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知识的相声--《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_我是大成成 论相声五十年之现状

鉴于网上有,我就不在这里传了,把地址发出来,没看过的应该看一看.http://v.blog.sina.com.cn/b/953737-1276228682.html(上)http://v.blog.sina.com.cn/b/953915-1276228682.html(下)《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里提到相声八德
马德禄,师从春长龙(马三立的父亲,高寿亭,郭荣起的师父);
周德山又名瑞山,艺名周蛤蟆,师从范有缘(马三立的师父);
裕德隆,德字辈大师兄,艺名瞪眼玉子,师从富有根;
焦德海师从徐有禄(张寿臣,朱阔泉,常连安的师父);
刘德智师从徐有禄(郭启儒的师父);
李德钖艺名万人迷,师从恩绪(马桂元的师父);
李德祥师从恩绪(马寿岩的师父);
卢德俊师从徐有禄(何寿亭的师父)《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里提到杨尚昆的师哥说双簧的孙宝财
孙宝财先生一九零零年出生在一个拉洋车的家中,排行第三,兄弟姐妹九个先后死去,只剩下哥仨。打记事起就拣煤核,五岁就到先农坛粥厂去打粥。十几岁又到前门火车站扛大个。
十五岁时孙先生拜相声名家赵霭如先生为师,开始了相声、双簧的艺术生涯。孙宝财先生经常在隆福寺、护国寺、白塔寺、天桥等处撂地演出,一九四九年北京解放以后孙宝财先生参加了北京市相声曲艺改进小组。一九五一年——一九五二年间,先生曾先后两次赴朝鲜慰问志愿军,归国后不久被曲艺公会和北京文化局推选为北京市曲艺三团团长。他一生不仅能主演双簧兼演相声,还擅长演唱什不闲、莲花落、太平歌词等曲种,在双簧方面的艺术造诣炉火纯青,他的双簧代表作有《罗爷出征》、《拿臭虫》、《大秧歌》、《照花台》等。先后曾为先生担任“后身儿”演员的有王长友、谭伯儒、罗荣寿、高凤山、王文禄等先生以及赵世忠、王学义、毕学祥、刘笑先、满开俊、王振英、韩萍、金宗超等。
九十年代初期孙宝财先生还旺盛的精力在老舍茶馆演出双簧,他以超常人的毅力坚持每周演出竟达两、三次以上,在此期间曾受到前国家主席杨尚昆同志的接见。杨尚昆同志对孙老先生能在耄耋九旬高龄之际,还在努力为曲艺事业作贡献的精神,给予及大的鼓励和表扬,尤其对他一生献给民族的文化事业而表示由衷致谢。《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里提到德云社之后提出相声回归剧场的于宝林先生
于宝林(1921-2005):1921年10月出生,回族,天津人。1937年拜张振圻为师学习单口相声和太平歌词。1943年拜马寿岩为师学习评书,评书艺名于枢江。1952年拜马三立为师,艺名于笑澜,擅长表演相声。1937年与焦耀臣合作表演相声、双簧。1946年在天津与郭全宝、朱相臣等人合作演出。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文工队,同李润杰一起合作演出了快板书《长征》、《战士之家》等节目。1956年加盟黑龙江省广播说唱团。1959年调入河北省曲艺团,后调入河北省曲艺学校任教。1980年调入天津实验曲艺团,1983年退休。
1998年,于宝林老先生看到天津的鼓曲市场非常景气,而相声行业日渐没落,决定跟天津一些知名茶社合作,振兴相声艺术。于是,他四处奔波,找了20几个退休的同行,成立了天津众友艺术团。随后,艺术团与天津最有名的燕乐茶社、名流茶社、中华茶社、元升茶社和谦意茶社达成了合作意向,艺术团每周在茶社表演两次,票价收入三七分成(茶社得三成,艺术团得七成)。《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里提到二荤铺
