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波普尔生平简介 卡尔波普尔证伪理论

卡尔·波普尔生平简介
转自百度百科

卡尔·雷蒙德·波普尔爵士(Sir Karl Raimund Popper,1902年7月28日-1994年9月17日)

简介
  卡尔·雷蒙德·波普尔爵士,出生于奥地利,逝于英国伦敦,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FRS),大不列颠学会会员(FBA),伦敦经济学院研究员、伦敦帝国大学(King'sCollege London)研究员、剑桥大学达尔文学院(Darwin CollegeCambridge)研究员和布拉格大学查尔斯学院(Charles University)研究员 ,维也纳大学(Universityof Vienna)哲学博士。他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犹太哲学家。为科学哲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并撰写了许多有关社会学、政治哲学的著作。他的证伪主义、对科学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logicalpositivism)的批判,使人们对“科学”与“非科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政治上,他拥护民主和自由主义,并提出一系列社会批判法则,为“开放社会”奠定了理论基础[1]。
  波普尔的文风深刻而清澈,他是一位享有盛名又在流行中倍受误解的知识分子。他一生无穷的探索,最终将苏格拉底“我一无所知”的箴言作为自己思想的墓志铭。他以最有力的方式告诫人们知识的局限性,以警惕理性自负的危险[6]。

生平与著作
  波普尔生于奥匈帝国中部的犹太裔中产阶级家庭,父母都是基督徒,其父西蒙·西格蒙德·卡尔·波普尔(Simon SiegmundCarl Popper)是维也纳大学法学教授,并有一座藏书12000~14000卷的私人图书馆,波普尔同时继承了这座图书馆和他父亲的性格。
  1919年,波普尔对马克思主义发生了兴趣,随后,他加入了奥地利共产党(SocialDemocratic Party ofAustria)当时,该党完全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指导,但,伴随着几次革命的失败和朋友的死去,他对马克思提出的历史主义和暴力革命理论大失所望,尽管如此,马克思主义对他的一生,包括他的“有节制的自由主义”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1928年,波普尔获得博士学位,之后,1930年~1936年,他一直在一所中学任教,期间完成了《知识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1934年,在石里克的推荐下,他的重新修改《知识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并以《科学发现的逻辑》(TheLogic of ScientificDiscovery)为题出版,书中首次提出了他著名的证伪主义作为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并对心理主义(psychologism)和逻辑实证主义(logicalpositivism)进行批判。后来两年中,波普尔访学英国,结识了哈耶克、伯特兰·罗素和伯林等学者,又到哥本哈根会见了物理学家波尔。
  1937年,德国纳粹势力抬头,德奥合并 (Anschluss)之后,波普尔被迫迁往新西兰,并担任位于克赖斯特彻奇市(即基督堂市)的坎特伯雷大学(Canterbury UniversityCollege New Zealand )哲学讲师。期间,他完成了《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和《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前者在1944年哈耶克主编的《经济学》上发表,后者1945年在英国出版,这两本书使他获得了国际性的声誉。
  在哈耶克的帮助下,伦敦大学经济学院授予波普尔高级讲师的职务。他于1946年初抵达英国就职,教授逻辑学。
  1950年,波普尔应邀访问美国,在哈佛和普林斯顿大学演讲,期间与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会面讨论。
  1958~1959年,波普尔担任亚里士多德学会会长。
  1963年,波普尔出版《猜想与反驳》。
  1965年,他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Elizabeth II)封为爵士。
  1969年,波普尔从大学退休,尽管如此,他依然积极参与学术活动
  1972年,波普尔发表《客观的知识》。
  1974年,由谢尔普(Schilpp)主编的《在世哲学家文库》发表两卷本的“波普尔及其思想”(上卷为自传,后来以《无穷的探索》单独出版)。
  1976年,波普尔当选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
  1977年,波普尔与艾克里斯(JohnEccles)合作出版《自我及其大脑》。
  波普尔1980年代出版的主要著作包括《实在论与科学的目的》,《开放的宇宙》和《量子理论波普尔和妻子的墓地与物理学的分裂》[6]。
  1982年,波普尔加入人文主义学会(Academy ofHumanism)并宣布自己是不可知论者,声称尊重基督教和犹太教的道德教诲。
  波普尔在他的专业领域获得了许多荣誉,包括美国政治学会(American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颁发的利平科特奖(Lippincott Award ),奥地利授予他the Grand Decoration of Honour in Gold。
  波普尔于1994年在伦敦去世,火化后,他的骨灰被葬在维也纳,和他妻子Josefine AnnaHenninger合葬[1]。

