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爱,然后教》 居桂珍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本书是一位普通乡镇中学英语教师的散文集,由作者从教以来所写的教育随笔串联而成,涉及作者教育教学生活的方方面面。作者文字干净朴素,一篇篇小文章可读可感,贯穿于这些文字之中的,是一条清晰的感情线,就是“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对家人的爱,对生活的爱。这是一部用心谱写的“爱的交响曲”。
2.《爱与意志》[美]罗洛·梅著 宏梅、梁华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当代著名存在心理学大师、美国心理分析家罗洛·梅的一部精彩佳作,一问世就风靡世界。《爱与意志》以高屋建瓴之气度,从心理学、社会学、未来学的深度与广度,妙趣横生地描绘了人类本能之一的爱与意志的科学规律。书中还列举了自古希腊神话传说时期至文艺复兴时期,以及当代社会的文学、艺术、音乐、哲学、科技和宗教等各个领域里大量丰富的实例,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论证观点、揭示主题。
3.《爸妈太过分》 [英]彼特·约翰森著李宇美译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要想了解身边的世界,了解不同国家的风情,一个很好的途径就是阅读。因此,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了“金麦田少儿国际获奖丛书”,这些优秀的作品为孩子打开了一扇窗,把世界带到他们眼前。其中,《爸妈太过分》讲述了一个对父母忍无可忍的男孩决定开始训练父母的故事,让读者在大笑中了解两代人思维的差异。
4.《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 郑英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本书立足于班主任的常规工作,在熟悉的地方探寻美丽的风景。作者以细腻包容的情怀,通过具体的教育言行承载厚重的师爱,并以慢速快门的方式来叠映教育过程中的美,还原班主任有滋有味的管理过程,字里行间流淌着教育的回甘之味。书中详细收录了班级管理的妙招,被誉为“一线班主任的实用宝典”。
5.《班主任专业成长——100个千字妙招》 张万祥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为了“锤炼精品,追求卓越”,特级教师张万祥主编了《班主任专业成长——100个千字妙招》,百名出类拔萃的作者、每篇千字短小精悍的内容、丰富的专业成长案例,构成了本书的特色,承载了优秀班主任的至深感悟,是教育思想者、改革者、实践者智慧的结晶。
6.《不拘一格教语文》 史金霞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对于语文教学,历来争议不断,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莫衷一是。怎样的语文课才算好课呢?本书作者史金霞老师的语文课就是这样的一种好课,作者结合语文教学的5种具体课型,以大量丰富的教学实录、可操作的教学方法以及来自于实践的教学理念,告诉语文教师,只要把学生的成长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就会呈现出不拘一格的精彩。
7.《差异?差距?——中国校长美国考察笔记》 郭华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1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首批兼职研究员(来自全国6省市的10位中小学校长、园长),分两组深入到美国康涅狄格州3个学区的8所公立学校及1所私立学校考察美国教育,在亲历中记录、比较。表面上,这本书是对“他者”的叙述,实际从中可以看到国内一批优秀中青年校长(园长)在面对美国学校教育时的所思所惑。
8.《成就每一个孩子——陈之华解码芬兰教育》 陈之华著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通过孩子的求学经历和实地探访,为读者解读芬兰教育世界第一的秘密:芬兰教育以孩子为中心,从更基本、更人性的角度思考孩子的可能需要,然后施予尊重孩子感受的教育。芬兰教育的宗旨,在于提供给每一个孩子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帮助每一个孩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作者期待与大家一起回归教育的基本面,从人性层面上去思考当前教育体制的改革之路。
9.《重新发现学校》 高峰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在中国社会发展急剧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一所学校的价值如何实现?办学特色如何体现?学校文化如何经营?学生的潜质如何发掘?中国当代卓越的教育专家高峰校长在本书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全书以事带论、“以案说法”,对教师、家长和孩子都情意绵绵,文笔质朴简洁,耐人品味。
10.《初任教师·教学基本功》[英]苏·考利等著 范玮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初任教师·教学基本功》是一套面向中小学青年教师和师范生的引进版读物,内容涉及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思维培养和教育心理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旨在帮助初任教师解决入职初期碰到的各类疑难问题,书中一些实践范例也可为中小学生培养自身创造力及思维技巧提供借鉴指导。
11.《大量阅读的重要性》 李家同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语文基础得靠阅读来奠定,大量阅读是基础教育的起点。“不能阅读”和所谓的文盲不同,它是指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却弄不清楚里面在说什么。我们的教育过于咬文嚼字地专注细节,这已和阅读本身无关,它会扼杀孩子的阅读兴趣和想象力。根基若没有打牢,问题就会往上延伸到高等教育,甚至危及整体社会和国家的竞争力。
12.《大学的逻辑》(第三版) 张维迎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作者认为,“大学的逻辑”可以表述为:大学的理念是为人类创造知识,传授知识,传承人类文明,推动社会进步;大学的教师队伍必须是由真正对研究和教学有特殊偏好,具有使命感、责任心和创造力,最能作出原创性研究成果的学者组成。
13.《第56号教室的故事——雷夫老师中国讲演录》陈勇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2年3月,雷夫老师首次访华,分别在北京、上海和深圳举行演讲报告会,生动详细地介绍了他在第56号教室进行的教育教学创新活动,同时与中国同行现场互动,回答了中国教师关注的各种问题。本书原汁原味地呈现了雷夫老师在华讲演实录、与中国一线教师的互动问答、与中国名师名校长的高峰对话、媒体的深度报道、一线教师的心得等。
14.《儿童与情绪》[美]保罗·哈里斯著 郭茜、刘莉萍、魏彩虹、杨轶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本书作者保罗·哈里斯在美国哈佛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担任教职。独特的学术经历,使他的研究一直具有极大的原创性。作者在本书中汇集了来自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带领我们一起追寻儿童情绪理解的发展轨迹,尤其是儿童如何逐渐发展出对于人类复杂而又精妙之心灵的洞察之力。
15.《非常教师》 赵国忠主编 南京大学出版社
世间芸芸众生,盲从者多,清醒者少,清醒且有毅力坚持走自己的道路,走出一片风景的人则更少。本书辑录的就是这样的一些教师,他们别具一格,不走寻常路,用自己的方式在教育的天空中描绘出了一片独特的风景。他们被称为“非常”教师,他们有个性、有激情、有理想,懂得教育的艺术,了解学生的内心。
16.《格林爷爷的花园》 [美]莱恩·史密斯著陈科慧译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本书在2012年度凯迪克大奖评选中获得银奖,被誉为作者迄今为止最为神秘美丽的作品。在本书中,作者探寻老年、记忆、家族历史以及爱的主题,在感动与奇思妙想的交织下,打开了令祖孙同样神往的奇妙的记忆花园的大门。走进记忆的花园,我们阅读昨天的记忆,赞叹生命的神奇,感受爱的永恒;走出记忆的花园,让我们学着放慢脚步,去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
