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媒体上有一种声音:进入21世纪,英语、电脑和汽车驾驶,使人们进入新世纪的通行证。我想说,这种观点正确与否,实在值得商榷,比如,把驾驶放在如此显赫的位置上,未免可笑。驾驶对于社会来说,靠其直接谋生者,充其量是个职业技能,与保安、收银员没有本质的区别;靠其出行者,不过是众多出行方式中的一种,在现代发达社会的每日劳作中,这种个人出行方式全然属于可有可无的范围。这样说,并非欲把菲亚特悲剧归罪于全社会热衷于驾驶。焦点在于,当整个社会对于驾驶没有清晰、客观、明确的认知时,一味热衷于驾驶,把驾驶当成时尚和炫耀,丝毫不考虑与驾驶相伴的责任与危险,是件可怕的事情。焦点问题不被重视,只是热衷于议论什么样的汽车更为安全,菲亚特车内一家四口的悲剧,肯定还会不断上演。
正是存在着一些把驾驶视作儿戏的人,一个幸福的四口之家,在瞬间被击碎。肇事者的冷血和不负责任,令人极度愤慨。但是,网络上一些网友的留言,同样令人困惑。我搜集了一下,主要有这么几种:
1,疑问遇难的父亲,清华毕业,在跨国公司任职,按理说收入不菲,为什么只开一辆普通的菲亚特。
2,抱怨两厢车安全性不如三厢车,普通车的安全性不如高档车。因为英菲尼迪的受损明显轻于菲亚特。
社会上,确实有一些人,需要依靠汽车和服饰,抬高自己的身价,以免被人忽视。但是,也有很多人,并不认同这一观点,尤其是实力强大的人。比如,瑞典宜家的老板够有钱了吧,他自己的私人车,却是一辆出厂于50年代的旧车。我身边有两位朋友,一个在跨国公司任高管,一个是自己从事开矿和出口煤炭、有色金属的生意,但这两个人的汽车,前者是98年买的捷达,后者为01年买的奥德赛。任何一个汽车文化成熟的国家,都不会过分关注汽车的档次,这是普遍的事实和规律。日本人的收入水平高于我国,但日本街头最为常见的,是0.8和1.0升排量的微型车。别忘了,自信源自实力。
至于汽车的安全性,首先应该明确的 ,是一些人津津乐道的钢板问题。小汽车的自我保护不是依靠钢板的薄与厚,而是结构的设计、结构的用材。结构设计是否合理,吸能是否强大,是汽车安全的关键。我曾看见过一辆捷达被追尾,肇事车辆时速不足40公里,而且在撞击前踩了刹车,但依旧把捷达的行李仓撞进了后排座的位置,三厢变两厢。
汽车本身质量(重量)的大小,在碰撞时,自然是质量大的占优势,但也不尽然,一是同级别的小汽车,质量相差并不大,不同级别的车子有差别,但也不能为了安全,就都去买豪华级车吧。别忘了,豪华级车几乎很少有在1百万元以内的。即使降低一个档次,行政级车,50-80万元的售价,也是多数人的经济能力难以问津的。而且,任何一辆车的保障都是在一定限度之内的,超过限度,什么车也没戏,戴安娜遇难时坐的车,可是奔驰S级,货真价实的豪华级车。
咱们社会上占主流的所谓“好车”,其实都是中级车,比如雅阁、凯美瑞、迈腾等,这些车的结构强度比小型车是高了一些,但在类似菲亚特悲剧这样的几乎是极限的撞击中,也好不到哪去。别忘了,我国、日本、美国和欧洲的汽车碰撞测试,没有一个对后部的结构进行测试,都是测试前面和侧面。所以说,后部的结构是小汽车最薄弱的。假如把这两车进行对调,让菲亚特撞英菲尼迪,英菲尼迪也好不到哪去。
其次,后排座的人如果没有系安全带,这种撞击,多半会发生更为惨烈的悲剧,记得多年前在深圳到广州的高速上,一个女艺人(好像是还珠格格里演香妃的那个演员),就是这样丧命的。与她同车的,前排座的人,因为系了安全带而无恙。遗憾的是,不少人只重视气囊,忽视安全带的作用。别忘了,如果没系安全带,直接撞向气囊,跟自杀也没什么两样,气囊的保护作用是有前提的,其中一个前提是必须系着安全带。所以,有人认为城市驾驶车速低、用不着系安全带;有人拿个卡子卡住安全带、象征性地搭在身上糊弄警察;有人买个安全带插头,以避免不系安全带时报警的鸣叫。诸如此类,纯属自欺欺人。一旦意外发生,受害的,只能是自己。
最后,还有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被追尾的最大伤害,是车内人员的颈椎。因为,被追尾时,在惯性的作用下,身体在座椅椅背的作用下,随车往前;头部在惯性的作用下,会猛地往后仰,轻则受伤,重则颈椎能瞬间被折断。所以,一些汽车的前排座椅背内,设计了一个连杆,在追尾时,身体的重压可以起到驱动连杆的作用,连杆可以使头枕前移,从而起到被追尾的瞬间,支撑头部,起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颈椎的作用。但是,遗憾的是,目前市场上拥有这项配置的汽车并不多,主要是沃尔沃全系、明锐、奔驰部分车型、宝马部分车型、雷克萨斯部分车型、日产旗下的部分车型、一汽大众的部分车型等。我的车子:上海大众的途安,第一代是这样的设计,但是,现在销售的新途安,这项配置已经被取消了。
当然,也怨不得厂家不厚道,跟消费者们的需求也有关系。厂家只能顺应消费需求。既然大家都关注天窗、音响、真皮座椅,厂家自然会投其所好。把安全防护这些谁也看不见的东西,不出事体现不出来的东西,适当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