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龚雪)5日晚,在“香港苏富比四十周年晚间拍卖”会上,曾梵志的作品《最后的晚餐》,以7000万港元起拍,最后以1.6亿港元落槌,加佣金为1.8亿港元,刷新中国当代艺术品交易纪录,同时也成为亚洲最贵当代艺术品。
曾梵志,1964年生,武汉人。1991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为职业画家。
昨日,记者采访我省相关艺术品拍卖从业者、评论家就此事发表意见。
圣典艺术品拍卖公司总经理邢媛媛说,一件画作能拍出如此天价,说明艺术品的关注度在提高,艺术品的经济价值已被进一步认可。特别是当代艺术品市场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和冷静,一些好的艺术品“跳”了出来,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一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网络上,也有一些网友提出看不懂《最后的晚餐》,不过是一群带着红领巾的人在吃西瓜。邢媛媛说,《最后的晚餐》是曾梵志最具标志性的“面具系列”的晚期作品。创作于2001年,取材于达芬奇的同名作品,以恢弘的气势捕捉了中国社会在上世纪90年代经济改革时期的面貌。“他们在相同的红领巾面具下,却有不同的表情,奉承、恐惧、眼红……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这幅作品将会影响许多当代画家的创作。”湖北美术学院副教授、美术评论家沈伟认为,曾梵志创造的这种寓言式的、以一个独特的绘画形象作为自己标志性风格的创作形式,将会带来很多的效仿者,这种形式也将会写进美术史。
作者:龚雪 本文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
美术馆馆长赖香伶, 艺术家曾梵志和策展人巫鸿老师
镜子的房间
http://blog.sina.com.cn/suosuoqingting2010年8月12日,上海外滩美术馆高调推出了由国际知名策展人巫鸿所策划的中国天价画家曾梵志的全新个展——2010·曾梵志。二十多年来,曾梵志以他极具张力的绘画作品享誉国际艺坛。开幕现场,艺术家蔡国强、周春芽,批评家南条史生、彭德,知名画廊老板张颂仁、何浦林、冷林,演艺明星陈鲁豫、成龙等大腕云集,明星荟萃。
2010新气象
在二楼展厅,两幅10米多长的乱笔系列巨作分外抓人眼球,那干枯痉挛的树枝,狂放的笔触,那片野火焚烧的旷野,动物与自然的野性,令观者心灵颤动——这是曾梵志迄今为止最大的油画作品,也是他乱笔画阶段的精品。曾梵志表示:“是借用动物来讲故事,宣泄对人、对生活的一种思考。”另外,在展厅的三楼,艺术家的首件雕塑作品也带给我们一个不小的惊喜。展厅中堂的中央,摆放了艺术家历时一年所做的数倍大的木质猛犸象牙,象牙圆润的曲线和丝滑的质感和与其绘画的笔触和情绪形成鲜明对比,颇具意味。为了这个展览,曾梵志甚至租下美术馆旁边的一个小教堂来配合他的装置,用其特有的乱笔画法模拟玻璃镶嵌画,将空无一物的教堂遗址转化为一个光与影的灵境。
从展览的命题上,我们可以感觉到艺术家和策展人着力于抛开原有的符号和画家的身份,意在展现艺术家最新作品以及当下的艺术观念,正如艺术家曾梵志所说:“跨界操作也给艺术家带来了新的自由和想法”。因此,曾梵志最负盛名的“面具”系列并未出现,所有作品都是他未曾公开展示和发表过的近期新作,在油画之外,雕塑、版画、铅笔画和空间装置等多种媒材、丰富形式的作品与外滩美术馆之间建立的完美的联系,宛如一首用眼睛观看的交响诗,引导观者步入一个想象的旅行。
学艺之时
小时候曾梵志是一个淘气多动的小孩,身手敏捷的他还差点因此被父亲送到杂技团,果真如此的话,中国艺术界就又少了一个天王级的人物。恰巧在给邻居爱画画的大哥哥做模特期间,曾梵志有意无意地接受了绘画的启蒙,并有板有眼地从素描开始了他的学艺之路。16岁时,他一边在父母所在的印刷厂做临时工,一边着手报考美术学院。“8494平方公里的武汉拥有800万人口,6座长江大桥,还有一座湖北美术学院。80年代,四年招生一次的油画系,是当地年轻人最难获得的一张通行证。为了获得这张通行证,曾梵志用了5年。” 1987年,经历了5次高考的曾梵志开始了科班的艺术训练。
曾梵志出生在武汉的租界区,身上很多优雅的气质令他显得与其他武汉人很不一样,在创作上更多体现出来的则他是对于品质的无限追求。读书期间的,他的假期都会去兼职,做广告、设计甚至倒卖服装,开学后他作为富有的学生,买当时30块一米的高级亚麻布,奢侈地画油画。从这个侧面,也使得人们间接了解了他的全身名牌、高级雪茄的奢侈派头的消费根源。在他价值观里,在优雅与舒适都不可或缺,画画如此,生活已然如此。
