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民间传说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中国四大民间传说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故事,是指在中国民间以口头、文稿等形式流传最为宽广、影响最大的四个神话传说。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国家,在民间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其中,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最普遍为大家认同的说法是著名的《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等四大民间传说。它们和其他民间传说故事构成了中国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广大民众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这四个传说全部是爱情故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真挚感情的认可。故事的起源地,中国情侣节的发源地已确定为山东省沂源县,这里有独特的地理环境,独特的民俗与故事相吻合。

  《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
1、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的传说始于《诗经·大东》:“跂彼织女”、“睆彼牵牛”的记载。《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已称牛郎织女为夫妻。应劭《风俗通》逸文:“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注:桥)以渡织女也。”故事已初步形成,并与七夕习俗相结合。目前相关影片有田亮和台湾青春偶像安以轩领衔主演的35集大型古装神话剧《牛郎织女》。
  沂源牛郎织女故事的十大奇闻:“天上银河,地上沂河”。这是流传于山东省沂源县境内一种通俗的民间传说。这里说的“银河”是天上的银河,沂河是发源于山东省沂源县境内的一条全长574千米的河流。这个说法源于中国民间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牛郎织女的传说。
  目前,沂源县这种“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奇观,是对牛郎织女传说在国内所能找到的唯一一处与实地实景相对应的文化遗存。2007年8月,沂源县被中国民俗学会授予“牛郎织女传说之乡”,2008年6月,“牛郎织女传说”被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蕴含了不为人熟知的十大奇闻。2009年央视10套《探索发现》栏目专题制作的《沂源牛郎织女寻踪》纪录片播出后,引起强烈社会反响,国际国内反馈的信息是:牛郎织女唱千年,方知故事出沂源。
  一、牛郎织女确有其人其事
  “牛郎织女”的故事传遍天下,家喻户晓。出在哪里,却几乎无人知道。经过专家学者多面考证,发现“牛郎织女”故事原来出在山东省沂源县燕崖乡。具体阅读下面考证内容分析,让你不得不信,甚至都猜想“牛郎织女”确有其人,也许可能是“牛郎织女”的真人故事感人至深,在历代相传中不断神化,以至形成今天的神仙传说版本。
  首先,当地有实景。山东省沂源县燕崖乡拥有目前国内唯一一处传说与实地实景相对应并存有古建筑遗址的珍稀景观—建于唐代的织女洞和牛郎庙。二者隔沂河东西相对,一河两岸的山水格局,与天上“牵牛星一银河一织女星”遥相呼应,有着惊人的相似,形成了天人合一、天地神奇的独特景观。牛郎庙原先是一幢二进院式建筑,后经多次重修,始具规模,建有三间正殿,青砖黑瓦,彩绘斗拱,建筑宏伟。庙内大殿塑有牛郎及其子女像,旁卧金牛塑像一尊。院内古柏参天,清幽别致。其中,“沂河”更是与“银河”绝妙谐音。