所谓“二荤铺”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只有肉和“下水”(即猪内脏等)两类荤菜,不要说没有海参、鱼翅等海货,即使鸡鸭鱼虾等也不卖的小饭馆。地方一般都不大,一两间门面,甚至灶头就在门口,而座位倒在里面,人也不多,一两个掌灶的大师付,一两个跑堂的伙计,一两个打下手切菜,洗碗“小力把”(即学徒)就可以了。卖的都是家常菜:肉钉酱、炒肉片、溜腰花、炸丸子、酸辣汤等等。没有菜牌子,菜名都是伙计在客人面前口头报。常常是熟人,用不着客人说,伙计已经替你想好了:“得了,还给您炒个肚块儿,高汤甩果,一小碗饭两花卷,马前点,吃完您就走,误不了您的事儿!那话又爽气,又温暖。“马前”就是提前点,快点。当年二荤铺伙计口头算帐功夫的熟练、快当,那真是久著声誉,有口皆碑。二荤铺虽然小,却也有很著盛名的,煤市街百景楼之软炸腰花、炸肝肠当年是十分著名的佳肴,扒肘条等菜都十分拿手。因为生意好,改名为“龙海楼”,想升格为饭庄子,与“八大春”争一日之雄,可惜后来竟倒闭了。。。《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里提到马季先生的话,王世臣呐,是我心中的相声巨人
王世臣先生,汉族。1922年3月20日生于北京。因家境贫寒,10岁时拜著名相声艺人陈雨亭(艺名陈大头)为师,边学艺边在北京隆福寺、护国寺等撂地演出。14岁出师曾与戴少甫合作演出相声并在冀东电台录音演播。17岁与班德贵搭档在天津“三不管”、“鸟市”、“谦德庄”等撂地,常与马三立、马桂元、高桂清、刘宝瑞、闫笑儒等名家同台献艺并受诸前辈点化,相声技艺大有长进遂名声鹊起。20岁以后,王世臣先生活跃于北京“启明”、济南“晨光”及天津各相声场所,与张寿臣、侯一尘、常连安、郭荣启等合作演出。陈先生过世后,以微薄收入赡养师娘。
1951年应邀去上海与孙书筠、张伯扬等合作演出。回京后与谭凤元、良小楼等组建“北京实验曲艺团”,任团长。1952年参加赴朝慰问团演出,受到志愿军战士欢迎和好评。1953年加入北京曲艺三团与高凤山、孙宝才、高得明、罗荣寿、王长友等演出“相声大会”。
10年动乱,王世臣先生被迫离开舞台。1978年复出,曾应聘担任中国北方曲艺学校相声教师。1985年,王世臣先生自北京市曲艺团退休。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王世臣先生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他台风潇洒,表演火爆,基本功扎实,捧、逗、腻俱佳,擅长“倒口”以仿学见长,注重人物刻画,使“包袱”尽在情理之中。相声名家马季先生评价王世臣说:“在我心目中,除了侯宝林,相声界就数他形象高大”。王世臣先生代表节目有传统相声《拉洋片》、《怯洗澡》、《批捉放》、《闹公堂》、《卖布头》、《白吃猴》、《怯拉车》、《汾河湾》、《朱夫子》等;反映新生活的作品有《昨天》、《不离婚》、《找对象》、《借钱》、《孤儿不孤》以及化妆相声《跳神儿》、《耍猴儿》等。
王世臣先生因病于2001年10月3日12时0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9周岁。《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里提到平地抠饼对面拿贼
