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见陌头杨柳色 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一首《闺怨》,淋漓尽致地道出了“闺中少妇”们的“离愁怨恨”,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诗中少妇以“不知愁”而“凝妆”上“翠楼”,及见陌头“杨柳色”,乃生悔心:夫君此去,功名之望仍遥,而春光却不待人,于是离索之情更剧矣。正所谓“虫鸣思媾”,这撩人的闺怨,寄托了这位闺中少妇的“怀春的物候敏感”,不知打动了多少人们的心。
  关于此诗的理解,现今主流的观点是闺中少妇因春景撩人,难耐孤独寂寞——正所谓的“空床独难守”是也,于是顿生悔心,遥想当初“教夫婿觅封侯”,实不足如此韶光,共携手相守春景,翩然成对。此诗正是此类少妇内心世界空虚寂寞的真实写照。此诗中有一关键处,即“杨柳色”。对此处的不同解释,往往造成对整首诗的不一样的理解。一般的看法是:“杨柳色”即寓意为“美好春光”,或引申为“人生青春的美好韶光”。李浩先生在他的《唐诗的美学阐释》一书中,更是直接点出“杨柳色就是春色”(安徽大学出版社,P142)。借此认为,闺中少妇也是因为这“春光”而生“青春不待人”的悔心。
  然而,闺中少妇登楼只是因为见此“春光”就生“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悔心吗?似乎有些勉强。在这首诗里,主角“闺中少妇”如此强烈的感情变化,难道也只是因为这“恼人”的春色吗?仔细思考,这中间确实还有一些值得推敲的地方。特别是其中关于“杨柳色”的理解。
  笔者经多方寻查,发现此诗中“杨柳色”似乎还有别样的解释。值此春光绚烂、柳色又复青青之际,特不揣浅薄,求教于方家。
  一.“杨柳”一词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女性自指、自比之寓。
  据《历代诗话续编》卷六《升庵诗话》(七四0页)中记载,有“两女郎诗”一则:“ 女郎李月素赠情人诗云:‘感郎千金意,含娇抱郎宿。试作帐中音,羞开灯前目’。张碧兰寄阮郎云:‘君似洛阳花,妾似武昌柳。两地惜春风,何时一携手?’真花月之妖也。”
  敦煌曲子词中亦有《望江南》一首:“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者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 、
  明杨慎继妻黄峨有《寄夫》一首,其中有“扬州杨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句。
“妾似武昌柳”、“我是曲江临池柳”、“扬州杨柳妾薄命”,在这些诗词句子中,“杨柳”都有很明显的寓意指向——即女性自指之寓也。
  二.“杨柳”一词在古典诗词中还有它指,借指之寓。
  刘禹锡有《有所嗟》两首,其一曰:“庾令楼中初见时,武昌春柳似腰肢。相逢相笑尽如梦,为雨为云今不知。”
  白居易有《杨柳枝词》八首,其一有句曰:“苏州杨柳任君夸,更有钱塘胜馆娃。”
  更有千古传诵的韩翊与柳姬的“章台柳”爱情故事。其中韩翊在与柳姬离散后写的:“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还有柳姬回赠的:“杨柳枝,芳菲节,所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其间韩翊的“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便是以“柳”喻柳姬,并对离散后的柳姬是否坚贞如前产生了巨大的怀疑,并为自己找好了理由:“攀折他人手”。
  在这些诗词中,“杨柳”的寓意已经越过了“自指、自比”的界限,而且更进一层,有了指代、它指的意思——即以“杨柳”指代“女性”。
  三.“柳”意象的女性化性别意味
  柳意象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原型意象,它代表着一种感伤文学传统,同时又是男女情爱的心灵符号。
忽见陌头杨柳色 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
  在柳意象中,柳枝、柳叶、柳絮等质性柔弱,而且荣枯有特定的季节特征,在这点上,与女性的生命特征及当时社会地位背景最相似,而且也最容易让敏感的诗人及女性为之动容。刘禹锡《望江南》词中有“弱柳从风疑举袂”,就是以柳来描绘少女体态的诗句。在中国传统的观念里,女性往往以美貌妙龄为生命,韶华的失去往往也意味生命价值的失去。