  《牛郎织女》小人书其次,居住有其人。牛郎庙旁边的村叫牛郎官庄,村里的人大部分姓“孙”,与牛郎(孙守义)刚好同姓。这个村子明朝年间就有,村里人以牛郎后代自居,并历代传承牛郎织女故事,至今沿袭着养蚕、织布、取双七水等习俗。
  第三,文献有记载。最早在西周的诗经小雅?大东篇就有:“跂(qi)彼织女”、“睆(huan)彼牵牛”的记载,据考察大东的位置是泰山以东,临淄、曲阜一带,而大东的核心位置正是沂源。
  第四,石碑有见证。沂源县燕崖乡整个大贤山上的石碑非常的多,只是因为先前被破坏过,现存完好的为数不多,但是所有的石碑上所刻的内容,都与牛郎织女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其中有一块石碑,它对牛郎织女的记载是美且清晰的,这块石碑是嘉庆20年所立,石碑上面所刻的两首诗叫登织女台,作者是王松亭,诗的第三和第四句“仿佛星河垂碧落,依稀牛女降人间”。非常形象的描写了在天成象、与地成形的意境。还有一块石碑“织女洞重楼记”是明万历七年(1579)所立。碑文记载说:“志云唐人过谷,闻洞内札札机声,以故织女名”,讲得就是织女的来历,意思是说在唐代时有人从此经过,听到洞内有札札的机杼声,以为织女在织布,所以修建了此织女仙洞,碑文的第二句—“对岸并起牛宫,于是乎在天成象者,在地成形矣……”。
  再者,据考证,牛郎织女景区内还有织女泉(天孙泉)、织女台(天孙台)以及罕见的叶籽银杏、角度不整合面等自然和地质奇观,都与牛郎织女传说有关,具有浓重的文化色彩。景区内大贤山海拔532米,森林覆盖牢96%,悬崖如削,巨石嵯峨,松柏森列,生态环境优良。大贤山下沂河如带,“地上银河”水景长3公里,形成了50多万平方米的水面。由于,各种自然资源与人文脉络高度和谐统一,山东沂源被专家称为“牛郎织女故乡、中国爱情文化源地”。
  二、织女泉是王母娘娘的眼泪所化
  织女下凡嫁牛郎,违反了天条,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大怒,决定不再要这个女儿。
  事后,王母娘娘悄悄地来看望织女,见织女孤苦伶仃,相思成病,非常心疼。王母娘娘走到织女洞南约100米处,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休息,看着自己的女儿,禁不住又掉下泪来,一串串泪珠落在岩石上,立即形成了一眼仙泉,王母抚摸着身边一棵小树说:“这仙泉是专为织女而设的,你在此守望它,让它永远清澈、甘甜。”这就是天孙泉。泉水水质清醇、甘甜,久旱不涸,大雨不溢,严寒不冻,清澈甘冽。
  三、叶籽银杏是织女丢失的宝珠
  王母娘娘走后的次日,织女发现仙泉,低头喝水时,不小心头上一颗宝珠掉在了泉水中,织女仔细寻找,怎么也找不到。这时忽然刮起了一阵风,泉边那棵小树树叶被吹得沙沙作响,织女抬起头,见此树叶非常奇特,如同美丽的扇形。再仔细一看,却发现自己丢失的宝珠竟托在树叶上,织女禁不住感叹:“树啊,树啊,你虽然给我呈上宝珠,但我与牛郎哥身居两地,戴漂亮的宝珠又有何意思呢?你先为我收藏吧,待到七月七日与牛郎哥相逢的时候我再戴吧!”七月七日,织女到天孙泉小树旁来取宝珠,发现每个树叶上都托着一个如同宝珠样的仙果,织女采摘了一颗品尝,味道鲜美、清香,吃下后顿感神清气爽。织女随手摘了一些,给牛郎和他们的孩子们带去。年复一年,牛郎和织女的后代结婚生子,在牛郎庙旁安家,逐渐发展成了牛郎村,而天孙泉旁的小树也已变成了参天大树,每年的夏天树上都会在叶面上结出无数颗果实来。
  此树现位于沂源县燕崖乡织女洞上端的玉皇阁院内,高25.3米,胸围3.35米,树冠覆荫266平方米,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最为奇特的是东北方即朝牛郎庙的方向枝条,果实结在叶子上,被专家称为“叶籽银杏”,全国独此一株,实属罕见。
  四、卫茅树的来历
