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wspyinfo补充:
普通房车受到空间、底盘等限制,车底没有足够长度可充分发挥分流器『吸盘』的效果,因此连BMWM3-GTS劲驯也没得使用上分流器。目前只有超跑比较有机会将分流器融入设计。『分流器』主要是根据『柏努力』定律 :气体流速越快,表面压力越低。车底的导流板如能将气流快速导出车外,车底会形成一股低压真空,牢牢将车子吸在地面。
原创作者:Hunter Hsu/UCAR
看起来不起眼的Rear Diffuser设计竟成为了2009年F1赛季的关注焦点, RearDiffuser是提供F1赛车所需下降力的无名英雄,这项装置的设计经常被车队视为是最高机密(新车发表会时经常用布幔覆盖此处)。车队会利用垂直(现在发表为多层次的水平隔板)的隔板将Diffuser分成许多小部分,这可以增加Diffuser真空吸引的效率!看起来不起眼的RearDiffuser实则是F1赛车设计上寸土必争的重要关键,与前翼、尾翼相比,黑嘛嘛的RearDiffuser很少吸引众人的目光。它是装置于赛车尾翼的下方、F1赛车底盘尾部采用逐渐向上倾斜的设计,能够产生「抽离底盘空气」并造成真空效果。此部分设计最头疼的地方在于此处也是后悬吊及排气管配置的部分。如果设计失当、排气管产生的高热废气会严重影响Diffuser的效果(车手就会发现踩油门及收油的时候车辆操控会不平衡),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就是使用「潜望镜式」排气管、将高温废气从Diffuser的上方排出。
第二阶段冬季车辆测试刚开始,F1赛坛就因为Toyota与Williams赛车后方的RearDiffuser游走于「灰色地带」的设计是否违规而引起众议。争议之处在于其设计巧妙的利用了车尾防撞结构,使其作用有效空间超过了规则规定的最大高度175mm,藉以改善车辆尾部的空力效率。但随着更多数据的透露,可发现这三队的设计争议不仅止于RearDiffuser的高度,也包括在Diffuser前端的底板上开凿了一对气流入口,将该空间的气流更有效引入,其效果可强化赛车的GroundEffect(地面效应)性能。BGP001赛车侧箱边缘还有许多空气流通孔洞,这也可以提升侧箱底切制造空气下降力的性能,进而提升车辆后半部的总体下降力。
之所以赛车都要尽可能的贴近地表的最大原因就是在于GroundEffect(地面效应)的理论。此理论是航天工程师意外地发现了飞机机翼在贴近地表的时候空力效应远远好于在空中的状况(这表示在同样阻力下,机翼接近地面时的浮力远远大于在高空中),前苏联空军曾经利用过这个原理设计出一系列的高效率运输机。再一次,F1赛车将这个效应利用在赛车设计上(不过将浮力转换成下降力),这也就是为什么FIA会规定F1赛车前翼与地面最小距离的原因。
在70年代地面效应可提升赛车性能的结论被确立之后,有关F1赛车在地面效应原理上的应用不胜枚举,80年代前期的F1赛车多在车身两侧加上了裙脚(Skirt)、这可以阻止空气从赛车两侧流入底盘下方。没有空气流入的底盘造成了类似真空的效果、这更让赛车牢牢的「黏」在地面上!更有甚者直接加上了抽离底盘部分空气的风扇,把赛车搞的像是大型吸尘器。这些设计让当时的F1赛车在弯道中速度越来越来快,FIA终于不得不出面阻止、祭出「FlatBottom」的规则规定F1赛车底部必须是平坦的(也就是说「不可以有裙脚的设计」),90年代更规定赛车中央部分必须低于两旁以有效减低地面效应的效果。也就是这个部分经常摩擦地表、让我们在电视转播中看到火花四溅的特效!
在Diffuser前端的底板上开凿了气流入口,这将明显提升地面效应表现,但长久以来始终被FIA视为非法。按照F1科技规定3章12条5款,在赛车底板上开孔属于禁止,除非孔洞被完全密封。2007年RedBull与Renault车队就曾向FIA科技小组询问设计RearDiffuser是否允许在底板上开孔?结果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这中间唯一的灰色地带是开孔处位于RearDiffuser与底板的交会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