17.《给教师的建议》 吴俊伟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为一名教师,作者吴俊伟有写日记的习惯,十年如一日,将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经历与感悟记录下来。他历时11个月,对数千篇日记进行梳理,从中遴选出富有教育哲理兼具建议性的日记100篇,将日常的点滴汇成智慧,融入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平谈而深刻的笔触,最终编著完成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
18.《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 朱小蔓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以人的心灵成长与化育为主线,关注受教育者的道德与情感,从道德教育、情感教育、素质教育、教师教育4个方面展开,全面构建了人的情感发展与道德成长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从宏观到微观、从政策到实践,集中呈现了作者在情感与道德教育领域的理论主张与实践关怀。
19.《孩子,这不是你的错:一名后进生的转化》 钟杰著福建教育出版社
“问题学生”所呈现的问题,不像头疼发热那样简单,对症下药就能药到病除。这是一种“慢性病”,诱发“疾病”的病因又很多,不要期望一剂药方下去就会收到明显的效果,教师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允许学生不断反复,要有让自己都感到身心交瘁的思想准备,要坚信持之以恒地去做转化工作一定是会有成效的。这就是本书所要表述的真谛。
20.《好的教育》 周培植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区域教育生态理论为主线,以“敬畏生命”为出发点,明确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在杭州下城长期、丰富的实践,依次探讨了教育基因、教学伦理等命题,展现出一幅鲜活、真实的教育图景。本书既用严谨、系统、逻辑的学术方式来阐述理论,又展现了开放、灵活、可感的语言风格。
21.《好懂好用的教育心理学:解决学生学习的10个困惑》赵希斌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解释了如何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成绩、养成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优化师生和亲子关系等问题,探讨了使教育和学习更有效的方法与途径。书中呈现的大量真实的教育教学案例将成为桥梁,帮助我们将身边的教育教学现象和教育心理学知识紧密联系起来,促进我们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
22.《好老师可以这样做》 杨聪著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书是杨聪老师多年教育教学实践的结晶,由“叙事篇”和“随笔篇”两部分组成。在叙事篇中,作者通过真实的教学实例,展现了与学生之间的感人故事。在随笔篇中,作者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反思与分析,从中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作者认为,教育的乐趣来自对孩子的兴趣,教育的真正任务和目的,不是评判,而是唤醒,是善的传递、爱的共鸣。
23.《记忆心理学》(第三版) 杨治良、孙连荣、唐菁华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系统梳理了记忆研究的经典理论,系统增补介绍了近10年来的最新成果。就研究内容而言,涉及源记忆、错误记忆、前瞻记忆、提取诱发遗忘以及建构性记忆等方面研究成果的介绍;就研究思路和方法而言,涉及各类记忆神经机制和脑内加工特点研究的介绍。此外,还着重论述了新近研究成果与人们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24.《家事、国事、天下事——许倬云先生一生回顾》 陈永发等访问 周维朋记录南京大学出版社
许倬云先生学贯中西,先后执教于台湾、美国和香港等地的多所高校。本书除叙述许倬云先生个人成长、学习和治学的心路历程外,还介绍了他对中国近七八十年历史的观察与解读,以及他对家国大事的种种回忆。这是一部跨越学术、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重要口述史,许倬云先生娓娓道来,趣味横生。
25.《剑桥教育学习性评价丛书:提更好的问题》伊恩·史密斯著剑桥教育(中国)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提更好的问题》系《剑桥教育学习性评价丛书》中的分册,分小学版与中学版,主要介绍了作者通过教师培训和研究总结出的一些能够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课堂提问水平的技巧策略。书中汇集了大量国外一线教师对课堂提问的实践研究成果以及各类实用提问策略,可操作性较强,对一线中小学教师改善提问技巧、提高教学质量有切实帮助。
26.《教什么知识》 季苹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一般教师在教学研究中,研究的主要是“怎样教知识”的问题。但是,以这个问题作为教学研究的全部或主体,在客观上就决定了教师的“匠人”身份:这样一种格局从总体上确定了教师在课程和教学中执行者的地位。不知道“教什么知识”的教师,很难成为优秀的教师,本书针对“教什么知识”为教师提供了可操作性很强的指导。
27.《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流派》 郑金洲、吕洪波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编选的是既在世界范围内有较大声誉,又对当今我国实践产生较大影响的教育流派。这些流派在国内教育界已不只限于理论形态,而是广泛应用于中小学实践,乃至直接引导或规范着教师的行为。作者希望通过汇总梳理这些流派,让广大教师系统认知、全面把握国际教育的最新动态,洞悉各流派之源流,窥探其价值,在改进自身工作的同时,创造出具有中国教育特色的新思想、新流派。
28.《教师德育专业化读本》 檀传宝等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本套读本是为学校校长、德育主任、班主任及品德科任教师等精心设计的德育专业化学习教材。全书由德育观念、德育实务、德育理论流派3个培训模块共12个学习专题组成,突出操作性策略和建议,采用“活页读本”形式,各专题可分可拆,方便使用。作为我国结构性德育专业化培训教材开发的第一次尝试,希望本套读本能够对广大教师德育专业知识的整体建构有所贡献。
29.《教师发展的阿基米德点》 房超平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本书从17个来自中小学一线教师的典型案例入手,以生动活泼又处处引人深思的语言,展示鲜活经验,揭示心路历程,破解成功秘籍,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探寻“撬动”专业发展的“阿基米德点”。本书鲜活的素材及作者丰富的阅历、基于实践的理性认识,让这些从基层生长出来的文字呈现出“低位”视角和“高位”思考的独特魅力。
30.《教师教育伙伴合作模式国际比较》 许明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该书是“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全书通过国际比较,就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演变与发展、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与动因、教师教育伙伴合作的理论基础,以及教师教育伙伴合作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分别阐述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四国伙伴合作教师教育模式的演变、发展和未来动向。
31.《教书与铸魂》 严寅贤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的特点之一是反映了作者几十年来对基础教育的一往情深。从书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教书还是育人,他都有种源于内心的热爱,有着持续的、几十年如一日的思考与实践,且没有职业倦怠。该书的另一个特点是,严老师在关注学生生命成长方面所付出的思考与实践。书中还用不少篇幅谈及作者自己的成长经历,并据此谈到了对当今教育的思考。
32.《教学现场的爱与怒:一位诗人的教育日记》 凌性杰著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与学校、学生、家长、教育进修等有关的内容,完整地呈现出作者对教育的理解。本书最令人着迷的地方,是字里行间反映出来的对教育的反思和与学生、家长互动的细节。从中折射出大多数普通学子所面对的教育现状,折射出所有为人师表者都有过的迷惘、困顿、热情与坚持。
