘源悠长,梅花,已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与陈先生交谈,你会感受到,一种传统文化的韵味,流自他的心田……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咏花的诗词歌赋以梅最多。或咏其风韵独胜、神形俱清,或赞其标格秀雅、节操凝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爱梅、咏梅、以梅自喻:“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他从陆游的那首《卜算子·咏梅》诗的意境中体会梅花的传统意象,它既有自然的观赏和实用价值,又有艺术上的审美价值,也有伦理道德的比附意义,是民族精神之魂的象征。古往今来,钟情梅花、“曾为梅花醉似泥”的文人墨客不计其数,除陆游、范成大、宋伯仁、白居易、陆凯、王冕等“梅道人”、“梅居士”和“梅屋主人”之外,最为脍炙人口的佳话当数“梅妻鹤子”的北宋隐士林和靖!这些历史上的“梅痴”与我们当代的梅花院士陈俊愉教授,一远一近,相映成趣,熠熠生辉!
在谈到自己对花卉园艺学的理解时,他说“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人与环境,贵在融汇。应该把科学的精神放进人文,人文的精神放进艺术,艺术的精神放进科学。”
他的成果正是缘于他的追求、他的创造和他的信念;他的成就源于他的学术思想和他的为人处世态度;他的思考成就了他的事业,推动了一个时代的文明的进程。
2012年6月8日,陈先生仙逝,他的生命历经95个春秋,学术生命70多年,始终不脱梅花。他那音容笑貌依然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他独爱陆游的那首《卜算子·咏梅》的意境总是回味悠长……
走东南西北,度春夏秋冬,桃李满天下,院士千古浩气长存;
品诗词歌赋,著梅兰竹菊,芬芳溢神州,先生一生高风亮节。
这正是对先生一生的事业和风范的精辟概括。
回首思量,概括陈先生人生感悟为:爱心、修身、哲思、舍得、谦虚。
爱心。施以爱心,不图回报,爱心就是奉献。人要立得正,想得宽,严以律己,与人为善。教书先要教人。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彻到教学、科研中去。
修身。修身是对一个有德之人的人生价值的最高、最完美的概括。要达到“治国”、“平天下”的至高境界,自然非常人所能及,但在自己的事业范围内,我们应当把它作为一种价值追求。而“修身”,则是做人的基本追求。修身,一是修德,二是修智,德才兼备,便是修身的理想结果。三是锻炼身体,健康太重要了。在健康基础上的长寿,心态素养极为关键。
哲思。学哲学、用哲学;既要综合,又要分析。最好是有分析的综合,越老越感觉综合研究之特殊重要性。
舍得。抓住重点,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必有大得。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谦虚。有容乃大,与时俱进;虚怀若谷,谦逊虚心。
先生仙逝,陈老学生的悼词写道:
我们以聆听过您的教诲而自豪
我们以热爱着您的事业而自立
我们以想念着您的一生而自勉
您挚爱的事业,有所有的园林人继续努力......
让我们一起循着这位学界泰斗的人生足迹讲述那近百年的故事吧!
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制作中心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联合打造
“大家丛书”
入选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
梅花香自苦寒来—陈俊愉传
刘先银等著
陈俊愉1917.9.21-2012.6.8生于天津
人有两次生命的诞生,一次是肉体的出生,一次是灵魂的觉醒。
当你觉醒时,你不再去寻找爱,而是成为爱,创造爱;
当你觉醒时,你开始真实的、真正的生活。
《南科一梦——朱清时传》
朱清时作为中国改革试验田——南方科技大学的首任校长,
创新地推出“先行先试,自主招生,自授学位,自颁文凭”的办学模式,
引起社会强烈关注,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风云人物。
不亚于一部“警世恒言
内容简介:
“大家丛书”记录了我国科、教、文、卫等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大师级人物,对他们进行深度挖掘,完整、客观、深入、生动地塑造大师的形象,追溯大师的历史贡献,探寻大师的心路历程,以达到文化传承与社会教育的双重目的。
社会影响:
“大家丛书”于2009年1月正式出版发行,2009年4月该丛书入选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并被推荐为江苏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项目和重大选题,获第23届华东地区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图书奖一等奖,并入选全国“农家书屋”。“大家丛书”出版后,受到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成为很多学校阅读课的必读书。
与“大家”一起感悟人生
又到了七八月份学生们最为舒心的日子,在这个悠长的假期里选择些什么样的书来充充电?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家丛书”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大家丛书”是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制作中心《大家》栏目与江苏人民出版社合作打造的一套丛书,已推出了《法界巨擘—倪徵日奥传》、《就恋这把黄土—刘东生传》、《让数学回归中国—吴文俊传》、《永不停息的舞者—戴爱莲传》、《飞天揽月—欧阳自远传》、《微分几何大师—陈省身传》、《平民泰斗—季羡林传》、《用生命温暖艺术—秦怡传》、《一生为红楼解梦—周汝昌传》、《风云人生—叶笃正传》《梅花香自苦寒来—陈俊愉传》等。
《大家》是中央电视台的品牌栏目,开播五年来,已有300多位在科教文卫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的大家走进演播室,讲述他们所经历过的波澜壮阔的风雨历程。有人称,对于浮躁、迷茫的青年人来说,《大家》绝不亚于一部“警世恒言”。的确如此,作为现代知识分子治学和道德状态的真实记录与传播者,《大家》从大师身上追寻远逝的记忆,来彰显人性最美好的东西,凸现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让观众在感动、感叹之余汲取人生的真谛和精华。这些大家不仅是成功者的典范、成就事业的楷模,更是做人的样板。大家的成长故事和人生智慧,更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最好的楷模,对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一部声情并茂、不可多得的好教材。
而江苏人民出版社的“大家丛书”更是把读者群锁定为青少年。“大家丛书”责任编辑、江苏人民出版社张凉说:“《大家》栏目的受众范围较广,‘大家丛书’则定位为青少年的励志阅读。为适应青少年阅读,我们下了很多功夫。首先,我们在大家的身上找出一条主线,那就是体现这些人物对于我们中华民族而言的价值的共性——坚持真理、民族气节、爱国情结等等,弘扬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精神和追求。其次,我们的图书比较注重刻画他们的成长过程,也就是传主们的求学过程,花了很多的笔墨,说明要想取得成功,努力、勤奋、刻苦是最重要的品德,这对青少年来说,有着极大的启迪意义,具有励志作用。再次,考虑到青少年的阅读能力和习惯,我们要求图书写作时要将生活和历史的真实性与文学的艺术性结合起来。在史料真实的基础上,写作时应饱含感情,以文学的激情、哲学的思辨,充分反映传主丰富曲折的人生。”
资深媒体人汪健强是《用生命温暖艺术——秦怡传》一书的作者,他在写作该书时也更多地考虑对青少年的教育意义,他说:“秦怡的传记、生平资料有很多,但很多着墨于她的爱情、婚姻等吸引眼球的地方,我的这本书重在励志,写中国共产堂怎样让一个十六七岁仅有满腔热情的少女转变为有理想有信念的革命者,写她如何热爱艺术、在银幕上塑造经典形象从而成为一位艺术大师。”
对“大家”深度挖掘
《大家》栏目的节目容量是45分钟,而“大家丛书”平均每部10万字左右,如何将45分钟的内容转换为10余万字,张凉说:“‘大家丛书’是《大家》栏目的一个延伸品牌,并不是对电视节目简单的文字再现或扩充。丛书在内容方面远远超过《大家》栏目,有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结构。可以说电视资料只是为传记创作提供一条线索,在它的基础上,我们必须进行深度挖掘,才能完整、客观、深入、生动地塑造大师的形象,追溯大师的历史贡献,探寻大师的心路历程,以达到文化传承与社会教育的双重目的。”
因为《大家》栏目选取的采访对象大部分是世纪老人,很多年事已高、长期生病住院,没有机会进行较长时间的面谈。丛书作者有些只能通过采访他们的子女、秘书、学生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等获取资料。汪健强除了采访秦怡本人,周边采访的提纲都有百余个才完成资料的收集工作。
