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姓氏与家谱爱新觉罗氏及满族八大姓、汉姓等 _枫丹白露_ 满族汉姓对照表

姓氏是不同血缘集团相互区别的符号,不同的姓氏表示着不同的家族。满族人的姓氏是其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的反映之一。在满族共同体形成时期,其姓氏是多音节的,用汉字写就是二个或二个以上汉字共同组成。满族入关后,其姓氏逐渐向单音节过渡,即与汉族单字姓氏相同,其姓氏实质上既有原多音节姓氏的内涵,又有与汉族姓氏相同的单音节的表现形式,形成了满汉兼融的姓氏文化特质。

满族的姓氏形成于氏族社会,是表示血缘关系的称谓,称之为“哈拉”。最初一个哈拉就是一个穆昆(家族)。随着人口的繁衍,原来同一哈拉穆昆内就派生多个哈拉。所以,满族逐渐形成众多的哈拉(姓氏)。

满族姓氏在《皇朝通志•氏族略》中记载了646姓,又记谱外33姓,加起来有679个姓氏之多。
满族姓氏与家谱(爱新觉罗氏及满族八大姓、汉姓等)_枫丹白露_ 满族汉姓对照表
综观多音节满族姓氏的来源,可分为三大类:

1、以地名为姓。
以所居地名为姓氏如:完颜、瓜而佳、钮钴禄、舒穆禄、宁古塔、乌苏、爱浑、萨哈拉察等等。

2、借用汉族姓氏。
在满族六百余姓氏中,有马佳、佟佳、黄佳、齐佳、董佳、杨佳、鲍佳、方佳、姚佳等等。光看头一个字,其与汉族姓氏多么相似,来源于汉姓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考虑“佳”“家”同音,则变成马家、佟家、黄家、齐家、董家、杨家……,这些满族姓氏借用了汉族姓氏是无疑的了。

3、随意取姓。
形成满族共同体的某些血缘集团取姓氏时,有很大的随意性。例如:
西林(觉罗)——精快之兵
阿哈(觉罗)——奴仆
额尔吉——俘虏
多尔衮——獾子
叶赫——盔顶托子、白麻
图门——万
布希——无毛鹿皮
……
总之,满族的姓氏有着自己的民族特点,后来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逐渐改变了原来的多音节姓氏,而冠以汉字姓氏,皆为单音字。

例如著名的满族八大姓:佟佳氏、瓜尔佳氏、马佳氏、索绰罗氏、齐佳氏、富察氏、纳喇氏、钮钴禄氏。改成汉字姓为:佟、关、马、索、齐、富、那、郎。

满族多音节姓氏逐渐改为单音节汉字姓氏,一般是根据其多音节中第一音节汉字谐音的形式出现,但也有是取其原多音节姓氏的满文字义为单音节姓氏,如:爱新觉罗——金;图门——万;宁其古——刘(六)等。

后氏族繁衍,分支渐多,或取不同汉姓间或有之。如清末民初,爱新觉罗氏嗣分衍,所取汉姓由少及多,主要有:金、肇、赵、罗、艾、德、洪、依、海等。
满族人的命名,在其入关前,有着强烈的随意性,一切事物都有可能成为人的名字,信手拈来毫不考虑。如:
多铎——胎。努尔哈赤十五子。
阿敏——后鞍桥。舒尔哈齐长子。
费扬古——最小的儿子。
岳托——呆痴。代善长子。
似此等等,在满族人名中俯拾即是。但入关后,满族人取名字渐习汉俗。其取名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辈分规范化。如康熙之子以“允”字始;雍正之子以“弘”字始等。
2、注重字义。这方面例子极多。
3、以数字为名。如:四十一(多铎六世孙)、六十八(阿拜五世孙)。
4、崇佛 取名。如:普照、铁保、观音布等。

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家族的谱书即是一个家族的历史。国史难以巨细无遗,家史则能细致入微,正可国史、地方志的不足。因此,家谱同史、志一样,有一定的“资治、存史、教化”的作用。