科学哲学
  波普尔的学术生涯开始于对归纳问题的批评性研究,这属于典型的知识论领域。他的证伪主义学说来自于对归纳方法作为知识成长逻辑基础的质疑,但这并不是一个原创性的发现。休谟早在200年前就提出“归纳问题”,罗素也曾以诙谐的方式重提(一只每天被主人照常喂养的鸡,怎么也“归纳”不出终有一天自己会被主人拧断脖子)。而维特根斯坦(这位波普尔一生都耿耿于怀的论敌)在1921年出版的文体独特的《逻辑哲学论》中清晰地重述了这一点:“归纳过程在于此:即我们采取能与我们的经验相协调的最简单的规律。可是这个过程没有逻辑基础,而只有心理学的基础[7]。”应该说,波普尔并不是证伪主义的先驱。
  波普尔的哲学体系,重点在于批判的理性主义,这即与经典的经验主义及其“观测-归纳法”泾渭分明。波普尔尤其反对“观测-归纳法”,他认为科学理论不适用于普世,只能作间接评测。他也认为,科学理论和人类所掌握到的一切知识,都不过是推测和假想,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掺入了想象力和创造性,好让问题能在一定的历史、文化框架中得到解答。人们只能依靠仅有的数据来树立这一科学理论,然而,此外又不可能有足够多的实验数据,能证明一条科学理论绝对无误。(例如,人们在检测100万头绵羊后得出“绵羊是白色的”这一理论,然而检测之外,只要有一只黑色的绵羊存在,即可证明前面的理论错误。谁又能无穷无止地检测绵羊,以证明“绵羊是白色的”理论的绝对无误呢?)这一“可错性”原则所推演出的“真伪不对称性”(真不能被证明,只有伪可以被证明),是波普尔哲学思想的核心。
  波普尔高度评价了休谟对归纳法的批判,虽然他对休谟和逻辑实证主义的批判是牵强的,但他对基础论的批判是相当有力的。基础论是指人们普遍相信,知识需要一个坚实的基础,经验科学的基础是感觉基础。这也正是归纳法的根源所在。他指出经验基础论将科学分为两部分,一是观察和实践所得到的基础。二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理论。而人们普遍忽略了,观察和理论不是独立的两种理论,任何观察都受理论倾向的影响。这里可以发现测不准定理对他的启发。波普尔认为寻求知识基础是一种错误,但不是偶然的失误。这是一种基于人本性中寻求安全感的需要[2]。
  
