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笔记

第一章古代文学
第一节概述
1.欧洲古代文学包括古希腊文学和古罗马文学。
2.古希腊、古罗马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
3.古希腊、古罗马所反映的内容。
4.古希腊、古罗马文学的文学样式。
一、古希腊文学:
1.地里位置决定文化习性:
2.文学分期:
(1)“英雄时代”或“荷马时代”:神话和史诗
@神话的形成、神话的内容
@神话的艺术特征:想象力极强、故事性强、哲理性强
阿波罗(太阳神)喜欢女子达芙妮,达芙妮拒绝变成月桂树——故事性强
普罗米修斯偷火,被宙斯惩罚心肝每天被鹰吃——想象力丰富
潘朵拉的盒子(盒子里是灾难)——想象力丰富
安泰俄斯(海神地神之子)死于赫拉克勒斯(天神之子)之手——哲理性强
西绪福斯平地向高山推石头——哲理性强
@希腊神话蕴涵的深意:与生产力的关系;与时代特征的关系;与宗教的关系
@希腊神话的深远影响:对古希腊文学;对古罗马文学;对欧洲后世文学
@古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荷马史诗。
@叙事诗人:赫西俄德长诗《神谱》《工作与时日》
3.希腊与罗马神的称呼不同:
主神:宙斯——朱庇特
天后:赫拉——朱诺
海神:波塞冬——尼普顿
小爱神:厄洛斯——丘比特(长不大的盲童,金箭铅箭)
爱神:阿弗洛狄忒——维纳斯
战神:阿瑞斯——玛斯
智慧女神:雅典娜——密涅瓦
农神:得墨忒耳——色列斯
匠神:赫淮斯托斯——武尔坎
猎神:阿耳忒弥斯——狄安娜
神使:赫尔墨斯——墨丘利
4.原型:
(1)两性冲突:美狄亚(杀父、弟、儿女、丈夫)、伊阿宋
(2)男性本位:占主要地位的神都是男性
(3)英雄:赫拉克勒斯
二、罗马文学:
1.分期:共和时期;黄金时期;白银时期
2.古希腊、古罗马文学的区别:古罗马注重集体意识,崇尚武力,缺乏对于感情、个人内心世界的描绘,更多的是对国家义务的展示和肯定,比古罗马文学灵活、开放;古罗马文学在形式上强调均衡、严谨、和谐,但它缺少了古希腊文学质朴的风格,缺少拙朴的美。
第二节荷马史诗
1.史诗的定义:古代民间文学的一种体裁,通常指以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古代长篇民间叙事诗,史诗主要歌颂每个民族在其形成过程中,战胜所经历的各种艰难险阻,克服自然灾难,抵御外辱的斗争及其英雄业绩。如《吉尔伽美什》。
2.荷马史诗:《伊利昂纪》(又译《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又译《奥德赛》)是古代希腊的两大史诗,相传是由一个名叫荷马的诗人所作,故称荷马史诗。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辉煌的代表,两千年来一直被看作是欧洲叙事文学的典范。
3.荷马的生平:
4.荷马史诗又被称为什么?为什么?
荷马史诗又被称为“英雄史诗”,这主要是因为史诗塑造了众多的英雄形象,并通过这些形象表现了那个“英雄时代”的英雄主义思想。
5.荷马史诗的内容:
(1)《伊利昂纪》题名的原意是“伊利昂的故事”,写的是希腊人围攻特洛伊城的故事,当时的希腊人称特洛伊为“伊利昂”。
(2)《奥德修纪》题名的原意是“奥德修斯的战争”,它写的是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还乡的故事。
6.《伊利亚特》的战争观念:起因是“不和的金苹果”
(1)诗人对双方都采取歌颂的态度。
(2)在人物语言里双方都对自己的敌人进行赞颂。
(3)双方战争没有道义上的是非观念。
7.以妇女为导火线的战争;抢夺妇女的实质。以围绕阿基琉斯两次愤怒而展开为线索。
8.“阿基琉斯之踵”:阿基琉斯乃女神之子,全身刀枪不入,只有脚跟是其致命点。
9.荷马史诗的社会价值:
它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父系氏族社会;军事民主制,如阿伽门农经常召开大会;家奴制阶级;社会大分工,描写当时社会的农耕生活;物物交换,二十头牛与老奶妈;限制妇女的一夫一妻制;妇女美德贞操,如佩涅洛佩。
10.阿基琉斯和奥德修斯的形象之比较:
他们体现了古希腊集体意识向个人意识的发展。
11.荷马史诗所体现的古希腊文化价值观念:
(1)史诗通过英雄形象的描写,表现了古希腊个体本位的文化价值观念。(2)史诗通过对众神的描写,表现了古希腊人古朴的哲学观和人文意识。
12.西方“悲剧意识”的源头:
13.荷马史诗的艺术成就:
(1)主题明确、中心突出的整体格局。《伊利昂纪》围绕着阿基琉斯的愤怒展开,全诗内容跌宕起伏,读来扣人心弦。(2)史诗在题材处理及谋篇布局上显示了惊人的水平。《伊利昂纪》对十年的战事,重点是四天的战况的描写,在结构上分两条线索:一条是海上历险,一条是家中求婚者的包围,两条线索互相映衬,更突出情势的紧急。(3)荷马擅长人物性格的刻画。在《伊利昂纪》中,海伦的几次“出场”都给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她与老王普里阿摩斯的和睦关系,她在女神阿弗洛狄忒的作弄下成为无可奈何的玩偶,她对赫克托耳之死所表现出来的真切的悲悼之情。(4)荷马的叙述具有某些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明晰、快捷、生动和灵活中不失沉稳与庄严。一整套固定或相对固定的饰词、短语和段落,如阿伽门农都是“军队的统帅”;奥德修斯则是“宙斯的后裔”,“足智多谋”的豪杰。程式化用语,“汇聚乌云的”“沉雷远播的”等修饰宙斯。比喻俯拾皆是,“民众的牧者”(喻首领);“战争的屏障”(喻善战的勇士)。明喻,阿波罗从俄林波斯山上下来,“像黑夜一般”;阿波罗三拳两脚,扫荡希腊兵士修筑的围墙,像一个男孩蹬翻一小座沙堆的城堡。象征,帕特罗克斯临死之前,阿基琉斯借他的战盔从头顶滚入泥土。
@奥德修斯是西方文学作品中被着重描述在孤身一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这种抗争的第一人。
第三节古希腊戏剧
一、戏剧的起源:酒神狄俄尼索斯狄奥尼索斯(宙斯之子)
二、古希腊的悲剧:
悲剧又名“山羊之歌”,喜剧又名“狂欢之歌”。
1.取材与构成:取材于古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包括戏剧成分和抒情成分。
@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罗克勒斯、欧里疪得斯
2.埃斯库勒斯:“悲剧之父”《俄瑞斯忒亚》《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1)普罗米修斯是古希腊文学中一个造福于人类与至高无上的力量进行对抗的一个神人形象。
(2)“三联剧”:就是指在古希腊悲剧创作中用三个剧本写同一个题材,就有连续性,又有独立性。
@《俄瑞斯忒亚》包括《阿伽门农》《奠酒人》《报仇神》,表现了父权制对母权制的胜利和斗争。
(3)创作特色:他的悲剧气势磅礴,线条粗犷,手法上大刀阔斧,并不精雕细琢,布局开阔豪放,利用三部曲的篇幅,“简单剧”的形式,各自独立又互相关联的总体格局,借助克吕泰墨斯特拉在三出剧中的出现统贯全局,没有“突转”和“发现”的帮衬,为后世剧作家提供了宝贵经验。
3.索福克勒斯“戏剧中的荷马”《俄狄浦斯王》
(1)封闭式结构:主要是先交代故事的冲突阶段,然后用倒叙的手法交代前因使观众不至迷惑,造成惊心动魄,波澜起伏的效果,形成浓郁的悲剧气氛。
(2)艺术成就:
主要表现在精妙的结构上。设置多种互为关联的铺垫,他善于处理巧合,把每个人物的出现,每一段台词的朗诵纳入剧情的轨道。各个部分衔接巧妙,互为呼应,形成整体网状态势。
索福克勒斯的成功还在于善于刻画人物的性格。他用剧情的发展推动性格的塑造,诗人把性格的形成看作是一种目的明确的行动的必然产物。然而与前辈诗人相比,他在人神的天平上加大了人的比重。俄狄浦斯、安提戈涅和克瑞翁等人物,都不是被动体现神意的傀儡,而是敢作敢为,敢于凭自己的信念生存和接受生存考验的英雄。在他的作品里,神谕经常是外在的、隐约显现的,而占据中心位置和发挥主干作用的则是人们的行动,是人的战争。
(3)《俄狄浦斯王》的寓意:源于“替罪羊”
(4)索福克勒斯对古希腊悲剧的贡献:依靠人物性格的发展推动剧情;加入第三个演员,加强了戏剧的对话和动作;他使歌队由旁观者变为整体的有机部分;他不在写三部曲,而是写一个独立的悲剧。
4.欧里疪得斯:“心理戏剧的鼻祖”《美狄亚》
(1)戏剧创作特征:首先,是对待“神”的问题。到了欧里疪得斯时代,加深了对神的怀疑;抨击有神论的伦理观,认为神邸的道德观念甚至比不上善良的凡人,因而形成了欧里疪得斯的独有风格。其次,欧里疪得斯还善于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揭示隐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感觉,对立情绪激烈碰撞的反应。
(2)欧里疪得斯对戏剧发展有巨大贡献:扩大了戏剧的题材;坚持写实手法,按照现实本来的样子去创作;不在写英雄悲剧,他的悲剧趋于平民化。
三、古希腊喜剧:
阿里斯托芬“喜剧之父”《阿卡纳人》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
@西方文化的两大传统:古希腊文学、古罗马文学;古希伯来——基督教文化传统
@宗教的产生极其产生的历史条件
@围绕耶稣的节日:圣诞节、复活节(春分后周日)、受难节(复活节前周五)
@古希腊与中世纪宗教之比较
一、中世纪文学的基本类型:
1.教会文学:以《圣经》为蓝本,写圣徒的故事
2.史诗:《贝奥武甫》《罗兰之歌》
3.谣曲:“罗宾汉谣曲”
4.骑士文学:忠君护教行侠,是禁欲主义的反驳。包括骑士抒情诗,“破晓歌”;骑士传奇,亚瑟王与圆桌骑士的故事,为了主人什么都可以做。
5.城市市民文学:《列那狐传奇》和《玫瑰传奇》
@骑士精神:忠君、护教、行侠,文雅知礼,荣誉高于一切,锄强扶弱,突破禁欲主义的束缚,对后世浪漫主义文学的出现做了铺垫。
二、中世纪欧洲文化和文学的主要思想特点:
基督教思想制约着中世纪文化;中世纪文学突出了各民族文学遗产中的一个基本思想——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中世纪作为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形态,还出了特定阶层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
三、欧洲中世纪文学的艺术特征:
1.由于各种不同性质文化的相互交融,古代的、当代的、东方的、西方的、宗教的、世俗的拓展了中世纪欧洲文学的描写与反映范围。
2.欧洲中世纪文学的艺术形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艺术形式更为成熟,艺术形式由“繁杂”向“简约”转变。
3.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了进一步的开拓。寓意、象征、梦幻、哲理、现实描写、浪漫抒情乃至于动物故事等。
4.对文学情感特性把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对人的内心情感的挖掘是当时出现的爱情题材作品的重要特点。人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得到成功的描绘,揭开了人的内心世界,这是中世纪欧洲艺术上的一个重大的进展。
第二节但丁
@生平简介:意大利佛罗伦萨出生,是意大利从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运动过度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家、诗人,人文主义的先驱者。
一、但丁的文学创作:
1.“温柔的新体诗”:产生于佛罗伦萨地区,是对普罗旺斯抒情诗、西西里爱情诗传统的继承和突破。它抒发对崇高的爱情的强烈渴望,对诗人爱恋的女子的热烈赞美,但它不是以封建和骑士的道德观念、趣味为基础,也不以歌颂对贵妇人的忠诚、献身精神为主题,而是从站在市民阶级营垒里的诗人切身体验的感情出发,予以细致、真切的描写。
2.特点:语言流畅柔美,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3.主要作品:
(1)《新生》是但丁作为温柔的新体诗诗人的主要创作成果,也是他抒写对贝亚特爱丽丝爱情的作品。寻找精神寄托,具有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的若干萌芽。
(2)《论论语》是最早一部关于语言和诗律的专著,用拉丁文写成,为意大利民族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3)《飨宴》是意大利第一部用俗语写成的文术论著,打破了中世纪学术著作必须用拉丁文的清规戒律。
(4)《帝制论》是一部政治论著和宗教的问题。雪莱曾把但丁尊为“第一个宗教改革者”,因为但丁提出政教分离。
二、《神曲》:
1.《神曲》采用中世纪文学特有的幻游形式,全诗分为《地狱》《炼狱》《天堂》三部。
2.艺术特色:
(1)结构特色。是一部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的作品,为三个境界设计了严密的结构、清晰的层次。他把地狱、炼狱、天堂各分9层,色调凄幽、阴森;炼狱恬淡、宁静;天堂灿烂、辉煌。(2)人物形象塑造。《神曲》堪称一座多姿多彩、形象鲜活的人物画廊。维吉尔显示出父亲般和蔼、慈祥的性格,贝亚特丽丝是恋人显示出母亲般的温柔、庄重的性格。诗人勾画教皇朋尼法斯八世贪婪、欺诈的性格,无不入木三分。在但丁的笔下,寥寥数笔,便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地勾画出来。(3)语言特色。采用来源于日常生活和自然界的极其通俗的比喻,产生极不寻常的艺术效果。每部曲的最后一行都以“群众”一词作韵脚,彼此呼应。《神曲》的韵律形式是民间诗歌中流行的一种格律三韵句,即第三行为一音节,隔行押韵,连锁循环,贯穿全诗始终。但丁摒弃中世纪作品习惯运用的拉丁语,采用俗语写作《神曲》,这对促进意大利民族语言的统一,丰富意大利文学语言起了重要的作用。
3.内容简介:影射当时的政治;政教分离;对理性信仰的态度;呼唤人们面对现实状况。
4.思想进步性:
(1)赞颂理性和自由意志,召唤对现实和斗争的兴趣,追求荣誉的思想,这是但丁作为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的特征之一。(2)还表露了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提倡文化,尊重知识的新思想。他在诗中奉荷马为“诗人之王”,亚里士多德是“哲学家的大师”,称维吉尔是“智慧的海洋”。(3)意大利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变化和精神道德情状,对新兴市民阶级的贪图私利,追逐金钱,高利贷者的重利盘剥,对正在形成中的资本主义关系的罪恶予以严厉的谴责。
三、但丁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的原因:
但丁是新旧交替时期伟大诗人,主要通过其思想的矛盾性体现出来的:(1)《神曲》中处处洋溢着对现世生活的热忱歌颂,但是但丁又把现世生活看作来世永生的准备。他揭发教会和僧侣的败行劣迹,但又不整个地反对宗教神学和教会,把信仰至于理性之上。(2)但丁对奥德修斯远航探险的英雄业绩的描绘,召唤世人追求美德和知识。另一方面,但丁又借维吉尔之口表明理性的软弱:“谁希望用我们微弱的理性识破无穷的玄梦,那真是非愚即狂。”(3)《神曲》中抒写的保罗和弗朗齐丝卡的悲剧性遭遇,但丁因听到他们的哭诉而极度痛苦。但是但丁又根据中世纪的道德标准,把这对青年恋人作为贪色的罪人,放入地狱接受惩戒。但丁对中世纪禁欲主义和旧礼教既摒弃又在一定程度上认同的矛盾在这里充分体现出来。(4)在对封建君主的态度上,但丁也常常是矛盾的,他曾说:“意大利没有一块干净的土地,意大利所有的城市,到处充斥着暴君”。但在但丁的政治理想中,皇帝又被视为拯救陷于危难中的意大利的救星。认为亨利七世是能够使意大利这艘在暴风雨中飘荡的“孤舟”拨正航向的“舵手”。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文艺复兴运动产生的原因:
1.社会历史的原因:从13世纪末和14世纪初开始,在封建社会内部陆续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从这个市民等级中发展出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15世纪末,地理大发展和环球航行的成功,使欧洲新兴的资产阶级获得了更为广阔的活动天地,从而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2.文化动因:中世纪骑士文学中的非宗教因素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精神的变革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在13世纪前后的欧洲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文化形状的胚胎和因子——城市市民的文化形态,这种独到的文化形态受到14世纪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后必然会适时而强劲地发展起来。文艺复兴运动产生的直接文化动因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被重新发现,其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与中世纪宗教文化完全不同的人文精神。“拜占庭灭亡之时抢救出来的手抄本,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希腊的古代;在它的光辉的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
二、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的文化特征和文学品格:
1.就文学的文化主旨精神而言,对人的关注成为这一文学文化精神的核心——文学精神的变化
2.着力描写现世生活,肯定人的权利,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这是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题材与主题。
3.人文主义文学的艺术风貌也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展示人的精神世界、情感特征、欲望要求等成为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艺术追求。与展示人的精神风貌相适应,中世纪宗教文学中以“寓意”和“象征”为特点的基本创作方法,已被一种关注现实、关注人生的新方法所取代。人文主义文学也扩大了传统文学的体裁领域,尤其是长篇小说等艺术样式。
三、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四、各国文学状况:
1.意大利文学:
(1)佛罗伦萨文坛上的“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
(2)彼特拉克被认为是第一个人文主义学者,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诗集《歌集》。
2.法国文学:
(1)“七星诗社”:是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文学中一个诗歌流派,以龙沙等七人组成,具有浓重的贵族倾向。他们肯定生活,歌颂自然与爱情,反对禁欲主义,注重民族语言的统一和民族诗歌的建立,但却轻视民间语言和民间文学,艺术上追求典雅的风格。
(2)拉伯雷《巨人传》:表面上看这部小说讲的都是滑稽可笑、荒诞不经的事件,有的地方甚至流于粗野鄙俗。实际上,这部小说的思想内容是十分严肃而又深邃的。作者用象征手法塑造了两个无论在躯体上还是精神上都大雄硕的巨人典型,全面地人文主义思想。作者笔下的巨人,躯体高大,食量惊人,纵情享乐。巨人的成长表明人只有肉体和精神两个方面都得到解放和满足,才能使体魄健壮、性情美好、能力高强,才能成为有价值的。小说通过两个巨人的见闻,无情的批判了封建国家的黑暗与罪恶,嘲笑和揭露了封建教会的虚伪和封建国家上层建筑的腐朽。小说也提出了新兴资产阶级的社会理想,修建的“德廉美修道院”,是资产阶级理想社会的模型。修道院的院规是“做你所愿意想做的事”,院内没有束缚人的清规戒律,表达了人类要求自由平等幸福的愿望。
3.西班牙文学:
(1)流浪汉小说和骑士文学畸形繁荣,是人文主义文学带来了西班牙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
(2)流浪汉小说:是欧洲近代小说的一种模式。基本特征:从思想倾向上说,主人公大多为无业游民,作品在描写他们不幸命运的同时也描写了主人公为生活所逼迫而进行的欺骗、偷窃和各种恶作剧,表现了不幸者消极的反抗情绪。从题材上看,基本上取材于现实生活。从结构上看,是以主人公活动为线索,按主人公活动的足迹,通过主人公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来安排各种生活场景。代表作《小癞子》,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出现的一种文学形式。
(3)维加是西班牙戏剧的奠基者,被誉为“西班牙戏剧之父”。
4.英国文学:
(1)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
(2)大学才子派:15世纪后期在英国出现的一批人文主义剧作家,他们大都受过大学教育,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学识渊博,在戏剧创作上颇有创新,其中以马洛成就最为突出。
五、人文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
反对中世纪封建教会鼓吹的“以神为本”,主张“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肯定人的权利,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提倡文化知识。
第二节薄伽丘
一、生平简介: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杰出代表,人文主义作家,佛罗伦萨人。
二、创作情况:传奇小说《菲洛克洛》是欧洲较早出现的长篇小说。叙事长诗《菲洛斯特拉托》和《苔塞伊达》。牧歌式传奇《亚美托的女神们》。长诗《爱情的幻影》《菲埃索拉的女神》。《菲洛美塔的哀歌》堪称欧洲最早的心理小说。
三、《十日谈》及其思想倾向性:
1.批评教会的腐败堕落,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作家的一个共同特点。2.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在《十日谈》中占有重要地位。薄伽丘叙述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鼓吹爱情,神爱断然不能代替情爱,人有权享受爱情和现世幸福。3.《十日谈》还抨击了封建特权和男女不平等。薄伽丘确信,人的高贵并不取决于出身,而是决定于人的才智。赞美妇女是自然的美妙造物,主张妇女应该享有跟男人平等的地位。4.关于全面发展的人的观念,在《十日谈》里也得到体现,这是文艺复兴时期对于人的理想。
@意大利评论界把薄伽丘的《十日谈》和但丁的《神曲》相媲美,称之为《人曲》。
第三节塞万提斯
一、西班牙文学黄金时期的代表作家,他被狄更斯、福楼拜和托尔斯泰等作家誉为“现代小说之父”。《堂吉诃德》开创了欧洲现代长篇小说的先河;《训诫小说集》是继薄伽丘的《十日谈》之后给予西方文坛影响最深的短篇小说集。
二、《堂吉诃德》的艺术特色:
1.具有浓厚的文学底蕴,逼真地再现出不同职业、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来反映时代、反映现实。
2.对人物的塑造是细致入微、层次分明、寓意深长的。他赋予主人翁堂吉诃德以多层含义,使这位游侠骑士成为一个内在情感丰富、矛盾复杂,具有人类普遍性格的人物典型,神魂颠倒、荒唐可笑的秉性是作者赋予堂吉诃德的最直接的含义。与这种讽刺相对照的是作者对堂吉诃德倾注了自己的锄强扶弱、维护正义、嫉恶如仇、见义勇为的英雄气概,他的身上体现出人类最普遍、最美好、最崇高的思想感情,这好似作者赋予堂吉诃德的深沉含义。塞万提斯所塑造的是侍从桑丘·潘沙,主仆二人形成鲜明的对照,在一“智”一“愚”的两个人的对话中发展起来,人物的思想感情和鲜明个性也从中揭示出来。在《堂吉诃德》中,作者巧妙的矛盾,如现实与想象,真实与虚幻,智慧与愚蠢,崇高与荒唐,勇敢与胆怯,诚实与虚伪,理性与疯癫……这些相互对立的矛盾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使小说的层次更加分明,人物的性格更加突出,同时也使小说的哲理更加含蓄深刻。
三、堂吉诃德的形象及其意义:
1.堂吉诃德是具有人类普遍性格的人物典型,这位游侠骑士成为一个内在感情丰富、矛盾复杂。
2.这一形象的表层意义是滑稽可笑的,但其滑稽言行下透露着深刻而崇高的人文精神。滑稽性体现在把羊群当作敌人,把风车当成巨人,近似于疯颠的言行举止;崇高性则是通过一件件荒唐的事情表现出来的,他锄强扶弱,维护正义,见义勇为的英雄气概体现出人类最普遍的最美好最崇高的思想感情。通过这样的喻体,隐喻某种价值理想和人文取向以及人的生命原则中富有正义性的崇高精神。堂吉诃德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作家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四、《堂吉诃德》的讽刺视角:
虚拟的讽刺视角;真(现)实的讽刺视角,也叫讽刺的讽刺。堂吉诃德+桑丘=塞万提斯式“人文主义”
第四节莎士比亚
一、生平简介:
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世界戏剧史上的泰斗,一生完成37个剧本,两首长诗和150首十四行诗,1916年4月23日去世。
二、创作时期:
1.历史剧、戏剧和诗歌创作时期,基调是乐观、激越、明朗的。(1590-1600)
2.悲剧和悲喜剧(又称阴暗剧)创作时期,亦是莎士比亚创作的高峰期,基调是沉郁、悲怆、愤激的。(1601-1607)
三、创作分类:
1.历史剧:10部以英国编年史为题材的历史剧,统称“莎士比亚历史剧”。第一部四部曲《亨利六世》上、中、下三篇和《理查三世》,第二个四部曲《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篇和《亨利五世》。莎士比亚历史剧的基本主题:在历史剧中寄托了莎士比亚的君主形象,他向往一种开明的君主制度。
2.喜剧:共10部,被称为“浪漫喜剧”或“抒情喜剧”。《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喜剧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
@喜剧的特点:(1)莎士比亚喜剧是歌颂式喜剧,他热情肯定生活中的新生事物,赞美人的力量和价值,情爱和友爱,融汇成了莎士比亚喜剧的主旋律。(2)莎士比亚喜剧中女性形象刻画生动,她们天生丽质,感情纯真,心地善良,才思敏捷,热情活跃,意志坚强,如聪明机智、幽默风趣的鲍西亚。(3)抒情与写景的有机组合构成了优美恬适的喜剧场面充满诗情画意、欢声笑语和轻歌曼舞,自然景象的美好怡人是与人物的美好情愫溶为一体的。莎士比亚的喜剧语言,形象生动,富于感情色彩,充满着奇思妙想和机智风趣,是诗意和机敏相结合的产物,因而洋溢出了绮丽、诙谐的特异光彩。
3.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莎士比亚悲剧以《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最为著名,被公认为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四、《哈姆莱特》:
1.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故事取材于丹麦史,写于17世纪初,该剧以中世纪的丹麦宫廷为背景,通过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真实描绘了文艺复兴晚期英国和欧洲社会的真实面貌,表现了作者对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注。
2.哈姆莱特形象及其意义:
(1)主人公哈姆莱特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体现了人文主义者对人、对社会所寄托的理想,说明哈姆莱特曾经是个怀抱理想的乐观的人文主义者,他将父亲看成一个十全十美的理想君王,将母亲看成圣母一样纯洁的女性。那时的哈姆莱特是“快乐的王子”。严酷的现实扑灭了哈姆莱特的乐观的人文主义理想,变成了一个开始反思人文主义弊端的延宕的王子形象,他一方面激愤的诅咒这个“冷酷的人间”,另一方面又深入地思考与研究生活于其间的人。梦幻的破灭,意味着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和信念的破灭,他成了一个面对重重矛盾精神无所寄托的“流浪儿”,造成了他行为上的犹豫(延宕),这就是文学史上所说的“延宕的王子”。(2)从社会学角度看,哈姆莱特接受了复仇的任务后,他迟迟不付诸行动,行为上的拖延和犹豫,这是由于他所面对的社会邪恶势力过于强大,作为新兴资产阶级代表的哈姆莱特还不能胜任“重整乾坤”、改造社会的历史重任,他的复仇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哲学意义,哈姆莱特形象的深度、复杂度以及艺术魅力还有待于在哲学和艺术层面上的阐释。哈姆莱特的犹豫不只是因为找不到复仇的方法,而是因为他所进行的关于人类生命本体的哲学探讨,涉及到了人的生存、死亡与灵魂等形而上的问题。人在本体意义上是丑恶的,哈姆莱特不仅看到了他心灵的丑恶,而且也看到了自己心灵同样是黑暗的,世界也正因此成了“牢狱”和“荒原”。
3.艺术特点:
(1)在人物塑造上《哈姆莱特》着重通过内心矛盾冲突的描写揭示人物的深度。哈姆莱特的内心冲突是随着为父复仇的戏剧情节逐步展开并激化的,而复仇的外在冲突又逐渐让位于内心冲突,他追怀理想又对现实的丑恶感到失望甚至悲观;向往人性的善又深信人自身有恶的渊薮,这一系列的内心冲突显示了主人公心灵世界的丰富性复杂性。内心独白,出于展示人物心灵世界和刻画人物性格的需要,莎士比亚十分善于运用内心独白这一艺术手段,《哈姆莱特》在这方面历来受人称道。他关于“生存还是毁灭”的著名独白,十分精准地传达出了他此时的矛盾心态,是他犹豫延宕性格的典型例证。对比手法,为了使人物形象达到丰富性和个性化的有机组合,莎士比亚还成功地把对比手法用于人物塑造。老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同为君王形象,但前者“相貌优雅”“精神威凛”“姿态矫健”“仪表卓越”,如同“天神”一般,后者“乱伦奸淫”“诡诈阴险”“卑鄙无耻”是“一个冒充国王的丑角、一个盗国窃位的扒手”。哈姆莱特、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同样肩负“为父报仇”责任,但雷欧提斯动机狭隘,行动鲁莽,结果成了奸王借刀杀人的工具。(2)在情节结构上,《哈姆莱特》突出表现出莎剧情节的生动性与丰富性的特色。一般都是多层次线索的,除哈姆莱特复仇的线索之外,还有雷欧提斯和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的复仇线索。三条线索起到了互成对比、激化矛盾的作用,共同表现全剧的主题。(3)在创作方法上,《哈姆莱特》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重性,此剧取材丹麦历史,通过具体场景的描绘,勾画出一个矛盾重重、内外交困的国家现实,令人联想到作者所生活的现实状况。作者的笔触深入到了人物灵魂的底部,反映出了他们的忧虑与悲哀、苦闷与彷徨;通过想象而构成的一幕幕奇特怪异的场景,诸如夜半城楼灵魂的显现,“戏中戏”的巧置机关,充满浪漫诡异的色调。
五、莎士比亚的悲剧的思想艺术特色:
他的悲剧广泛、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阴暗面,深刻揭示了权势和金钱是导致人性普遍堕落的根源,他热切地呼唤人性的复归。他的悲剧还闪耀着强烈的理想光芒,表现正义力量的不可压抑和顽强抗争。(1)莎士比亚的悲剧具有特别悲壮的色彩,他专写“高贵”的英雄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可悲的毁灭,不仅在他们出身上,而且体现在他们的品性上都具有正面的特质,他们从显赫的高位上跌落下来,他们的悲剧既是个人的又带有普遍的性质,属于时代和社会的悲剧。(2)在形象塑造上,莎士比亚不仅将人物放在外部冲突中去描绘,而且写出了内心冲突。(3)就艺术风格而言,莎士比亚悲剧一般不把悲喜截然分开,而是在不损害悲剧基调的原则下把它们结合起来,让庄严中有轻松,从而达到以喜衬悲、以喜促悲的效果。(4)意象的充分利用,莎士比亚悲剧中的意象不仅是大量的、成群的,而且在每意象,直接关系到作品主题的表达。《哈姆莱特》中“疾病”的意象。
六、莎士比亚传奇剧的审美特色:
第四章十七世纪文学
@17世纪“王权崇拜”现象的文化——心理成因
@“王权崇拜”得当有什么进步性:王权理性荫蔽下的膜拜时代
@古典主义与文艺复兴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态度有何不同