  相传牛郎孙守义同哥哥分家后,带着相依为命的老牛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几经周折终于在大贤山一处风景如画的地方安了家,周围就是几株高大的绿树,该树绿叶呈披针形,端长锐《牛郎织女》木雕画尖,边缘有齿,每到夜晚就围绕在牛郎住所的周围,抵挡防备着野兽的攻击。初夏时节,开着洁白的小花,排解着牛郎郁闷的心情。年复一年,最终牛郎织女相爱后,有了稳定的住所,遂不再此居住。一年后,牛郎织女不忘庇护他的地方,再一次来到了这里,惊奇的发现绿树上居然结了红红的果实,牛郎感到是他与织女的爱情感动了上苍,绿树结出了爱情果。后人为感谢这种为祖先牛郎提供保护的古树,将它命名为卫茅树,并将种子流传到各地,去保护那些善良的人们。
  五、“天上银河、地下沂河”完美演绎“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奇观
  秀美、神奇的大贤山上,一座凌空的高阁镶嵌其上,这就是织女洞。透过这古香古色的阁楼的窗口,织女就看到河对岸那朝思暮想的牛郎的庙宇了。因为这沂河的位置与流向,跟天上的银河极其相似,而两岸的织女洞与牛郎庙也恰与天上的织女星与牵牛星遥相呼应,所以天上有银河,地上有沂河,沂河俨然就是天河的象征了。牛郎织女在天成象,大贤沂河与地成形,这实地实景是全国所能找到的唯一一处能够与神话传说相对应的文化遗存,是中国旅游资源中的绝景。
  早在唐代,沂源境内就修建了织女洞和牛郎庙,并巧妙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使两建筑隔沂河相望。两建筑选择西高东低、沂河横穿中间的自然山水环境,使二者隔河相对,完美演绎了“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奇观,在国内绝无仅有,且在同类资源中具有垄断地位。
  六、牛郎织女角度不整合面相差17亿年
  世界罕见的地质遗迹现象——角度不整合面,它是距今5.3亿年前形成的石灰岩,而下面一层是地基层,距今22.8亿年前形成的土黄色片麻岩,那么中间这一条状石层是它们之间17.5亿年的积淀。这种现象之所以是世界罕见,是因为它通常存在于地壳里面,这里是因为地壳运动,把这个地方抬升了,而在抬升过程中,这条状石层被剥蚀了,所以这个石层就有了岩层缺失,沉积间断,也就是说,条状石层是不完整的。根据地质学知识,这种不完整的层面是不整合面,而不整合面形成后与盖层平行,与地基相交,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角度,所以这条状石层越往上越窄,越往下越宽。像这种现象,不研究地质的人是日见而不疑,这是在06年的时候,全国著名的洞穴专家研讨会在沂源召开,当时,会长过来看织女洞时发现并告诉大家的。后来也有诸位研究地质的专家过来研究,结论一致。
  七、世界爱情邮票博物馆是世界最大和唯一的以爱情为主题的邮票馆
  中国(沂源)世界爱情邮票博物馆是世界第一个爱情专题邮票博物馆,座落于沂源牛郎织女景区,有机融入了中国爱情文化发源地,完美演绎了古今中外爱情文化的真谛。
  博物馆展厅面积500平方米,分九个展区。馆藏品有中、美、英、法等109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余种、20多万枚世界爱情邮票,收集了从世界发行的第一枚情人节邮票至今的爱情邮票,数量繁多,品种齐全,集世界爱情邮票之大成。馆藏爱情邮票由著名童话作家、诗人、收藏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林一苇先生无偿捐赠。
  方寸之间,见证爱情。每一枚邮票背后都有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每一枚邮票都展示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品位。在这里,可以尽情领略爱情文化和邮票文化完美融合的独特魅力!
  八、牛郎是牛郎官庄孙姓的祖先
  牛郎官庄村的来历,据村碑讲明末(1628年)孙姓始祖从淄川孙家大庄迁入,以村西建有牛郎庙得名。据<孙氏家谱>载:“约在前明末(1628年)叶始祖从淄川孙家大庄迁入沂水县西北乡安乐社高厂庄,遂转徙牛郎官庄。”因为村西建有牛郎庙,取名牛郎官庄。