天桥市场自明代以来为民间杂艺艺人的谋生之地,世称五方杂处、藏龙卧虎之所。艺人撂地卖艺叫“平地饼”,但要抠出饼也非易事,它要求艺人有超人精湛的技艺,还要忍受各种欺辱。名为“画锅”,实际是艺人在平地用白粉画圈卖艺,演出者的化妆、服饰更不讲究,打零钱为收费方式,钱数多少由观者随意给,若无钱或执意不给亦可。
(接下来那句对面拿贼哪位高人指点指点)《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里提到相声开山祖穷不怕朱少文之前还有张三禄先生
相声究竟有多少年的历史?起于哪个朝代?有人考证,春秋战国时代的宫廷小丑俳优,是相声界的老祖宗;也有人说,汉朝善于讲笑话的东方朔,是相声艺人的祖师爷;还有人说,相声是清代咸丰年间落魄文人朱少文创始的。
第一种说法,把相声史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太遥远了。俳优确有逗笑的地方,但还不能说那就是早期的相声。
第二种说法,可能是由于相声艺人供奉东方朔偶像而得出来的结论。说相声的如同唱戏的供唐明皇的塑像那样,也供一尊泥塑木雕的偶像。他的相貌跟唐明皇有明显的区别:唐明皇没有胡须,而他却有五绺胡须。这个偶像就是东方朔。东方朔滑稽得很,和汉武帝在一起都敢开玩笑。类似东方朔一类的人物,历朝历代都有一些,如三国时的杨修。尽管他们都有逗人乐的本领,但是他们既没有以此为业,又没有传授后人,所以作为相声史,还不能从他们这些人物写起。
第三种说法比较接近史实。朱少文,一作朱绍文,绰号“穷不怕”,是相声界公认的“开山祖”。相声就是他首创的吗?还不是。在朱少文之前,就有说相声的张三禄。朱不算是张三禄的徒弟,但称张为老师。张三禄是当初北京“管儿张”家的先辈。张三禄既变戏法,又使口技,穿插着也使“贯口”、说笑话。张三禄比朱少文年龄大四十来岁,朱二、三十岁时,张六、七十岁。张三禄是北京东城和西城艺人的头目。他人熟地灵,打个地呀,照顾一下艺人呀,认识他的人很多。朱少文主要唱太平歌词,然后再说段笑话,逗个哏,有些是从张三禄那里学来的。
从朱少文这一代开始,行业上有说相声这一行道了,有师徒关系和行会观念了,从而也就有了相声宗谱。从这时算起,相声的历史,至今也就是一百五、六十年,最多二百年。
相声这行业虽然从张三禄开始的,但相声界的习惯,还是把朱少文作为第一代。《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里提到天桥马连良——梁益鸣
梁益鸣(1915—1970),通州人。他自幼进北京天桥群益社科班学戏,先学武生后学老生,出科后曾到天津、河北、上海等地跑码头演出。
长知识的相声--《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_我是大成成 论相声五十年之现状
1937年“七"七事变”后,梁益鸣回到北京,与武生演员张宝华组成鸣华京剧团,长期在天桥天乐戏园演出。他对艺术很有悟性,非常认真,善于调整自己。开始上演余派戏《珠帘寨》、《洪羊洞》,谭派戏《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等。他第一次看完马连良主演的《串龙珠》,就迷上马派戏,一心学习马连良。无论马连良在何处演出,他都去追看,没有坐票买站票。他还购买不少马连良的唱片,边放边模仿,并多次想拜马连良为师。可惜由于当时旧传统束缚,京剧界有大街南北之分,即以珠市口大街为界,街北身份高,街南身份低,街北的演员绝不到街南演戏,街南演员也没有资格到街北去演出。梁益鸣多次托人去说,都遭马连良拒绝。
但梁益鸣并未灰心,凭借自己坚强的毅力和对马派艺术的刻苦追求,成就斐然。凡马连良演的戏,梁益鸣都演,模仿几至乱真。于此,梁益鸣一举成为北京戏剧界响亮人物,人称“天桥马连良”。1959年,梁益鸣宿愿以偿,终于拜在马连良门下,成为马连良的得意弟子。就在其如日中天之际,文革开始,梁益鸣惨遭迫害,1970年去世。年仅55岁。《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里提到的食品油渣儿