@对古典主义理性的辩证理解(当下角度与现今角度的结合)
一、概述:
1.17世纪文学主要包括古典主义文学、巴罗克文学和反映清教徒思想的文学。
2.古典主义:是17世纪欧洲的主要文学思潮,它形成和繁荣于法国,随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在政治上妥协的产物。古典主义“三一律”原则:即情节、时间、地点必须保持整一,必须围绕单一的剧情进行,在一天中进行,在一个地点进行,三一律虽然有使情节集中,冲突尖锐的作用,但更多是束缚。
3.古典主义文学的特征:(法国古典文学有哪些基本特征)
(1)思想特征:受到王权的直接干预,在政治思想上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封建割据,歌颂英明的君主,把文学和现实政治结合得非常紧密;宣扬理性,要求克制个人情欲,要以理性去处理个人和国家利益、家庭义务和荣誉观念的矛盾,因而爱情或情欲放在第二位;尖锐地抨击贵族的奢侈淫逸、腐化堕落,同时也批判资产阶级的愚顽、附庸风雅,敢于揭露社会上的恶习和弊端;古典主义悲剧多以帝王将相、宫闱秘事为题材,这是宫廷和贵族上层生活的折射。
(2)艺术特征: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汲取艺术形式和题材;有一套严格的艺术规范和标准。创作要遵守“三一律”,即情节、时间、地点必须保持“整一”;主张语言准确、精炼、华丽、典雅,表现出较多的宫廷趣味;人物塑造类型化。
4.古典主义文学代表:
高乃依《熙德》是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拉辛《安德洛玛克》;布瓦洛《诗的艺术》古典主义理论家,提出了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成为古典主义的艺术法典,必须遵守“三一律”;拉封丹《寓言诗》。
二、巴罗克文学和清教徒文学:
1.巴罗克文学:产生于16世纪下半叶,在17世纪上半叶达到盛期。把16世纪的建筑成为具有巴罗克风格的造型艺术,这种艺术以富丽反复、精雕细刻为特点。巴罗克文学的风格与此相仿,因而得名。巴罗克文学起源于意大利和西班牙,兴盛于法国。总的说来,巴罗克文学发展了一种新的美学趣味和倾向,它不满足于固有的价值体系,它的出现适应了当时的社会愿望和需要,它的艺术手法对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直接作用,对19世纪以来的拉美文学也有深刻影响。
2.清教徒文学:弥尔顿《失乐园》
叛逆者撒旦的形象具有合理性、正义性,他指斥上帝是暴君,在被打入地狱斗争陷入低潮时,他毫不气馁,绝不屈服,在关键时刻不必艰难所迫,他都能身先士卒,虽然他最后是个失败者,但在理性人格上他是胜利者。就道德方面说,撒旦永远胜于他的上帝,这是一个革命战士的形象,体现了诗人清教徒的革命思想。
第二节莫里哀
莫里哀法国古典主义最杰出的代表。
一、生平和创作:
1.第一阶段:外省给他提供了观察领域;莫里哀作为剧团领导和剧本的唯一提供人,集剧团演员、领导、导演于一身。
2.第二阶段:古典主义喜剧的开创期。《可笑的女才子》、5幕体剧《太太学堂》。
3.第三阶段:5幕散文剧《唐璜》 《伪君子》
二、《伪君子》中达尔杜弗形象及典型意义:
达尔杜弗是个宗教骗子,他的主要性格特点是伪善。他身为教士,平时在教堂里表现得极为虔诚,其实虔诚只是他的外衣,他暗中觊觎着奥尔贡的财产和妻子。似乎仁慈善良,骨子里却凶狠歹毒,是一个好色之徒。他巧言令色,随机应变,这个形象的成功使得“达尔杜弗”成为伪君子的代名词。
达尔杜弗的伪善具有典型性,他是外省的破落贵族,流落到巴黎寻找发财机会。作者通过这一形象深深地揭露了当时上流社会和教会的伪善、荒淫贪婪,批判了宗教伪善的欺骗性和危害性。
三、《伪君子》的艺术特色:
在艺术上,它有独特的创造性,体现了精湛的技巧。为了塑造伪君子的形象,莫里哀使用一系列别出心裁的手法,前两幕7个人争论的焦点是如何看待达尔杜弗,这是以“间接描绘”的方法来塑造伪君子的形象。歌德认为这是“现存最伟大的最好的开场了”。莫里哀描绘了伪君子所花的笔墨极为简练。全剧共31场,奥尔贡在20场中出现,而达尔杜弗的戏只有10场。对这个中心人物所花的笔墨之少在莫里哀的戏剧中是独一无二的,在世界戏剧史上也是罕见的。在《伪君子》中,喜剧手法与闹剧手法密切结合,除了常用的喜剧手法以外,还可以举出一种“重复”手段。
第五章十八世纪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概述:
1.启蒙运动的产生与原因:
2.启蒙运动的思想基础:
3.启蒙的辩证之思:
4.启蒙文学的基本特征:启蒙文学的思想内容是反封建反教会,较之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具有更强烈的政治性和革命性。批判传统教会,否定封建教会存在的合理性。主人公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启蒙文学把资产阶级和其他平民当作主人公进行描写,使启蒙文学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理论性。探讨的是哲理方面的问题。《爱弥儿》《拉摩的侄儿》。在文体形式方面扬弃古典主义关于体裁高低之分的清规戒律,不遵守“三一律”,运用散文语言创作,展示不同“文化圈”,展示异域的文化形态,如《波斯人信札》。
5.感伤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是启蒙文学的支流或是其继续和发展。软弱的城乡中小资产者面对大变动的社会现实,痛感自己生活的失败无力反抗,怀恋宗法社会的“田园生活”。创作上强调感觉和感情,着力描写个人内心的感觉,渲染中下层人物的痛苦和不幸,充满感伤情调。
二、启蒙文学在各国的发展:
@中世纪理性:宗教文化与感性欲望相对而言的理性
@十七世纪理性政治理性:表现个体人对集体、民族、国家、王权的责任观念和义务
@十八世纪理性:启蒙理性 天然的认知能力
1.英国:笛福《鲁宾逊漂流记》斯泰恩《感伤的旅行》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享誉世界的讽刺名著,现代黑色幽默
2.法国:孟德斯鸠是法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启蒙作家,《法的精神》三权分立书信体讽刺小说,《波斯人信札》是第一部著名的启蒙哲理小说;伏尔泰《天真汉》,主题是自然天性的流露,对自由的追求;狄德罗主编《百科全书》,对话体小说《拉摩的侄儿》,马克思恩格斯称这部作品为“辩证法的杰作”;博马舍是法国18世纪最后一位著名的启蒙作家,有《赛维勒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婚姻》两部喜剧。
3.德国:莱辛是德国启蒙运动的伟大代表,德国民族文学的真正奠基人,他以美学名著《拉奥孔》、戏剧评论集《汉堡剧评》,现实主义美学家和剧作家;席勒《阴谋与爱情》德国市民悲剧的代表作,恩格斯称它为“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第二节卢梭
法国启蒙思想家和文学家,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发明了新的记谱法——数学记谱法。公民的身份是他一生都引以为荣的,他拥护共和主义思想,成名作《论科学与艺术》,论文《论不平等的根源》引发了他和伏尔泰的分歧,《新爱洛依丝》,《爱弥儿》具有反封建的思想,既成为后世教育学的经典名著,也是“教育小说”的滥觞。《忏悔录》具有自叙性质,写他自己从出生到流亡英国的过程,目的:为自己的人格辩护,他想要阐述,人性是善的,人是值得爱的。《社会契约论》宣扬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爱弥儿》副标题是“论教育”有“教育小说”之称。《新爱洛依丝》突破了古典主义的束缚,提倡一种新型的友爱关系,提倡忠于婚姻,夫妻间要真诚,让爱情服从于美德。
第三节歌德
一、歌德的生平简介及创作情况:
1.德国最伟大的诗人、作家和思想家。恩格斯称之为“天才的诗人”。海涅称他为“世界的一面镜子”。
2.世界四大文豪:但丁、歌德、荷马、莎士比亚。欧洲古典四大名著:《神曲》《浮士德》《伊利亚特》《哈姆莱特》
3.早年的文学创作时期:
(1)《葛兹·冯·伯利欣根》:德国第一部现实主义历史剧
(2)《普罗米修斯》:对天神宙斯统治宇宙的权威的否定,表达了向人间暴君宣战的思想。
(3)《少年维特之烦恼》:根据本人亲身经历的爱情体验和友人的事件而写成的。“维特热”绿蒂
4.“狂飙突进”文学:是由18世纪德国的狂飙运动而来的,运动的理论家赫尔德的《艺术理想》,讴歌激情崇尚自然、追求自由。在这种艺术理想的指导下一些作家的创作具有狂放不羁精神,呼吁自由,倡导个体意识解放的作品,与狂飙突出运动的核心是一致的,这些作品就称作“狂飙突进文学”。代表作歌德《葛兹·冯·伯利欣根》《普罗米修斯》《少年维特之烦恼》。
5.歌德的《葛兹·冯·伯利欣根》《普罗米修斯》《少年维特之烦恼》体现了什么精神?
《葛兹·冯·伯利欣根》所塑造的铁手骑士葛兹是一个勇敢正直不畏强暴,爱好自由的英雄形象。《普罗米修斯》中的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坚毅不屈对统治天庭的既定秩序进行强烈的抨击,对神权表示极度的轻蔑。《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维特追求个体爱情的自由。三者都体现了狂放不羁,崇尚自由,呼唤个性,解放的“狂飙突进运动”精神。
6.晚年创作丰收期:《威廉·迈斯特》是欧洲18世纪新型“成长小说”或“教育小说”的代表作。
二、《浮士德》:
1.书斋悲剧、爱情悲剧、政治悲剧、艺术悲剧、事业悲剧
2.浮士德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形象:浮士德是一个永远不满足于现实状况,不断地追求,上下求索,大胆地接受与魔鬼菲非斯陀的比赛,尽情的享受人世间的快乐与欲望,然而他从未被现实所滞留,他永远的追求与探索,有一种向上的精神,满足于不满足,他的这种浮士德精神体现了近代欧洲人的精神特质。
意义:首先,他在很大程度上是歌德的化身,他的追求与歌德的生活经历有许多相似,他追求的性格特征寄予着歌德自己的生活活力。其次,浮士德又是欧洲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象征,尤其是德国知识分子的理想化特征,他离经叛道,上下求索,不怕失败,反映了近代思想家不满足于现实,要将理论见诸实践,将人生艺术化的追求。再次,浮士德又是人类积极精神的象征,是新兴资产阶级巨人形象的象征,他从中世纪挣扎出来,上天入地,最终投入改天换地的事业,体现了资产阶级巨人开拓进取的活力。
3.《浮士德》的艺术特色:
从体裁看,它是一部诗剧,同时具有戏剧和诗歌的特点,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展开戏剧冲突。戏剧形式丰富多样,既采用欧洲正统戏剧样式的合唱,又穿插喜剧及民间闹剧式的插科打诨,期间的省略和空白需要读者用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予以补充,具有现代戏剧的艺术效果。宏伟壮阔的历史内容和精神深度相适应,全剧欧洲出现过的各种诗体。天主的语言庄严、典雅;魔鬼的语言粗俗、刻薄;浮士德的语言豪放、诚挚;瓦格纳的语言迂腐、呆板;格雷琴的语言质朴、细腻,都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象征手法的运用时贯穿全剧的主要特色。
中编
第一章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概述:
1.十九世纪文学样式: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自然主义文学
2.产生于18世纪末,繁荣于19世纪上半叶。
3.背景: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欧美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的理论基础;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经历了历史的发展过程。卢梭“浪漫主义之父”。
4.启蒙“自由”与浪漫主义“自由”的区别:政治人文性文化人文性
5.浪漫主义文学基本特征:
(1)思想特点: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从民主主义的立场,或者从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者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古典主义贬斥中世纪的历史和文学,浪漫派反其道而行之,在重新挖掘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同时,也把这段历史作为描写的内容。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和现实,标举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
(2)艺术特点:浪漫派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对内心世界进行深入的挖掘,与20世纪文学直接相通。浪漫派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民间文学的重视以及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和夸张,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大力提倡想象。雨果是对比艺术的倡导者和大师,他提出“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浪漫派作家已经懂得丑在美学上的重要价值。忧郁感伤的情调为浪漫派作家所喜好,忧郁是浪漫派作家与周围现实不相协调而产生的精神状态,“世纪病”个人的失望和忧郁最集中的表现。
二、欧美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
1.美国浪漫主义作家具有愤世嫉俗和向往自然的倾向。(1)真正开创浪漫主义潮流的是“湖畔派”三诗人:柯勒律治、骚赛、华兹华斯。(2)柯勒律治与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奠基作,提出了浪漫主义艺术的要点。这三位诗人对大自然的歌咏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特色之一。
2.俄国:莱蒙托夫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一,小说《当代英雄》塑造了“多余人”形象毕巧林,作者以细致的心理分析法去展示人物的内心矛盾,但不是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
3.美国:霍桑《红字》惠特曼《草叶集》,惠特曼是美国现代诗和现代文史的开山鼻祖。
第二节拜伦
一、生平简介:《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1.拜伦式英雄:
(1)哈洛尔德成为典型的“拜伦式英雄”,即高傲而倔强,忧郁而孤独,神秘而痛苦,与社会格格不入从而对之进行彻底反抗的叛逆者英雄性格,烫烙着拜伦思想个性气质的深刻印记,该隐也是拜伦式英雄的一个代表者。(2)是个厌倦了纸醉金迷生活的青年漂泊者,不愿与丑恶为伍,希图从少受文明侵蚀的民族寻找纯真的情感。
2.《该隐》:雪莱把它称为“人类命运的启示录”。
二、《唐璜》长篇叙事诗:
1.人物:唐璜、海甸、海盗兰布洛
2.唐璜是个很难用“好”或“坏”一言以蔽之的人物,他的身上体现了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唐璜》的讽刺性:
第三节雨果
一、生平与创作:
1.法国重要诗人、戏剧家和小说家,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
2.浪漫主义文学的宣战书《<克伦威尔>序言》,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提出浪漫主义的美学原则。
3.1831年《巴黎圣母院》
人物:副主教克罗德·弗罗洛、敲钟人加西莫多、爱斯梅哈达(爱弗比斯)、弗比斯、穷诗人甘果瓦
人道主义:“爱”克罗德·弗罗洛加西莫多
4.浪漫派先驱夏多布里昂将雨果誉为“神童”。
5.19年流亡生活,创作鼎盛阶段《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
6.备受尊敬:未出席的会议主持者(纪念莎士比亚33周年)“维克多·雨果万岁!”
