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年04月15日 04:12:59分享人:矫情小男人来源:互联网31
|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清代书画家、政治家。山东省高密县逄戈庄人(原属诸城),祖籍江苏徐州丰县。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刘统勋子。官至内阁大学士,为官清廉,有乃父刘统勋之风。刘墉是乾隆十六年的进士,做过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刘墉的传世书法作品以行书为多。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卒于京。谥文清。
刘墉书法在乾隆之际,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刘墉并享书法声誉。当时人们称翁、梁、王、刘“四大家”。其书法艺术成就,当推刘墉最高。亦有以来其与翁方纲、成亲王永瑆、铁保并称“翁刘成铁”。包世臣《艺舟双楫》称:“文清少习香光,壮迁坡志,七十以后潜心北朝碑版 ,虽精力已衰,未能深造,然意兴学识,超然尘外。”近人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称“石庵亦出董(其昌),然大厚思沉,筋摇脉聚,近世行草作浑厚一路,未有能出石庵之范围者,吾故谓石庵集帖学之成也。流传书迹较多。著有《石庵诗集》,刻有《清爱堂帖》。《小楷册》,书于嘉庆元年(1796)。纸本墨迹。凡24行,共360字。各页均纵11.8厘米,横6.9厘米。故宫博物院藏。刘墉的书法,初看圆润软滑,若团团棉花,细审则骨络分明,内含刚劲。刘墉精于小楷,其特色由此件作品可窥一斑。他书的蝇头小楷具有擘窠大字的恢宏气象,结体丝毫不令人觉得拘紧,点画洁净讲究。尤其粗重与纤细交织在一起,加之偶尔揉入行草笔意,使得整个作品在规模的大效果中不乏生动活泼的情趣,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后世人们称许他的小楷不仅有钟繇、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的法度,还深得魏、晋小楷风致,实不为过。
行书手札1 广西桂林图书馆藏 释文:要写之纸收写。家信接到。猫二个,一个头上黑花,一个所谓黄梨猫耶,并送一牡一牝,卷一,又扇一柄,交卜先生处。明日弟在城,后日赴园。并闻兄处鸡黄之面甚佳,弟之切面者欲得一见而学之,祈惠少许作样也。五哥览。
行书手札2 广西桂林图书馆藏 释文:字问十三弟安好!五月间接手书,欣悉起居安善为慰,承惠食物,多而且美,容面谢。兄今年生日,谢却祝仪等物,乃五兄,专差到银六百两,并衣料等物。兄将银受留,而衣料着来人带回。却之虽属不恭,典当殊为可惜。此意未知能达否?再报示既筠谷弟览。 十一兄 墉寄 十二月三日申刻
刘墉《题东井澄池砚》诗笺
刘墉《楷书诗笺》
刘墉《冷金笺》 纵129.4厘米,横62.6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刘墉《行書杜詩》 卷 紙本 18.5X 132 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為劉墉書寫杜甫詩句之手卷,書於水紅色、鉤金花的紙張上,十分別緻。起始的一首詩題名為「縛雞行」,敘述小僕綁著雞要到市中去賣,引起了詩人對人、雞、蟲三者間的一些感概,內容頗有意趣。至於在書法方面,圓潤婉轉的字體,看似柔軟無骨,實際上卻是將勁道隱藏於豐厚的外貌中,相當的內斂,前人評論劉墉的書法為棉裡裹針,應即此意了。
刘墉《行书米芾诗帖》
刘墉《论书句轴》
刘墉《行草書莊子繕性篇》
刘墉《行书山谷水仙诗》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纵 114 公分 横 51 公分 读诗写字,刘墉始终引为乐事,因为好诗百读不厌,如果再用毛笔写下来,自己印象深刻,还又可以锻链书法。或许正因为如此,有时候刘墉的诗课和书课是分不开的。这件立轴是诗书两课,录写黄庭坚水仙诗,原诗共有八句:「淩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刘墉很喜欢这首诗,他佩服黄庭坚最后一句学杜甫学得真好,比陈后山学得好。刘墉自己也会作诗,读到好诗的时候,那种快乐是别人难以体会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黄庭坚这首好诗也间接透过刘墉的书法,和更多人一起分享。
刘墉《行草轴》 纵135.5厘米、横55厘米
刘墉《行草轴》 纵189.5厘米、横89.5厘米
刘墉《行书轴》
刘墉 行书轴 绢本 纵171.5 横50.7厘米青岛市博物馆藏 行书《容台集》中文字二则,凡四行。其书宗法晋唐,用笔洁净,结体宽舒;笔短意长,墨浓势厚。作品中透露出雍容端庄的独特风貌。
刘墉《行书陈白沙七言绝句轴》 洒金彩笺 纵175.2厘米 横63.9厘米
刘墉 小楷《入法界体性经》
刘墉 小楷诗翰
刘墉 《小真书大学》 册 纸本 纵 24.6 公分 横 32.4 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真书另外一个名称是"楷书",小真书也就是小楷书。刘墉小楷 书在当时深受肯定,甚至有人推为第一。本来楷书写来容易流于刻板,刘墉却能够写得活,没有拘谨的感觉,这得要归玏于几十年的临池功夫。他一开始学过董其昌和赵孟頫的书法,接着又学习晋人、唐人和宋人的作品,逐渐发展出自己的面貌。在公务余暇,刘墉喜欢读书,文、史、哲各方面样样都读,遇有精彩的篇章,有时书录下来,一面写一面思索,分享古人的经验和智慧。以这篇大学来说,可说是儒家修身治国的参考书,刘墉深信要把国家治理好,必须先从个人做起,因此一个字一个字写下来,发挥毛笔彷彿现代影印机的功能,要留给后代子孙参考。
刘墉《临阁帖行书》绢本 纵 169 公分 横 77.1 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刘墉的书法课是没有老师考核的,不过他从来不会忘记做功课,临写淳化阁帖便是他日常书课之一。刘墉除了书录帖文之外,有时还附记心得感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刘墉附记意见,不曾信口开河,都经过实实在在的考察。他知道淳化阁帖刻于宋太宗淳化年间,当时把前人的书法刻在木版上,墨拓之后可以化身千百,流传起来更方便。可是负责这项工作的承办人王着,粗心大意,没注意到"张三"的书法冠上了"李四"的名字。幸好后来让人发现了,陆续指出其中的错误,免得一错再错,遗误后人。这里刘墉书录阁帖第五卷智果的书法,虽然帖上注明作者是智果,其实弄错了。因此刘墉特别在书后附带一提:此非智果书法。