33.《教育常识》 李政涛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
本书所讲的教育常识,首先是作者眼中的教育常识,它绝非教育常识的全部。作者期待通过对教育常识的追问,唤醒对常识的尊重和敬畏。让教师们认识到教育常识的原点就是人性常识。作者期待与本书结缘的读者,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质疑,并在实践中完成对自我的建构。
34.《教育的是是非非》 武宏伟著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本书的作者是在教育界工作30多年的教师,30年来教育的变化,他都经历过;教师、教导主任、校长等职务,他也都做过。凭着对教育许多事情的亲身体会,凭着自己思考不断、笔耕不辍的习惯,作者得以著成此书。书中有对教学改革的探讨,有对维护教师权利的思考,有对学校管理的分析,总之,作者对教育中的是是非非都作了自己的评判。
35.《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 林崇德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从教师的职业价值谈起,历数了教育的功能,阐述了师德与师魂、教师的自我监控能力、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功等教师素质的要素,提出从学生实际出发把握好智育与德育的关系,并构建不同的学科能力。书中着重提到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班主任工作如何做以及教师如何投入到教育科学研究中去等问题。
36.《教育是合作的艺术》 陆有铨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陆有铨教授最新的教育论文和随笔,文章所涉大至世界和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小至各级学校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对西方现代教育思想的引进和传播、中国教育哲学学科的创建与发展,以及教育哲学学科的发展与功能等,都做了精到的论述。
37.《教育,一切从孩子出发》 黄俭著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本书从合理的政策制定到科学的评价态度,从国际教育的比较到健康课堂的实施,从优秀校长的必修课到学生成长的建议书,诠释了作者对教育理想的不倦追求,展示了作者20多年在教育行走中的不断思索。作者希望本书能对读者有所启发,甚至给大家一个批判的靶子,这种不断探索与批判的精神,也正是教育不断进步的源泉。
38.《经典少年游》 海豚出版社
该丛书是为广大儿童策划的一套经典读物,邀请了叶嘉莹、王安忆、陈平原等著名学者、教授为编辑顾问,全套共100种书,分为诗词曲、历史与传记小说等7个主题。每本书包括绘本和读本两个部分,绘本通过图画来描述该书的故事,读本通过对原典的分析与说明,辅助低龄孩子理解经典作品。
39.《旧制度与大革命》 [法]托克维尔著桂裕芳等译商务印书馆
本书是法国大革命研究的经典著述。作者通过对大量史实的分析,揭示了旧制度与法国大革命的内在联系。既论述了大革命的开创性和决裂性,又论述了它的连续性,认为大革命是长期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本书对大革命以来法国历史的反复性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是研究法国大革命时期历史的必读书。
40.《看见》 柴静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央电视台记者、主持人柴静历经3年写作的《看见》一书讲述其在央视10年的见闻、记忆。“我们记录自己的同时,也在记录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新闻史、心灵史,对我来说这里面好像有属于我自己的心灵自由。”《看见》透过这10年间中国社会的震荡与变迁,透过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奥运等重大事件,从媒体人为如实呈现新闻所作出的种种努力写起。
41.《课堂故事》 戎年中、周彬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一群锐意进取的教师是如何打造活力课堂的。他们敢于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反思课堂,着眼细节,找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本书收集了活力课堂中许多有趣的课堂故事,通过这些故事,讲述了学生生命成长、个性发展、全员参与、动态生成、资源整合、思维创新等各个方面的课堂细节。这些故事打通了理论与实践的壁垒,犹如闪烁的星星,给正在摸索的教师们以灵感顿悟和方向的昭示。
42.《叩响命运的门》 马小平编著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2年1月16日,名不见经传却又引起各种争论的深圳中学语文教师马小平,带着他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对教育事业的一腔赤诚,离开了这个世界。他在患病期间编辑整理了《人文素养读本》,在深圳、东莞两地开设了同名课程。该读本作为教材,内部印刷逾20000册,2012年以“叩响命运的门”为名正式出版。
43.《浪漫:自由与责任——檀传宝德育十讲》 檀传宝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檀传宝教授多年研究、思考学校德育问题的结晶:以道德教育为主线,围绕“浪漫”、“责任”、“自由”三大主题展开,涉及道德教育的边界、欣赏型德育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公民教育概念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以及人生信仰的生命意义与生命教育的应有关切等10个方面。本书系统阐述了德育对成全道德人格和提升生命质量的意义,对于推进当前学校德育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
44.《里尔克抒情诗选》 [奥地利]里尔克著译林出版社
里尔克是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之一,现代德语世界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他的创作受到叔本华和尼采哲学的影响。我国诗人冯至、卞之琳等人的作品都深受里尔克启发。本书从里尔克《图像集》、《永恒读物》、《新诗集》、《新诗集续编》等诗集中精选百余首诗歌,并附有译者的3篇赏析文章。
45.《林格伦儿童文学作品全集》 [瑞典]阿斯特丽德·林格伦著 李之义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林格伦是世界级的儿童文学大师,被人们亲切地称呼为“童话外婆”。她推崇自由的儿童教育思想,用神奇的笔创造了一个理想的儿童世界,塑造了一系列反传统的少儿形象,他们的自尊心、创造力和天性都得到了最大的保护。她笔下的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善良、乐观、自信、充满爱心。林格伦的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瑞典人,她被瑞典人民尊为“民族英雄”。
46.《伦理学与大学生生活的案例研究》(第三版)[美]肯尼迪·迪特赖克、[美]帕梅拉·莫斯著鞠玉翠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如何使用5个重要的伦理原则去思考复杂的伦理情景,并通过对伦理两难案例的探讨,为大学生提供对日常生活的重要问题进行思考的机会。内容覆盖了大学生可能面对的诸如人际关系、隐私、多样性、责任等众多问题。本书既提供了在大学生活中可用的推理和对话技能,也对个人品质修养、大学共同体健康发展和社会发展提出了建议。
47.《论特级教师》金连平著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本书把富有中国特色的“特级教师”既当作“一种制度”来研究,又当作“具体的人”、“一个群体”来研究,这是论特级教师之“论”的一个特色。本书把卷帙浩繁的记录特级教师教学艺术风格的资源统合起来,把特级教师流派纷呈的教学理念、作风和技巧融会贯通,以此来探寻特级教师教学艺术风格的特征、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48.《美与人生》 宗白华著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本书围绕着青年、文化、艺术、美学等问题展开,表达了宗白华先生对于人生的执着思考。在对人生的追问过程中,宗白华先生并没有停留在形而下的生活和简单的理论探讨上,而是深入到文化领域,进行多维度的论述,他的思想至今仍有着生动的现实意义。
49.《梦想与路径:1911-2011百年文萃》梁由之主编商务印书馆