证伪原则  
  波普尔同意对偶然真理的界定,但它强调这样的经验科学应该服从一种证伪主义。证伪主义至少存在两个优点。
  ①科学理论的表达一般为全称命题,而经验的对象是个别的。所以,经验如果用来证实理论,那么它将是无法穷尽一般的理论的。比如,再多的白羊也不能证明所有的羊都是白的,而只要一只黑羊就能证明所有的羊都是白的这个理论是错误的。所以,经验的真正意义在于可以证伪科学理论。
  ②证伪主义可以避免对错误理论的辩护和教条。如果坚持实证主义,那么一旦出现与理论相悖的经验,人们便会做出特殊的设定或限制以使得理论能满足经验。但实际上这样的设定往往是极不科学的。证伪主义使人们相信所有的科学都只是一种猜测和假说,它们不会被最终证实,但却会被随时证伪。
  证伪主义采用试错法。人们应该大胆地提出假说和猜测,然后去寻找和这一假说不符合的事例。根据事例对假说进行修正,不断重复这一过程,乃至将最初的假说全盘否定。试错法对理论的修改和完善是没有止境的,试错法的结果只能是一个较好的假说,但不是最好的假说。最好的假说是终极真理的代名词,和科学精神相悖。
  波普尔同样想整合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冲突,但他同时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承认,知识起源于一个不变的基础。唯理论认为这个基础是普遍必然的原则,而经验论认为它是人的经验感觉。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核心在于,一切理论和原则都可以被证伪,而经验虽然不是知识的来源和基础,却是检验知识的标准。他将这种观点称作理性批判主义。
  于是科学和非科学的划分在波普尔这里得到了明确界定而且是一反常识的。非科学的本质不在于他的正确与否,而是在于它的不可证伪性。于是数学和逻辑学便被划分为非科学的。同样,心理分析学说,占星说,骨相学,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包括民主社会主义和其他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说)也都是非科学的。它们都不可被证伪。数学和逻辑学之所以被划分到了非科学的原因在于他们并不需要经验去检验它们,他们被休谟称为必然真理。而科学和非科学一样,都既包含着真理,又包含着谬误[2]。
  在《科学:猜想和反驳》中,波普尔这样论述科学与伪(非)科学的区别
  (原文)“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显然满足可证伪性的标准。即使我们当时的测量仪器不容许我们十分有把握地对检验的结果下断语,但是驳倒这种理论的可能性显然是存在的。占星术经受不住这种检验。占星术士对他们所相信的确实证据极端重视和极端迷信,以致他们对任何不利的证据都完全无动于衷。还有,他们把自己的解释和预言都讲得相当含糊,以致任何有可能驳倒他们理论的事情(假如理论和预言说得更明确一点的话),他们都能解释得通。为了逃避证伪,他们破坏了自己理论的可检验性。把预言讲得非常含糊,使预言简直不会失败,这是典型的占卜者伎俩;使预言变得无从反驳。[3]”
  在近年来中国大陆兴起的关于伪科学讨论中,《猜想与反驳》再次成为热点。该问题的焦点转向了中医科学性的问题。何祚庥院士认为:英国哲学家玻普(就是卡尔·波普尔)有一个关于伪科学的定义,认为凡是不具有可证伪性的“科学理论”,即是伪科学。人们在认识客观真理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少错误,有错改错,这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情。但是一些人如果把错误的东西说成是正确的科学的,向社会公众推荐的话,就是宣传伪科学。聂文涛则认为:如果被证伪则是错误的理论;区分理论是否符合科学理论表达方式应该是另一条原则,那就是理论的表述者必须清楚其表述内容的全部含义。
  
知识的增长方式
  波普尔用以下这个模式来描述科学知识的积累。
  P(1)——→TS——→EE——→P(2)[1]
  对于问题1,人们提出假说尝试解决(tentative solution)它。然后通过证伪来消除错误(errorelimination),进而产生新的问题2。随着问题的深入,对问题作尝试解决的理论的正确性也就越来越高。科学知识的积累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长,而更应该是新理论代替旧理论的质变。
  由于波普尔所处的时代,它的学说受到了达尔文主义和量子力学很大影响。他认为,在上面这个模式中,TS并不只有一个,对于一个时代的P1来说,同时存在着多个解释方案,而最后能脱颖而出的只有一个。只有通过严格的检验,才能被保留在知识体系之中,而其它的方案都被淘汰。此外,他反对机械决定论。即通过足够的知识,我们可以断言下一时刻的每一个事件。他认为科学知识的增长模式既是开放性的,也是非决定论的。人们不能完全预测科学知识的未来状况。最后,他还认为理论的革新和进化论中的突变一样,存在某种非理性因素,虽然这些理论本身是理性的产物[2]。
  
