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多瓦地图摩尔多瓦语言地图
摩尔多瓦政区图(英文版 CIA)
摩尔多瓦交通图
摩尔多瓦地形图
摩尔多瓦政区图
摩尔多瓦共和国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东北部多瑙河下游,东欧平原南部边缘地区,绝大部分国土介于普鲁特河和德涅斯特河之间。东、北部与乌克兰接壤,西隔普鲁特河与罗马尼亚毗邻,南部不远遥望黑海。
境内平原和丘陵相间分布,中部为高地,三分之二的土地为黑钙土。北部和中部属森林草原带,南部为草原。河流众多但大部分短小,德涅斯特河和普鲁特河为境内两大河流。地下水资源丰富,约有2200个天然泉。
摩尔多瓦自然资源贫乏,缺少硬煤、铁矿、石油和天然气。但蕴藏着丰富的非金属富矿,并已探明330个非金属富矿包括石膏矿、沙土矿、石灰岩矿、硅藻土矿、陶土矿、毛石采石场等。
摩尔多瓦共和国地处俄罗斯平原与喀尔巴阡山交接地带,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面积】
面积33800平方公里,南北长350公里,东西宽150公里,形如倒挂的葡萄串,是欧洲小国。
【人口】
356万(2013年,不含“德左”和本德尔市人口),其中摩尔多瓦族占75.8%,乌克兰族8.4%,俄罗斯族5.9%,加告兹族4.4%,罗马尼亚族2.2%,保加利亚族1.9%,其他民族1.4%。
官方语言为摩尔多瓦语,俄语为通用语。多数人信奉希腊正教。
【行政区划】
摩尔多瓦分32个区、3个直辖市(基希讷乌、伯尔兹、本德尔)及2个地方行政区(加告兹自治行政区、德涅斯特河左岸行政区)。
【首都】
基希讷乌,位于德涅斯特河支流贝克河畔,面积为200多平方公里,是摩尔多瓦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中心。人口79.4万(2012年)。
基希讷乌市区内的大多数建筑是用纯白色的花岗岩石料建成。基希讷乌因此获得“白色的城市,石雕的花”的美誉。基希讷乌有500多年的历史,地名的含义是“起源地”,表示这里是摩尔多瓦民族的发源地。
【历史】
摩尔多瓦人与罗马尼亚人同宗同文,都是达契亚人的子孙。
13世纪至14世纪,蒙古鞑靼人和匈牙利人入侵,达契亚人逐渐分为三支:摩尔多瓦人、瓦拉几亚人、特兰西瓦尼亚人。古代的摩尔多瓦的国名为达契亚-图拉真国,后来又形成了罗马尼亚、摩尔多瓦和特兰西瓦尼亚三国。
1359年,波格丹一世创立了独立的封建公国。
1487年后,沦为奥斯曼帝国附庸。
1600年至1601年,摩尔多瓦、瓦拉几亚和特兰西瓦尼亚三个公国曾短暂统一。
1812年,俄国将摩领土(比萨拉比亚)划入其版图。
1859年1月,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合并,称罗马尼亚。
1878年,比萨拉比亚再次隶属俄罗斯。
1918年1月,摩尔多瓦宣布独立,3月与罗马尼亚合并。
1940年6月,苏联将比萨拉比亚再次划入版图,并将比萨拉比亚大部分领土与德涅斯特河左岸的摩尔达维亚自治共和国合并,成立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之一,比萨拉比亚南、北部的部分地区被划入乌克兰。
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罗马尼亚为德国盟友。德国将比萨拉比亚划归罗马尼亚。
1944年9月,苏罗停战协定规定恢复1940年的苏罗边界。
1990年6月,改称为“摩尔多瓦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1991年5月23日,改称为“摩尔多瓦共和国”。
1991年8月27日,摩尔多瓦共和国宣布独立。
1994年3月,公民投票以压倒性的票数支持维持独立国家的地位,反对与罗马尼亚再统一。
1994年5月,摩尔多瓦与北约签署了“和平伙伴关系”计划。
2001年2月,摩尔多瓦举行第三次议会选举,共产党上台执政,成为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第一个重掌政权的共产党,也是仅有的两个通过议会民主方式取得政权的共产党之一。摩尔多瓦共产党人党主席弗拉迪米尔·沃罗宁当选为总统。
2001年5月8日,摩尔多瓦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6月29日,摩尔多瓦加入“东南欧稳定公约”。
2003年6月16日,摩尔多瓦加入国际移民组织(OIM)。
2004年10月,摩尔多瓦以观察员身份加入“东南欧合作进程”。
2005年3月,摩尔多瓦举行第四次议会选举,摩共再次上台,联合基督教民主人民党一道执政,沃罗宁再次当 选为摩总统。
2009年7月,摩尔多瓦共产党人党选举失利。
2011年4月27日,摩尔多瓦议长、代总统马里安·卢普在摩国家电台的节目中说,摩尔多瓦与罗马尼亚永远不会合并。
2013年11月,罗马尼亚总统巴塞斯库声明说,希望看到摩尔多瓦和罗马尼亚合并为一个国家。他表示,两国合并应是在罗马尼亚加入北约和欧盟后外交政策上最重要项目。
2013年12月5日,摩尔多瓦宪法法院终审裁定,摩尔多瓦的官方语言为罗马尼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