叫油渣儿,其实煮在锅里,那水面上一丁点油星都没有。煮油渣儿是北京最底层的劳苦民众的吃食。是肉食加工厂炼猪油的下脚料。猪内脏中像鸡冠子状的脂肪体,以及猪腹腔中的网油,加热熬炼,然后上机榨出油,其渣呈块状,卖给小贩。小贩买回后,改刀切成小块,放入铁锅中,加清水大火煮烂。在街头立一个汽油桶改造成的灶火,油渣在锅里嘎哒嘎哒地开着,热气腾腾,老远一瞧,冒起一股子白汽。入冬季节,街上过往行人中,靠劳力吃饭的,起来得早,家里还没拢火,带着自家做的窝头或两样面的烙饼,花一角钱,来碗油渣儿,撒点爆腌韭菜末,点一勺辣椒油,就着干粮一吃,热热乎乎,既暖身子又经时候,这就是一顿早饭。吃饱了得干活儿去,为一家人的吃喝奔去。傍晚时分,在交通要道,也有出售煮油渣儿的,那是给劳累一天的壮汉预备的晚饭。《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里提到天桥乐原来叫小小戏园
广和楼——位于繁华的前门外肉市。原为明末大盐商查氏私人花园。清康熙年间就改为茶园对外营业,初名查家茶楼、查家楼,后改称广和查楼。康熙曾到此看过戏,并赐台联:“日月灯,江海油,风雷鼓板,天地间一烦。灰⑺吹奈淠Р俪缶唬沤窭葱矶嘟巧!笨滴醵十八年?689)《长生殿》在此演出,适逢佟皇后丧葬期间,触犯禁忌而掀起了一场风波。这是一次堂会性质的演出,观剧者最后受到革职和革去国学生籍的处分。光绪年间广和查楼连遭两次大火,损失惨重。北京“白薯王”王静斋(王杰)购买了广和茶楼,重新修建后改名为广和楼戏园。戏台柱子红底黑漆的对联“学君巨,学父子,学夫妇,学朋友,汇千古忠孝结义,重重演来,漫道逢场作戏;或富贵,或贫贱,或喜怒,或哀乐;将一时离合悲欢,细细看来,管教拍案惊奇”。在上下场门中间悬挂一块横匾,上写“盛世元音”四个大字。据传,这副台联为清咸丰年间二甲进士陆润亭所写。清末至民国初期是广和楼之黄金时代,喜连成、富连成科班长年在此演出,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潭富英、雷喜福等名角都在此登台献艺。“白薯王”死后由其长子王善堂经营,日本占领北平时期,广和搂营业萧条,难以维持,便以922000元伪币卖给了日本翻译李文轩。李文轩将广和楼拆毁,想重新修建,但未来得及重建日本便投降了,因此到解放时广和楼还是一片废墟。人民政府重新兴建了广和楼,改名为广和剧场。景泰国——位于东城隆福寺街路北,是清代早期老茶园。由于内城禁卖戏,所以景泰园只演曲艺杂耍和清唱。清末,古玩商孙喜华等集资重新修建了景泰园,民国初又加以扩建开始演戏。中华戏曲学校创办初期曾在此演出。—度曾改名为来福戏院。1942年改为赡宫电影院,今称长虹电影院。阜成园——位于阜成门外桥头路西,是清代早期的茶园之一。咸丰末年内廷升平署加以改建,成为西城外有名的戏园,能容500多名观众,平时不接纳私人戏班,一切开支由管理精忠庙事务的衙门负责。阜成园是升平署选拔艺人进宫当差的地方,当年许多京剧名家都在此演唱过,后来被赐为内廷“供奉”,每月都可领到一笔丰厚的银两。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阜成园被焚毁。吉样园——位于王府井大街东安市场北。这里原为清政府赐给明末降将吴三桂的封地,后吴三桂反叛,此地变为八旗兵训马场。光绪年间辟为市场,因地处东安门外,因此称东安市场,其东北角为杂耍场。19O6年内廷大公主府总管刘燮之出资在此建造了吉样园,首次冲破了清政府严禁内城卖戏的规定,轰动一时。当时众多京剧名角都争相在此献艺。