《大家》栏目得到大多数观众的青睐,不仅因为节目展示了大师们的学术贡献和成长历程,更因为大师们的“口述历史”,从亲历者的角度来铺叙历史的真实、再现历史场景。而“大家丛书”采用第三人称转述历史,会不会削弱现场感呢?张凉认为,一方面,“大家丛书”是《大家》这个品牌下的一个延续产品,相应地也具有口述历史材料使用的合法性,在书中保留了传主口述内容的精彩部分,变换叙述人称并不会影响内容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图书可以用文字固化一些历史场景,可以品味,更为精练,思维的空间也更大一些。“图书与电视节目这样的互动关系,不仅不会削弱栏目口述史的特色,反而有相得益彰的效果”。
据介绍,“大家丛书”的计划是200本,现阶段即将有10本面世,传主包括著名科技研究领域的大师袁隆平、钱学森,文史方面的大师金庸、启功,艺术大师吴冠中、谢晋等人。下一步江苏人民出版社还将与《大家》栏目合作,策划同步操作、同步推出新书。
凸显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江苏人民出版社编辑高晔说,“大家丛书”也是今年该出版社重点推荐的建国宣传图书之一。“是谁影响了我们的今天?谁影响了历史的进程?”正是在这样一连串思考下《大家》栏目被酝酿出来。节目中的300多位大家,他们以民族兴亡为己任,为开创中国现代科技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大家》可以说是纪录中国时代精英人物的影像库。
张凉说:“恰逢建国60周年,‘大家丛书’另一个独特的策划角度就是以大师们呕心沥血的创造和贡献来凸显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60年来,在祖国建设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一批业绩卓著的大师级的人物。他们同共和国共成长,为共和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出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甚至付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他们事业的成就推进了祖国建设的发展,同时也彰显了祖国成长和壮大的历程。他们的一生见证了共和国的成长,他们的贡献融入了共和国的光辉之中。张凉说:“这些大家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华民族的脊梁’,人民不会忘记他们,共和国的丰碑上将记下他们的成就与贡献。因此,我们出版‘大家丛书’,也是为了通过展现这些大师为建设新中国所走过的不平凡的道路,借以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白骨观”与“三昧真火”
要证道,第一关便是要“炼精化气”。不能“炼精化气”,则证道无门,生死不能了;要“炼精化气”必须要先修“三昧真火”;要修“三昧真火”必须要知道,什么叫“骨脉”。
医学上的气脉与修道的气脉根本就是不同一回事。如凡人的“任督”二脉与“十二经络”本来就是通的,根本就不用修。
我们要证道,要修的是“骨脉”。“皮肉之脉”是后天“水谷之气”的通道,而先天“精气神”三宝根本不走皮肉,后天“水谷气脉”。所以,要证道,要打通的是“骨脉”。“骨脉”一词,我相信很多人连听都不曾听过,更无从说起如何修了。
修“骨脉”就是“炼精化气”,要“炼精化气”就要修“三昧真火”。“心”即“气”,“气”即“光明”。故要修“骨脉”,就要观想“骨头”。为什么世尊在世时证果的大阿罗汉那么多?他们都是修“骨脉”的。要修“骨脉”就要通想“骨头”,所以世尊很多亲传弟子都是修“白骨观”、“不净观”成就的。
“心念”到骨即“气”到骨,“气”即“光明”,“光明”即“暖相”。当观想“骨头”时,“气”即入“骨”,当精气充满了骨脉,骨头就会发起“暖相”,骨头发暖就是“精气入骨”,精气入骨充满即会骨头发暖发光,是谓“白骨流光”。
修“骨脉”,要精气充满就要“修命门”。命门两边是肾。两肾各有两条通道,“上通道”送精气入“脊骨”中分清、浊——清者上行“补脑还精”,浊者下行入四肢骨腔成骨髓。肾主“生精气”,主骨髓。故修道人第一要戒色。不戒色,则肾所化生精气下行入外肾,成凡精,主生育后代。凡人“色心”一动,肾精气则下行。肾精气下行,就会使脑精气不足、智慧不明、骨髓空虚,百病从生。是故,人房事多、腰骨痛就是这个原因。
要使肾所生的精化“清者”上行补脑,“浊者”下行入骨,就要“意守命门”,保持命门发暖、发热。“意守命门”发暖发热,————是“炼精化气”,生起“三昧真火”的根本。意守命门发热,则二肾化气精气不遇冷,肾一旦受冷,先天精气就马上化为凡精。所以要“炼精化气”,除了“意守命门”外,平时还要“按摩命门”。
修三昧真火,炼精化气,修骨脉的“具体做法”有三种:
1.从脚趾头的骨开始观想,从脚趾骨开始观想至发光发热,再由拓骨、跗骨、跟骨、胫骨和腓骨、髌骨、股骨,再向上走,髋骨、骶骨、腰骨、胸骨、颈椎、头骨;另一路:由指骨、掌骨、腕骨、橈骨和尺骨、肱骨、锁骨和肩胛骨。最后都上到头骨,皆发光发热。全身骨头发光发热后,再由骨髓到血肉发光发热。
2.开始单单观想“命门”发热,等命门发热后,再由命门发热分“上下”二条路线发光发热。先修下行至脚趾头,再从脚趾头从下到命门发光发热,再从骨到血肉发光发热。至于命门以上,先保证命门以下半身,从骨至血肉皆观想至发光发热再修命门到头的半身。修命门至头的半身,要修至下半身皆筋骨血肉发热后,再由命门上行背部,再由背部经头面下行胸肚部。
注意:是从命门之火扩展全背,从内到外,从骨到肉的发热,不是指任督二脉发热,而是从下到上,从骨到肉的片状上行。
3.单单“意守命门”发热,由命门先天精气自行冲通气脉,自行充满骨髓。
修三昧真火、炼精化气、骨脉是一体的。“三昧真火”主要是心念不离“下半身”。心即气,气即是生命的能量。人心就如天上的太阳,阳光所照之处,生机无限。人的心平时最少想到的地方就是下半身及背后,所以人下半身及背部是人身的“冰山”,“心念”要时时不离“下半身”及“背后”,这样才能打通“骨脉”,才能使先天精不化凡精。
修三昧真火、炼精化气、骨脉,大至是“息静心止”。“息静、心止”则命门真火自然起,再由命门火从骨到肉,气光暖自然遍全身,是为“无为法”。“有为法”则是意守命门开始,然后从下到上,从里到外,从骨到肉,观想气光暖遍全身。至筋骨血肉气光暖充满时,全身的白骨流光,血液变白,皮肉经脉气行似光流飞星时,才是真正的“炼精化气”,里外气脉全通。
这个法子我七八年前修过半年。我是一个很懒的人,打坐修定没有任何形式。只是平时日常中把气沉到底,什么也不想。念头不动久了,命门自然发热。命门自发热后,再微微意守,及观想下身骨头发热发暖。约三个月左右,命门自动发起一股火力自动冲任督二脉。连冲个把月,有一天晚上,冲力特别大,冲得我从床上跳起来,突然全身特别热,如爆炸一样,最后终于“小通”。通后精神特别好,连二个晚上都睡不着。有些人觉得皮痒痒,就以为气脉通了,那还早还得很。我敢说我“小通”,是因为我当时充开了光明。我自从那时起,我一运气,马上可以看到白光在运行。运气时,在任督二脉,运气运到那里白光闪亮,奇经八脉并没有通。又约过了二三个月,真气冲击全身充了个把月,又是在我睡禅时冲开涌泉、劳宫四肢。从此,皮肉之脉,可以发气收气运气自如了。
但到了这个程度,气脉还是未真正的“大通”。为什么通到这个程度还未算真正的通气脉?因为只通了后天“皮肉之脉”,而“骨脉”没有通。
人全身的“骨脉”关键是脊骨中的“中脉”。“中脉”就是在脊骨中,下连内肾、外肾及四肢骨骼,上连大脑,内连五脏六腑。人身每一个内脏都是与脊骨中的脉相连的,关之一身性命生死。我的中脉只是入气,并未真通大通,所以通了后天“皮肉之脉”还是作用不大的。我从来不真正说起过我自身“气脉”的事,这次破例谈起只是为了众人知道骨脉、炼精化气、三昧真火的重要性。
或许有人会问:“你七八年前气脉就通到这个地步,那到现在一定很厉害了!”说来惭愧,我这七八年来都忙于赚钱,荒废了修行。现在回过头来看,我真的不是赚钱发财的料,还是好好修行吧!
我再强调一次:你要气脉“大通”,必是从下到上、从骨到肉的发起“三昧真火”才能冲开气脉。修气脉你只管骨头从下到上,从骨到肉发热就行了。骨头真正发热了,白骨流光了,气脉自然会通的,不用刻意去修的。
不管是“天人乘”还是“独觉乘”还是“菩萨乘”,心须要成就“四加行”才能成道。“四加行”之一就是“暖相”。真正的“暖相”是从骨头骨髓开始发暖的。如果只是皮肉发暖,那叫虚火,发炎,不是真火。
你知道如何验证修行人是不是证菩萨果位或是真菩萨转世的吗?验证是不是真正肉体菩萨就是看他的骨头。如历史上的金地藏菩萨在其涅磐后,后人到他的身骨时,骨头发出金石之声,依经典才知道是“真菩萨”。唐时的一行禅师圆寂后,后人看到他的骨头是金色的,发出金石之声而知他是菩萨中圣者。六祖慧能大师的肉身在文革时,内脏及一些骨头被极端分子掏了出来,发现慧能大师的骨头是金色的,有金石之声。要像以上几位肉位菩萨一样,骨头如金石般,必须经“三昧真火”炼化骨头骨髓血液,方能成就圣果。所以能看到此文的人,说实在的是真的有很大福报的。如果你信不过我不要紧,可以去看世尊的法典,按世尊所传授的“白骨观”去修。
我要说的其实很简单:后天的气脉,不过是“水谷之气”的通道。真正要通的是先天“三宝”的通道——骨脉。修“骨脉”主要是先修至“骨头发热发暖”为第一步。修至“骨头发光”为第二步。特别是要脊骨节节发光发热。
“骨脉”绝密到什么承度,你上“百度”查查便知,包你什么也查不到,只能查到“骨脉”这个医学词。为什么查不过?因为太重要、太秘密了,能听到“骨脉”这词已经是福份不浅了。
偈曰:
“心”无所住名修“性”。
“念”不离“身”名修“命”。
“意”不离“骨”“真火”生,真火光明透百骨。
百骨流光血如玉,方名炼精化真气。
精血尽化百脉开,天人合一真定来。
能得真定受蕴尽,心气光明凝阳神。
想行识尽名还虚,至此方为真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