7.《九三年》:富有哲理的历史小说,郎德纳克、郭文、西穆尔登;主题思想是宣扬人道主义。
8.《悲惨世界》:冉阿让(马德兰市长)、芳汀、珂赛特、米里哀主教、警察沙威、商马第等,揭示法律的可怕,人道主义精神是仁爱。
(1)如何理解雨果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其实是一种理想化的人道主义思想,他认为通过人道主义的道德感化、仁爱宽恕思想可以解决和消除世界的弊病,解决现实的问题。
(2)冉阿让是个怎样的形象:
冉阿让为了生存偷盗入狱,出狱后一连串的社会不公,使他失去了对人和社会的信心,他对整个世界产生了凶狠残暴的为害欲,以怨报德,对待米里哀主教,主教用仁爱和宽恕改变了他的思想,改恶而从善,变成了一个仁慈为怀的人道主义者,他曾帮助芳汀、珂赛特,甚至还放了沙威,他不断地行善。冉阿让是一个受人道主义感化后由恶变善,以救己宽恕的方式对待他人的一个雨果式理想化人道主义的形象。
第二章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高尔基评“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一、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基础:
1.社会原因: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形态的剧变
2.自然科学领域的原因:细胞学说、能量转化学说和进化论
3.哲理领域的原因: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的“人本学说”和孔德的实证哲学。
4.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思想特征:丰富的社会历史画面;人道主义思想;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怀
艺术特征:艺术的真实模式;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内倾性和外倾性两种倾向;以叙事文学为主。
二、各国现实主义文学情况: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奥涅金。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主人公毕巧林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二个“多余人”的形象。冈察洛夫的代表作《奥勃洛摩夫》俄国文学史上最后一个“多余人”奥勃洛摩夫。
第二节司汤达
一、生平简介及创作情况:原名亨利·贝尔
1817年游记《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第一次用笔名;1822年《论爱情》;1821-1825年文艺论集《拉辛与莎士比亚》,被后世称为“现实主义宣扬书”;1830年长篇小说《红与黑》;1838年《巴马修道院》(《帕尔马修道院》)人物是法布里斯、克莱莉娅、吉娜,这是他生前唯一受人称赞的作品,受到了巴尔扎克的评价,他是第一个高度赞扬司汤达的法国作家。
二、司汤达开创 的内倾性的现实主义传统:
1.特别注重人的心灵世界的真实表现。
2.《红与黑》:
(1)于连、德·雷纳尔夫人、马蒂尔德
(2)“红”与“黑”的深层含义:“红”象征着拿破仑时代;“黑”象征着复辟时期的王朝和教会的黑暗统治。
(3)“之”字形的道路
(4)《红与黑》的两个层面:爱情小说 政治小说
(5)于连形象的复杂性及其典型意义:
于连的性格是多元多层次的,强烈的自我意识是他性格中的核心和深层的内容,这样的自我意识在环境外力的条件下生出自由平等的观念、反抗意识和强烈的个人野心。他出生于木匠家庭,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他对门第等级观念极强的市长先生极为反感,表现出强烈的反抗意识。在贝尚松神学院这个到处是伪善的地方,为了成功,于连不惜以伪善对付伪善,在巴黎木尔侯爵府也是为了成功,为了确立自我,于连顺应环境,为复辟势力效劳,表现出一种妥协性,直到成功的希望破灭后,理性跌落到平民阶层,他表现出反抗者的角色,而且反抗的强烈是前所未有的。在监狱里,他不肯向贵族阶级低头,拒绝上诉,以此表示反抗。反抗性与妥协性是于连性格的两个侧面。由于自我观念始终是他思想性格的底蕴,因而在不同的环境里时而反抗,时而妥协,时而投机伪善,却又不失正直善良,于连是波旁王朝复辟时期无权和受压迫的小资产阶级典型的代表,他对现存制度的反抗属于个人反抗,因而具有妥协性,他的形象鲜明地表现出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反抗性、妥协性和动摇性。
第三节巴尔扎克
一、巴尔扎克的生平简介及创作情况:
1.雨果称他是“最伟大的作家中第一流的一个,最优秀的作家中最崇高的一个。”
2.拿破仑像上面刻着自撰的一句名言:彼以剑锋未竟之事业,吾将以笔锋竟之。
3.《人间喜剧》:(1)由来:受但丁《神曲》影响。(2)《人间喜剧》是一部有机的整体。第一种方法:分类整理法,巴尔扎克把《人间喜剧》分为三类《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分析研究》;第二种方法:人物再现法,《高老头》。
4.《高老头》代表了巴尔扎克创作的高峰,小说虽然以高老头命名,主人公却是拉斯蒂涅。
(1)拉斯蒂涅是一个资产阶级野心家形象。
(2)拉斯蒂涅的野心家性格形成的两大阶段:第一阶段受物质环境的刺激,野心萌发;第二阶段受“人生三课”的教育走向堕落。
(3)第一个引路人是鲍赛昂夫人;第二个引路人是伏脱冷。
(4)高老头是一个具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观念的商业资产阶级典型。
(5)从经济状况看资产阶级;从道德观念看封建宗法观念。
(6)鲍赛昂夫人是在资产阶级实力逼供下走向衰亡的贵族典型,伏脱冷是资产阶级野心家的形象。
(7)《高老头》的艺术成就:人物塑造;心理描写;情节结构。
5.《人间喜剧》的思想内容:
(1)《人间喜剧》反映了资产阶级取代贵族阶级的罪恶发家史,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通过一系列资产阶级典型形象的塑造,真实的展示了他们的罪恶发家史,葛朗台。(2)《人间喜剧》反映了贵族阶级的没落衰亡史,真实描写了法国历史上贵族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在资产阶级金钱势力的逼攻下,有的在资产阶级金钱的腐蚀下转化为资产阶级,有的自知敌不过资产阶级,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鲍赛昂夫人。巴尔扎克真实地再现了贵族阶级退出历史舞台的命运。(3)《人间喜剧》描绘了人被异化的历史悲剧,再现了金钱时代下人性异化的本质特征,表述了人类生存发展中的悖谬现象,历史的进步是靠财富飞创造来推动的,而财富创造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性的失落,金钱所点燃的物质欲望,使人性的脉脉温情丧失殆尽。人沦为物的奴隶,这是人类文明发展中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巴尔扎克由此探索着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问题。
第四节福楼拜
一、福楼拜的生平简介:
上承19世纪前期批判现实主义传统,下启19世纪后期的新文风,是继巴尔扎克之后最重要的一位文学大家。“五人小组”:龚古尔、都德、屠格涅夫、左拉、福楼拜。
二、福楼拜的创作情况:
1.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萨郎波》《情感教育》《布瓦尔和白居榭》;寓意剧《圣安东尼的诱惑》;三个故事《希罗狄亚》《纯朴的心》《修道士圣于连的传说》。
2.《包法利夫人》:
(1)人物:爱玛、包法利夫人、莱昂、罗道耳弗
(2)副标题《外省风俗》
(3)爱玛形象:生活活力、情感欲望、理想精神世界与现实环境之间的矛盾碰撞后,不断追求、抗争、叛离这样一个悲剧形象。
(4)《包法利夫人》的深层创作目的:
(5)《包法利夫人》的文化人类学意义:生命以及人类在本体意义上是痛苦与虚无的,上帝也好,人自身的理性也罢,都无法使人获救。福楼拜对人类的总体价值产生了怀疑甚至否定。
三、福楼拜的悲观厌世思想:
有进取心的英雄人物从福楼拜的小说中消失了,这种变化是法国现实主义发展到中期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小说的基本主题是浪漫主义的思想与现实主义的对照。
第五节狄更斯
1.狄更斯是19世纪在英国古典作家中杰出的小说家,其成就仅次于莎士比亚。
2.生平简介:成名作《匹克威克外传》《荒凉山庄》《艰难时世》《小杜丽》《双城记》伦敦、巴黎
3.《双城记》:
(1)人物:梅奈特医生、露茜、代尔那、卡尔登、得伐石太太
(2)表现了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双重性:肯定革命的正义性;怀着恐惧和憎恶渲染革命是一场丧失理性和灭绝人性的可怕浩劫。
4.狄更斯的理想化:以爱化解仇恨、道德感化
5.狄更斯浪漫的现实主义(吉辛《不朽的狄更斯》)《艰难时世》
6.《艰难时世》是狄更斯唯一一部正面反映了劳资矛盾的作品。
第六节哈代
一、1840-1928,是一位跨世纪的文学巨匠。
二、创作情况:
影响哈代创作风格的重要因素是社会生活。最早发表的作品《我怎样为自己建造房屋》。在美国文学史上,他开辟了农村题材的领域。
三、哈代小说种类:
1.罗曼史和幻想小说:《一双蓝眼睛》《号兵长》《塔上的两个人》《心爱的》等。
2.机敏和经验小说:《计出无奈》《爱赛尔伯特的婚姻》《一个冷淡的女人》《晚餐及其他故事》等。
3.性格和环境小说:又称“威塞克斯小说”《绿荫下》《远离尘嚣》《还乡》《卡斯特桥市长》《林地居民》《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等7部。
四、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的精神特点:
人道主义思想中又有着浓厚的宿命论色彩和浓郁的悲观主义气氛,威塞克斯地区爱敦荒原世纪末的唯心主义哲学。
五、《无名的裘德》:
1.《无名的裘德》是《德伯家的苔丝》的姐妹篇,也是他最后的小说。人物是裘德,他的表兄妹淑,艾拉白拉,费劳孙(淑的第一任丈夫)。
2.“基督寺”的象征:表面是以渊博和神圣著称的学者之城,实际是个伪科学的地方,是个远离人民实际需要的繁琐、浮夸、势力的地方。
3.《无名的裘德》的控诉性:社会 “字句叫人死”
4.裘德的形象:“约伯式”的思索与追求;“普罗米修斯式”的反抗。
六、《德伯家的苔丝》(《苔丝》)
1.是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之一。人物是苔丝、亚雷、克莱。
2.苔丝的形象:勤劳俭朴,热爱生活,待人诚恳,心地善良;性情刚强,富有反抗精神;头脑中充斥着旧道德观念和宿命论思想。
3.亚雷形象:新兴资产阶级代表人物。
4.克莱形象:尚有旧的道德观念及世俗偏见的人。
5.造成苔丝悲剧的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进入农村之后;亚雷;克莱;自身。
6.宿命论和悲观主义思想:
作者在《德伯家的苔丝》第五版前言中引用了莎士比亚名言“天神掌握我们的命运,正像顽童抓到飞虫一样,为了戏弄而把我们杀死。”
7.“正义”得到了伸张,埃斯库罗斯所说的众神的主宰,结束了对苔丝的戏弄。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人》。
七、古希腊悲剧的基本主题:
1.古希腊悲剧再现了人神关系的基本主题。在古希腊悲剧中,神高于人,神具有着无穷的、神秘的力量,对平民百姓发威施令,处于神的掌管、操纵、驾驭之下作为个体的人,对神秘不可测的神的统治力量采取的是绝对的服从态度,悲剧为我们所传达的是神对于人的绝对权威与主宰。埃斯库罗斯的《俄瑞斯特亚》中的统帅阿伽门农从全军的整体利益出发,服从了自己的女儿,就再现了人对神的绝对服从,神位高于人的主题。
2.古希腊悲剧再现了人与命运关系的基本主题。在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从一出生开始就在逃避“杀父娶母”这一悲惨命运,但是命运犹如一个巨大的魔掌,俄狄浦斯最终还是陷入了杀父娶母的厄运之中,个体人的意志虽然具有选择性,人具有积极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命运却有一种神圣不可违背的魔力。《俄狄浦斯王》为我们所传达的就是个体人必然屈从于神秘的命运的主题。
3.古希腊悲剧再现了复仇的基本主题。在埃斯库罗斯的《俄瑞斯特亚》中,统帅阿伽门农杀死自己的女儿作为祭奠,其妻克吕泰墨斯特拉悲愤之下报复丈夫的“恶行”,杀死丈夫,这就引起了其子俄瑞斯特斯将杀母替父报仇的一连串复仇。第三章俄罗斯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概述:
1.俄罗斯文学带有一种沉郁的气质。俄罗斯的文化性格中的特别气质和东正教有很大关系。
2.基督教:东正教、天主教、新教。东正教文化和欧洲启蒙主义是19世纪俄罗斯文化的两大源泉。
二、19世纪俄国文学的显著特点:
1.名家如林,名作如海,群星灿烂。
2.俄国文学具有强烈的自我反省和忏悔的意识。
3.俄罗斯文学不仅是一种社会批判现实主义,而且是一种心灵现实主义。
第二节普希金
一、生平简介及创作情况:
1.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和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2.1815年,普希金朗诵了《皇村记忆》,诗坛名家如科夫斯基预言“这是我国文学的希望”,从此成名。
3.1820-1824年,普希金被派到南俄任职(实为流放),创作了《高加索俘虏》《强盗兄弟》《巴赫奇萨拉伊泪泉》和《茨冈》等浪漫主义叙事长诗,其主人公的共同特点是性格强悍、感情激越、与黑暗社会势不两立。《茨冈》是诗人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过渡的标志,人物是阿乐哥、真妃儿。
4.十二月党人起义:娜塔丽娅·冈察洛娃(莫斯科第一美人);“波尔金诺之秋”完成了《叶甫盖尼·奥涅金》。《别尔金小说集》(包括《驿站长》)《上尉的女儿》《黑桃皇后》《青铜骑士》,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5.“俄罗斯文学之父”。
6.屠格涅夫说:“他创立了我们的诗的语言和我们的文学语言。”别林斯基称:“只要从普希金起,才开始有了俄罗斯文学,因为他的诗歌里跳动着俄罗斯生活的脉搏。”
二、《叶甫盖尼·奥涅金》:
1.长篇诗体小说,是普希金的代表作,它为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奠定了基础。展示了一幅俄国19世纪20年代都市与乡村的贵族地主生活画面。人物是奥涅金、连斯基、达吉亚娜、奥尔加。