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之前,女真人的社会活动基本单位是“穆昆”氏族组织。到了努尔哈赤时,开始逐步以牛录代替“穆昆”,成为社会的基层组织。清八旗制度确定后,原来的哈拉穆昆组织迅速分化,被固山牛录(八旗组织)所代替。因在清朝八旗制度中人丁身份地位、官职的承袭,都需要宗谱作凭证,所以记录家族血缘关系的谱书显得尤为重要。

在清代满族几乎家家修谱,是满族家谱的鼎盛时期。满族修谱曾出现四次高潮。第一次是在康乾盛世,这正是国家安定、经济腾飞、人民安居乐业的反映。第二次是在嘉庆年间,当国内战乱平静时,人们盼望大清王朝的中兴,因而修家谱又出现高潮。第三次修谱高潮出现在清晚期光绪年间,人们的心理与第二次相同。第四次高潮是在“***”事变之后,日本侵略者鼓吹满蒙自治,建立傀儡政权时期形成的。现在,新修谱书已成风气,许多满族人家用家谱记载家族历史,并用家谱对青少年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

一般满族家谱,分为两种。一种为编撰成册的称为谱书。一种为只记宗族中本支世系或本始祖下的几支后裔的名单称谱单及专用于春节期间祭祀的宗谱单。满族谱单,一般是写在高丽纸上的,或是写在白细布上的,还有写在牛皮上的。较多的一种折子式的家谱叫谱折。谱书记载的内容较为丰富,一般有如下内容:
1、谱序;2、宗派;3、世系源流;4、家法家规;5、祭祀规则;6、文牍(遗嘱、契约)等;7、人物传;8、大事记;9、图谱;10、谱注等。

谱书中的宗派篇,即行辈排字歌,俗称“范”字,是谱书的主要内容之一,有8字、10字、20字、28字句,成诗体,是同族男性成员取名的依据。爱新觉罗皇室至康熙朝始仿汉族宗谱定拟字辈制度。玄烨共35皇子,前后换过“承”、“保”、“长”。这一现象,反映了满汉两种文化交融时期,人们兼而采之,难做取舍的心态。康熙二十年后,玄烨才按“胤”排辈,为皇子命名。以后分别为: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

图谱和谱注是谱书的主要内容。图谱即世系,亦即世派。用于区别世系,所以只列男性姓名。谱注即世表、年谱,亦以男性为中心。女子入谱不占独立一格,只能在其父母名下书写名字,适于某家。

研究满族家谱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满族家谱是研究满族历史的重要资料,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它是研究人口学、社会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宗族制度、地方史的珍贵资料。它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这是因为家谱主要记述某一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迁移和婚姻情况,家庭成员在科举、宫封名溢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及家族的管理、教化族众而制定的族规、族法等。因此,家谱是一种能真实反映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的载籍。

旗营中的姓氏与家谱
姓氏,满语称之为“哈拉”,清代是满族鼎盛时期,所以,姓氏也是最多的一个时期。满族姓氏主要来自部落、居住地及金代女真旧姓,清廷入关后,一部分的满族人将满姓改为了汉姓,多是在原满语言的首字上作文章,首字音如董鄂氏,汉语即为董;乌雅氏,汉姓为乌或吴;那木都鲁氏,汉姓为那或南。

清代除满洲八旗有自己的老姓别,许多少数民族编入旗籍后,如南方的苗、瑶、壮,北方的锡伯、朝鲜、蒙古等族也把自己民族的姓融进了满姓之中。

满族最早的姓氏我们称之为“老姓”,多是由部落构成,逐渐形成本族支别,一姓之辈数最大的称为“老祖”,但“老祖”辈大并不一定岁数就大。至于姓氏到了每一小支、每一家,这个姓氏就发生了变化,方园百里都是这一个姓,所以,这个部落的家家户户便不在自己名前冠以姓氏,反正都是一个始祖,一个姓氏。于是便出现了人们提到的满人指名为姓的问题。“一辈一姓,辈辈有姓”的流法也开始应运而生。其实若问他们老姓,他们也会知道的。满族老姓有多少、说法不一,多以679个基准。如赫舍里、撒克达、尼玛、纽祜禄、觉尔查、马佳、伊尔根、喜塔拉、舒穆禄、辉发、纳兰、布尼。