理性与非理性
  波普尔的主张其实是一种对于理性的批判。真正的理性在于它可以接受批判,不迷信,不盲从的批判和探索是理性真正的精髓所在。波普尔的理性态度是,我可能错,你可能对,通过努力,我们可以更接近于真理。科学之所以科学在于它既可以被证伪又不服从任何权威。很显然,这不是一种完全的理性主义,他不坚持理性能够解释包括理论自身在内的一切现象。在他看来,证明各个学科其固有的价值预设是没有确定把握的,而且不免落入循环论证的圈套中去。如果一个人坚持理性主义,那么他本身就是有非理性主义因素的。因为他存在这样一种价值预设,那就是,理性主义比非理性主义更有优越性。波普尔也承认,非理性主义比理性主义在逻辑上更具有优越性,那是因为它不需要对自身的存在提供合理辩护。但同时波普尔否认彻底的非理性主义,他说,完全的理性主义只会给人带来思维上的困惑,而完全的非理性主义却会造成社会的祸害。所以,理性和非理性主义之争,逻辑上不能提供答案。但在伦理道德关系上,在价值判断的领域上,理性主义比非理性主义的优点多的多。所以,波普尔没有过多地在科学哲学上突出两者的对立,但在社会政治哲学中,他以理性批判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对立作为矛盾的焦点,猛烈抨击了开放社会的敌人[2]。

政治哲学
  无论在认识论和社会历史观上,波普尔的立场是一致的,那就是要批判权威主义。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与《历史主义的贫困》中,波普尔抨击历史主义,捍卫“开放社会”,即自由与民主的社会。第二本书被认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历史学说作出的最彻底,最难对付的批评。历史主义指称:历史的发展是无情的,历史进程是依照可知的普遍法则的,最后也会推进到确定的终点。这种信仰转化为一种对确定不移的历史规律的探索,它们都排斥批判,反对变革,无可避免地走向极权和专制。所以在波普尔看来历史主义不过是以权力主义和极权主义为根基的理论性假设,是自然科学中谬误理论的产物。波普尔虽然强烈批判历史主义,但他承认历史主义的合理性。他认为人们接受某一种历史主义的原因是人们出于对一种归家的安全感的需求。处于一种权威主义下,我们可以部分摆脱死亡、人生、黑暗的恐惧。这意味着,人们以自由、平等和批判权利的代价来交换心灵上的平静和安全感[2]。

对历史主义的批判
  波普尔批判了历史上3个最具影响力的历史主义代表人物,他们是柏拉图、黑格尔和马克思。他敬佩马克思,但批判马克思的理论,因为它是科学的。至于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波普尔认为它们无法证伪,所以是非科学的教条。马克思不可避免的失败原因在波普尔看来那完全是因为历史主义所固有的局限性所致,因为通过历史而预言未来,那是毫无根据的。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描绘遭到波普尔的强烈批判。在波普尔看来,柏拉图是第一个提出完备历史主义理论的哲学家。而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充斥着极权主义、集体主义、否定个人自由的价值观。之后波普尔抨击黑格尔,他借用叔本华的话,说黑格尔的哲学是逻辑混乱,武断专横的满纸空言。黑格尔的哲学之所以能显赫一时,那是因为普鲁士的官方需求。黑格尔的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对法西斯主义有着巨大影响。波普尔重点驳斥的对象是马克思,因为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是最精致,影响最广泛,也是最危险的历史主义。
  马克思理论宣称物质生产规律决定历史进程,分别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过程。资本主义经济规律蕴涵着毁灭其自身的因素,因为它造就了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并发展到共产主义,这不依人的意志而转移,所以它是一种彻底的历史主义[2][4]。
  
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波普尔首先批判马克思的以经济主义为基础的历史主义(他对唯物主义是肯定的),因为在波普尔看来,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从本质上来讲是为他的政治学说服务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了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

对经济基础论的批判
  波普尔承认经济的作用,但他认为将过分强调经济的作用,甚至夸大为决定社会发展的唯一因素,那就彻底错了。波普尔提出两个理由
  ①如果经济体系被摧毁,但技术知识仍然存在,那么经济体系很快就能被重建,然而如果技术知识被完全摧毁,那么现存的经济关系将随之消失,而且它的重建将会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②对社会经济条件的了解,离不开对科学、宗教等其他文化方面的理解,但是反过来,即便没有经济背景,人们仍然可以研究一个时期的科学思想。波普尔一再强调,思想和知识是进行经济活动的必要条件,而经济因素绝不是人们进行思想活动的必要条件。波普尔不同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他看来这么说是完全颠倒了。政治权利应该是基本的,因为它能控制经济权利。政治权利是经济保护的关键,政治民主也就是被统治者控制经济权利的唯一手段[4]。