2.奥涅金想象:作者在序言中说作品描写的是“1819年彼得堡青年人的社交活动。”贵族分裂为:十二月党人——奥涅金——彻底堕落的贵族。
3.奥涅金性格的双重性:他们“永远不会站在政府方面”,也“永远不能够站在人民方面”(赫尔岑语)
4.多余人: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长廊中的独特景观,奥涅金这个形象是多余人的鼻祖,除此之外还有《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罗亭》中的罗亭,《贵族之家》的拉夫列茨基和《奥勃洛摩夫》中的奥勃洛摩夫等,这些人物形象具有忧郁的气质,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致,与周围的人和环境格格不入,他们无所事事,做什么事都半途而废,但他们的忧郁、无所事事,其实有着深刻的内涵,他们的忧郁彷徨其实是个人崇高理想在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面前的无奈,是理想被现实击碎后的一种懈怠。
5.达吉亚娜的形象:别林斯基:“达吉亚娜是一朵碰巧茁生于嶙峋的岩缝中的鲜花。”
三、《驿站长》:
1.是《别尔金小说集》中最优秀的一篇,人物是维林、杜尼娅、明斯基。
2.小人物:普希金的《驿站长》开创了小人物的主题,维林是俄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小人物的形象,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外套》延续的是普希金开创的小人物主题。作者将文学的视野投到了下等的人物身上,对其施与人道主义的同情和怜悯,关心他们的生存环境,并对造成小人物的悲惨命运的现实制度提出抗诉。
第三节果戈理
1.俄罗斯文学19世纪上半期最有影响的作家、剧作家和思想家。他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的民族性传统,开创了俄罗斯文学中的“果戈理时期”。
2.生平创作:果戈理的创作特色是“含泪的笑”,鲁迅称“果戈理的讽刺是千锤百炼的”。
3.中篇小说《狄康卡近郊夜话》
4.《五月之夜》人物是列夫柯、甘娜,普希金称《狄康卡近郊夜话》为一本“真正快乐的书”、一本“俄罗斯的书”。别林斯基谈到《狄康卡近郊夜话》时写道:“这是小俄罗斯之诗的素描,充满着生命和诱惑的素描。”
5.《外套》和《狂人日记》是反映“小人物”命运的名篇。五幕讽刺喜剧《钦差大臣》是果戈理最为著名的讽刺喜剧。人物有冒牌的“钦差大臣”赫列斯达科夫。
6.“笑”的深层所指:当作一个正面的嘲笑者、讽刺者、批判者的想象来塑造。
7.《死魂灵》:是果戈理批判现实主义创作的顶点,也是俄罗斯文学史以及世界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一部长篇小说。作者预设了三部结构来源于但丁《神曲》。人物有乞乞科夫,五个地主:科尼科夫(什么事都问管家)、科罗潘契加(女)、罗士特莱夫、索巴凯维奇、泼留希金。《死魂灵》最重要的成就是塑造了一组维妙的地主肖像图,五个地主。乞乞科夫形象:俄国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
8.欧洲文学中的四大吝啬鬼: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夏洛克;莫里哀《吝啬鬼》阿巴贡;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葛朗台;果戈理《死魂灵》泼留希金。
9.“死魂灵”的理解:表层是死去的农奴;深层是农奴主阶级精神的堕落和匮乏。
第四节列夫·托尔斯泰
一、生平简介及创作:
是公认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勃朗峰”。“托尔斯泰伯爵”,天生的自我闭锁的性格。1851年《现代人》杂志上发表了《童年》《少年》和《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等小说。1856年退伍回到庄园从事农事改革,但又以失败告终。1856年创自传性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首次表现了作者对农民问题的探索,主人公聂赫留道夫。1862年9月,他和莫斯科名医别尔斯的女儿索菲亚结婚。1863年至1869年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80、90年代剧本《黑暗的势力》《活尸》,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教育的果实》等,长篇小说《复活》。晚年致力于“平民化”。
二、《安娜·卡列尼娜》:
1.人物有安娜·卡列尼娜、卡列宁、沃伦斯基、列文、吉蒂;“申冤在我,我必————报应。”“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2.造成安娜悲剧的原因:是资产阶级个性解放与封建官僚主义剧烈冲突的产物;是资产阶级个性解放与整个封建制度(文化)相冲突的产物;是一种历史必然性;贵族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3.安娜的形象:是一个大胆地追求资产阶级个性解放,富有生命张力的贵族女性形象。“我要爱情,我要生活。”
4.安娜悲剧的现代心理学意义:
5.安娜与繁漪形象相似的原因:
(1)时代原因:安娜和繁漪都是生活在社会新旧交替新思想新道德新观念与旧的传统价值观念相碰撞的一个时代,她们都是接受新思想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形象。(2)人物自身原因:安娜和繁漪都是外表美丽、充满生命活力的年轻女性,没有爱情的婚姻生活,必然会导致她们追求真挚的爱情。
6.列文形象:代表了作家本人的精神探索,某种程度上,他与安娜在精神内质上具有相通性。
7.卡列宁和沃伦斯基形象:
(1)卡列宁是一个伪善僵化、缺少生命活力的官僚形象。他的兴趣主要在工厂,是一架官僚机器;在爱情方面,他也是一个做作的人,缺乏生命活力,生命意识匮乏,伪善自私是他的本性,是俄国官僚资产阶级形象的典型代表。他的身上有一种不自觉的虚伪,是一个戕杀自然人性的杀人机器。(2)沃伦斯基是一个勇于追求爱情的贵族青年,他的感情是炽烈的,他与安娜出于上流社会,这一点与卡列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他又有着自身难以摆脱的矛盾,当他和安娜生活在一起后,他的情感变得淡泊,开始追求事业,此时的他忽略了安娜的情感需求,在安娜最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他没能给予安娜所需要的情感寄托,在某种程度上,他也促成了安娜悲剧的酿成。
三、《复活》:
1.人物:聂赫留朵夫(陪审员)、玛丝洛娃(妓女)、西蒙松
2.聂赫留朵夫:“忏悔的贵族”的形象
3.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思想和性格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纯洁善良、追求理想;放纵情欲、走向堕落;从忏悔走向复活
4.玛丝洛娃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下层妇女的形象,她的堕落是社会使然。
5.男女主人公复活的精神归宿:“博爱”与“宽恕”。东正教文化
6.“托尔斯泰主义”:“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聂赫留朵夫俨然成了“托尔斯泰主义”的化身。
7.《复活》充分地暴露了草菅人命的整个沙俄法律制度的罪恶本质。
8.“互文性”:作为一个重要批评术语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是结构主义批评的中心话语,通常被用来指称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间发生的互文关系。“一本书总会提到其他书,每个故事中都会讲述一个已经有人讲过的故事。”
9.《复活》同西方神话故事的“互文性”:人类黄金时代和聂赫留朵夫大学时代的互文;人类白银时代和聂赫留朵夫提升为军官以前的互文;人类黄铜时代和黑铁时代与聂赫留朵夫的堕落互文。
10.心灵辩证法:这一术语是由车尔尼雪夫斯基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托尔斯泰“没有局限于表现心理过程的结果,使他感兴趣的是过程的外在形式、规律,心灵的辩证法”。俄罗斯的白银时代宗教哲学家别尔加耶夫曾说在普希金之后俄罗斯文学的艺术性越来越退居次要位置,取而代之的是作家们越来越强烈的道德自我拷问,越来越深刻的道德性,这种过程发端于果戈理,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那里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第五节陀思妥耶夫斯基
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创作不仅体现了现实主义的特点,并且对20世纪现代派文学的产生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生平简介及创作情况:
陀思妥耶夫斯基继承了果戈理开创的“小人物”的人道主义传统,人物小公务员杰弗什金(俄罗斯的阿Q)。《穷人》该作深受涅克拉索夫和别林斯基的赏识,涅克拉索夫称他为“新的果戈理”。1846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经人介绍结识了彼得拉舍夫斯基,次年他开始参加后者家中的星期五舞会,这就是著名的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该小组散布空想社会主义思想。185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获准离开西伯利亚,重新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相继发表了两部大型作品《死屋手记》和《被侮辱的与被损害的》。《罪与罚》《白痴》《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历来被称作“残酷的天才”“人类灵魂的审问者”。
二、代表作《罪与罚》:
1.人物有拉斯科尔尼科夫(大学生)、杜尼娅(兄妹)、索尼亚、卢仁。他在《罪与罚》中再现了人的两难的荒诞的生存困境:索尼亚、杜尼娅、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性格是分裂的,一方面从本性上来说,他为人忠厚,心地善良;另一方面现实的生存环境迫使他发现了现实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和极端利己主义的人生哲学,所有的人被平分为“平凡的”和“不平凡的”两种。
2.索尼亚在《罪与罚》中是一个理想化的想象。她具备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认为一个人必须有的所有美德,信仰、忍耐、无私、奉献等。
3.《罪与罚》的思想内容:
作品通过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犯罪及其理论的深刻剖析。一方面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平等、非常黑暗的现实以及很多有识之士要铲除这种不平等黑暗现实的良好心愿。主人公之所以这么做,是要取得生存权利,摆脱贫困,并救济世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作家对救济社会之路的深沉思考。这种犯罪虽然是对社会不公平的一种抗议,但这是一种畸形的抗议,最终是消除不了贫困和奴役,体现了资本主义弱肉强食的反动原则,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拯救社会之路在于东正教,即信仰上帝,逆来顺受,宽恕社会上的罪恶,保持内心上的纯洁。
4.《罪与罚》中的“复调”现象:小说理论家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里发现了所谓“复调现象”;复调是作家对所提出的社会问题并未给出明确答案。
第六节契诃夫
一、生平简介及创作情况:小说家、剧作家,创作道路分三个阶段:
1.1880-1886年。《在钉子上》《小公务员之死》或《一个官员之死》人物是切尔维亚科夫《变色龙》人物是奥楚蔑洛夫、赫留金,再现专制制度下人民人性扭曲的奴性心理。《哀伤》《苦恼》,《苦恼》曾被托尔斯泰誉为“第一流”作品,揭示人的孤单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已具有了现代意识。《万卡》再现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从自身经历和感受中挖掘出滑稽笑料,艺术上已经显露出简洁凝练,轻松幽默的特点。用鲁迅的话说:“它不是简单的只招人笑,不过笑后还总剩下些什么——就是问题。”
2.1886-1892年,这一时期是契诃夫世界观和创作实践的转型期,超越了日常生活主题,转向广泛的社会问题。《渴睡》《草原》《没有意思的故事》《跳来跳去的女人》《第六病室》《文学教师》《挂在脖子上的安娜》等。《第六病室》人物拉京、格罗莫夫、霍包托夫、尼基达,第六病室象征性:19世纪末期沙皇制度下官僚机构的代表,它控制着人的自由权,扼杀人的话语权,是排除异己力量的官僚机构。尼基达是沙皇制度下维护现存秩序的一个鹰犬形象。
3.1892-1904年晚期,中篇小说《带阁楼的房子》《农民》《套中人》《醋栗》《约内奇》《出诊》《新娘》等。戏剧《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姐妹》《樱桃园》堪称“20世纪现代戏剧的开端。”《套中人》人物别里科夫、科瓦连卡、瓦连科,“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别里科夫是现存秩序的维护者,他的本质特征是对现实生活新元素的抗拒,具有典型性。“套中人”的双向所指:别里科夫;俄罗斯沙皇制度下被别里科夫的道德准则所压制的一切人,这些人丧失了思想的自由权。
二、契诃夫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简练和精炼;幽默和讽刺;心理表征和抒情性。通过心理表征的手法间接的描写人物内心意识的活动。
三、《樱桃园》:
1.人物:郎涅夫斯卡娅(没落的贵族阶级代表)、罗巴辛(务实、追求经济利益的新型资产阶级者代表)、阿尼亚(充满理想和朝气的贵族阶级的叛逆者)。
2.樱桃园易主隐喻的是时代的变更;资本主义代替没落的贵族阶级。
3.“樱桃园”的象征性?