本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艺术、教育、科学、法律、军事、外交、伦理、宗教、新闻、出版等诸多层面,几乎无远弗届,靡所不包。该书文质并重,注意展现时代特征与个人风格,论述务必言之有物,兼具文本意义,同时确保局部与整体的丰富、驳杂、饱满和平衡。
50.《妙趣横生的心理学》[美]理查德·A·卡斯乔著 田毅松、朱凌云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美国心理学方面的入门读物,介绍了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形式生动活泼,图文并茂,有大量内容丰富的专栏,包括启发读者自己动手、动脑的心理学实验、著名心理学家的介绍、案例研究等。本书将引导读者进行一次妙趣横生的心理学之旅。
51.《女教师的生命之爱》 张文质、陈开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女教师总是被赋予慈爱、体贴、细致、温柔等美好形象,似乎她们天生就是要来呵护和关爱学生的。在如此光辉的形象笼罩下,女教师们柔弱的一面却往往被人们忽视了:因为敏感,她们可能更容易悲戚和焦虑,可能更容易纠结和灰心丧气。本书采集了从幼师到大学教授、从中专生到博士后共17位女教师的教育故事,展示出女教师在个体成长、教育生活中的真实状态。
52.《倪萍画日子》 倪萍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该书是著名主持人、演员倪萍近两年画作和文章的合集,全书多是倪萍近期写的人生感悟和小品文。作者文笔幽默睿智,文字平实而充满温情,主题多与选录的精品画作有关。全书以文字为主,配合绘画作品精华,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述生命的过程和生活的道理,充满了人生哲理。全书文字因画作而升华,画作因文字而鲜活,是倪萍以极富生活气息的视角对身处世界的感悟和表达。
53.《彭学军散文》 彭学军著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在活跃于当代中国儿童文学创作领域的女作家中,江西作家彭学军无疑是非常有才华而且颇有成就的一位。她以其清澈明亮的文字、典雅温婉的叙述和至真至纯的童心,把小读者引领至温柔幽远而又诗意盎然的精神殿堂。《真的很天真》是彭学军的散文作品之一,是青少年朋友阅读学习的最佳范本。
54.《批判性课程: 学校应该教授哪些知识》[美]内尔·诺丁斯著 李树培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本书是作者的最新力作。基于学校正规课程与学生日常生活体验之间的冲突和背离,作者质疑和挑战了教育中的平庸主义和保守主义,他建议将富有争议性的日常生活主题纳入学校课程。他认为,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这些批判性主题,检验与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智识与情感等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自我理解能力。
55.《巧克力战争》[美]罗伯特·科米尔著刘雪成译译林出版社
《巧克力战争》与《麦田里的守望者》并列为20世纪最具口碑及影响力的文学经典,开启了一种新的文类,以成人文学的艺术高度书写青春的物语;其对普遍存在的从众心理与腐败现象毫不妥协的深刻描绘,更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使其自1974年出版后便迅速成为一部畅销且具争议性的青少年经典读物,并被选为多国大中学必修教材。
56.《让爱成为一种习惯》 陈祥悦著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本书是作者日常笔记的合集,作者把在新东方与孩子相处的快乐时光都记录了下来。他心中充满了对学生的爱,因此,无论是与学生的有趣交谈,还是对学生的殷勤教导,都流露着爱的感情,孩子的好奇、天真在这里也得到了最大的释放,天性没有被磨灭的他们,必将成为一个个健康而快乐的人。
57.“人民教育家论坛”文库(4种)陈玉琨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于“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什么”以及“怎样才能办出真正的教育”,这些涉及教育的根本问题急需中国教育工作者给出与时代发展相吻合的答案。尤其是校长作为学校教育的践行者,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决定着教育的样式。糊涂的校长办糊涂的教育,自觉的校长办自觉的教育。“人民教育家论坛”文库是一批奋战在一线的杰出中学校长,为不断完善中国的教育所作出的思考与呐喊。
58.《如何阅读一本书》[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著郝明义、朱衣译商务印书馆
20世纪40年代,莫提默·J·艾德勒完成了其经典名著《如何阅读一本书》。此书一经问世,立刻洛阳纸贵,成为畅销书,迄今为止,其全球销售量已超过700万册。在本书中,艾德勒以精短的篇幅,讲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与人交往的技巧,再加上机智、诙谐的语言,使得本书既富教育性,又具实用性,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受益。
59.《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英]帕·林·特拉芙斯著 任溶溶译明天出版社
在无数读者心目中,世界著名童话大师帕·林·特拉芙斯的作品有着璀璨夺目的光芒,美丽且永恒。《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是特拉芙斯的经典之作,已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这本书用神奇的魔力创造了孩子们只有在梦中才能见到的奇迹,用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激发孩子们无尽的想象,用灿烂的想象照亮孩子们的童年!玛丽阿姨带给你魔法般的惊奇,带给你深藏的温暖,带给你人生的智慧,带给你最美妙的奇幻世界!
60.《少年励志小说馆》系列 (第一、二辑)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该套图书现代生活气息浓厚,一扫国内励志读物说教性太强、故事老套、趣味性不足的气息。该套书讲述了6位少年的成长经历,话题涉及生活的变故、亲人的死亡、自身的困惑等方面。一个个温暖的故事,为一颗颗需要帮助的幼小的心打开一道缝隙,透进最温暖的光亮,帮助这些孩子走出种种阴影和困境,获得成长的信心、快乐和勇气。
61.《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 [美]哈瑞·刘易斯著侯定凯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众所周知,美国各顶尖研究型大学正为追求卓越地位展开空前的竞争。就竞争的激烈程度和所取得的成就而言,哈佛是独一无二的。但是,在争夺优质师资和生源的过程中,哈佛忘记了本科教育的根本目的——把年轻人培养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失去灵魂的卓越》的作者哈瑞·刘易斯在哈佛任教30多年,他从自己亲身经历出发,向读者描述了这所著名大学是如何放弃教育宗旨的。
62.《书香童年·吹着小哨前进》 梅子涵著明天出版社
这本书收录了著名作家梅子涵近几十年创作中极具代表性的中短篇小说及散文,其作品主题涉及成长感悟、少年友谊、乡村怀念、珍惜亲情、享受大自然等。作品主题明朗向上,充满温暖和明亮的色彩;作品的文字清丽、雅洁、纯正,字里行间洋溢着淡淡的诗意和浓郁的书卷气,非常适合少年儿童阅读。
63.《听见颜色的女孩》 [美]莎朗·德蕾珀著卢宁译接力出版社
女孩儿美乐笛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她的大脑就像一台摄像机,一直不停地记录着她的日思夜想,她的耳闻目睹,她的爱,她的愁,她经历的一切。她是整个校园里最聪明的学生——但没人知道这一点,老师、同学、医生都认为她全无学习能力。在近乎绝望的时刻,女孩儿美乐笛发现了一种可以让自己发出声音的方法。一切都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但一切仍在意料之外。
64.《透视美国教育》(第二版) 王定华编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以亲历者的视角,理论结合实践,对美国教育的一些重要方面如天赋教育、高中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大学教师的晋升、大学校长的选拔以及教育改革等进行了详细评述。为本书撰稿的学者、博士们,都曾在美国长期学习、生活过,有的学成归国供职于国内大学,有的仍旅居美国,任职于美国大学或教育部门。
65.《王老师谈作文系列》(全四册) 王有声著河北教育出版社
