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审美赏析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审美赏析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审美赏析

  

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是一首五言律诗,大约写于唐代开元初年。“戴天山”位于今天四川省江油县,是李白青少年时生活的地方。因山势高峻直插云天而得名。“不遇”就是没有见到的意思。诗人通过描述访友未遇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对友人的真挚感情,以及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全诗如下: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诗歌首联写道:“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意思是说,潺潺的溪水不停地流淌,远处传来了狗的叫声,而在清晨的山路上,繁盛的桃花上露水浓重。可以说,诗人首先给我们描绘的是一副美妙的山乡晨景图,在有声有色中,表现出的是清新恬静,生机盎然的美。从写法来说,上一句是从声音的角度来写的,水声、远处的狗叫声相交织,以声(动)衬静,表现出了————农村清晨寂静的特点。下一句是从视角的角度来写,不但点出了季节——桃花盛开的阳春三月,而且突出了早上露水多,桃花艳的特点。诗人把访友置于这样的优美的环境中,以乐景表乐情,不但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心情的愉快,而且也感受到诗人与道士之间的深厚友情

  接着颔联写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意思是说,远远望去,树林深处,麋鹿时时出现,而道士宅前溪水中,倒映这正午时分的日影,但没有听不到道观里的钟声。上句写树林中鹿子不时出现,下句写中午时分而不见友人。从意义关系来说,上一句的“时见鹿”是因为下一句中的“不闻钟”,因为鹿是胆小怕人的动物,而在树林深处时有鹿出现,就是因为没人(“溪午不闻钟”)。诗人以此来暗示了朋友不在家。特别注意,“鹿”这个意象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君子之类的人,所以,诗人借此来暗示了朋友是一个具有品质高尚的人。这样,不但突出了朋友生活的环境的优美,而且意蕴含蓄,为后面进一步描写和抒情奠定了基础。

诗人在颈联中写道:“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意思是说,(朋友住的院前院后)野竹遍生,蓬勃上长,似如分开了缭绕山腰的青色的云气(直插云端),而远处山崖,一缕清泉像白练似地从苍碧的峰顶倒挂下来。这里,上一句说“野竹”能“分青霭”,不但使人感受到竹子之高,而且表现了竹子生长的地势也高,也间接地暗示了朋友居处地势高,延伸开去,也暗示了朋友的品格的之高(“竹”的意蕴就是品格高洁等)。下一句“飞泉”能“挂碧峰”,描写了山峰的陡峭峻拔,山泉的垂直落下的情状。这与“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有异曲同工之妙。前一句中的“分”字,将静景动态化,后一句中的“挂”字,将动景静态化。一动一静结合,营造出了广阔高远的审美意境。

  最后尾联道:“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意思是说,在山野中,人迹稀少,无法找人打听朋友的去向,因而,诗人无奈,怅然若失,只能倚松长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尽管这里的景色十分优美,也特别适合李白的“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的愿望,但欣赏风光不是此行的目的。此时此刻,不见朋友,心情便惆怅起来。这里,诗人在结尾中,直接用了一个“愁”字,不但表现了诗题中“不遇”之感,而且采用卒章显志,使得诗人对朋友的真挚情感得到更加集中,更加充分的表现,更让人去想象和思考。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这首五律诗,短短八句四十个字,却写得起伏不定,情趣盎然。

其次,以“愁”结尾,卒章显志,并与诗题中“不遇”照应。

再次,诗人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提升了访友不遇的惆怅之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45812.html

更多阅读

竹影的阅读答案、 竹影青瞳 在线阅读

《竹影》学习要点作者: 加入日期:07-04-22《竹影》   丰子恺,原名丰润,浙江崇德人。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内容深刻,耐心寻味。他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也有

声明:《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审美赏析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为网友美别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