1919年东安市场发生了一次大火灾,吉祥戏院却安然无恙,可是救火人员将楼·踩坏了,于是吉祥戏院也进行了重新翻修,戏台改为椭圆形,观众席改为单人座椅,新的吉祥戏院除上演京戏外,还加演电影,由于地处繁华的市场区,所以生意一直非常兴隆。继吉样园之后,东安市场内又相继建立了中华园、东安援、丹桂园,其规模和影响远不如吉祥园,以曲艺和杂耍为主。天乐园——位于前门外鲜鱼口内路南,建于光绪初年。原名为天乐园。民国时期由万子和、吴明泉等集资经营,称华乐园,后称华乐戏院。解放后改称大众剧场。1900年庚子事件后,梆子演员田际云(艺名“响九宵”)创办的玉成班在此演出很长时间。玉成班梆子、皮黄“两下锅”,在当时是个创举,十分受欢迎。梅兰芳年轻时曾搭班在此演出,1912年梅兰劳在天乐园首次与老前辈谭鑫培合演《桑园寄子》。这是为正乐育化会筹款而举行的一次义演,十分轰动。坤班“祟雅社”也常在此演出,富连成科班退出广和楼后在此常演日场戏。1943年鲜鱼口一场大火使华乐戏院付之一炬,富连成科班行头也毁于大火,损失惨重。重建后的华乐戏院其现模已大不如昔日。解放后,人民政府进行了重修,改名为大众剧场。庆乐园——位于前门外大栅栏东口路北,清宣统元年由河北梆子演员杨韵谱等人集资修建。京剧名角杨小楼、余玉芹等都曾在此演出,杨韵谱创办的坤班奎德社在此演出了很长时期,兴盛一时。40年代后,京剧名角李万春创办的鸣春社在此演唱。解放后,吴素秋、姜铁鳞和梁益鸣组成的新兴京剧团曾久占此地。后成为北京杂技团演出场所。中和园——位于前门外粮食街路西。本为永定门外花炮作坊薛家之祖产。清乾隆年间,徽班进京曾在此轮番演出。一代名伶谭鑫培就是在此园—举成名的。19OO年被焚毁,后又重建。园主股东更换多次,1927年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的总管梁华亭(又名德桂)购买了中和园,从此程砚秋经常在此演出。后来程砚秋与梁华亭分裂,程砚秋退出了中和戏院。1935年后尚小云的重庆社和荣春社科班曾在此园演出很长时间。解放后重新修建,一度为尚剧团团部,后为北京京剧院演出场所。开明戏院——位于前门外西珠市口路南,建于1912年,由中日商人合资兴办。这是一座新型戏院,为洋式二层楼,门脸为椭圆形,舞台台口为半圆形,介于西方镜框式舞台和中国传统正方形舞台之间,也可以说是中西结合,舞台使用了黑绒大幕。建成后只演电影,后来加演文明戏(即话剧)。2O年代后,京剧名角梅兰劳、杨小楼、余叔岩、孟小冬等经常在开明戏院演出,盛皇薄?O年代初,评戏皇后白玉霜在此演出。解放后改名为民主剧场,以河北梆子演出和演电影为主。现改名为珠市口电影院。其建筑仍保持原有风貌。第一舞台——位于前门外西珠市口路北,建于1914年,是京剧名武生杨小楼、名旦姚佩秋与商人集资兴建的。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中回忆:“这里的一切建筑、灯光完全模仿上海三马路大舞台的形式。”“在民国初年的北京,这应该算是首屈一指最新式的一个戏馆子了。”叫第一舞台,当时的确名副其实。概括起来可有5个第一:是第一个具有3层楼观众座的戏园子;是第一个实行环形折叠式排椅的戏园子;是第一个改方形舞台为椭圆形舞台的戏园子;是第一个没有台柱子的戏园子;是第一个采用大幕和实行人工旋转舞台的戏园子。剧场建成后,众多名角争相在此登台献艺,许多义务戏也在此演出。可惜,1937年的一场大火,使第—舞台付之一炬。长安大戏院——位于西单十字路口东南,原为清代一家扛房仓库,3O年代为商人杨守一购买。
1937年由杨守一的亲戚段正言(当时北京道德学会“坛主”)出资建造了长安大戏院。戏院为二层楼建筑,戏台台口为半圆形,灯光音响在当时是一流的。由于地点适中,地处繁华商业区,内部格局新旧结合,适合京戏观众,所以营业一直兴旺。许多京剧名角都在此演出过。解放后名称一直未改,90年代修地铁出入口被拆迁。