在同宗面前,老姓舍在一边,那么名子的第一字,往往就成了下一辈人在同宗中的新姓,如荣、多、闪、德、禄、修、顺等,但绝对是吉祥喜庆之字,否则满族老人也不会给后代取一个不吉利的名字,这一点与汉族人为孩子取名叫“狗剩”“小臭”“狗娃”“骚子”等好养活的民俗名称不同。试想,永祥、富祥、德宝、琦善、代善、寿山、荣禄、裕禄这些名字多高雅啊!
  
满族人原没有字、号、台甫等有进一步解释自已身世、爱好、才能的符号。进关以后,官场之风也吹入了满族的姓氏之中,一些文化人会主动送上为您准备的字、号、使您听着舒服,于是满族姓名中又吸收了许多汉族中的文化。比如,先人老姓富察,名玉山。在一般称呼时则姓玉名山,于是有友送字曰“宝石”,美名其曰,玉山必有宝石,两者相得,一生无穷。遂索银十两,先人听了,十分高兴,赶快给人钱,与坐同仁听了,齐呼请客。等到过了10年,家里穷的只能当东西了。
  
旗营里的名字以“子”为多,如顺子、德子、“六子”、“福子”等,等到长大了,“子”字就变成了“格”,有些“哥”的意思。
  
提到旗营中的姓氏,必然涉及到家谱,满族最初并无家谱,进关以后,受到汉族文化习俗的影响,为了表明自己家世的高贵和渊源,为了宏扬祖先和启迪后人,也采取了了“明世系,列支派,定尊卑,正人论”的系统整理家世的方法——续家谱。
  
旗营里立家谱多是从京城里带来的。笔者见过的多为康熙年间后期立的。真正在健锐营的家谱多是续,由于健锐营二扫金川,声誉大增,为祖上争光辉,为后人立样板,立表率,继家谱当仁不让,于是健锐营内续家谱风气大盛,甚至重视家谱程度超出了汉族。
  
旗营续家谱一般选择龙年或虎年,有钱的、富余的家庭所续的家谱为谱书,贫困的家庭则多为谱单。
  
比较完整的满旗家谱中应有以下几项内容:谱序、族源、世系表、移驻、家训、恩绩录、官绩表、祠宇、墓图、先世考、轶文、先人遗著名篇、列传等。而谱单则为图表式家谱则很简单,多用柔软、耐折的宣纸、高丽纸甚至是用黄绸、白布,其目的就是易于保存,易于收藏并经常请出祭祖。
  
每逢祭日,旗营中属于同一支的家族便将家谱从祖宗匣中请出来放在供桌上,全家族人前后跪拜,以示不忘祖宗恩德,孝敬祖宗,祈求祖宗保佑。据老人讲,祭祖对孩子们也是教育,现将与笔者家庭有联系的旗营中姓氏记于后:
  
圆明园护军营:正黄屠家、镶白李家、镶红索家、傅家、镶黄马家、正红李家。
  
外火器营:镶白赵家、正白赵家、镶黄金家、常家。
  
健锐营:正黄南营屠家、傅家、董家,北小营宁家、佟家,镶黄旗西营金家、赵家、傅家,正红关家、镶红关家、镶黄驻防李家、驻普安殿董家等镶白白家、正白舒家。此外,旗营里的吴扎拉(吴)、额尔克、勃(鄂),郭罗罗(郭),舒舒(舒),温都尔(温、文、闻),杨吉尔(杨),董鄂(董、佟、席)也有远亲关系。
  
