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拉快跑》是后现代电影的一个标志性作品,而且也是难得的同时在商业和艺术上都取得巨大成功的作品。也许许多 人至今无法接受这部作品的前卫和现代性,但是谁也无法否认其留名影史的事实。
电影讲述了一个叫做罗拉的女孩,她的男友曼尼是个街头小混混。曼尼一天在完成老大的钻石交易之后,带着十万现金等待罗拉的接应。罗拉半路上自行车被偷,错过了时间,曼尼只能搭地铁。由于遇到警察,慌乱中将装钱的袋子忘记在了车上,袋子被一个乞丐捡走了。曼尼和老大的约定交钱时间只有20分钟了。无奈之下,罗拉只有在这20分钟内,想出办法,凑齐十万元现金,送到男友手中。于是,她开始了疯狂的奔跑……
传统的电影,基本都是有一个故事,从头讲到尾,起因、经过、高潮、结局这样一环扣一环的。或者即使不是按照线性的叙事思路,也总是在整部电影里有一个完整的故事。《罗拉快跑》则打破了这种传统。电影将这同一个故事,分出了三条不同的路径。罗拉三次送钱,有三个不一样的结果,三次事件是互相平行的,互相没有任何关系。三个板块将电影划分为了三个故事,互相想象,却绝不相同。这在过去是很难想象的。可以说,《罗拉快跑》是继承了《公民凯恩》和《罗生门》那样的多面型叙事的思路,更进一步将各个面彻底决裂之后得到的。是一种叙事的革新,是一种全新的讲故事的方式。
这部电影的现代性的体现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其中融入了许多现代的元素。比如,他将整部电影的三段结构,依靠电子游戏的闯关模式建立起来。比如中途遇见的恶狗啊,父亲啊,都成了关里的障碍,她必须逾越。而且,还从每一次失败中,吸取了经验值。电影的画面,其实就非常类似过关电子游戏的样子,配乐也一样,以充满节奏感的电子音乐为主,节奏很快,如同现代文化一样。每次救助失败了,就是“GAMEOVER”,然后一切时间都回到房间里,从头开始。人生如戏,就是这样才将三个毫无关系的结局和过程,放在了同一部电影里。另外就是和漫画的交叉使用,另类,但是新颖时尚。人物五颜六色的头发和非主流的造型也是这样的。
最后就涉及到电影的主题了。
罗拉在三次奔跑中,因为细节上的微小改变,从而深刻的影响了整个故事的结局。
第一次:没有经验,路上被一些小事耽搁,所以迟到了。曼尼在约定的时间进入超市抢钱,被打死。
第二次:经过第一次的教训,吸取了足够的经验,所以避过了可能带来阻碍的许多障碍,但是抢银行的时候,罗拉被打死。
第三次:再次吸取教训,提前到达,不仅赌场获得了足够的钱,也抓到了拿钱的乞丐。两人成为了富翁。
这就是电影的主题——命运。罗拉的奔跑,每次都是因为一些毫不相关的小事情彻底的改变了结果,就像术语里讲的“蝴蝶效应”一样,我们的命运,不是因为那些可以控制的显著的东西所左右的,很多情况下是受制于那些微末的细节。如果可以重来一次,如果人生真的如同电子游戏一样,那么,很多事情都可以有不同的结局。推车的人,乞丐,抬着玻璃的人,消防车……这些路边擦身而过的陌生事物,可能在不同的平行世界的时空里,与你有着不同的交集。这就像哲学命题一样,每一个不同的时间的点上,其实我们的生活都有着无限种可能性,在不同的分叉平行的路上远去了。导演刻意选取了护士等几个人物,在罗拉的三次奔跑中,他们也有着三种不同的结局,而改变这一切的,仅仅只是一个很细微的变化。
影片中,对于十字路口的偏爱也可以看出这个意思来。事件每次都离不开那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人们的命运,何尝不是这样在十字路口的迷茫中选择出路的。每一条路,都会有不一样的风景,不一样的结局,不一样的故事。一旦选择,你就无法再走另一条了。
罗拉不停的奔跑,为的不是自己,而是自己的爱人。这是电影的另外一个主题——都市现代爱情。这种快节奏的电影风格下,正如同现代社会这样的快节奏的爱情。不过,两人的爱依然还是无私的,还是奉献的,虽然罗拉和曼尼都是社会的边缘的渣滓人物,但是,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爱,才更具有代表性。
对时间的处理我们也会发现这部电影的特殊之处。通常的电影,总是用几十分钟描写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的事情。《大象》是用同样的电影时间描述了同样的真实时间。而《罗拉快跑》则用更长的电影时间来表现短暂的故事时间。短短20分钟,能发生多少事情,能改变多少事情,能有多少个可能性。所以,电影显得更加紧张和急速了。
电影的导演汤姆提克威,是德国电影革新的代表人物。他的新作《香水》亦是一部十分成功的作品。其实,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德国电影虽然一直在世界电影里处于一个比较低调的位置,但是世界电影的革命似乎也从来离不开德国电影的参与。默片时代的那些无声的鬼魅电影,给美国乃至世界提供了诸多的电影的样本和启发,之后法国有新浪潮,意大利有新现实,德国也有自己的新电影。如今世界都在探讨电影的未来是什么样子,《暴雨将至》、《低俗小说》、《大象》、《我心狂野》乃至《穆赫兰道》都给出了不同的优秀答案,德国再一次用这部《罗拉快跑》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总算没有错过电影革新的新一轮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