  牛郎官庄村里的人大部分姓“孙”,与牛郎(孙守义)刚好同姓。该村子明朝年间就有,村里孙姓占到总人口的80%以上。随着时间的推移,牛郎官庄的姓氏越来越多,但是,村内的大家族依然是孙姓,其次是小庄的王姓。本村之所以孙姓占绝大多数,是因为最早落户此地的人姓孙。《孙氏家谱》中记载着“明末(1628年),始祖从淄川孙家大庄迁入沂水。牛郎官庄:一世失讳始由淄川县孙家大庄迁居沂水西北乡高厂庄再迁牛郎官庄定居焉”据孙姓村民说,1628年明末,博山孙家大庄的孙相要饭要到这里,从此落户生息,并且一直到今天都以农事种植为生。
  牛郎官庄很多村民都知道牛郎这个人,村头的牛郎庙是纪念牛郎的,牛郎叫孙守义,他的哥哥叫孙守财,所以有的人认为本村姓孙的人就是牛郎的后代。因为当时来落户的只有孙姓,没有外姓。直到现在,牛郎官庄仍然以孙氏家族为核心。孙家有家谱,续到十八世。现在孙氏家族的后代已排到十九、二十世。另外,家谱中还对与孙氏联姻情况做了记载。由五世直至十二氏,与其联姻的村名一一罗列。
  九、沂源牛郎织女传说是全国乃至东南亚地区该传说的起源地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国家,在民间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其中,最具中国特色、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著名的《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这四大民间传说。其中,牛郎织女传说在全国各地乃至东南亚广为流传,沂源县应是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地。
  牛郎织女的传说始于《诗经?小雅?大东》:“跂(qi)彼织女”、“睆(huan)彼牵牛”的记载。晋代宗怀的《荆楚岁时记》里,说织女是天帝的外孙女,七月七日夜晚与牵牛在银河相会,为牛郎织女的恋爱故事勾勒出一个鲜明的轮廓。南北朝时,任眆在《述异记》中记载:“大河之东,有美丽女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纴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这大概算是牛郎织女故事最早的雏形了。
  据有关专家考证,《诗经》中周王朝的“大东”所描述的地理位置,横跨今山东临淄、曲阜一带,而位于沂河上游的沂源县正介于临淄和曲阜之间,在地理位置上是“大东”的核心地区。今天的沂源县燕崖乡大贤山上的织女洞及与之隔河相望的牛郎庙,是一处与牛郎织女传说故事最为吻合的地方。其最初的修建时间可追溯到中国的唐代,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处以牛郎织女传说为题材的古建筑遗址,在国内同类资源中具有垄断性。沂源牛郎织女传说故事可上溯到西周时期,较全国其它地区和东南亚早许多年代。
  十、沂源牛郎织女传说可能是西方情人节的源头
  七夕 在中国众多的节日中,“七夕节”形成得很早。这一节日萌芽于先秦时期,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后,到汉代终于定型为一大节日。时间是每年阴历的七月初七,民间称“七夕节”、“乞巧节”等。从文献记载看,“七夕节”的最初形成可能和人们识别并掌握天象知识有关,古人为了解释天象,又生发出优美动人的牛郎织女传说。
  相传,牛郎织女相爱后,织女在人间与牛郎成了家,心灵手巧的织女靠织布维持生计,她又带动沂源当地百姓养蚕织布,她们织出了又光又亮的绸缎,织出的绸缎通过周村旱码头,踏上了古代陆上商贸通道--古“丝绸之路”,最后卖到了欧洲。伴随着美丽绸缎销售到欧洲,牛郎织女传说也流传到欧洲及古“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欧洲(西方)爱情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方情人节是每年的2月14日,我们也可以这样解释:2代表俩,14是两个7的和即双七,恰好与我们农历七月七日的“七夕节”吻合。
  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林一苇博士考证:中国沂源七夕节始于公元前206年的汉代,而西方情人节始于公元270年,相差500余年,这种文化传播是很有可能的。
2、孟姜女