本书作者是一位将毕生精力都倾注于作文研究与实践的老师,他的代表作是《王老师和小学生谈作文》,这本书历经50年,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成为几代人学习作文的法宝。“王老师谈作文系列”丛书是王老师对自己一生教学资料、经验的梳理,旨在帮助教师轻松学会小学作文教什么,怎么教,也是学生自学的优质文选。
66.《往事》 毛彦文著 商务印书馆
本书是毛彦文这位中国近代杰出女性于90高龄所写的关于其一生经历的自传。报考杭州女子师范讲习所,考取浙江吴兴湖郡女校,以浙江省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从南京金陵女子大学英语系毕业,获美国密西根大学教育学硕士,后任复旦大学、暨南大学教授,及至北平香山慈幼院院长。这样的经历和成就,在重男轻女的旧中国社会是不多见的,这也使得毛彦文站在了时代的前沿。
67.《我的爸爸叫焦尼》 [瑞典]波·R·汉伯格著[瑞典]爱娃·艾瑞克松绘彭懿译 湖北美术出版社
本书讲述了一个非常感人的小故事: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虽不能经常见到爸爸,但珍惜和爸爸焦尼在一起的每分钟,并为爸爸自豪,期待着下一次和爸爸见面的时间。故事引导孩子去感受亲情的真谛:敏感、理解、关爱与支持。生活也许不能事事如意、时时顺心,也许在希望和实现希望之间,总会有阻滞。但要相信,只要拥有爱,只要沉着不退缩,就会有勇气、有力量、有安全感。
68.《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应用》 蔡伟著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本书是在全面回顾国内外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发展历程、具体分析国内统编教材缺陷的基础上展开论述的。本书针对以往校本教材研究的不足,以大量的篇幅阐明校本教材开发与应用的理论依据与各种原则,试图从理论层面上,厘清校本教材的概念,建构比较完整的校本教材开发与应用的体系,从而帮助一线教师树立正确的观念,明确研究与实践的方向。
69.《小学生文库》 海豚出版社
《小学生文库》是上世纪30年代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一套文库性质的小学生读物,王云五主编,汇集了近200位教育家、文学家及各领域专家,涵盖自然、社会、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总计45类,共500册,当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著名出版人俞晓群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使得这套经典图书能够以全新的面貌再次面世。
70.《写作并非难事——写给小学数学教师》 钟建林等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为核心期刊资深编辑,作者在此书中吐露写作心经,从思想到行动,从选题、谋篇到修改完善,再到投稿,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例和教师论文范例,阐述了写作这件事。教师若按照这些步骤并结合自己的思考而敢为、乐为,相信写作真的不是什么难事。
71.《新童年丛书:写给中国孩子的社会启蒙书》(全四册)常立、郭初阳等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是首部由中国人自己写的儿童社科书,帮助中国孩子了解自身和当下,开启孩子的生命意识、民族意识、规则意识和财富意识。一个从小开始了解经济、历史、社会的孩子,肯定比只知道童话、诗歌的孩子更有能力应对将来的挑战和机会。本套书有一个共同的心愿:让孩子在阅读中吸收更丰富的营养,成为真正的未来的主人翁。
72.《心智的构建: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英] Chris Frith著 杨南昌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通过大量详实的实验数据与案例,通俗简明、科学有趣地阐述了我们了解世界的方式——一种被作者称作自然式学习的方式,丰富了我们关于学习是怎样发生的理解。全书隐含着许多有关学习的生物学解释和新观点,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从神经科学视角理解学习的新窗口,是一本难得的了解我们脑如何构建精神世界的出色入门书,同时对于想了解脑、心智、行为与外部世界交互机理的读者来说,也是一本必读书。
73.《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迟毓凯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把专家的理念与教师的实践联系起来,努力架设一座横亘在心理学原理与学生管理工作之间的桥梁,这正是我们的目的所在。因此,本书不谈心理学的高端研究,也不讲脑科学的最新发现,只讲那些基本的、甚至在心理学人中已经是常识的心理学规律,如何具体应用于学生管理实践,如何利用心理学提升教师的工作效率,如何通过心理学让教师们的生活更和谐、更美好。
74.《寻找有意义的教育》 蔡朝阳著 宁波出版社
该书作者以一名教师的身份,对当下中国的教育现状进行了独到的观察与剖析。第一辑“以自由看待教育”中的教育观察和教育随笔,反思当下教育,提出个人意见。第二辑“教育从孩子开始”,以父亲的身份,叙述教育孩子过程中的心得乃至惶惑。第三集“守住教师的底线”,以“一厘米主权”为价值标准,讨论教师如何坚守底线,寻找有意义的教育。
75.《杨德昌的电影世界》 [法]让—米歇尔·付东著 杨海帝译商务印书馆
这是一本向已故著名华语导演杨德昌和他的电影致敬的书。世界著名影评人、法国《电影手册》前主编让—米歇尔·付东倾情创作,马丁·斯科塞斯、阿萨亚斯、侯孝贤、贾樟柯等著名电影人温暖回忆,首次集中披露大量珍贵手绘图档、电影资料、原始照片与深度访谈,完整呈现一代导演大师杨德昌的一生和他的电影世界。
76.《幼儿教师心理调适》 蒋慧、吴舒莹、马梦晓编著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书全面分析了当前幼儿教师所面临的工作和生活问题,包括职业压力、人际关系、情绪管理、个人生活等,提出幼儿教师调适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的意见和建议,引导幼儿教师改进自己的心理思维和行动,树立职业幸福感,构建幸福人生。全书案例典型,所提建议操作性强,对一线幼儿教师采取有效的行动,提升自己心理健康水平,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77.《幼教指南:五位世界教育大师的幼儿教育观》[美]卡罗尔·哥哈特·穆尼著黄月美、林惠君译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涵盖了五位极具创造性的幼教理论学家的幼儿教育观。作者提炼了每位理论学家的重要观点,撷取其中的精华,清楚地阐述了这些理论和幼教之间的关系:杜威重视教学活动的情境及质量,以使课程具有意义;蒙台梭利认为教师需要精心地准备教室环境;埃里克森提出使儿童健康和舒适的方法;皮亚杰说明了儿童思维过程的秘密;维果茨基指出学习对教师和学生同等重要。
78.《有效对话教学:理论、策略及案例》 李森、伍叶琴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
对话教学是师生在交互作用过程中实现精神相遇的活动过程。构建有效对话教学需要平等的主体、共鸣的话题、开放的情境、顺畅的沟通及深度的理解。本书既有理论追寻,也有策略探索。在理论追寻中,深入分析了对话教学的源流、本质和实施条件。在策略探索部分,提出一些基本的实施策略,以提高对话教学的有效性。
79.《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 余文森著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书由外国篇和中国篇两大部分构成。外国篇主要涉及国外有关有效教学的理论诠释问题。中国篇(上)理论阐述和实践分析相结合,讨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有效教学的6种模式,包括双基教学、目标教学与掌握学习、情感教学、主体性教学、生命性教学、新课程教学。中国篇(下)以杜郎口、洋思和东庐3所中学为例,对有效教学进行案例分析。
80.《优秀教师的30本案头书》高万祥、徐飞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特级教师高万祥积数十年的阅读经验和思考,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了理论著作、人物传记、文学作品等30本经典好书。除了介绍每部经典的主要内容和写作背景等以外,作者还阐述了阅读时的心得体会、这些经典对自己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影响等,发人深思。这些书可以极大地开阔教师的视野,促进教师的阅读。
81.《语文的表情与眼光》 曹勇军著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本书以独特的眼光审视语文教学,讨论了热点理论问题,追问了教学常规、常识,剖析了长期困扰语文教学的矛盾,集中地展示了当今语文老师站在课堂上必须面对的矛盾和问题,真实地反映了一个普通老师对当下语文教学的思考和探索。在著述形式上,有论文,有对话,还有叙事,体现了作者“左手论文,右手叙事”的教研书写主张。