读书期间,年龄较长的曾梵这带领同学来找担任他们色彩构成课的曹丹老师宿舍打麻将,其实是一个最勤劳的学生,曹丹老师表示“他其实是一个很有心的人,甚至有点“狠”。平时他和别人一样玩玩乐乐,但画画时他肯定非常认真,私下里没少下功夫。”就拿曹丹老师的作业,在同学都玩的拿不出作业时,他却私下完成了大量高品质的作业,并一举拿下全系最高分。
每一个公开展览是一个艺术家开化眼睛的捷径。1990年,还在湖北美术学院读大三的曾梵志竟然破天荒举办了自己平生的第一个个展,并且体面地用几千块钱为自己印制了一本中英文画册。当时他受德国表现风格的影响比较大,作品被认为有血腥的倾向,被举报后原本公开的展览被迫改为内部观摩。尽管如此,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挂在美术馆里曾梵志,还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鼓舞。年轻的他虽然在风格上还有太多的稚嫩,但是从此他对于画面的控制开始有了更为广义的理解。
职业身份的认同
1991年从湖北美术学院毕业后,曾梵志并没有去工作,他躲在汉口的一个闷热的小阁楼里埋头苦画,每日如厕都得借用附近的武汉市第11医院洗手间,在医院的过道和走廊上,随处可见茫然或疯癫的病人们、焦急或等待的家属们。他们的状态触碰着曾梵志的神经。由此他创作出了“协和医院”系列作品。其作品《协和医院三联画》包括排队等待门诊的、动手术的、躺在病床上的三个部分,形式感如同耶稣基督受难式的西方宗教绘画,他巧妙地运用了西方的表达方式传达出了中国老百姓的生存状态。画笔下那种“施虐与受虐”的生存感觉,在撕裂和神经质状的血腥肉色之中,曾梵志一下子迈入了创作成熟的第一个阶段。
也就在这个夏天,中国当代艺术教父栗宪庭来到这个阁楼,看到这件作品,分外惊喜,“这组三联画流露出的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悲观”,随后便把曾梵志纳入了后“89艺术大展”。初出茅庐的曾梵志由此与不少同样初出茅庐的艺术家们一起,被中国当代艺术史所记载。此后不久,这件重要的作品成为曾梵志第一件被藏家购得的作品。至此,曾梵志完全走向职业艺术家的道路。
北漂后的大红大紫
1993年,曾梵志和妻子何丽君离开武汉来到北京,在三里屯附近一个“闹中取静”的小院子开始了自己的北漂生活。离开武汉,对于“协和医院”的感觉也逐步淡漠了,虽然可以继续之前的成功,但是他并不愿干涸地固守。1994年,一个故友的误会使得曾梵志不知所措,带着无奈的情绪他画了第一张戴面具的肖像,五六张面具作品之后,曾梵志重新找到了绘画中的令他振奋的情感。随后,香港著名画廊汉雅轩老板张颂仁一口气买了二十多件“面具”作品。1995年,这些作品随后以“假面”为题,构成了曾梵志在香港的第一个个展,这次香港之行,曾梵志一口气为自己购置了3套高级西装。
著名批评家凯伦史密斯说“他很明显是在画他自己。在现实世界中,他没有揭示出自己铠甲上的漏洞,因为他努力工作来顺应它,与公众混同在一起,同时又作为一个有创意的艺术家,把自己区别出来,因为他的审美风格和批判,从艺术世界中博得了喝彩。”
可以说,“面具”系列是曾梵志的创作上的重要阶段,不仅为他带来了成功,也带来了不少的财富,虽然曾梵志并不多谈他的作品价格。1998年,在某次展览上,他创作于《面具系列No.6》,一名来自美国的商人被画面中那群戴着红领巾和戴着面具的成年人深深触动,并以1.5万美元买走了这幅画。十年之后,当这件作品再次出现在了2008年的香港佳士得“亚洲当代艺术夜场”上时,以7536万港元的天价被拍走,创下了当时中国当代艺术拍卖的最高纪录,这件作品的单价,飙升了近650倍。
“面具”系列大红大紫之后,曾梵志并不甘心凝固这个单纯的符号。面具之后的肖像系列和乱笔阶段,正是他不断探索的写照。摘掉面具的肖像作品,有着粗大和痉挛手指的半身人物孤立无援地在没有背景的画布上,头发边缘被刮刀处理成冲冠怒发。2000年开始出现的纯粹抽象的线条绘画,还有被线圈状的图案覆盖的近景头像作品“我”,还有2004由于一次以外的右手拇指骨折后的左右开功式的绘画尝试。画画对于他来说,更类似于一种表达与发泄,当心情不太好时“回来画一张小素描,内心马上舒缓,觉得很开朗”。在他草场地被隐蔽很好的工作室里,坐在棕色皮沙发上曾梵志一脸舒适与优雅。
北漂以后,曾梵志回武汉的次数就非常少,但他对家乡有着割舍不开的情感,很多武汉来京的旧友甚至陌生人,都会得到他的热情接待。今年,曾梵志为母校捐赠了德国版画大师珂勒惠支的著名作品《自画像》,并且为母校牵线做了“珂勒惠支”的大型个展,同样在今年,他出资为母校设立“昙华林之路奖学金”的奖学金。谈起这些,曾梵志总是一脸的坦然,“我算他们的学长,以前没想过的事情,以后也不太在意”。
江山如此多娇 2010·曾梵志No.2 布面油画250x1050cm (in 3 panels)2010
遮盖的羊肉金丝楠木 110x70x55cm2009
无题铜雕 117x61x42cm(上部)129.5x26x26cm(底座)2009
无题 10-7-5布面油画180x260cm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