4.酝酿于19世纪问世于20世纪初的《樱桃园》,是世纪之交的一部具有意义的俄罗斯文学名作。人在世纪之交的困惑:精神与物质的不可兼得;情感与理智的冲突和较量;20世纪人类社会在物质利益面前精神家园的丧失。
5.俄罗斯契诃夫研究会主席拉克申院士在一篇文章中所说的那样:“生活在19世纪的契诃夫,就其对人和世界的认识而言,变成了20世纪的作家。”
第一章易卜生
一、易卜生是19世纪挪威的伟大戏剧家,是欧洲近代戏剧的创始人。开创的“社会问题剧”建立了继莎士比亚、莫里哀之后的世界戏剧史上的第三座丰碑。
二、创作情况:抒情长诗《醒醒吧,斯堪的纳维亚人》
1.早期创作(1850-1868)《凯替来恩》(1)浪漫主义历史剧《英格夫人》(呼唤统一)和《觊觎王位的人》(歌颂国王)。(2)哲理诗剧《布兰德》和《彼尔·英特》。
2.中期创作(1869-1883)(1)这个时期他所创作的戏剧基本上都属于现实主义作品。(2)这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社会问题剧”是《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魔》《人民公敌》。(3)社会问题剧:是19世纪挪威现实主义作家易卜生在自己戏剧创作中,提出的有关法律、教育、道德、婚姻和妇女解放的问题,对资产阶级虚伪、自私自利的败劣行径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触及到资产阶级社会和家庭生活的要害,故有“社会问题剧”之称,主要包括《社会支柱》(博尼克是新兴资产阶级,是“社会支柱”反讽)《玩偶之家》(最优秀剧作)《群魔》(欧文太太,从另一个角度回答了“如果娜拉不出走又会怎样”的问题)《人民公敌》(斯多克芒,为自己正身)。(4)“社会问题剧”在艺术上最大的特点是(C)A使用夸张的手法B运用独白表现人物内心活动C把讨论带进戏剧
3.后期创作(1884-1900)(1)创作方法也有所变化,重心就逐渐由社会批评转向内心活动的描写和精神生活的分析。(2)《罗斯默庄》《海上夫人》《建筑师》《当我们死者复生的时候》。
三、《玩偶之家》:
1.人物:娜拉、海尔茂、柯洛克斯泰、林丹太太。
2.娜拉是一个有着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倾向的妇女。海尔茂是一个虚伪自私的资产阶级市侩的典型形象。
3.《玩偶之家》揭示的两层问题:社会的法律“国家的法律跟我心里想的不一样,可是我不信那些法律是正确的。”;资产阶级的婚姻,海尔茂说“别的不用说,首先你是一个老婆,一个母亲。”
4.《玩偶之家》主题:尖锐地提出了现代家庭中的男女平等权利的问题;通过主人公娜拉的切身体验指出:浪漫主义的爱情观念已经死亡。
5.《玩偶之家》的艺术特色:追溯法;将讨论带入戏剧,增加思想深度;利用生活细节和动作来表现复杂、激烈的内心活动。
五、男权文化视角下的女性:美狄亚、苔丝、安娜
美狄亚:欧洲文学中为妇女鸣不平的第一人。
苔丝:反抗意识刚刚抬头,传统观念仍旧居主导地位。
安娜:具有一定的反抗性,但仍没能彻底摆脱男权文化的钳制。
娜拉:其出走并非这真觉醒,只是对海尔茂没有履行父权社会加之于身的责任的幻灭。
六、娜拉的形象及其意义:
1.娜拉是一个有着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倾向的妇女,她的性格具有丰富多层次性。首先,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她对丈夫的爱是忠诚热烈的,同时她对丈夫也是百般顺从的,可见娜拉性格中软弱的一面。其次,也具有坚强的一面,当海尔茂生病,家里无钱医治之际,软弱的女子娜拉扭转了危机局面,背着丈夫借钱,自己一个人承担起还清债务的重担。第三,在顺从忍让的背后,娜拉还具有一定的反抗意识,当海尔茂知道了娜拉背着自己做假签字借钱,海尔茂自私虚伪的一面暴露无疑,娜拉毅然绝然的离家出走。
2.意义:娜拉这一形象具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她的最后出走给予整个的现存文化制度以有力的一击,女性并非是男人掌中的玩偶。娜拉这一形象对于唤醒受压制、受奴役的女性群体的抗争意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玩偶之家》与《伤逝》两者有着许多相似与相连的地方,鲁迅正想通过子君来回答“所谓新式妇女走出家庭,走后究竟怎样”。
七、“新人”形象:屠格涅夫的《前夜》是俄罗斯文学史上最早歌颂“新人”的长篇小说,“新人”具有坚强的生活意识,坚定的生活目的和追求崇高事业的人物。英沙罗夫是一个爱国者,他有着将明确的志向化为行动的能力,这个形象体现了俄国平民所具有的特征:坚强的行动决心、行动能力,对爱情对人生的严肃态度。
第二章19世纪其他文学流派
一、自然主义文学:
1.产生的时代背景:19世纪60年代法国,工业发展领先全欧,进入了一个科学主义时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推广普及极大的冲击了社会心理和文化观念。
2.哲学领域的原因:实证主义、遗传学说和决定性对作家的观念更新造成了深刻影响,成为自然主义文学的理论先导。泰纳提出了决定文学发展的“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的理论。
3.自然主义文学的理论先驱:福楼拜“客观而无动于衷”的创作原则,认为“小说是生活的科学形式”,“文学将越来越采取科学的姿态”。
4.左拉是自然主义的理论家和代表作家,其提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为强调真实性;鼓吹科学性;倡导纯客观性。
5.写实文学: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同属于写实文学的范畴,但自然主义文学追求现实主义经验跟科学意识相结合,把文学的真实推向纯客观化,对人的描写更注重生物性方面。
6.自然主义文学的思想特点:第一,它继承了现实主义观点,将写真实和客观性视为文学创作的首要条件。第二,自然主义接受了巴尔扎克反映了整个社会的成功经验。第三,机械的将自然科学的理论搬到文学创作中,从生理角度去表现人,特别是以当时遗传学的观点去理解促使人行动的原因。
7.自然主义文学的艺术特点:(1)给人一种实录生活和照相式的印象。(2)注重群体的实照,逐渐忽略典型的创造,只追求人物的气质特点和精神变态心理。(3)淡化情节,按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反映现实。(4)将社会现象拟人化,描写物对人的异化。
二、唯美主义文学:
1.康德为唯美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美的主观性、无功利性和纯粹性。
2.基本原则:超功利性的艺术主张和唯美形式的追求两个方面,长期被贬斥为“形式主义”,但唯美主义拓宽了美的领域,把怪诞、颓废、丑陋、乖戾等现象纳入表现范围,既是象征主义的先导,又影响了20世纪文学。
3.思想艺术特点:(1)认为艺术与政治、道德、功利无关,是纯粹自由活动。(2)提出艺术是心灵的故乡。(3)主张艺术超然于现世,躲进象牙之塔。
三、象征主义文学:(前期)
1.象征主义的哲学基础 :唯心主义哲理(康德、叔本华)
2.象征手法使抽象意蕴同具体形象相融合,赋予形象以超越自身意义的更为丰富的思想内涵。(比喻与象征的关系)
3.象征主义的基本特征:(1)借助感官可及的具体事物作为意象,用以暗示相对应的描象情感。(2)强调想象的作用,认为主客观之间、宇宙万物之间都能产生相互感应的“交感”,注重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通感”。(3)追求诗歌跟音乐、绘画的结合和语言的不同组合,形成简练和谐,韵律多变。
第三章莫泊桑
19世纪下半叶法国文坛的一颗巨星,举世公认的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是谋篇布局的大师、出色的语言大师。
一、生平简介及创作情况:
1.莫泊桑自1871年开始创作,福楼拜对他具有决定性影响:“才华无非是长久的耐心”。
2.《梅塘晚会》为名的小说集问世,其中莫泊桑的《羊脂球》口碑最佳。
3.创作风格:(1)反对“把生命的平凡的照相表现给我们”的自然主义艺术观,强调“艺术是有选择的和有表现力的真实”。(2)有些作品却较直露地描写人物的动物性情欲本能,从生理学角度诠释人物的行为。
二、莫泊桑的短篇小说:
(1)普法战争:《羊脂球》《菲菲小姐》《米隆老爷》《索瓦热老婆婆》《俘虏》(2)写小资产阶级和小公务员:《项链》《我的叔叔于勒》《骑马》《雨伞》《遗产》《勋章到手了》等(3)农村生活:《穷鬼》《一个女雇工的故事》《小萝克》《老人》;(4)爱情、婚姻:《珍珠小姐》《修软垫椅的女人》《月光》(5)怪诞:《剥皮的手》《恐惧》《他?》等
三、代表作《羊脂球》:
1.《羊脂球》是莫泊桑的短篇珍品,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小说。
2.人物:羊脂球、伯雷维尔伯爵夫妇(省参议员)、拉马东夫妇(市参议员)、鸟老板夫妇(商人)、两个修女、科纽岱先生(伪道士)
3.《羊脂球》卓尔不群的艺术造诣:(1)对比手法,前后两次吃东西对比,各个对普法战争的态度。(2)情节构思独特,结构布局巧妙,一辆马车、十个旅客、两个空间。(3)逼真的肖像描写和个性化的语言描写。
四、《项链》《我的叔叔于勒》:
1.《我的叔叔于勒》:菲利普夫妇、于勒
2.《项链》(玛蒂尔德)主题的多重解读: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展示人生的残酷、命运的无情的悲观主义思想;物的世界对于人的控制与操纵。
五、莫泊桑短篇小说的思想深度:
肯定人民群众是捍卫民族尊严的主力;使小资产阶级成为作品主角,拓宽了文学的社会生活画面;深入描写农民的生活和理想。
六、莫泊桑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取材平常,开掘深刻;精巧自然的构思布局;继承和发展了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擅长把主观激情蕴藏于冷静的现实之中;准确、优美、清新、明快,是莫泊桑的语言风格。
七、莫泊桑与契诃夫短篇小说创作风格比较:
1.对人物所持的态度、基调不同:莫泊桑多是同情、赞美,注重人物性格塑造上的美的构建;契诃夫常常是“怒其不争”,在批判的同时留下对破旧立新的渴盼。2.布局不同:同是“以小见大”,莫泊桑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讲究结构艺术;契诃夫常以平淡求深刻,节奏舒缓。
第四章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1.20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走出了19世纪高度发展的黄金时代,在世界文学总体格局中失去了独尊的地位。
2.20世纪的时代特点:西方世界普遍出现精神危机,乐观精神和理性主义价值体系受怀疑,自我意识和悲剧意识日益强化。
3.20世纪文坛的变化:不可能再出现雄霸世界、率领时代的巨擎大师,世界文学由统一走向多元化的剧变。
4.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新的总体特征:(1)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仍然是作家们的重要思想武器。(2)作家们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较之19世纪的现实主义在反映现实的及时性和选取题材上的政治上更进了一步。(3)描写重点的内向性和创作方法上的兼容并蓄,比传统的现实主义突出了人物的主观感受和精神探索的描写。(4)人物塑造上强调了性格的多重性,高大完美的英雄人物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有缺陷有弱点的普通人。
第一节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是20世纪前期法国最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他被称为“两个世纪的文化的一座桥梁”,“欧罗巴的良心”,高尔基称之为“法国的托尔斯泰”。
一、生平与创作:罗曼·罗兰座右铭“不创作,毋宁死”。音乐家、文学家。发表论文《现代歌剧之起源》获博士学位。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荣获1913年法兰西学士院文学奖和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第二个长篇小说《欣悦的灵魂》(又译《母与子》),被人称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法国的早期代表作。罗兰是一位举世闻名的反战主义战士,他拒绝接受德国政府颁发的“歌德勋章”,公然宣告同法西斯党徒势不两立。
二、《约翰·克里斯朵夫》:
1.描写的是一个音乐家的故事,反映了世纪之交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探索。人物是约翰·克里斯朵夫和奥维里。
2.约翰·克里斯朵夫晚年致力于宗教音乐创作的寓意性?关于这部小说的创作意图:
罗曼·罗兰说:“我在《约翰·克里斯朵夫》中承担了这样的义务:当法国社会处于道德与社会的糜烂与解体的时期,要把沉睡在社会下面的灵魂的火焰唤醒起来。”罗曼·罗兰借助克里斯朵夫形象概括了赋予反抗精神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西方文明趋于解体时期的遭遇和精神面貌。
3.克里斯朵夫形象:(1)这一形象概括了20世纪初西方整整一代进步知识分子的思想特征和精神面貌。(2)是一个个人奋斗者、民主主义者、人道主义者。(3)反抗精神和奋斗精神是他性格特征的两个方面。
4.《克里斯朵夫》的成功之处:
(1)小说“不以故事为程序而以感情为程序”,主人公的精神探索历程在情节框架上占着中心位置。(2)在典型化的处理上,作品也突破了19世纪的陈规,突出人的精神力量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和超越。(3)在正面人物的性格刻画上,作品为现实主义文学开创了一种典范。“毫不隐藏地暴露了他的缺点和德行”。(4)首创了“长河式小说”及与之相辅相谐的“音乐小说”的小说艺术结构形式。莱茵河象征他对艺术不断追求的精神。
@评论界把“长河式小说”与“整套式小说”对比
5.《克里斯朵夫》中的讽刺手法运用:先扬后抑
第二节劳伦斯
英国20世纪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在他所有的成就中以小说最负盛名。
一、生平简介:
1.早期创作:《白孔雀》《儿子与情人》《逾矩的罪人》三部长篇小说。《白孔雀》是劳伦斯的长篇处女作。
2.中期创作:《虹》《恋爱中的女人》《迷失的少女》三部长篇小说,《虹》是英国20世纪初期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之一。
3.后期创作:《阿伦的杖杆》《袋鼠》《羽蛇》《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4.中短篇小说集:《上尉的偶像》《牧师的女儿》《小甲虫》;诗集《情歌》《新诗集》《鸟·兽·花》等。
二、劳伦斯创作的总体艺术特点:
传统与现代性的混合型作家:描写生活,既再现的外部生活和物质形态,同时又深入人的内部潜意识世界。小说的结构,既有传统小说的故事情节性,又有象征暗示和人物之间的深度对话等现代风格。
三、《儿子与情人》:
1.在很大程度上是劳伦斯的自传体小说,人物有莫瑞尔太太、莫瑞尔、保罗、米丽安、克莱拉。
2.家庭冲突、情感畸形的根源所在?20世纪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人性的一种异化。
3.弗洛伊德的理论:“俄狄浦斯情结”
4.潜意识与集体无意识的冲突:
当人的情感寂寞无法抵御潜意识的种种侵扰与诱惑,穿透社会道德观念和伦理法制力量,人的行为将违背集体无意识。《儿子与情人》就是人的内在潜意识情感能量的一种释放,畸形恋情下心灵的挣扎,心灵的碰撞。
四、《虹》作品中最著名的:
1.人物:第一代汤姆和莉迪亚 第二代安娜和威尔第三代厄秀拉和斯克里班斯基
2.“虹”的蕴意?(1)彩虹桥——沟通——和谐两性关系的精神契合——消除资本主义文明之下人与人的沟通。(2)神谕的象征,对于人性复归的希望与理想。
中编:
《巴黎圣母院》女主人公至死不渝的爱的是()
惠特曼代表作《草叶集》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现代主义文学的鼻祖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高老头》中野心家()的两个引路人()和()
《双城记》中的“双城”指的是伦敦和巴黎。
《简爱》作者
普希金流放南方,主人公共同特点:性格强悍,敢于与黑暗社会势不两立《高加索俘虏》
“多余人”的鼻祖(奥涅金)
托尔斯泰自传体小说《童年》《少年》《青年》
拉斯蒂涅形象
《包法利夫人》作者福楼拜
果戈理代表作《死魂灵》 《钦差大臣》五幕讽刺喜剧
《复活》中忏悔贵族形象
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和《》哈克和吉姆逃跑的共同目的是追求自由。
易卜生代表作《玩偶之家》《群魔》《社会支柱》《人民公敌》创作了“社会问题剧”特点:第一次把讨论带进戏剧
《玩偶之家》主人公海尔茂、娜拉
“自然主义”倡导者左拉 简答思想、艺术特色
拜伦式英雄 多余人 小人物“新人”形象 社会问题剧
冉阿让是个怎样的形象?