1997年一座现代化新型长安大戏院在建国门内大街北侧落成。天桥诸戏园——天桥是劳动人民活动场所,天桥市场形成于清末至民国初年,这里也是许多艺术家的摇篮。天桥早期的茶园有泰轩园,万胜轩,天乐园,开桂园,小桃园,小小戏园,小吉祥戏园等,规模小,设备简陋,以演曲艺,杂耍和评戏,梆子为主。有“天桥马连良”之称的梁益鸣,组织了天桥京剧班,长期在天乐戏园演出。中山公园音乐堂——建于日本侵占北平时期(1943年),原为一座露天剧场,以演音乐为主,所以称音乐堂。在日伪时期,这里也是日本侵略者进行奴化教育的场所。解放后,北京人民政府重新翻修,加了·,成为半露天剧场,后来又修成封闭式剧场。这里位置好,环境优美,是一个综合性大型剧场。《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里提到的少马爷偷卫青萝卜
卫青萝卜,卫所指产地天津卫,青即指萝卜皮、肉均为绿色,干香、甜、脆、嫩中略带辣味,吃起来清凉爽口.卫青萝卜属十字花科植物,自古栽培,品种繁多,是天津特有的名产,是萝卜的优质品种之一。天津人常说:“小刘庄的萝卜,俩味的”。20世纪初,天津市河西区小刘庄挂甲寺一带盛产青萝卜。后因修建工厂,萝卜不得不易地。而被天津的沙窝萝卜,葛沽萝卜所替代。旧时,每至冬日,津城专卖萝卜的小商贩,背篓提篮,走街串巷,吆喝着“嘎崩脆的青萝卜,赛梨不辣”。一家人茶余饭后,切个青萝卜,消食顺气,有益健康。旅店、澡塘、戏院、茶社也都有卖青萝卜、小贩的足迹。他们用小刀把萝卜切成片,几分钱就可以买,足见天津人吃青萝卜有多么方便。《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里提到的德云社爷儿仨说了几个月没翻头
解放前,艺人为了安身立命,养家糊口,进而在艺术上出类拔粹,独树一帜,就必须拼命地苦练基本功,钻研技艺,否则,别说吃蹦虾仁儿,就是喝稀粥恐怕都找不着地方。而且,哪时的剧坛,尤如春秋战国,群雄争斗,你没有地道的玩意儿,没有相当数量的剧目,“上帝”就不买你的账。据已故京剧表演艺术家李洪春老先生说,陪三老板(王鸿寿)演马童的刘长林曾对他说:“一次在北京崇文门外茶食胡同广兴园演出,在后台谭鑫培与三老板坐在水牌前桌子的两旁喝茶,突然谭先生站起来提笔在水牌上写‘谭鑫培演戏一年不翻头’,三老板跟着也写了‘三麻子演三国、列国戏三年不翻头’。这种说法可能有所夸张,但两位宗师所会甚多则是不争的事实。翻头的字面意思是从头开始,艺人水平高,身上的活儿多才能做到长时间不重复的程度。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46146.html

更多阅读

《化气十段锦》的奥秘一 长拳十段锦

十干化气,是命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所有命学古籍中,对十干化气的论述,最经典的莫过于《化气十段锦》。但自古以来,人们对《化气十段锦》的重要性,还没真正认识,精髓也没吃透。它的原理到底是什么?怎么来的?没有人能识

《我是中国人》观后感 我是中国人阅读答案

上个星期天晚上,我和妈妈去爸爸单位看电影,演的是《我是中国人》,一起看的还有好多大哥哥大姐姐。电影说的是一个叫海生的台湾人。他小时候救了一个日本男孩山本,后来他的父母都死了,山本的爸爸收养了海生为义子。山本和海生长大了,

声明:《长知识的相声--《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_我是大成成 论相声五十年之现状》为网友久往孤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