对暴力革命的批判
  波普尔不同意马克思的暴力革命理论,在他看来一切流血冲突事件都应该被避免。他承认资本主义社会存在非正义性和非人道性的弊端,但这只是资本主义的一个初期不可避免的现象。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原则和自由市场经济本身不是社会弊端的根源,问题在于对资本主义中那些盲目的和不加限制的经济力量缺乏控制。任何不加限制的权力都是危险的,经济权力并不比其它权力更危险,而同样的,它也是可以被制约的。波普尔用经济干预主义的事实来反驳马克思对于上层建筑是专制工具的说法,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正是限制资产阶级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利手段。而且没有民主的制度,那么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力便是没有制约力量的了。

对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的看法
  马克思说资本主义内部矛盾必然灭亡,社会主义一定胜利,波普尔将他称为错误的预言。理由如下
  ①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并不必然导致社会主义,而只是预示了经济干预主义的必然性,而经济干预主义不一定采取公有制的方式。工人阶级的利益保障不需要用社会革命的暴力手段,完全可以采用社会改良和民主的手段达到这一目的。
  ②无产阶级革命并非不可避免。波普尔对恩格斯等人的暴力革命倾向极为反感,波普尔认为他们有意地挑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以使革命爆发。最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并非不可调和的,马克思强调,资本主义的后果是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化。这些结果破坏社会生产力,激化社会矛盾,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灭亡。事实上,这些问题都被现代资本主义所彻底解决了。马克思用价值理论来说明资本主义的剥削性,这在波普尔看来是多余的,因为价值理论首先就存在是否真实的问题。即便它是正确的,马克思的预言也无法实现,因为随着民主制度的作用,国家社会的干预保障了剥削现象的限制。资本主义初期所表现出的残酷剥削现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4]。
卡尔·波普尔生平简介 卡尔波普尔证伪理论
  波普尔对马克思是尊敬的,马克思理论可以被证伪,所以它是科学的,这和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截然不同。马克思理论的失败在于历史局限性,因为它不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波普尔说,作为一名预言家,马克思失败的原因,完全在于历史主义的贫乏[3][4][5]。
  
开放社会
  波普尔批判乌托邦工程,在他看来,这虽然是历史主义者美好愿望的产物,但它只能带来灾难和不幸。最终目标这样的概念只能是错误的,因为目标只能是相对的,而最终目标的内容也无法是具体的,而只能是形而上的空洞言语。例如平等、自由、开放,就是最终目标通常打着的幌子,所以波普尔主张渐进式的社会工程。他认为社会工程应该服从以下两个原则
  ①以排除人民痛苦优先,而不是增加快乐。在所有的政治理想中,试图让人们快乐是最危险的一种。
  ②温和的改良,而不是暴力的革命。这就要求社会改良政策需要具体的,有针对性的目标,而不是空谈理想。
  应该由谁来统治,这个问题在波普尔看来是个错误的提法,因为它不可避免的走向暴君和极权主义。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在于探讨权利制衡的方式,应该以合理温和的手段来达到普遍的目的。开放社会应该是一项基于民主制度的渐进社会工程。
  民主的原则虽然是防止极权和专制,但是有的时候民主制的效率却不如专制主义。波普尔将专制分为开明的和恶性的,开明的专制拥有最高的效率,而民主制的政策实依赖于权力的制衡,不可避免的遭遇效率损失。但是波普尔同时指出,开明的专制是不可靠的,用阿克顿的名言来说: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专制者可以开明一时,但不可能一世,即便可以开明一世,也不能保证后代的开明。所以开放社会必须是一个基于民主制的社会,它的目的不在于最高的效率,而是减少可能带来的巨大危害。
  自由的悖论在于,不加限制的自由会击溃自由其本身。波普尔认为自由取决于制度,而不在于平等。因为即便人生来平等,但极权主义仍然将他们困于枷锁中,所以,平等绝不能以牺牲自由的代价来换取。制度的目的在于限制严重的不平等,所以制度既要维护自由经济制度,又要限制自由竞争所产生的不平等。国家的权力实施要局限于人民自由的范围内,国家的干预也必须是间接的、制度化的,而不能专断的、私人式的。他尤其反感道德政治化,将道德视为一种国家意志,那是根本错误的。开放社会应该是政治道德化。
  宽容是和自由类似的,不加限制的宽容也会击溃宽容其本身。波普尔处于世界大战时期写成《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一书,所以他主张民主制的宽容限度在于不能宽容反对民主制的人,其目标就是法西斯主义。然而,在和平时期,宽容原则应限制在最低水平,不能以对不宽容者不宽容为理由来剥夺反对的声音。波普尔划分开放社会和封闭社会的标准为,政治制度的推翻对前者而言不需要流血而对于后者流血在所难免。所以,开放社会的原则和他的认识论原则是一致的。那就是争辩双方都不能保证自己的正误,只有在讨论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使自己的观点更接近真理[2][4][5]。