谈谈于连形象的复杂性及典型意义
《人间喜剧》的思想内容
分析《罪与罚》的思想内容
分析安娜·卡列尼娜和沃伦斯基这两个形象
娜拉形象及意义
@安娜·卡列尼娜形象及悲剧内涵:
形象:(1)安娜是一个坚定地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贵族妇女形象。与卡列宁的婚姻生活中窒息了她强烈的个体生命意识,在和沃伦斯基的邂逅之后,她义无反顾的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公开自己与沃伦斯基的恋情,公然出入上流社会,向既定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发出了反叛。(2)安娜是一个自身性格存在着矛盾的女性。安娜在大胆地反抗现存社会,追求真诚的爱情的同时,她始终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她自身依然有传统文化道德因素的残余,对于儿子的家庭责任义务观念始终在折磨她,处于痛苦的矛盾挣扎中。
悲剧内涵:(1)安娜的悲剧首先是安娜的自由思想意识与社会时代的矛盾结果,安娜是一个出身于贵族阶级的知识女性,她要求精神的自由,渴求真正的爱,但是她却与恰似一架官僚机器的卡列宁结婚,公认“幸福”的婚姻为她的不幸埋下了祸根。(2)安娜的悲剧也是她自身对理想爱情追求的幻灭,安娜放弃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孤注一掷地把自己的全部投入到了沃伦斯基身上。当理想式的爱情得不到呼应时,注定了她的悲剧。(3)安娜的悲剧也是她自身所残留的传统道德价值体系所至,追求爱情的同时又是顾虑重重的,她认为自己有罪,自己不断地拿家庭责任义务观念审问自身,所以她的悲剧也有她自身局限性的原因。
第三节海明威
被西方评论界誉为“两次大战中世界上最有名望的作家”,是20世纪世界文坛出现的最有个性的作家。
一、生平与创作:
1.1926年发表《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获得声誉的第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题辞是“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
(1)勃瑞塔杰克、罗伯特、迈克、罗梅罗。《太阳照常升起》是迷惘的一代的宣战书,剖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前途渺茫,遭受挫折的一代人的伤痛。
(2)“迷惘的一代”:是美国文学史上专门的一个名词,用来指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成长起来的美国一代作家,主要代表是海明威,他们的创作主要表现的是战后青年厌恶、恐怖战争,却又找不到生活的出路,痛苦、茫然、彷徨,揭示的是战争给人带来的深度的精神危机。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品。
2.1927年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们》,是海明威最早的硬汉小说,包括《没有被斗败的人》《五百万》《杀人者》等名篇。
3.1929年发表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对战争进行了谴责,具有强烈的反战倾向。人物,亨利、凯瑟琳,《永别了武器》呈现战争背后的双重废墟:物质和精神废墟。
4.1932年发表《死于午后》是一部关于斗牛的专著,也是一部阐述生命意义的书。
5.1937年海明威到西班牙采访,回国后创作了《丧钟为谁而鸣》。海明威笔下人物生命活动本能体现:人物活动的原动力,即人的本能。在海明威的笔下主要体现为性爱本能,赋予人物人性美。
6.1952年,发表《老人与海》荣获美国普利策小说奖,又荣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人物是老人桑地亚哥、孩子诺曼林。“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桑地亚哥虽年迈,但意志是年轻的,犹如古罗马的角斗士。
@“硬汉形象”:在海明威的创作中,人物往往是一些具有惊人的毅力和旺盛的精力,在困难和危机面前临危不惧,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勇气和力量,不言败。在极限挑战中,捍卫人的尊严与精神,这一系列形象被称为“硬汉形象”,桑地亚哥便是“硬汉形象”的主要代表。
@“冰山在海里移动是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1/8露在水面上”
“冰山风格”或“冰山原则”:是海明威创作中一种独特的叙事艺术,海明威的创作具有简性,使用简单的句子及语言,同时具有含蓄型,往往截取一个时间点来反映这个时间点之后的庞大历史,冰山的7/8隐秘在海面之下。
@分析海明威创作的艺术风格及创造性成就。
第五章20世纪俄苏文学
第一节高尔基
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历史上,高尔基是一位“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伟大先驱,也是连续传统文学和现代文学的桥梁。
一、早期创作(1892-1907):
1.早期浪漫主义创作:1892年,在《高加索日报》上用笔名马克西姆·高尔基发表处女作《马尔卡·楚德拉》,宣言自由的主题,“当不可能骄傲地活着时,就骄傲地死去。”1895年《鹰之歌》借助鹰的象征性形象,肯定对自由的执着追求。1895年《伊则吉尔老婆子》是高尔基早期浪漫主义作品的典范,否定个人利己主义,人物是腊拉、丹柯。1901年《海燕》为作家带来了极高的声望,《火星报》评论“正在抗议的群众情绪的天才的表达者。”
2.早期现实主义作品:以流浪汉小说为主,高尔基通过被唾弃的流浪者来反映人民对现行制度的自发式反抗,如《契尔卡什》《在底层》。《在底层》人物是游方僧鲁卡、曾是苦役犯的沙金、铁匠克列士和妻子安娜、小偷贝贝尔、妓女娜思佳、潦倒男爵、戏子。鲁卡的“安慰哲学”:打消了自信、涣散斗志的“麻药”。1899年发表第一篇长篇《福马·高尔杰耶夫》,探讨了俄罗斯民族文化性格和文化心理。1906年完成长篇小说《母亲》,人物是尼洛夫娜、巴维尔,创作意图在于鼓舞人们摆脱心理负担,促进自觉的革命精神。列宁称“母亲”是“一本必须的书”,“非常及时的书”。
3.分析《母亲》中的尼洛夫娜形象及典型意义:
尼洛夫娜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个觉悟的劳动妇女形象,在接触革命真理以前,她习惯了压迫、胆小怕事、逆来顺受,在儿子的影响下接受革命真理,参加革命实践,成为英勇无畏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这一形象生动地表明20世纪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深度和广度,无产阶级思想能够产生强大的社会力量。总结:激情洋溢,激越高亢,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交融,以唤起人们对于生活的积极态度为旨归。
二、中期创作(1908-1924)
1. “奥古洛夫三部曲”:《奥古洛夫镇》《马特维·科热米亚金的一生》《崇高的爱》
2.“奥古洛夫精神”:束缚俄国社会发展的顽固守旧势力的代名词。
3.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4.短篇系列作品:《罗斯记游》《俄罗斯童话》《日记片段》
5.总结:创作发生明显变化,深入揭示俄罗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心理的特征,发现民族历史发展滞缓的原因。
三、晚期创作(1925-1936)
1.两长篇《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彼得:体现了俄国资产阶级的保守性和落后性,凸现了俄国资产阶级的精神退化;契洪:是家族事业衰落的见证者;创作意图:以点折面,以家族事业衰落史反映俄国资本主义制度从发生迅速灭亡的广阔画面。
2.20世纪再现资本主义兴衰史三大力作:高尔基《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英国高尔斯华绥《福赛特家世》德国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
3.总结:开阔的艺术视野结合着深邃的哲理思考,叙述风格上则显示出一种史诗般的宏阔与稳健。
第二节肖洛霍夫
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上,肖洛霍夫是一位具有独特地位和伟大贡献的作家。《静静的顿河》于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一、生平及创作情况:
1.1924年底他在《青年列宁主义者报》上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胎记》,后来陆续发表了《放牛娃》《看瓜田的人》《两个丈夫的女人》《死敌》等,最后收入中短篇小说集《顿问故事》。
2.《顿河故事》将战争场面浓缩,通过局部冲突来表现斗争的激烈和残酷,这是他独树一帜的地方。绥拉菲莫维奇把《顿河故事》誉为“生气勃勃”,“色彩鲜艳”的草原上的鲜花。
3.1925年着手创作一部描写“革命中的哥萨克”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20世纪30年代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他停下《静静的顿河》的写作,创作了另一部长篇《被开垦的处女地》(《新垦地》)。
4.20世纪50年代发表以卫国战争为背景的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人的命运》)。人物是安德烈、索科洛夫、小孩万尼亚。一反过去苏联军事题材作品单纯表现英雄主义的写法,着重表现凝积在人民内心深处的战争创伤,开创了苏联军事题材文学创作的新局面,形成了新的文学流派——战壕真实派。作品中“一个人”蕴含了两方面的意义:(1)以一个“点”反映一个面,将人道主义的内涵放大到俄罗斯乃至全人类(小孩);(2)将视野聚集在战争中的个人,思考“人生”战争中的位置。
二、《静静的顿河》:
1.人物:格利高里与娜塔丽亚,格利高里与阿克西妮亚(情妇),司杰潘与阿克西妮亚,杜尼亚与柯晒沃依潘苔菜 叶甫盖尼·李斯特尼茨基
2.小说表现“革命中的哥萨克”。为沙皇服兵役,忠于“祖国和沙皇”被哥萨克男子视为自己的神圣天职。绥拉菲莫维奇说哥萨克是“身穿军服,被沙皇地主制度摧残得心胸偏狭而又畸形的庄稼人。”
3.中心人物:
(1)格利高里:勤劳、淳朴、善良、热情、效忠沙皇,谨遵父命,在历史的巨变中有新追求又不能摆脱传统观念的羁绊,摇摆不定。
(2)格利高里的形象及其悲剧意义:
形象:哥萨克劳动者,在他身上极具了哥萨克的优缺点,勤劳、淳朴、善良、热情是他性格的显著特征,但他身上也充分体现出哥萨特的种种弱点,效忠沙皇谨遵父命,哥萨克光荣等传统观念也是格利高里的生活信条。在革命的动荡年代,格利高里徘徊于十字路口的选择上,体现了矛盾的双重性。他对效忠沙皇的哥萨克传统观念开始质疑,他手中秉持的是人性的价值尺度,探求真理,寻找出路,但是传统的观念时时地羁绊着他迈出的脚步,徘徊于红军白军两个阵营四顾茫然不知所向。
意义:格利高里的悲剧性正是自身矛盾所致,他既不能像老辈一样效命于沙皇,也不能彻底摆脱哥萨克传统观念的束缚,而走向彻底的革命,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
4.艺术成就:通过“人的心灵的运动”展示“人的魅力”。对悲剧史诗这一体裁有开拓和创新。浓厚的地方色彩。直抒全部的真实
5.话语系统:革命、乡土、人性的话语系统。
第六章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一、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是动荡不安的20世纪欧美社会时代精神的艺术表达。
1.现代主义文学的哲学基础: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权利意志说、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
2.现代主义文学的文学基础:抛弃传统文学对客观外在事实的刻意追求、转而重视对主观内心世界的真实展示。
二、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突出地表现异化主题。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特征。运用象征隐喻的神话方式。提倡“以丑为美”,“反向诗学”。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与试验,某些作家的创作具有形式主义倾向。
三、现代主义文学的流派:
1.分类: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存在主义等。
2.意识流小说家:美国福克斯、法国普鲁斯特、美国乔伊斯、英国伍尔夫。
3.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法国萨特、加缪、波伏娃。
第一节艾略特
一、生平简介及创作情况:
1.20世纪最重要的诗人和批评家之一,后期象征主义最杰出的代表。由于“他对当代诗歌作出的卓越贡献和所起的先锋作用”,1948年艾略特获诺贝尔文学奖和英王“劳绩勋章”,1955年获歌德奖。
2.自称是“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政治上是保皇党,宗教上是英国天主教徒。”
3.早期作品:《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一位夫人的画像》《小老头》《夜莺声中的威尼斯》。
4.1922年艾略特在《标准》杂志创刊号发表长诗《荒原》,成为象征主义诗歌的里程碑,也是20世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代诗歌最高成就的代表。
5.1927年后长篇诗组《四个四重奏》,30年代以后主要有《大教堂凶杀案》《合家团圆》《鸡尾酒会》《机要秘书》。
二、代表作《荒原》:
1.长诗,是象征主义的顶峰之作。五章构成《死者葬礼》《对弈》《火戒》《水淹之死》《雷霆的话》。
2.意象:
(1)西比尔:希腊神话,是一个女先知。“是的,我自己亲眼看见吉米的西比尔吊在一个笼子里,孩子们在问她:西比尔,你要什么的时候,她回答说,我要死。”对死亡的渴望反映出对现实的不满与厌倦,影射20世纪在工业文明之中,人的精神荒芜、信仰的缺失。
(2)渔王:弗雷泽的《金枝》影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世界因失去宗教信仰而出现的精神枯竭。
(3)翡绿眉拉:奥维的《变形记》潘迪恩、泊劳克奈、翡绿眉拉、铁卢欧斯,通过对不正常的性关系的描写,象征着现代社会人的精神堕落与崩溃。
(4)水和火的意象:欲望的象征
3.晦涩的美丽:玄而又实的思想内涵
(1)客观世界的不可理喻:浓重的世纪末情绪
(2)主观世界的非理性:艾略特是直觉主义认识论者,直觉的才是绝对的、内在的。
第二节奥尼尔
表现主义作家代表,代表作《天边外》罗伯特、安朱、露丝;《榆树下的欲望》
第三节卡夫卡
一、评价:表现主义作家代表,奥地利小说家,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之父。生于布拉格犹太商人家,四位爱上他的女人分别是菲利斯、勃洛赫、密伦娜、朵拉。卡夫卡嘲笑自己:“我向我心爱的姑娘奔去,很不幸,在我和她身边都围了一群手执利剑的士兵,我周围的士兵剑尖向内,她周围的士兵剑尖向外,于是我遍体鳞伤,却还不能到达爱情的终点。”
二、创作: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带着纸和笔一盏灯……
1.1912-1914年第一部长篇小说《美国》(《失踪者》)。
2.1918年第二部长篇小说《审判》(《诉讼》),荒诞的非理性小说,主人公是约瑟夫·K;表达了一种任人摆布、无法自主、捉摸不定、神秘莫测的处境,是“卡夫卡式”小说形成的标志;人在异己力量中挣扎,最终也不能摆脱自己的进一步非人化;“法”的门前寓言:“法”是有的,但“法”的门是进不去的,要找到“法”是不可能的,人只能低头服从;客观的、冷漠的叙述语调:是通过这种超然的语调使平庸显得可怕,又使可怕变得平庸。
3.1922年第三部长篇小说《城堡》,是一部典型的表现主义小说,人物有K、C伯爵、克拉姆、弗丽达、阿玛丽亚、索尔蒂尼;主题多重解读:等级森严、荒淫腐化的社会官僚制度,异化世界的象征,犹太人寻找家园的影射;在《城堡》中这个简单的故事里,他从犹太人的灵魂深处讲出来的犹太人的普遍遭遇比一篇学术论文所提供的知识还要多;“古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今有说不尽的卡夫卡”;阿玛丽亚是对于城堡的大胆挑战,是对必须无条件服从的城堡准则的公开地偏离;K与玛丽亚的相似之处:对“城堡”所象征的权利的质疑与触犯。
4.《变形记》主人公是格里高尔;所谓“异化”就是“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马克思)。异化:(1)格里高尔变成甲壳虫:人的自然体在西方现代工业“文明”之下的异化,但仍有人性,是一种无奈的外在的异化;(2)父、母、妹:是人之灵魂体在现代物质“文明”之下的精神异化,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异化。
三、创作特色:
1.多用扭曲变形、怪异荒诞的手法,虚幻又不失细节的真实。
2.以类型化、抽象化的模式苏在人物。
3.“电报式”的简洁冷漠的语言。
第四节乔伊斯
1.英国现代主义文学鼎盛时期的杰出代表。艺术手法上,他和弗·沃尔芙(伍尔夫)一起把意识流小说推向高峰。
2.苦闷和矛盾的思想基调:对民族、社会、宗教的认识和态度是形成此基调的三个重要因素。
3.主要创作:
(1)《都柏林人》(收集15篇短篇)和《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主要特征是传统与革新的组合从传统到革新的转变。
(2)《尤利西斯》《芬尼根守灵》,“标志着乔伊斯从现实主义到象征主义的转变过程的结束。”