   孟姜女的传说起源于《左传》杞梁妻拒绝齐侯郊吊,遵守礼法的记载,后来加上《檀弓》的“齐庄公袭莒于夺(隧),杞良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是故事的雏型。汉·刘向《列女传》(四)记:“齐杞梁殖战死,其妻哭于城下,十日而城崩。”又唐(佚名)《琱玉集》记“秦时有燕人杞良,娶孟超女仲姿为妻,因良被筑长城官吏所击杀,仲姿哭长城下,城即崩倒。”可知这个传说在唐代已盛行,但孟仲姿和杞良,在传说中已改名为孟姜女和范喜良。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可说是家喻户晓。后人为了纪念她,便修了贞女祠,俗称孟姜女庙。这座贞女祠,坐落在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城东6.5公里处的望夫石村北凤凰山小丘陵之巅。1956年,被公布为河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广阔的齐鲁腹地淄博也出现了孟姜女之说。国家文化部门专家认为“孟《孟姜女的传说》小人书姜女哭长城”的发生地是山东省淄博市,于是就让山东省艺术馆的王丕琢副馆长通知淄博市申报“孟姜女哭长城”发生地。因为当时的时间比较紧,淄博市文化局就委托博山区文化局具体负责组织材料,但后来,博山的材料拿到省里、国家进行鉴定的时候,很多专家都不认可。省文化部门就建议让淄博市文化局具体负责组织材料,淄博市文化局就将申报工作承接下来。因此,在申报的时候,就将“孟姜女哭长城”的发生地定在了山东省淄博市。 这位负责人说,根据文化部公示的材料是山东省淄博市,而不是博山区源泉镇北。“我们在申报孟姜女传说、聊斋俚曲、五音戏、蹴鞠四项的时候,报的都是山东省淄博市,其中,仅蹴鞠一项是起源于临淄区,其他三项还没有确定属于哪个区县,而且,国家也尚未对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定论,只是公示完毕而已。”
  淄博市文化局这名负责人介绍,有关专家经过论证,认为“孟姜女哭长城”的地点应该是在齐国故城,也就是现在的临淄区,而不是齐长城。根据《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载,孟姜女的丈夫杞梁葬在临淄城东郎家庄,而临淄境内也有淄河,它就位于杞梁墓地的不远处,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孟姜女不可能到50公里以外的淄川、博山去哭长城,投河自尽。
  孟姜女庙 淄川——发现刻有孟姜女史料的石碑
  据淄川区文化旅游局负责人介绍,《鲁中晨报》报道的“孟姜女哭长城”发生地一事,在淄川区引起强烈反响,市民纷纷向淄川区文化旅游局提供“孟姜女哭长城”的相关史料。“有个市民反映,在淄川区淄河镇城子村有一个明朝万历年间的石碑,上面刻有‘孟姜女哭长城’的相关记载。”这名负责人认为,淄川区有大量的史料证明“孟姜女哭长城”的地点是在今城子村以东的三泰山、梦泉劈山一带,目前,他们正在翻阅史料和记载,找出能够证明“孟姜女哭长城”的地点位于淄川区的更多证据。
3、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祝事之发源,见诸文字者,以南北朝时郭茂倩所作《乐府诗集》中的《华山畿》为最早者,世人也多认同此观点。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四章在介绍南北朝民歌时,《梁山伯与祝英台》民间剪纸曾引用《华山畿》,以为“表现坚贞不渝的爱情”。其文如下,“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不过,袁将故事发生之地,定为江南水乡。此时,梁祝故事尚处于萌芽状态,但其主干已具,尚欠骨肉。