  于是“杨柳”以其本质的柔弱属性及对物候的敏感,与女性“生命”的特性往往联系得很紧密。于是,便有女性,把自己比做“杨柳”,以表达这种韶华难再,且又常不被人珍惜的苦恼。于是慢慢的,“杨柳”意象便有了“女性化性别意味”。这点,也是我这篇文章着重借以发挥的基点所在。
  绕了这么一个大圈,无非是想说明“杨柳”一词在古典诗词里面具有这种“女性化性别意味”,以及“杨柳”意象的这种女性“自指”、“它指”的寓意。通过这种寓意,来重新解读王昌龄《闺怨》中的“杨柳色”,这是本文的用意所在。
  重新回头来看《闺怨》。
  “不知愁”的“闺中少妇”如此“凝妆”上楼,见此“杨柳色”遂生“教夫婿觅封侯”的悔心,笔者一直有疑惑:就算是真正领悟到了这美好的春光,就算是心生悔心,何如此之剧耶?诗人在诗中是用一“忽”字来表现这种突然而强烈的“悔心”的。而且,只是因为这春光撩人,似乎还不足以令人信服。那么,如果不只是因为这个原因,又是什么东西让这位“不知愁”的“闺中少妇”产生如此强烈的“悔心”的呢?
  我以为关键即在于如何进一步理解这“杨柳色”。
  对于中国古代女子来说,没有什么比被自己夫婿抛弃更痛苦的了,更何况还有可能是因为丈夫中途抛弃,另觅他欢呢?古往今来,又有多少关于男子功名在望,便抛弃糟糠之妻的故事的呢?如早期的南戏《赵贞女蔡二郎》和《王魁》里的蔡伯喈与王魁,又如《斩美案》里的陈世美等等,举不胜举。冯梦龙在《金玉奴棒打薄情郎》的入题里就开宗明义道:“妇人之随夫,如花之附枝,枝若无花,逢春再发;花若离枝,不可复合。”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这种男尊女卑的社会认识及地位的低下,让妇女们特别担念的就是这种丈夫负心的意念。
  所以,我认为在《闺怨》中的这位少妇,也正着重因为这一点而顿生悔心的。因为,她在翠楼上看到了陌头青青的“杨柳色”。在这位少妇的心里,“杨柳色”便代表了驿路上的各式貌美年轻的女子,其中又特别是那种烟花风尘中的女性。如此良辰佳节,偏又有“杨柳”如此婀娜多姿,于是少妇便在心中默念:夫婿此去,孤身寂寞,且又逢此撩人的季节,不知能否忠于自己?如果遇上诸如“陌头杨柳”如此动人美貌的年轻女性,他能把持的住吗?如果功名到手,而身旁反而又多亮丽佳人,他还会记得自己这位遥在故乡的“糟糠之妻”吗?如果功名是用自己的一生幸福来换,那么,这功名与我来说又有何意义呢?与其功成被弃,倒不如当初就不去觅什么“破功名”!俗话说,贫贱夫妻百日恩,就算夫婿没有功名,得夫妻恩爱,逢此良辰,能相携手一起去踏踏青,人生夫复何求呢?
  王昌龄在《闺怨》里充分利用了“留白”这一艺术手法,把这位“闺中少妇”的潜台词省略,给读者更多想象驰骋的空间。同时,也很容易让读者只看到这种浅在的 “春光撩人”的解读,而忽略了深入“少妇”内心世界的视野探求。然而,对于一部经典的作品,一首经典的诗歌来说,永远不会只有一种固定不变的解释的,它的这种多义性,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余值此春光灿烂之际,特不揣浅薄,造文求教于方家。或“抛砖引玉”,更是翘首之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47010.html

更多阅读

唐诗中的秋色 中国最美的十大秋色

“天凉好个秋”是一种秋,“秋风萧萧愁煞人”又是一种秋。秋景无限好,表现在诗中,秋色、秋意、秋声、秋景,余味无穷,意蕴绵延。李白《子夜吴歌·秋歌》中,有“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说秋风不停地吹,但吹不掉我心中的愁苦。我的一片相思

女子伤春 男子悲秋精美图文 伤春悲秋

女子伤春 男子悲秋(精美图文)古人讲:女子伤春,男子悲秋。女子伤春,无非是看到花开花落的“感时花溅泪”和“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落寞与孤独。男子悲秋更甚,有更深的情怀。是见到万木萧瑟,满地黄花,乱红飘零时的感时伤己。感时

纳兰容若词传: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纳兰容若词传: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作者:白落梅纳兰容若的前世,是一朵在佛前修炼过的金莲,贪恋了人间烟火的颜色和气味,注定今生这场红尘游历。所以他有冰洁的情怀,有如水的禅心,有悲悯的爱恋。纳兰容若的一生,沿着宿命的轨迹行走,不偏不倚

声明:《忽见陌头杨柳色 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为网友恩爱两不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