名言语录
  1.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2]。
  2.真正的无知不是知识的缺乏,而是拒绝获取知识[2]。 (Trueignorance is not the absence of knowledge, but the refusal toacquire it. )
  3.科学必须始于神话,并伴随着对神话的批判[2]。(Science must begin with myths, and withthe criticism of myths. " )
  4.也许我是错而你是对,但只有我们一起努力,才能更接近真理[2]。(《开社会及其敌人》第二卷第二十四章) (I may bewrong and you may be right, and by an effort, we may get nearer tothe truth. ")

著作选读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http://www.cnread.net/cnread1/zxzj/b/bopuer/lsjd/index.html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http://www.cnread.net/cnread1/zxzj/b/bopuer/kfsh/index.html
  《科学:猜想和反驳》http://www.cnread.net/cnread1/zxzj/b/bopuer/001/001.htm
  《科学发现的逻辑》http://www.cnread.net/cnread1/zxzj/b/bopuer/kxfx/index.html
  《无尽的探索》http://www.cnread.net/cnread1/zxzj/b/bopuer/wjdt/index.html

参考资料:
1.维基百科(卡尔·波普尔)(英文)
2.维基百科(卡尔·波普尔)(中文)
3.卡尔·波普尔.《科学:猜想和反驳》
4.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5.卡尔·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
6.刘擎,波普尔的生平,载,中国学术论坛
7.维特根斯坦,1985年8月:《逻辑哲学论》,郭英 译,商务印书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47341.html

更多阅读

程颢生平简介及思想 杜甫生平简介

生平简介:北宋(1032年~1085年)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原籍河南洛阳,生于湖北黄陂县。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封“先贤”,奉祀孔庙东庑第38位。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二程”早年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宋神宗赵顼时,建立起自己的理

父亲生平简介 父亲大人生平简介

父亲己经去世一十四年了。我的儿子,他的孙子,己经很少提及他。他们的孩子,我的孙子,父亲的曾孙几乎从记忆中将父亲抹去。我不知这是伦理的进化抑或是悲哀?代代相传是中国文化传统发展的根基。只想到自我,满足自我的年轻一代,不知给未来展示

中国已故电影演员生平简介 二 已故电影演员

【中国已故电影演员生平简介】 (二)【石挥】(1915—1957)中国电影、话剧演员、电影导演。1937年到上海后,先后参加了中国旅行剧团、上海剧艺社、上海职业剧团、苦干剧团、中国演剧社等演出团体,演出过《家》、《大雷雨》等十多部重要剧目

和珅生平简介及其书法诗词和抄家清单资料 和珅诗词

和珅生平简介及其书法诗词和抄家清单(资料)发布日期:2010/11/15 12:54:00 来源:网络 作者:转载 点击:0和珅 字致斋(1750~1799)中国清代乾隆时权臣。满洲正红旗人。钮祜禄氏,字致斋。少年家贫,为文生员,乾隆三十四年(1769),袭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因机灵

声明:《卡尔·波普尔生平简介 卡尔波普尔证伪理论》为网友梦过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