  唐初梁载言著书《四番志》,也曾谈到过“梁祝”事,并解释说:“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似乎说,梁祝果有其人,其事也广为传诵。但语焉不详,对梁祝故事的丰富没有太多贡献。
  到晚唐时,文人张读作《宣室志》,对这个故事进一步丰富发展,使之成为一篇具有传奇色彩的男女爱情小说。可以说,现在人们看到的梁祝,在那个时候基本上已经成型了。《宣室志》所记全文如下,“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贸阝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有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应该说,是张读将梁祝从《华山畿》的只言片语中给拯救了出来,如果没有他,也许人们就看不到今天的梁祝了。但这个时候的梁祝及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东西是什么呢?爱情有之,孝道有之,仁义有之,节烈有之……这些都是当时人们价值观、人生观的体现。也是故事得以传承的基本要旨,即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可以作为官方道德宣教、风物教化的范本来推广。
  到宋元时,话本的出现和戏剧的诞生,使梁祝故事以更多的民间形态出现在人们面前。由于文人的杜撰和发挥,梁祝故事的内容也进一步扩大,夹杂了太多的“理学概念”,反而让人觉得有点似是而非。好在其主干,依旧承袭了张读《宣室志》的精髓。从现在来看,更多文人参与创作梁祝故事,对它的传承有相当程度的积极作用。南宋张津在《四明图经》,还对张读《宣室志》中所说的“义妇冢”进行了考证,说“‘义妇冢’即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县西十里接待寺之后,有庙存焉。”这里的县指的是会稽县。
  《梁山伯与祝英台》小人书 至明清时,更多的文人墨客投入到梁祝故事的创作和考证。例如,明代《三言两拍》的作者冯梦龙就在《情史类略》考证说:“梁山伯、祝英台皆东晋人。梁家会稽,祝家上虞,尝同学。祝先归,梁后过上虞访之,始知为女。归乃告父母,欲娶之,而祝已许马氏子矣。梁怅然若有所失。后三年,梁为鄞令,病且死,遗言葬清道山下。又明年,祝适马氏,过其处,风涛大作,舟不能进。祝乃造梁冢,失声哀恸。忽地裂,祝投而死。马氏闻其事于朝,丞相谢安请封为义妇。和帝(502年)时,梁复显灵异效劳,封为忠义。有事立庙于鄞云。”
  清代浙江德清的俞樾(1821--1907年)《茶香室四钞》引邵金彪《祝英台小传》云:“祝英台,小字九娘,上虞富家女,生无兄弟,才貌双绝。父母欲为择偶,曰:‘儿当出外游学,得贤士事之耳。’因易男装,改称九官,遇会稽梁山伯,遂偕至宜兴善权山之碧藓岩,筑庵读书,同居同宿三年而梁不知为女子。临别,与梁约曰:‘某月日可相访,将告父母,以妹妻君。’实则以身相许也。梁自以家贫,羞涩畏行,遂至愆期。父母以英台字马氏。后梁为鄞令。过祝家,询九官。家僮曰:‘吾家但有九娘,无九官也。’梁惊悟。以同学之谊,乞一见,英台罗扇遮面,梁祝公园出一揖而已,梁悔念成疾,卒,遗言葬清道山下。明年英台将就马氏,命舟子迂道过其处,至则风涛大作,舟遂停泊。英台乃造墓前,失声恸哭,地忽开裂,堕入茔中,绣裙绮襦,化蝶飞去。丞相谢安闻其事于朝,封为义妇。此东晋永和时(345--356年)事也……今山中杜鹃花发时,辄有蝶*不散,俗传是两人之精魂。今称大彩蝶,尚谓祝英台云。”
  也就是说,到这个时候,梁祝化蝶才真正成为梁祝故事的一部分。而这当中文人的贡献不可谓不大。也正是因为文人的参与,使梁祝故事血肉日渐长成、情感日益丰富、情节也更具戏剧性。
4、白蛇传