82.《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 张康桥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以散文化的笔调,阐述了孔子、苏格拉底、“希腊三贤”、卢梭、杜威、蒙台梭利、蔡元培、尼尔等中外十几位最伟大教育家的教育智慧,引领我们重温和回归教育的本义,洞穿当下教育平庸、媚俗、功利的厚重屏障,并启示我们思索如何基于中国文化传统创造好的教育。
83.《走出推理的迷宫——福尔摩斯探案评说》 吴鹤龄著科学普及出版社
本书是一本关于福尔摩斯探案故事的百科全书,集历史、地理、社会、科学与宗教等多方面知识于一身。本书也是原创少年科普丛书“黑科学·白科学”中的一本,生动讲述福尔摩斯办理的4个经典案件——《血字的研究》、《四签名》、《红发会》、《巴斯克维尔的猎犬》,并对案件进行了精彩评说。
84.《走向批判的行动研究:一个中学教师的思想笔记》 扈永进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如果说技术的行动研究的主要问题是过于强调研究的技术规范而忽视了真实的课堂教学中的真实问题的研究,那么,实践的行动研究的主要问题则是,它往往过于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的、细节的教学问题,而无法从整体的学科教学的高度或整体的教育原理的高度来解决问题,这体现了《走向批判的行动研究:一个中学教师的思想笔记》中“批判的行动研究”的价值。
85.《走在孩子的后面》 蔡兴蓉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不能不承认,这一代的孩子不一样。一个家境富裕,备受关爱的白面少年,却偏偏热衷于枪击流浪猫;一个“高三的大姑娘”情窦初开,却对男生倍感失望……所有这一切,为人师者知多少?作者在本书中讲述了60多个孩子的真实故事,真实展现了当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现状,令人感慨万千。
86.《组元教学——小班化课堂教学的变革》 赵敏、程元春主编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本书围绕当前国内小班化教学推进过程中所遇到的基本问题而编纂,以“让每一个学生享受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为宗旨,通过丰富的教学范例,展示了在课堂上理解和应用“组元教学”的多种方法和策略,从根本上阐述了如何通过"组元教学"提升小班化教学效能,使小班化教学更适应我国本土的教育环境和时代的变革要求。
87.“这样读”系列(共4种),接力出版社
该系列包括《图画书应该这样读》(彭懿著)、《科幻应该这样读》(吴岩著)、《散文应该这样读》(徐鲁著)、《童谣应该这样读》(汤锐著)。全书从具体的方法切入,为广大少年儿童读者阐释阅读经典作品的方法。掌握了阅读方法,也就能够进行良好的终身学习。它不仅适合孩子阅读,也适合老师做教学参考,儿童文学爱好者做研究资料。
88.《致青年班主任》 张万祥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本书是著名班主任工作专家、德育特级教师张万祥老师给青年班主任的建议。数十篇文章凝聚了作者从教30年、做班主任26年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在书中,作者以自己的成长经历现身说法,辅以大批优秀班主任成长的案例,系统阐述了班主任提升专业素养的途径,提供了丰富的班主任工作方法。
89.《中国的大学》 梅贻琦著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本书发掘尘微,重刨精光,从浩瀚字纸当中重现梅贻琦先生的真知卓作,以作为中国教育界和文化界的屈指可数的光火,影响读者,进而拯救目前大学教育之危机。本书从大学之精神、清华之为清华、西南联大的精神家园、工业化的前途和青年的使命4个方面,阐述了梅贻琦先生的大学之道、如何治学立校和大学生的安身立命等严肃课题。
90.《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研究》 杨九俊主编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的历程,回顾改革的推进过程,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工作,是关系到课程决策、课程政策制订、课程理论发展的重大基础工程。对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构建现代化的高水平、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促进课程改革健康、深入、可持续发展,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影响。
91.《发现之旅——历史上最伟大的十次自然探险》,[英]托尼·赖斯编著,林洁盈译,商务印书馆
一只红嘴绿鹦鹉带着一身浓浓的欧洲水彩画味儿,于封面最显眼处愉悦地看着我。我想,托尼·赖斯的这部书,大概和“波澜壮阔”沾不上什么边了。但那一笔浓浓的欧洲手绘画所带来的观感,却在第一时间俘获了我的心。
序言之后那张有着维多利亚建筑风格的博物馆水彩图画,经过做旧处理后的微微淡黄色,瞬间把我带回到曾经的那个时代,一个没有飞机和雷达、只有大船和指南针的时代,一个没有照相机、只有笔和画纸的时代,一个求知欲、探索欲和科学魅力都达到顶峰的宏伟时代,见证了那科学与艺术相辅相成的三百年探索。
正文画卷就从1687年斯隆的牙买加之旅开始徐徐展开,记录了史上十次航海探险,伟大而壮丽。应了我之前的猜想,没有任何波澜壮阔。盖因故事并非侧重在航海过程中的惊涛骇浪,而是着重描述人类史上恢宏的自然史艺术。该书围绕着十次航海探险所取得的自然史成就,冷静而客观地记述了每次航行的背景情况、探险成员们包括船长、科学家和画家们的故事、带回的动植物标本和手绘画以及其后的辗转去向和在自然史上的地位。“历史上十次奇妙探险,视觉上一场饕餮盛宴”,未免有些广告意味,但不乏实情,书中300多幅手绘画,带着欧洲18世纪启蒙运动风潮的特质,于形状、质地、色感上无一例外的逼真、细腻和精致。看着那些图画,你无法不感叹那些优秀的自然史画家的观察力和笔力,即便是在摄像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依然以其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令人怦然心动。
此书的确有种冷感的风趣,又铺叙出了恰当的想象空间。文字不多,故事也不够盛大,简练朴素的文字却平铺出一幅幅想象的画面。每一笔淡墨都可铺叙出另一个多彩的故事,伴着那些精美华丽的素描画,就着午后慵懒的阳光,我随时准备好进入一个又一个遥远的绮丽世界。
92.《教学智慧:从平凡到不凡》,郭玉霞著,福建教育出版社
我在大学担任教育系教授多年,所看的、所写的大都是教育类的学术性文章。大学生或是中小学教师对这些文章的反映是“艰涩难懂”,降低了他们阅读的意愿,我能体会他们的想法。然而,学术著作中包含了许多人类思想的精华,对于现职或是未来的准教师而言,通常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如果能够改变写作的方式,让这些思想精华融入真实的教学经验,贴近教师们的生活,我想,一般教师、家长,或是教育行政人员大概会乐于阅读这些文章,进而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实践,而受益最大的将是我们的下一代。抱着这样的理念,我试用一个个的主题,串起不同的概念与故事,写成了这本书。
这本书的书名是《教学智慧:从平凡到不凡》,智慧指的是在教学现场,经过实践的知识,内容除了重要的教育概念与实际的教学事例之外,在每篇文章的后面,都提供了“自我省思站”、“脑力激荡站”、“角度交换站”、“心灵加油站”等点子,希望读者们在读完文章后,能进一步反思、检视自己在日常教学中视为理所当然的信念或想法,如果有不恰当的,愿意放下,接受或是发展出较适合的,进而用在教育实践中,那么就达到了我写这本书的用意。
当然,我所写的内容不一定适合每一个教学现场。每一位教师在教学生涯中,都带着许许多多的故事,如果教师们愿意将这些故事写下来,进一步检视反省,让自己的教学每天进步,相信也都会成为每个人的教学智慧。我把这本书当作引子,期盼未来有更多来自各地的教学智慧产生,因而展开教育伙伴们之间温暖的对话,分享经验,教师们不再孤单地奋斗,由此形成教育社群,这将是受教育者之福。
93.《上课记》,王小妮著,中国华侨出版社
《上课记》给我启发尤深,因为我不仅是个读者,也是个大学老师。
王小妮一再谦虚地强调“上课记”是任何一个老师都能写的。在我看来,能写和能做、能想是两回事,记录本身是容易的,一时的慷慨激昂、愤世嫉俗、忧国忧民是容易的,难的是始终如一地沿着理想行进。
毫无疑问,网络已经使知识的获得变得无比便捷,“更新、更多、更快”成为数字时代知识更新的特点。大学教师如果一味追求知识的灌输大抵趋于徒劳。人是复杂的、社会性的动物,无论多么依赖机器的人也渴望在抬起头的时候面对一张真实的、有表情的面孔。
