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月儿明(民间故事新编)
早年间兴“私塾”,有点儿学问的辟一两间空房,摆几张桌凳,收些农村娃娃学认字,背个唐诗宋词什么的。
有位先生年逾花甲,肩无挑担之功,手无缚鸡之力,开个私塾,挣口饭吃。老先生有桃花运,晚年娶了个如花似玉的小媳妇。那年间没钟表,给学生讲书总得有个时辰吧!好在老先生院子里有一棵大杨树,树枝上住着一窝老鸹。每天黎明,老鸹“呱呱”一叫,便飞出去打食喂养幼鸟,准时准点,不差分毫。老先生嘱托小媳妇,老鸹一叫就喊他起床,好去私塾给学生上课讲书。天天如此,已成惯例。
老先生一心扑在讲书上,加上年迈体衰,日子一长便冷落了那位青春年少的“内人”。小媳妇倒也通情达理,开始还能忍耐,时间一长便有些按捺不住。都说干柴烈火,老先生倒像是干柴,小媳妇真正是烈火,可就是“烈火”烧不着老先生一身瘦如干柴的老骨头。
私塾里有一个“大”学生,十八、九岁了,长得膀大腰圆。老实巴交,伶俐勤快,一有功夫便帮老师挑水劈柴,体力活都让他承揽了。老先生越来越喜欢,小媳妇越看越待见。指望老头儿是不行了,小媳妇决心在年青人身上下功夫。缝缝补补,嘘寒问暖;热汤热水,眉来眼去,把个情窦已开的小伙子惹得直咽口水。时间不长,俩人就投怀送抱,好得再也分不开。
为了让老先生早些腾地方,小媳妇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一个好点子。她对小伙子说:“你想和我亲近不?”小伙子老实,怯怯地说:“咋不想哩?老师在,我不敢。”小媳妇就教他:“你半夜时分,爬上树用棍子捅老鸹窝。老鸹一惊就叫唤,到时你躲在黑影里,老先生走了你就进屋。”
这天晚上,老先生刚躺下,朦胧间只听老鸹“呱呱”叫,声音比往常都响。老先生猛然惊醒,纳闷地自言自语:“怪了,天明的咋这么快?”小媳妇紧催:“到点了,别误了讲书!”老先生穿衣下炕,摸黑去私塾讲书去了。
小媳妇喜出望外,急切地喊:“快进来!”小伙子一头钻屋里。俩人朝思暮想的时刻终于如愿以偿。
且说老先生来到私塾,一等天不明,再等日不出,黑咕隆咚难捱难熬。“不行,还得回家睡会儿。”于是折身回来。到了屋门口,只听屋里有人说话。老先生疑心重重,便蹑手蹑脚想听个究竟。只听小媳妇说:“你身子又紧绷又光滑,光溜溜地像面筋一样。”小伙子也夸:“你身子又软乎又暖和,白生生地像棉花一样。”小媳妇又说:“我那个老先生又黑又瘦,浑身像干柴棒子一样。”老先生在门外,只听得心烦意乱,心中五味杂陈,进退两难。算了吧,惊动四邻,坏了好事,落个家丑外扬,不如吃个“哑巴亏”。决心已定,便轻手轻脚返回私塾。
转眼到了中秋月圆,老先生对小媳妇说:“今天过节,你我都不容易,还有我那个"大"学生,帮家里干了不少活儿。你张罗几个菜,我去灌二斤好酒,晚上咱们在一起热闹热闹。”
小媳妇不知老先生葫芦里卖得什么药,又不便询问。净手入厨,烹炒煎炸,利利索索搞出几道菜来,月饼,鲜果,一应俱全。这时皓月升空,明亮如昼。老先生让"大"学生把桌凳摆在院子里,一桌荤素佳肴,三杯美酒醇酿,分上下落座。老先生对小媳妇和"大"学生说:“今日佳节良辰,咱们一起团聚,喝酒品茶,以示庆祝。读书人讲雅兴,中秋明月,心朗气清,不能干吃干喝。每人须以中秋为题赋诗一首,聊以抒怀寄情。”小媳妇说:“菜都凉了,别弄花样了。再说我也不会作诗啊!”“大”学生也附和说:“老师,我也不会作诗。”老先生说:“媳妇咋能不会呢?要得会,跟师傅睡,咱俩夫妻多年,你也该会点儿吧?学生跟我学了两年,也应该懂点儿格律吧?甭推辞,就照我说得办!我先开头。”
老先生呷一口酒:“八月十五月正东,老鸹不叫用棍捅。‘棉花’搂着‘面筋’睡,‘干柴棒子’门外听。”“大”学生一听,心里“咯噔”一下,暗暗嘀咕:“坏了,老先生已经察觉了底细。”既已如此,只好硬着头皮说:“八月十五月正南,这事发生有半年。大人不计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小媳妇脸上白了又红,红了又白:“好你个糟老头子,闹了半天是变着法儿羞我哩!既然捅破了窗户纸,干脆就打开窗户说亮话吧!”小媳妇娇嗔地轻捶了一下老先生两下,然后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八月十五月正西,年老娶个年少妻。自己有田不能种,别人代耕你着急。若非多年心疼你,一脚踹了你老东西!”
老先生心底宽厚,知道木已成舟,又看两个年轻人两情相悦,干脆送个流水人情也好。
老先生干咳两声,清清嗓子:“今天诗作得都不赖,真情实感,开门见山,我高兴。我再诵诗一首,表达一下我思量已久的心愿:
“八月十五月儿明,
媳妇待我有恩情。
老夫少妻不般配,
耽误多少好年景。
吉日良辰成全你,
郎才女貌奔前程。
来年添些胖娃娃,
私塾多了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