   《白蛇传》在中国广为流传,开始时是以口头传播,后来民间以评话、说书、弹词等多种形式出现,又逐渐演变成戏剧表演。后来又有了小说,民国之后,还有歌剧、歌仔戏、漫画等方式演绎。到了现代也有根据《白蛇传》拍成的电影,编排成的现代舞,新编的小说等。这个故事以《白蛇传》的名字出现大抵出现在清朝后期,之前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名字。
  《白蛇传》小人书 《白蛇传》不但在中国流传,在日本也有拍成的电影。《白蛇传》的传说,一说认为同印度教有关。印度教的创世,就是从两条大蛇(Nagas)搅动乳海开始。东南亚也有类似《白蛇传》的故事,元代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就记述了真腊国王有一“天宫”,夜夜登上天宫的金塔与化为女身的蛇精交合,也是人蛇交媾故事的雏形。此外,希腊神话中的拉弥亚即由蛇幻化而成。后来与青年利西乌斯(MenippusLycius)结为夫妻,结婚当天,来了个阿波罗尼乌斯(De Vita Apollonius),识破拉弥亚是蛇。
  此外,在南宋宫廷说书人的话本里,有《双鱼扇坠》的故事,其中提到白蛇与青鱼修炼成精,与许宣(而非许仙)相恋,盗官银、开药铺等情节,都与后来的《白蛇传》类似。并且在其他的文学作品里,也有类似的故事,因此,有学者认为《白蛇传》的故事有可能是中国的故事与印度的神话糅合而成的传说。
  法国汉学家儒莲曾将《白蛇传》翻译成法文。
  《白蛇传》的故事早期因为以口头相传为主,因此派生出不同的版本与细节。原来的故事有的到白素贞被镇压到雷峰塔下就结束了,有的版本有白蛇产子的情节,还有版本有后来白蛇之子得中状元,祭塔救母的皆大欢喜的结局。但这个故事的基本要素,一般认为在南宋就已经具备了。
  目前发现《白蛇传》的最早的成型故事记载于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清代初年黄图珌的《雷峰塔》(看山阁本),是最早整理的文字创作流传的戏曲,他只写到白蛇被镇压在雷峰塔下,并没有产子祭塔。后来又出现的梨园旧抄本(可能是陈嘉言父女所作,现存本曲谱已不全),是广为流传的本子,有白蛇生子的情节。戏曲《白蛇传》
  清朝乾隆年间,方成培改编了三十四出的《雷峰塔传奇》(水竹居本),共分四卷,第一卷从《初山》《收青》到《舟遇》《订盟》,第二卷是《端阳》《求草》,第三卷有《谒禅》《水门》,第四卷从《断桥》到《祭塔》收尾。《白蛇传》故事的主线纲架自此大体完成。而这出戏的本子,在乾隆南巡时被献上,因此有乾隆皇帝御览的招牌,使得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没有人不知道《白蛇传》的故事了。后来在嘉靖十一年,玉山主人又出版了中篇小说《雷峰塔奇传》。嘉靖十四年,又出现了弹词《义妖传》,至此,蛇精的故事已经完全由单纯迷惑人的妖怪变成了有情有义的女性。
  清代中期以后,《白蛇传》成为常演的戏剧,以同治年间的《菊部群英》来看,当时演出《白蛇传》是京剧、昆曲杂糅的,但是还是以昆曲为主,同时可以看出,《白蛇传》中祭塔的情节产生的时代较晚。
  现代,有根据《白蛇传》拍成的台湾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基本是按照已经形成的故事再加的一些内容。此外,还有香港女作家李碧华的小说《青蛇》亦是根据白蛇传创作的,而后经香港著名导演徐克拍摄后搬上银幕。台湾明华园戏剧团的白蛇传歌仔戏露天表演,常在端午节前后演出,故事内容无较大的改编,但在舞台设计上与传统戏剧表现的设计,有许多突破,其中水淹金山寺的桥段更出动消防队的洒水车,还有吊纲丝的设计,制造出白蛇与青蛇腾云架雾的感觉。另外,本作也被日本东映动画改编成同名动画电影《白蛇传》(1958年上映),是日本史上第一部彩色长篇动画电影,堪称日本动画史上的里程碑(值得注意的是本作中按照了原本故事的设定——小青是青鱼而不是青蛇)。
  这个故事经过了近千年的演变,除了故事情节不断丰富外,人物性格也在逐渐的演变
[编辑本段]其他版本:
  另一种说法是:
  《梁山伯与祝英台》
  《白蛇传》
  《柳毅传书》
  《董永与七仙女》
  柳毅传书,也作柳毅奇缘,起源于唐代高宗年间由李朝威所著的传奇小说《柳毅传》。《柳毅传》
  故事讲述湖北人柳毅在前往长安赴考途中,在泾阳遇到一位女子在冰天雪地中牧羊。多次打听之下,才知道原来对方乃是洞庭湖的龙宫三公主,远嫁给泾水龙王十太子。可惜小龙王生性风流,娶妻之後不单没有洞过房,连碰也没有碰过她。三公主独守空房之馀,又被翁姑欺凌,带负责降雨降雪的羊群到江边放牧。周遭水族禽鸟慑於龙王声威,都不敢为三公主传书回家求救。柳毅义愤填膺,答应放弃科举的机会返回家乡送信。
  柳毅回到洞庭湖畔,为三公主送信往龙宫。但洞庭君碍於与泾阳君的多代姻缘,想息事宁人,洞庭君的弟弟钱塘君则大表气愤,并带同水军前往解救三公主,并杀了泾水十太子。三公主回宫後,为柳毅奉酒答谢。钱塘君见二人眉目传情,欲撮合二人。但柳毅碍於没有媒人作中介,以及介怀自己间接杀了三公主的丈夫,所以拒绝了婚事。
  柳毅回到地面之後,经常望湖兴叹;而三公主亦对柳毅日夜挂念。双方家长为了子女的前途而大然思量。柳毅的母亲决意为柳毅寻找媳妇;而钱塘君由於错手杀了三公主的丈夫而梗梗於怀,决意化身为媒婆前往柳家说媒。二人於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董永与七仙女,民间广为流传的古代爱情传说。
  《董永与七仙女》邮票传说讲述的是董永(传说董永是湖北孝感县人,又传是山东滨州博兴县人)卖身葬父,天庭的七仙女被其孝行感动,于是私自下凡与其结为夫妻。七仙女一夜之间织了十匹锦布,帮助董永偿债赎身,奴期从三年减至一百天。奴役期满后,夫妻双双把家还,以为可以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时候玉帝却下令七仙女返回天庭,为了董永,七仙女只好忍痛与丈夫诀别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47664.html