《上课记》是作者自2006年以来的散文结集,成书时未曾刻意修饰。这是一本本色的书,就像她在写作课堂上提倡祛除好词好句一样,她尽一切可能用朴实的词来表情达意,文章洗尽铅华,尽显本色。她在课堂的努力虽然只是面对她教的那群孩子,但我相信,那群孩子同样会影响他们周围的朋友以及自己的下一代,所以,教育的深远影响和精神意义绝不是一双世俗的眼睛可以随意评估的。有例为证,齐邦媛80多岁了,写《巨流河》的时候还能清晰地回忆钱穆的讲座、朱光潜的诗歌鉴赏、战乱时期武大校长的训词。如今,雷马屏峨这个陌生的地名也随弦歌不辍一起印在我心坎上,激起悲壮情怀。同样,《上课记》附录部分学生的文章、信笺也显示了其所受教育的影响。
《上课记》不仅是本个性化的写作教材,也是一本社会学的大学生心灵调查报告。没有经过科学的问卷设计,却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困境;虽然各年体例不统一,看似没有规划,但却更显生动、真实。邓伯超、余青娥等一群孩子,已经携带着海南独特的风习走近我们。
于我,《上课记》是一盏具体的灯,它不像霓虹灯一样迷人,也不像白炽灯那么耀眼,它就是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那盏素朴的台灯。每当我懈怠、气馁的时候,每当学生对我提过分要求的时候,我就打开这本书。每当我想凑合的时候,我就想起每位学生50多元钱的课时付出,想起黄土地上农民们的皱纹、泪水和学生们眼睛里的希望,还有走在前面的王小妮老师。
94.《教师的挑战》,[日]佐藤学著,钟启泉、陈静静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佐藤学教授既是一位教育理论的集大成者,又是一位亲临10000多间教室的扎扎实实的实践者。他的著作一直备受中国读者的关注与青睐。他在日本创造了几千所学校的学习共同体的奇迹,他的著作在亚洲很多国家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佐藤学教授认为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其核心是学生的学习。而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从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的旅程。旅程中学生要与新的世界、新的同伴和新的自己相遇。只有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才具有真正的教育意义。本书中一个个平凡的教师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宣告:课堂上正在发生宁静的革命——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这不但是师生的共同愿景,也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基点,是为保障每一个儿童学习权的挑战。
教学的基点是尊重和信赖每一位儿童。佐藤学教授提出:“尊重”和“信赖”是一切学校改革的核心概念。因此,倾听是深入学习的必然途径。课堂上的倾听关系既包括教师与学生的互相倾听,也包括学生之间的互相倾听。实际上,所有的教师都非常清楚这种互相倾听关系的构筑是多么不易。对此,佐藤学教授的看法是:在学生中培育相互倾听关系的第一要件就是教师自身悉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除了教师自身成为出色的倾听者、培育相互倾听关系之外,别无他法。
“倾听就是不折不扣地接纳每一个儿童的想法,对所有儿童的发言予以信赖和期待”,“教师的作用就是借助串联、反刍来保障班级所有学生的学习质量”,“借助心心相印的交流,在交响的课堂上形成相互倾听关系的润泽的氛围”……这些话语至简至真,令人振聋发聩。而他的解读不仅仅是文本式的,更是现场的、动态的。他用精妙的笔触把我们带到一个又一个课堂上,让我们在“教学事件”中去观察、去体会、去发现、去回味。从中可以看到一位教育学者对教师、对学生深沉而理智的关切,他看到了教师们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并为教师们未来的教学展开了美好的愿景,不仅如此,在他对“教学事件”的关注和解读中,教师们找到了自我,也找到了前进的路。
95.《剥开教育的责任》,祁智主编,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当下对教育质量与效果的关注,已远远超越了体系扩增、战略目标等宏大叙事的影响,人本、校本成为高频词,幸福、快乐连缀起教师和学生。一些大量存在而又熟视无睹的现象,一些看似寻常实则深意存焉的理念,进入大众视野,成为热点话题。譬如教育的社会责任,在负重前行的急速脚步中,如何回归、解析,怎样重构、建设,正走向学校的前台,让从教者再度审视,博学之,追问之,以期释疑去惑,正本清源。
围绕教育责任的几十个话题,十几位一线教师省察反思,按照主编祁智的观点,意在揭去伪责任,阐述真责任。如此结集的《剥开教育的责任》一石激浪,直击司空见惯的弊病,唤醒日渐麻木的冷漠,叩响切中肯綮的关节。
譬如成功体验在教育实践中的缺失,代之以居高临下的单向奖罚,使学生疲于应付,不得休息放松,没有自我修正和纠错训练,丢掉兴趣与热爱这个最大的原动力,忽视自勉自立逐渐上进的过程,舍弃肯定赏识的润泽,可怕的结果随之而至。“如果学校不能在课堂中给与学生更多成功的体验,他们就会以既在学校内也在学校外都完全拒绝学习而告终。”瑞典作家林格伦的话并非危言耸听。
美国科学院12年前发布报告,认为教师若要实现有成效的教学,必须平衡整合知识、学生、社区、评估中心四部分,以解决教、学、学校和社区环境以及面向所有人的实证结果,来检验课堂实践和学习效果是否符合规律。过分执迷于启发式,玩味于表演性的公开课,工具理性压倒一切,备课成为背课,冷冰冰的试卷,大剂量的灌输,缺乏想象力的空间,无疑都在戕害着教育。借助社会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的观点,学校应成为师生、家长等所有相关人的有机体和共同体,彼此走近,互相适应,每个人都要对这个环境保持敏感,去共同创造它。
教育危机、精神培育,诸如此类的全新命题使本书境界高标一格。对传统教育范畴的批评,对既有知识框架的突破,只有寄希望于教学实践者的深刻思考。本书通过对教育责任的社会学、心理学透视,意在使读者明白,教师和家长放弃自视为重要的东西,关注学生的真正需要,合作学习,才会无限接近教育的本真。
96.《教师口袋书》,[英]萨拉·斯坦利等著,范玮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初见这套40开异型的POCKETPAL(直译“教师的老伙伴”),我便被它所吸引。
翻开原著,四色印刷,图文并茂。主题涉及学生思维技能培养、情商技能提高、学习兴趣的唤起、家校如何合作、如何识别学生学习风格并施以个性化教学、如何为天才儿童提供额外的学习帮助,等等。丛书每一册结构清晰严谨:双数页谈理论策略分析,单数页则辅之以案例解释,加之生动贴切的配文插画,给人一种阅读儿时图画书的美感。
便携和可读,是吸引我们策划引进这套书的最主要因素。每一册口袋书,都设计得可以插到口袋里。最关键的是,这套书理论浅白易懂,案例丰富生动,对于那些阅读时间稀缺却又期望得到阅读快乐的老师而言,随身带着这样一册口袋书,走到哪里都不会寂寞,更不会觉得它是个负担。
《教师口袋书》看似活泼、轻松,这一方面源于译者对文字的精雕细刻,源于编辑充分考虑了国内读者阅读译著的心理;另一方面也是包装设计使然。但同时,在轻松活泼的外表之下,作者们讨论的却是教育教学中的一些极为实际的问题。例如,有基于风靡英国的“儿童哲学”(Philosophyforchildren,简称P4C)活动,为培养儿童哲学探究思维能力提供丰富实践指导的《让学生学会质疑》;有为个性化教育和特色课堂教学提供专业借鉴的《个性化的教与学》;有指导教师如何更好地与家长通力合作的《让家长走进学校》;有指导教师教会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调控情绪的《助学生提升情商》;有帮助教师和学生重新发现和定义学习的《原来学习如此有趣》;也有秉持因材施教理念,为学有所长者提供真正公平的教学的《为天才儿童“开小灶”》。六册小书,所指各不相同,但读者对象基本锁定在中小学一线教师。译文笔调轻松,很好地反映了原著的精神。与我们之前出版的《初任教师·教学基本功》和《教学能手·专业进阶必备》不同,这套书是可以“看着玩儿”的,无论你是刚入职的新教师,还是即将退休的老教师,都不妨在放松之余手握一册,读文赏图,在快乐轻松的语境里,与作者一道探索教育的严肃与奇妙。
97. 《我们要彼此听话》,刘继荣、张一凡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有一天,儿子一凡向我提问:“我想搞个组合,叫什么名字好呢?”我兴致勃勃,乱出主意──雪域神起、面条侠、毛毛虫……忽然间,想起一个关键问题:“你们乐队几个人啊?”他回答:“两个!”“那就叫F2吧!”他眼睛一亮:“还不如叫2AS呢!Average Student——中等生组合,就是这个!”
我好奇地追问:“2AS的另一个成员是谁?”他将手指转向我:“你!”
于是,演出开始了。儿子一鸣惊人,尽显巨星失误时的风采,我亦不甘落后,调子一跑就跑到了火星。没有灯光、没有伴奏、没有观众,但两位主唱劲歌热舞,从客厅唱至书房,从卧室舞到厨房,直至累倒在地,还在尽情地吹捧对方,坚信2AS是世间独一无二的组合。
演唱会随时随地都可举办,鲜花是白菜和芹菜,我们给彼此最多掌声与喝采声。小寒,大寒,那些滴水成冰的时光,一寸寸化开。
立春,我跟儿子商量:“2AS可以合写一本书吗?”他一下跳开:“不!”我追,他逃,他且退且唱:“我写不好,写不好……”闪转腾挪间,他案上的书山轰然倒塌,我差点忘记,他今年要参加中考!