现将笔者记录下的家庭也系列于后:
何姓家系(正白旗赫舍里家);
李姓家系(镶黄驻防李佳氏);
屠姓家系(正黄旗南营图克色里氏);
董姓家系(正黄旗普安殿董鄂氏);
白姓家系(镶红旗北营巴雅拉家);

何姓家系:
何姓原为金代女真姓氏,为满族八大老姓之一:关(瓜尔佳)、马(费莫)、富、傅(富察)、那(那拉)、郎(钮祜禄)、赫、何(赫舍里)、索(索绰罗)、佟(佟佳)。有的学者认为有赵(伊尔根)姓。赫舍里原为河名,因其住而得姓,《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有记。
何姓居正白旗,本谱因为后续,始祖为何广瑞,下有何桂元、何存溥、何其巩、何满川、何清华等数辈。
此外,尚有赫舍里一支从京城拨往辽宁凤城。
何氏(赫舍里)家庭简述如下:
何广瑞生四子一女,子桂祥、桂和、桂元、桂昌。第三辈为存溥、存善、存续、伟仪、存斌。第四辈人数最多,有其教、其振、其正、其英、其庸、其莹、其珣、其慎、其良、其显、其祥、其巩、其贤、其纲等14兄妹。第五辈应为“宗”字,有宗生、满汉、满川、满莹、宗仁、宗义、宗礼、宗智、宗信、宗陆等,女辈有瑞珍、瑞瑛、瑞琛、瑞琪、瑞琬、瑞琼等。
第六辈所联系上的仅有清华、或梅、思葳、思蕃、思敬、铁生、福生、玉华、和平、泮生、健生、宁生、祥生、燕生、芸生、获生等十余人。
 
李系家系:
李姓始祖世居长白山的北麓安士瓜尔佳城,后迁入盛京锦州府广宁县二十里堡,1644年随龙入关,老姓有李佳氏、瓜尔佳氏,居镶黄旗。本谱为李佳氏后裔,同治年驻守湖北荆州防卫。
谱系自始祖勒额起至守字辈止,十二代。
李氏宗至七世始,以汉字李为姓并列“成”字辈,有会成、兴成、安成、恩成、喜成、东成。八世祖为“发”字辈,有发魁、俊发、有发、重发、忠发、桂发、锦发。九世以“文”字,有文琳、文炳、文焕、文耀、文辉、文奎、文炜。十世祖为“定”字,定丰,定济、定颐、定开、定恒、定象、定谦、定萃。十一世为“安”字,有安格、安权、安恒、安朴、安椿、安模、安桢、安栋、安棣、安株、安彬。十二世为“守”字,有守宁、守东、守昌、守明、守晶、守懿、守穆、守彦、守彤、守雍、守或等人。其中九辈文焕为己亥举人,庚辰三甲进士、任四川叙州知府。

屠氏家系:
屠系为满洲老氏古姓之一,老姓为图克色里氏,后又分出图木尔齐氏。现在许多满族的屠姓、涂姓、多姓和少数佟姓多数于此支。
笔者所记述的正黄旗南营的屠家虽在正黄旗营中为官,实则为蒙古族。谱记五代如后:
佐领屠忠孝生四子一女,为屠永旺、永盛、永福、汉林,女儿嫁与同旗耿家。第三代有屠世昌、世良、世刚、世琪、世芳、振武及屠淑芳、屠淑媛等姐妹。第四代有屠大宝、屠二宝、秀丁、秀玲、秀珍、佑钵、秀琴、佑珊、福海、福顺、兰英、福泉、佑水等兄弟姐妹。最小辈有屠燕、屠宁、屠冬云、屠玲等人。
  