@《都柏林人》是乔伊斯处女作,中心主题是表现弥漫于社会的道德、精神、政治各个领域的瘫痪状态,包括《姐妹》《阿拉比》《伊芙琳》(乐章:童年3、青少年3、成年5、社会生活4)。序曲《姐妹》:试图通过小孩那双还很幼稚的眼睛去揭露都柏林人的文化瘫痪意识。《阿拉比》:集市名,影射都柏林爱尔兰地区外在社会的荒芜,初恋的落空就是一种瘫痪力量,使人失去原本纯洁无暇的自我,捧在男孩心中的圣杯,随着爱情的失败,也摔得粉碎了。《伊芙琳》:伊芙琳被各种责任和束缚缠绕着,去履行要求苛刻的责任,付出了最终的代价,精神死亡,自我迷失。《死者》:是《都柏林人》的“压轴之作”,人物有加布里埃尔、格里塔,以凄婉动人的笔调象征性地点明整个作品的主旨,用生与死的交融象征了都柏林的虽生犹死。
@《都柏林人》主题:体现爱尔兰人的情感瘫痪,深入到人物灵魂和意识的最细微之处,真实地再现爱尔兰人或者说现代人情感世界的瘫痪状态。
@《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是一部带有很大自传性作品,是作者青年时代的生活写照,主人公是斯蒂芬·代达罗斯。
@《芬尼根们的守灵》(又译《芬尼根们的苏醒》)是其最后一部小说,主人公芬尼根,将弗洛伊德、荣格的理论融于一炉,产生了这部登峰造极的意识流小说。
4.代表作《尤利西斯》:
(1)“现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几乎触到都柏林生活的每一个侧面。
(2)人物:斯蒂芬、布卢姆、莫莉
(3)通过三个人物的潜意识活动的表现,概括他们的全部的精神生活和经历,反映出整整一个时代所面临的问题和危机。
(4)人物形象:
布卢姆:乔伊斯对其所作的不是价值的评判,而是对现实的承认,我们在他身上看到的不是英雄,也不是恶棍,而是我们自己。
斯蒂芬:是个具有潜在创造力的艺术家,为了追求艺术的理想,他不愿屈从于任何压力,所渴望的是精神的、想象的世界。
莫莉:从现实主义角度看,乔伊斯描写了一个情欲旺盛的女性,而从象征主义角度来说,她是生命之源,代表了生命的本身。
(5)互文性:也称作“文本间性”,这一概念首先由法国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提出:“任何作品的文本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
(6)《尤利西斯》的互文艺术:《尤利西斯》与《奥德修纪》有对应的成分,但它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故事,没有情节,它所展示的是现代都市的幻象。斯蒂芬与帖雷马科:英勇的奥德修的儿子帖雷马科在《尤利西斯》中变成迷惘的斯蒂芬;布卢姆与奥德修斯:布卢姆的猥琐怯弱同《奥德赛》中奥德修斯的英勇的对比,深刻展现出现代社会精神荒原对人们思想情感的扭曲异化。莫莉与潘奈洛佩:《奥德赛》中潘奈洛佩的忠贞不渝变成了莫莉的淫荡和不忠,团圆的结局被彻底颠覆,进一步揭示荒诞的现代社会。
(7)主题:通过爱尔兰人的精神瘫痪影射西方社会的精神荒芜;对反犹主义的批驳,对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揭露和讽刺,是一种美学的道德的胜利。
第五节福克纳
一、生平简介及创作情况:
美国最主要的小说家之一,也是20世纪西方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鸿篇巨制:“家乡那块邮票般小小的地方倒也值得一写,只怕一辈子也写不完。”南方的代言人和“南方小说”的创始人。《萨托里斯》《我弥留之际》《圣殿》《八月之光》《押沙龙!押沙龙》《去吧,摩西》以及“斯诺普斯三部曲”:《村子》《小镇》《大宅》。1949年“由于他对于当代美国小说所作的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获诺贝尔奖。
二、代表作《喧哗与骚动》:
1.人物:昆丁——吉蒂——杰生——班吉、迪尔西
2.莎士比亚《麦克白》:“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了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3.叙述结构:
(1)表层的叙述时间结构:是混乱无序的、跳跃的,班吉——昆丁——杰生——迪尔西,CABD式。
(2)深层的叙述时间结构:是紧凑有序的,康普生家孩子的童年——青少年——成年——当前。
4.昆丁:一个富有古典悲剧意义的人物,家族最后一代的继承人,具有没落南方的敏感与羸弱,力图承担捍卫家族荣誉和尊严的责任。(吉蒂的失贞、时间)
5.吉蒂:(凯蒂)康普生家族中母亲替代者的形象,善良富有爱;她是一个堕落的女人,家族荣誉观念的代表者;现实的反抗者。
6.杰生:自私、冷酷、贪婪、新兴势力的可憎的功利主义代表者。
7.迪尔西:具有稳重、忍耐、忠诚和坚韧不拔的南方美德;“我看见了初,也看见了终”。
8.主题:南方康普生家族的没落史,作家为充满人情味的传统遗风所唱的一首挽歌,同时也预示了时代变更的不可逆转。
第六节贝克特
一、生平简介及其创作:
法国著名的“荒诞派”剧作家、诗人、小说家。“荒诞派戏剧”思潮流派的重要代表作家,获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创作上受普鲁斯特和乔伊斯的影响,1931年出版社论专著《普鲁斯特》,还用法文翻译乔伊斯的作品,有法国的“小乔伊斯”之称。20世纪50年代以后,贝克特的创作进入高潮,完成了长篇三部曲《摩洛伊》《马隆纳之死》和《无名的人》,被看作是其小说创作的代表作。50年代以后,戏剧第一部《等待戈多》,还有《结局》《最后一盘磁带》《啊,美好的日子》《喜剧》等十多部作品。
二、代表作《等待戈多》:
1.是两幕剧,贝克特创作的高峰,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贝克特也成为了荒诞派戏剧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人物是爱斯特拉冈(戈戈)、弗拉季米尔(狄狄)、波卓和幸运儿。
2.反戏剧性:(1)情节的消解:没有矛盾冲突,也毫无出乎意料的情节。“两个流浪汉在旷野的小路上一边前言不搭后语地说着一些没用的废话,一边莫名其妙地等待着他们自己也不认识的戈多,可是戈多始终没来。”(2)主题的不确定性:戈多的不确定性导致主题的不确定性,贝克特说:“我要是知道,我早就在戏里说出来了”。对于主题更多的倾向于:戈多是指人的“希望”,荒诞的困境中人的生存得以维系的精神寄托。(3)反人物:传统戏剧人物具有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等待戈多》的人物很抽象,没有社会和历史背景,他们并不是代表具体的个人,而是象征了整个人类。(4)反语言:传统戏剧依赖精美的语言和巧妙的对话,《等待戈多》的语言是无逻辑的非理性的,表达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思考——生存的枯燥和交流的困难。
3.荒诞背后深沉的真实:再现西方后工业社会人类失望和焦虑的心理现实。《等待戈多》就是以“反戏剧”的形式真实地反映了二战后西方人的社会心理现实——人生的孤独、生存的无意义和世界的荒诞。
第七节萨特
一、生平简介:
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存在主义文学流派的主要代表者。将存在主义哲学和存在主义文学有机地统一起来。
外国文学史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笔记
二、创作:
1.1936年出版小说集《墙》是萨特的代表作之一,包括《墙》《房间》《艾罗斯特拉特》《亲密》《一位厂长的童年》。
2.1938年,发表了成名作,也是其第一个长篇小说《厌恶》(《恶心》)
3.1943年,发表了著名的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它完整地阐述了萨特存在主义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
4.40年代中期发表《争取倾向性文学》和《什么是文学》等存在主义文艺论著,主张“艺术的自由”。
5.40、50年代创作顶峰,《苍蝇》《间隔》《死无葬身之地》《恭顺的妓女》《肮脏的手》《魔鬼与上帝》《克昂》《涅克拉索夫》《阿尔托那隐藏者》等剧本。
6.1955年,萨特访问中国,并在《人民日报》发表《我对新中国的观感》,热情歌颂新中国。
7.1964年,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他以“谢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拒绝领奖”。
三、萨特与波伏娃:
波伏娃法国女作家,二十世纪女权运动的先驱,拒绝婚姻,选择不生育,且一生与萨特维持伴侣关系,重要作品《第二性》等。
四、代表作品:
1.《恶心》成名作,存在主义小说代表,人物是洛根丁。(1)通过一个神经质的知识分子洛根丁对现实世界的存在和自己存在的认识及心理体验,表现了现代人的荒诞感、孤独感和空虚感。(2)揭示了萨特早期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世界荒诞、人生虚无、人的努力最终都是徒劳无益的。
2.《苍蝇》是其第一个成功的境遇剧。人物是俄瑞斯忒斯(女)厄勒克特拉、埃蔡斯托斯、克吕泰墨斯特拉、阿伽门农。(1)通过俄瑞斯忒斯阐明了萨特的存在主义自由观,“自由选择”能决定人的本质。(2)主题是借古喻今,影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纳粹占领法国的社会现实。埃蔡斯托斯——法西斯邪恶势力;朱庇特——法国国内投降分子;俄瑞斯忒斯——反法西斯战士
3.《恶心》与《苍蝇》比价:(1)沉重的压抑感;绝望的悲观主义(2)高昂的激越感;绝望中产生了勇于介入的力量。洛根丁是悲哀地陷入困境;俄瑞斯忒斯是悲壮的超越困境。
4.《禁闭》最初取名为《他人》,1947年获得美国“最佳外国戏剧奖”。人物是加尔散、伊内丝、艾丝黛尔。“他人即地狱”:(1)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那么他人便是你的地狱。(2)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对你的判断,那么他人的判断就是你的地狱。(3)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自己,那么你也是自己的地狱。
第八节海勒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他既是“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家,又是这一文学流派的开创者。
一、创作情况:
1.作为作家,他不仅受贿于他的人生经历,还得益于他早年在“互忠社”的生活。
2.1954年创作长篇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用时七年,现为美国大学生的必读书,获诺贝尔文学奖。
3.1974年,出版第二个长篇小说《出了毛病》,通过人物的内心不安来揭示美国社会的精神危机,是一部具有“黑色幽默”特征的小说。
4.1979年,写出了一部描写美国官方内幕的政治小说《像高尔德一样好》,是继《第二十二条军规》后又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
二、《第二十二条军规》:
1.是一部轰动美国文坛的畅销书,被西方评论界誉为“60年代最好的一部小说”,被认为是“黑色幽默”的代表作。
2.三类人物:(1)军事官僚集团:军规的操纵者,特种警备司令佩克姆将军:“凡是法律不禁止的事大家都可以去做。而法律又没规定不许对你撒谎。”飞行大队司令官卡斯卡特上校:“我对损失人和收音机根本无所谓。”谢斯科普夫少尉:队伍整齐,残忍。(2)普通军人的代表:尤索林,对战争大失所望“活下去”是他生活的唯一目的和“最高准则”;“浑身雪白的士兵”,他只是一个静物,他被放在那里,任由人摆布,没有任何生命的迹象;军人家属的代表,丹尼卡再现了资本主义金钱社会的道德观、是非观
3.尤索林的形象:是一个无法抗拒非正义的小人物,面对他所轻蔑的社会,他采取逃避,表面上看是为了活命,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不愿丧失自我的道德原则和正义感,是一个反英雄的形象。
4.第二十二条军规,即军人必须服从命令,它是个并不存在而又无所不在的东西,它像一根魔棒,在统治者手里任意使用,随意解释。
5.是一部当代寓言,象征着在专横、残暴的美国社会中尤索林所代表的普通人无奈无助的生存状况
三、“黑色幽默”与传统正常的幽默区别:
1.传统幽默的思想基础是乐观主义的,人们相信善最终能战胜恶,引发轻松、欢快、明朗的笑;黑色幽默的思想基础是悲观主义的,既然面对的是死亡和荒诞,那只能痛极而笑,化痛而笑,酿就了苦涩阴郁的笑
第九节马尔克斯
哥伦比亚小说家,拉丁美洲最负盛名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里程碑式作品,马尔克斯获得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
一、创作:
1.1954年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周末后的一天》。1955年第一个长篇小说《落叶》发表,标志着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形成。1961年发表中篇小说《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作家自认为是一部“写得最好的小说”。20世纪60到70年代,进入创作的全盛时期,发表《长翅膀的老头》(又译《双翅老人》)《世界上最漂亮的溺水者》《纯真的埃伦蒂拉与残忍的祖母》等中篇小说。1967年经过长达18年的构思创作,发表了他的顶峰之作《百年孤独》。1975年发表行篇小说《家长的没落》,是一部反映拉美寡头独裁专制的杰作。1982年瑞典文学院因其“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那里汇集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而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
2.《百年孤独》是一部“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制”,马贡多的兴衰史是19世纪初至20世纪上半叶哥伦比亚及至拉美社会历史演变的缩影。
3.民族的群体意识:孤独(1)第一个孤独者:霍赛.阿卡迪奥.布恩地亚,是智慧的孤独。(2)第二个孤独者:霍赛.阿卡迪奥,是愚昧的孤独。(3)第三个孤独者:奥雷良诺上校,是理性的孤独
4.布恩蒂亚家庭怪胎“猪尾巴”的隐喻象征意义:新老殖民主义者蹂躏下的畸形拉丁美洲,拉美人民感到一种自我身份的危机——要被时代抛弃,“马贡多的居民在自己的街道上也迷失了方向”。
5.循环的怪圈:(1)长着猪尾巴的孩子(2)人物名字:阿卡迪奥和奥雷良诺(2)家族中人的行动具有循环性:炼制小金鱼(4)马贡多人对待外来吉卜赛人的先进技术的重要惊奇状态。
6.循环怪圈之下深刻蕴涵:是马贡多亘古不变的愚昧落后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导致了马贡多的最后消失,影射了拉美地区近百年来的命运走向。
第十节迦梨陀娑
一、生平及创作:
印度享有世界声誉的古典梵语诗人和戏剧家。宫廷诗人,被誉为“宫廷九宝”之一,迦梨陀娑即迦梨女神的仆人之意。《时令之环》《云使》《鸠魔罗出世》《罗枯世系》(诗)《摩罗维迦和火友王》《优哩婆湿》《沙恭达罗》(剧本)。《云使》是印度文学史上第一部抒情长诗,代表了印度古代抒情诗的最高艺术成就。《鸠魔罗出世》叙述大神湿婆和雪山神女波哩婆提的恋爱婚姻故事。五幕剧《优哩婆湿》描写天国歌妓优哩婆湿和人间国王补卢罗婆娑相爱的故事。代表作《沙恭达罗》是他最杰出的作品,代表古典梵语戏剧的最高成就,描写国王豆扇陀和净修女沙恭达罗的恋爱故事;沙恭达罗形象是印度古典女性美的理想形象。
二、《美狄亚》和《沙恭达罗》是源于同一母题在世界文坛上处于重要地位的戏剧作品。
三、相同的爱情母题,在东西两位大师的处理下结果迥异的原因:欧里庇德斯是生活在雅典民主制盛极而衰的时期,虽出身贵族,但与进步智者接近,故而在为民主法制高唱赞歌的贵族群中奏出了反抗暴政的不和谐音。迦梨陀娑作为一个依附统治阶级的贵族,不可能像欧一样怀疑或反抗法德权威。
第十一节《一千零一夜》
1.又名《天方夜谭》,它是中世纪阿拉伯近东各族人民集体创作并经众多的市井艺人在几百年过程中不断补充、修改、加工,编撰而成的一部民间故事集。《商人和魔鬼的故事》《渔夫和魔鬼的故事》《阿拉丁和神灯的故事》《麦斯鲁尔和黛玉妮.穆娃绥福》
2.《一千零一夜》与《十日谈》不同之处的原因:文艺复兴作家薄伽丘突出爱情中的“性”作为反宗教禁欲主义的出发点。阿拉伯族是一个富有感情、重视感情生活的民族,突出纯真的爱情,很少涉及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47326.html

更多阅读

山达基教:明星教徒汤姆·克鲁斯离婚背后的宗教疑云(组图)ZT

    山达基教,也称科学神教,诞生60年来一直饱受争议。这个打着科学旗号的教派迅猛扩张,却在许多国家被认定为邪教。近日,明星教徒汤姆·克鲁斯离婚背后的宗教疑云,将其再度推到台前。    山达基(Scientology),也被译为科学神教和科

克鲁姆洛夫城堡往事随风 捷克克鲁姆洛夫城堡

克鲁姆洛夫城堡 往事随风二零一三年的捷克旅行(九)克鲁姆洛夫(2)·北区/克鲁姆洛夫城堡如果过于纠结城堡的历史,克鲁姆洛夫的旅程将注定不愉快,毕竟时间已经过去了漫长的700多年。你只要记住城堡几易其主,却在每个时期不约而同地保留了许多

骗子产生的原因和环境——读《大骗子克鲁尔的自白》 斯克鲁尔人

《大骗子克鲁尔的自白》是德国现实主义伟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曼(1875-1955)留给后世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发表于逝世前一年,也是他唯一一部犯罪小说。《大骗子克鲁尔的自白》,顾名思义,主人公是一个大骗子。他经过监牢的“感化”,对

《烛之武退秦师》新解李志鹏郑克楠 郑伯请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新解李志鹏郑克楠运城学院附属中学,山西 运城 044000【摘要】《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教材中重要的一篇文言文,人们历来对烛之武这一文学形象的解读多以其机智和能言巧辩著称,通过本学期对课文的讲解,本人对这一文学

声明:《外国文学史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笔记》为网友青空杳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