晚上,将睡之际,他俯在我耳边说:“我同意加入2AS的新行动了!”
立夏,我们字斟句酌地修改着文稿。自然,他的那部分文字被我要求一改再改。
当夏日的风吹蓝天空时,传说连沙粒都会在月色里弹琴,而2AS组合,是两只小小的虫子,站在清晨的草叶上合唱。也许,我们以最大的勇气唱出的,也只是小小的声音,但是你一定能听出那自心底发出的诚意,听出爱、希望以及生之欢愉。其实,每个家庭都有一个这样的组合,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唱歌,从白露秋分唱至雨水惊蛰;将沙粒唱成圆润的珍珠,将碎裂的葡萄唱成红酒。人世纵是百转千回,可歌声抵达之处生生不息。亲爱的,你也是那个歌唱的人吧?
谢谢所有看见这文字的眼睛,所有听见这歌声的耳朵和那些轻轻揭开书页的手指。云与云握手,树叶与树叶击掌,你的目光照亮了这些文字,谢谢你!
98. 《直面教育现场——书生校长的教育反思》 ,程红兵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程红兵的文章和发言总是迸射出犀利的批判力。他质疑魏书生、反思教育价值观、批判核心竞争力,一篇篇批判性文章让人振聋发聩。《直面教育现场——书生校长的教育反思》一书,正是程红兵在以往批判性文章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的深刻反思。反思教育价值观,反思课堂教育,反思科学有序,反思教育评价,反思校长领导,反思教师发展,反思中国德育……一系列的反思仿佛是“集束炸弹”,激荡着读者的心扉、灵魂和教育良知,把我们从迷茫中震醒。
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说:“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活跃,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混乱;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多元,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分歧;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繁荣,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芜杂。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教师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对教育朴素的情怀,保持我们的定力,保持反思批判的精神。”
他质疑语文教学为什么一定要分析课文,质疑“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课改新理念,质疑越来越多的检查评审让学校无从招架,质疑公开课,质疑教育同质化现象……每一个质疑都切中时弊,传达出冷静的思考,独立的判断。
理性的批判之外,这本书同样有解决问题的智慧和实践探索的勇气。程红兵以建平中学作为实践研究基地,建立了八大领域的学校课程体系,构建学校特色课程;实行校务公开,提升民主化;从历史中寻找学校的文化核心,构建支撑课程改革和文化建设的教师队伍和组织文化。这些反思跟进的行动,也是实践智慧的积累。
程红兵的批评始于论事,终于说理。他分析问题、表达观点充满激情,但又冷静而内敛。有中外教育的视野,但对西方教育始终保持警惕;有丰富的事实材料,但更多的是中肯的分析和宏观的把握;有广阔的阅读背景和丰富的实践论据,但又注重哲学思辨,讲究逻辑推理。
这本书启示我们,对教育,需要重新认识和深刻反思,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具备这样的哲学眼光、文化视野、批判精神和探索的勇气,如此,我们才能找回自我,找回教育的价值,形成自己坚定的教育信仰。
99.《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王栋生著,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与此前出版的《不跪着教书》、《致青年教师》等书以探讨教育问题为主有所区别,《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专门研究作文教学问题。全书由50多个话题构成,这些话题大多来自王老师自己的作文课堂,几乎涵盖了作文教学的方方面面。由于话题贴近课堂,贴近教学,每一个话题都像是王老师的一堂作文课,所以老师们在看了这本书后,都有一种亲近感。
这些年来,作文教学的困境一直存在。书市充斥着各种作文教学的“技”和“法”,作文课堂上的机械训练、盲目模仿更是大行其道。用王老师的话说,“这些功利性的做法,正在毁掉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这也令他痛心疾首。有鉴于此,他在《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一书中特别强调:“听说读写,想最重要!”一个不会思考、没有思想的学生,即使掌握再多再好的写作技能,也只能是无米之炊、无源之水。所以,学生写作,或无话可说,或套话连篇,或平庸浅薄,或言之无物;作文教学,老师用力颇多,收效甚微,这些皆与缺少“想”有着直接关系。正如王老师在这本书的自序中所说:“没有思想,不仅听与读能力低下,要能说会写则不可能,任教师如何辛勤也是白搭。学生不是机器,教学的目的更不是制造机器,机器只能被操纵,人必须有思想。多年来,‘想’在教育教学中被忽略,学生缺乏自由的思想,缺乏怀疑批判的精神,这也是语文教学备受诟病的主要原因。”
在《问题出在不会思考》一章中,作者指出:“学生议论文写不好,多数情况下不是表达技艺问题,而是不会思考,没有思想。”从本书中所选的作文课例中,我们清楚地看到,王老师的作文课堂,就是在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中,一步步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思想深度和广度的过程。
当然,“想”的问题,不是几堂作文课就能解决的,甚至也不是语文课程所能解决的,这牵涉更深层次的教育理念、教育体制的变革。“能救一个是一个,能做到哪一步就努力做到哪一步!”这就是王老师锲而不舍、努力前行的动力吧。
100.《先生》,《先生》编写组编著,中信出版社
如果说民国是最近的春秋,先生犹如华夏的背影,渐行渐远。
民国的学者、政要、作家、名士,纵有诸多称呼,我觉得终不及“先生”二字来得亲近且大气,可以俯身、可以仰望。先生,几千年的敬语,被冬烘过,也被秋杀过。上世纪60年代,我们这代人上小学时,私塾和学堂已远,戒尺和鞠躬已远,破四旧里,先生落魄;30年后的市场化中,先生贬值或被作价。值此时辰,我们勉力拍摄一部回溯民国先生的纪录片,共鸣了许多人。
纪录片《先生》聚焦民国国家讲坛上的大家身影,以最负盛名的近现代教育家为主角,揭示中国教育的宏观走向和个性榜样,梳理中国教育百年间的重大事件、观念嬗变,旨在溯源问脉,固本图新。《先生》的遴选标准为:开一代风气的教育启蒙者;性情、经历、作为有传奇性;对当代教育具有参照和启迪。头十集选定的十位人物是:蔡元培、胡适、马相伯、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陈寅恪。他们也曾身为学生,唯理想至老不灭,或者说破灭一次,再理想一次。在波澜壮阔的文化民国、烽火连天的战乱守拙、大江大海的南渡北归里,他们宛如灯塔,各自照亮一方山河。《先生》系列纪录片力图以先生般的个性制作,映现先生的贴近群伦又卓尔不群。
先生,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一部纪录片,如今又呈现出一本书。为拍《先生》纪录片,深圳越众影视公司先请傅国涌、张冠生、余世存、熊培云、蔡朝阳等作家撰写文字脚本,随后有钱喻、高小龙、马莉、王韧等导演撰写各自执导的拍摄脚本,再后来成片时,《新周刊》杂志社的封新城、何树青、周可、丁晓洁等诸君,又作了杂志版的《先生》封面故事,并请一批作者充实了相关文章。这些资料交由中信出版社,以编写组署名,以示集体之力。先生们的意态神韵,跃然纸上。
黄昏时分,群鸦归巢,晚霞满天。有人在远方忧伤。永不相逢的故人年代,似近犹远,似远犹近。如果这世上还有怅恨,已经百年。先生先生了百年,后生后知在此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