刘墉 临古小幅 纸本 纵 75.2 公分 横 29.2 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刘墉公务余暇,经常临写古人书法,不仅探知古人如何用笔,也和古人成为好朋友,进一步提升自己。刘墉并不是食古不化的「老古古」(LKK),从这件书法小品就可以验证。他分别临写王羲之草书、写经书法以及杨凝式、蔡襄、苏轼的书法,如果与原作来比较,可知刘墉掌握的是神韵,并没有一笔一画来翻版。在刘墉心中,这些古代书法家属于「智慧型」人物,他们的学问足够自己探索一辈子。当然刘墉并不愿意自己变成「烧录机」,只能复制现成的。他知道努力学习吸收古人的长处,是必经的过程,这世上没有天生的书法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刘墉在书法上的成就,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累积成功的。
刘墉 行楷书(第五开) 册 纸本 纵 21 公分 横 23.8 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诗文和书法的领域里,刘墉始终保持认真的态度,多方面学习,从未间断。这件小品书作,照着宋代苏轼所写的《书杜甫桤木诗》,仔细临过。刘墉不但揣摩苏轼的笔法和结字习惯,也将其中浑厚的气度掌握到了。除了苏轼之外,刘墉对宋人的书法和诗文似乎特别用心,有时作起诗来,也彷彿宋诗的格局和意境。因此当时讨论诗学的人,曾经评论刘墉的诗文比书法好。但是欣赏刘墉书法的人,却又认为他的书法在诗文之上。其实刘墉并无心以诗书名家,他晚年任官体仁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的地位,诗文书法只是政事之余的寄托。刘墉做事,不论大事小事都好好地认真去做,因此虽然不在意有多少收获,成绩却相当可观。
刘墉 行楷书(第九开) 册 纸本 纵 21 公分 横 14.6 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练习书法的人都有类似的经验,在临帖过程中,要能写得相似,有时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再进一步活用笔法,脱离原帖,写出自己的面貌。因此难免有人勤练苦功,反而形同步步跟随,依傍古人。刘墉在这方面能够掌握到重点,他知道体悟的重要,也就是从另一个角度切入书法,心领神会,不仅仅是握着毛笔不放。这开小品书作可说是现成的例子,刘墉虽然临仿五代杨凝式《韭花帖》,在落笔离合之际,逐渐浮现自己的面貌。刘墉到底前后写了多少遍,谁也不敢说,他那辛苦的一面是不容易觉察到的。苦而后有味,刘墉在其中得到的乐趣,若没有亲身体验,也不容易感受到。清朝人对刘墉的书法相当推崇,刘墉自己却未尝挂怀,也就无所谓毁誉了。
刘墉 临颜真卿送蔡明远叙行草轴 76X45.4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刘墉《行书东坡游记》 镜心 1797年作 水墨团花笺本91×178cm 这件刘墉的行草书是一件开门见山的巨作。此作作品高91厘米,宽178厘米,尺寸之大亦是目前可见的刘石庵作品中屈指可数的,且字字珠玑,精彩绝伦。细察用纸,可见此纸光洁严密、厚实匀净,并以金粉手绘团莲团菊纹。富贵雅致,极是珍奇。这件作品堪称是他的代表作。书法错落有致,肥腴中寓清刚之致,如太极高手,浑厚中寓轻灵,精气内敛,变化无穷。作品书于嘉庆丁巳年(1797年),时刘墉79岁,已抵达“人书俱老”的仙家意境,是典型的刘氏晚年风格成熟期作品。作品钤印可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著录,可断为刘墉真迹。
|
|
|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47514.html
更多阅读
1、中国古代神话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文学史的开端,是中国文学史的第一页。古代神话是远古人类借助想象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为内容的故事,反映了原始人类特有的意识形态,它通过幻想的形式,反映了那个时
刘徽刘徽(生于公元250年左右),三国后期魏国人,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也是中国古典数学理论的奠基者之一.其生卒年月、生平事迹,史书上很少记载。据有限史料推测,他是魏晋时代山东邹平人。终生未做官。他在世界数学史上,也占有杰出的地位
中国古代书信文化常识(珍藏版)【刘卿学语文】【网络综合+原创整理】书信:不见面的礼仪古人在日常生活中,以"自谦而敬人"为原则,因而要借助于各种礼仪来体现之。当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见面,只能将情感诉诸笔墨,托诸邮驿时,礼仪依然不可或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华民族精神形成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文学传统可以概括为八点,即载道、教化、救世、哀民、崇义、养性、言情、尚美。从宏观的角度考察中国古代文学传统,认识中国文学传统所表现与折射出来的民族精
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历史观漫谈作者:酒国英雄这里,首先我要说明一点。中国古代的历史哲学,主要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其内容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厘清起来十分困难。根据性质上的不同,我把它们分为两类:一是唯心主义的历史循环论,二是唯心主义的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