更多阅读

浅谈中国四大民间传说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浅谈边城悲剧色彩

浅谈中国四大民间传说爱情悲剧的必然性[摘 要]《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四个传说流传了四对有情人的爱情悲剧。现在,究其原因,我们控诉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封建统治者。其实不然,放

孟姜女《十二月花名》 春调十二月花名曲谱

《孟姜女》是一首江苏民歌,在长江中下游江南流传很广,又名《十二月花名》、《孟姜女哭长城》等。歌曲叙述了秦始皇筑长城时一对新婚夫妻生死离别的故事。相传,坚贞的孟姜女为被逼去筑长城的丈夫范杞良千里送寒衣,历尽艰辛,在路经苏州浒墅

转载 婆罗门女救母的故事上 二郎神劈山救母的故事

原文地址:婆罗门女救母的故事(上)作者:净土义工-滕建波 “又于过去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时世有佛,号曰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彼佛寿命四百千万亿阿僧祇劫。像法之中,有一婆罗门女,宿福深厚,众所钦敬,行住坐卧,诸天卫护。其母信邪,常轻三宝。是时圣女广说

中国四大民间传说---邮票欣赏 中国四大民间传说

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董永和七仙女》邮票欣赏2|分类:邮票收藏|标签:邮票文化|在我国古代众多的文学名著中,除了有史书记载的古典文学作品外,像前面我跟大家介绍过的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系列,还有一类就是民间广为流传的神话传说,它不仅数量众

山海关孟姜女庙里的一幅楹联 山海关孟姜女庙对联

标签: 闻名遐迩山海关孟姜女庙楹联寻幽访胜旅游分类: 对联谜语孟姜女庙又名“贞女祠”,坐落于山海关城东门外6.5公里的望夫石村凤凰山上。面临渤海,背靠燕山,传说孟姜女跳海后,海里立刻出现两块礁石,低的是坟,高的是碑,不管潮水如何涨落,两块

声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为网友屋顶数星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