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苍茫自咏诗
刘宁
诗是用来抒发情感的,以唐诗为例可见一斑。在整个唐代,诗人常常把诗作为表现自我的一种手段,用以表现不同的处境和各式各样复杂的心情,独立苍茫自咏诗。
用诗人们游览长安游乐原为例,不难看出,不同的时空,不同的心境,写诗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有的刚考中进士,觉得前途光明,因而趾高气扬;有的因旅居长安多年,久不得志,展望前景渺茫而无所适从;有的在酒醉饭饱之余,慨叹人生的无常;有人忧心国事,将不满的心情宛转写入诗章;有的登高怀古,思念那已逝去的欢乐与悲伤;而有的为了迎合某些需要,则来一些应制之作。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唐宣宗时,诗人刘沧新考中进土,按惯例先在长安杏园参加宴会,然后游览长安曲江西边的大慈恩寺,并在寺内大雁塔上题名。这在唐代是多少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盛事。参加者的心情之欢悦是可想而知的。于是刘沧便兴致勃勃写了一首七律《及第后宴曲江》。诗是这样写的:“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毫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御楼。霁景露光明远岸,晚空山翠坠芳洲。归时不省花间醉,绮陌香车似水流。”看,此时他的心情是多么的豪迈,人是多么的风光:归时不省花间醉,绮陌香车似水流。
诗人李频于唐宣宗时登乐游原,深感世风日下,便借古喻今写了一首七律《乐游原春望》:“五陵佳气晚氛氲,霸业雄图势自分。秦地山河连楚塞,汉家宫殿入青云。未央树色春中见,长乐钟声月下闻。元奈杨华起愁思,满天飘落雪纷纷。”诗人登游乐原想到的是汉代的未央宫奢迷和长乐宫韩信冤魂,由此而引起了诗人的愁思纷纷,名为写汉,实为写唐,尽显诗人忧国忧民之态。
著名诗人杜甫于唐天宝五年来长安,希望能通过考试或权贵推荐获得一官半职。这期间,杜甫参加过两次考试,皆因奸相李林甫捣鬼而落第。诗人同时给不少达官贵人写了请求援引的诗,也没有什么效果。长安物价高昂,杜甫无职闲居,生活越来越困难,杜甫看见国事日非,自己前景渺茫,心情极为不爽,于是发出了“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见《乐游园歌》)无限感慨。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郭子仪收复长安后,杜甫再来长安,谋得了左拾遗的官职,处境相对安稳,次年三月,杜甫重游曲江,心情有些好转,于是写下了“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见《曲江二首》)这相对阳光一些的句子,并留下了“人生七十古来稀”(见《曲江二首》)的传世名句。
诗人李商隐是在晚年登游乐原的,又时临傍晚,夕阳虽然美极了,但心情却爽不起来,于是,写了一首非常著名的五言绝句《乐游原》,诗人“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放眼雾霭之中,发出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人生感慨。表达了诗人爱惜时光、对美好的晚景无限留念之情。
中唐诗人白居易同样是登乐游原,但他嫉恶如仇,写下了朝廷官员们十分恼怒的《登乐游园望》,诗中最后写道:“孔生死洛阳,元九谪荆门。可惜南北路,高盖者何人。”意思是说,孔戡死在洛阳,元稹被贬到荆州。现在那南北的大路上,坐着高车的大官是些什么人啊!白居易在长安做校书郎小官时,认为怀才不遇,心生不平,登游乐原时写下了《杏园中枣树》这首著名的五言古诗。诗中写道:“人言百果中,唯枣凡且鄙。皮皴似龟手,叶小如鼠耳。胡为不自知,生花此园里?”诗人自比枣树,意在表达诗人不愿同流合污的志向。
诗人奉和应制则是另外一道景观。游乐园也是唐代皇帝常去游乐的地方,百官相随,玩得高兴时,皇帝常下令随行官员们赋诗或联句助兴,或皇帝自题一首百官和之,这些诗或联句多写游乐园景致的美好。如“年光竹里遍,春色杏间遥。”“鱼戏芙蓉水,莺啼杨柳风。”“水殿临丹御,山楼绕翠微。”“北阙云中见,南山树杪看。”等,极尽风光之能事。
总之,诗是主观对客观的认知,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不同的语境和心境,不同的生存环境会产不同意境的诗。正所谓:独立苍茫自咏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