董鄂氏家系:
正黄董家原在正黄旗南北二营居住,民国期间曾一度为香山静宜园芙蓉馆馆主,天津金城银行周作民看守房屋,谱主董启禄以下有寿谦、贵谦、福谦三子,再下有董振钰、振钵、静宜、静白等兄弟四人,这四人均为香山慈幼院的学生。再下有董思源、伟源、晓源及董蕊、董荣、董菁、董龙、董勇、董雪、董婷等两辈人。
董家的老姓为董鄂氏。正黄旗南营著名学者席振瀛、席长庚也为董鄂氏一族,其上辈席保叔、席桂森正是与董家“谦”字辈的人。解放后董振钰一支迁西安,董振钵一支迁甘肃兰州,董振宜迁天津,董振白迁至山东威海。
  
白氏家系:
镶红旗白氏家族大致两自个家系,一是蒙古族王爷的公主与明代居庸关守军白尚德后裔联姻的后代,另一家系为清室巴雅拉觉罗的后代。
白尚德又名白应和,其后在因在明末据守居庸关,阻止蒙八旗进京,蒙军久攻不下,双方互峙。多尔衮进京后,蒙军王爷念守将白鉴忠诚,用联姻的方式,将自己的两位公主嫁给了居庸关守军白鉴的两个公子。此后,白氏多在蒙八旗旗下,其后人驻守京东通州和京西香山等地。此白氏家系按世、仁、广、仲、迪、国、文、学、汉、标、景、坦等金木水火土偏旁排辈。
巴雅拉氏一支按胤、弘、永、锦、载、溥、毓、恒、启、焘、 、增、祺排辈。因其始祖巴雅拉是清显祖塔克什第五子,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五弟。后因其子巩阿岱“不卖心效力,藐视君上”于顺治九年黜宗室,子孙黜为庶人。康熙五十二年附入“玉牒之末”。清末,满人纷纷改姓,巴与白谐音,故巴雅拉觉罗汉姓为白。镶红旗和正白旗营外的白家即为此支。
其家系如下:一世巴雅拉,二世锡珊,三世伊图,巴哈喇。四世萨保柱、昌兴、玛世塔。五世官德、德宝,六世巴克唐阿、巴明阿,巴扬阿、德胜、德福、德麟、德祥。七世巴岱、巴忠、巴庆、兴桂、兴普、兴常、兴亮、兴贵、兴禄。八世僧额布,九世巴四十六、巴布额、巴明颜。十世白克敦、白克敏、白颐敦。十一世白大禄、白二禄、白三禄。十二世白永龙、白永金、白永品、白永凯、白永玉、白永富、白永兰、白吉升、白玉升、白永贵。十三世有白兆俊、白兆良、白哑姑、白淑敏、白云章。十四世有白立文、白立新、白立冬、白立方。十五世有白玉山、白玉梁、白静、白雪。
  
在上述家系,绝无满汉之间“过枝子”之嫌,由于满洲八旗先人随龙入关立下战功,使大清进入中原。所以,取得俸禄,居住条件高于汉人。但营子里也有极少数人性极贪,于是与营外汉人联系,使出了过枝子手段。

过枝子:汉族称为“过继儿子”。普通人家是因无儿而抱养或由兄弟之子过继于自己名下继续香火。但满汉之间过枝子则不是,其目的是去为得以钱粮为目的。如满洲旗人家庭某氏,家中本有亲生儿子,后经中介人说和,举荐营外汉人家子弟,认为义子。入门后,实行改姓与亲生儿子同辈排列得名,如自己亲生儿子叫德瑞,那么这位过继之子(过枝子)即可得名德俊。尽管比较起来过继儿子比亲生儿子岁数还大,过继儿子也得算作弟弟,这样便于呈报,以用满族后人而挑取钱粮。如再要往上提,则需要拍本旗领催,冒名顶替做假账了。只要手续办好(俗称钱粮缺),每月关饷,每季领粮,“过技子”与义父、义母实行“见面分一半”的合同。这样,两家各有所图,如果“过枝子”每次获马甲前锋钱粮三两,“过枝子”自己留一两五作为自己的报酬,剩下的交给义父、义母。至于季米,也同样对半分成,以后“过枝子”再有提拔,粮银增多,也须履行前面约定,不得借口反悔,只有义父、义母逝世后,此项银两才能由“过枝子”独吞,“过枝子”风盛于清代中叶,到清末光绪年间“过枝子”之风已弱。反之,辛亥之后,大批的满人为了生命,纷纷改写汉姓,二者相比,天上地下。

满族家谱的价值
满族家谱是颇为珍贵的满族历史资料和文化遗产,对研究满族的族源、祖居地、迁徙、家庭、人口、风俗、婚育、丧葬、伦理、土地、祭祀、姓氏、人名、语言、文字等等诸多方面是非常宝贵的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

谱书都有谱序,这是所有谱书的相同之处。一篇短短的字数不多的谱序却为后世存留了许多历史资料。《福陵觉尔察氏谱书》的谱序中写道:觉尔察氏自始祖索尔火于明朝中期迁徙至长白山觉尔察地方,因此以地名为姓氏,姓觉尔察氏。顺治元年除留下看守福陵的人员外,其余人口皆从龙人关。《伊尔根觉罗氏谱书》的谱序内写道:伊尔根觉罗氏汉姓为赵,由长白山迁来,原是京旗,后拨守永陵。在谱序中虽然只有为数不多的字数,却让后世知道了他们的祖居地、姓氏的由来、汉姓是什么、迁徙的时间和地点等等,对于研究族源、姓氏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史料。

在谱书中一般都有辈次的记载,使家族辈次井然有序不乱。例如,《福陵觉尔察氏谱书》内所记的辈次是:庆文连德广;国恩荣世绵;吉祥常富贵;福寿永双全。《永陵喜他拉氏谱书》内的辈次是:宝德毓英魁;永成盛世书;隆文多富贵;福寿庆双余。谱书中的这些辈次是研究满族人的名字由杂乱无章到规范化这一过程必不可少的依据。

谱书中的世系部分是研究家庭结构、人口及满族人名变化的极有用的史料。

谱书中所记的祭祖、祭祀、节日、婚育、丧葬等等,是研究满族民间风俗不可多得的依据。
总之,满族家谱是极有价值的珍贵的民族历史史料。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47406.html

更多阅读

谈八旗与爱新觉罗 爱新觉罗酒价格与图片

谈八旗与爱新觉罗我是满族人,老姓爱新觉罗。有时与朋友聊天,当听到我姓爱新觉罗时,很多人会说,你是皇族,是正黄旗吧。当我说,我家不是正黄旗,而是镶红旗时,朋友往往甚是怀疑,好像我这个爱新觉罗一定有问题。在他们看来,爱新觉罗是皇族,必须是

爱新觉罗•弘历与“君不可一日无茶”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爱新觉罗·弘历与“君不可一日无茶”爱新觉罗·弘历(公元1711-1799年),即清高宗纯皇帝,年号乾隆,为清代入关后的第四任皇帝,终年88岁。他对品茶鉴水尤为嗜好,在位期间,曾六次南巡,得有机会饱尝各地名茶、美泉,并写下了不少咏茶诗篇,如《观采茶

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爱新觉罗.弘历

序唐宋诗醇 [清]爱新觉罗弘历    序  文有唐宋大家之目。而诗无称焉者。宋之文足可以匹唐。而诗则实不足以匹唐也。既不足以匹。而必为是选者。则以唐宋文醇之例。有文醇不可无诗醇。且以见二代盛衰之大凡。示千秋风雅之正则

清王朝垮台前,爱新觉罗利益集团已丢尽了它的脸 丢尽了脸

2010-10-30 红网—潇湘晨报 曾鸣“假使当时中国的统治者不是异族的爱新觉罗王朝,而是同族的什么王朝,那么,在社会转型当中就少了一项种族间的猜忌与倾轧,也许比较容易实施像日本那样的立宪步骤。”著名学者王亚南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声明:《满族姓氏与家谱爱新觉罗氏及满族八大姓、汉姓等 _枫丹白露_ 满族汉姓对照表》为网友买节操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