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 赤壁赋

人教语文八下第26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发表于:2013年03月03日19:36 1《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蔡静

●教学设想: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所选的四篇山水游记都是历来传诵的名篇,学习这些经典,意在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自然魅力,陶冶高尚情操。《小石潭记》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此文是一篇文质兼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作者按游览顺序移步换景,条理清晰地描摹了小石潭的位置及周围景物,并以水、石、鱼为重点描写对象表现了小石潭及其周围清幽秀丽的风景,寄寓了自己长期被谪贬的孤寂凄清的失意心情。教学此文,还是从朗读入手,通过反复诵读增强学生语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及艺术风格,体会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和抓住景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并学以致用,逐步提高写景状物的能力。此外,引导学生体悟作者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质,培养品味古诗文能力和审美能力。具体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语,了解作者、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掌握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

3.培养阅读品味古诗文的能力,提高审美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抑郁忧伤的心境。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品味作品写景的妙处,特别关注文中描写潭中游鱼的文字。

2.体会景物描写中融注的思想情感,重点关注第四段,理解作者凄苦孤寂的心境。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文艺界蕴承着他的书法艺术;文学界借鉴着他的文学造诣;医学界验证着他的神奇发现。他有资格在中国历史上有一辉煌席位。但在权党纷争的封建统治下,他无奈地身披蓑衣,头戴斗笠,在寒冷江面上独自垂钓,最终落得一个凄苦结局!他,就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他的散文《小石潭记》同样体现了这种独立的人格以及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

二、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他参加过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永州的行政中心在今湖南省的零陵,当时是相当荒僻、落后的地区。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

柳宗元是一个“遍悟文体”的文学家,众体兼长,作品丰富,以散文成就最大,有《柳河东集》。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创作中最富艺术独创性的一部分,有《永州八记》等留存,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小石潭记》。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记事,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公元805年的夏天。那时候的江南绝非今日蓝天碧水,物阜民丰,而是草长苗稀,人烟渺然,瘴气弥漫,瘟疫猖獗。踏上这块土地的柳宗元身心疲惫,他被贬谪了,来到了永州,当了个司马。在唐朝,司马本是太守的佐官,还可以有点政治作为。可是柳宗元是个被贬谪的司马,没有正式编制,没有职责,还要受地方官吏的监视。他到永州后,连个住的地方也没有,只能在龙华寺中和僧人一起栖身。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元和元年五月,与柳宗元相依为命的老母亲去世。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柳宗元初识世态炎凉,他的生活充满了愤怒、悲哀和孤独。在这种处境中,自然会产生郁闷忧伤之情。最好的解脱办法,就是寄情山水,游中取乐,以乐忘忧。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山高、林深、溪回、泉幽、石怪,的确是一个具有林壑之美的好去处,因此心怀忧惧且赋闲无聊的柳宗元“无远不到”。每到一处美景胜地,披草席坐,倾壶而饮,相枕醉卧,可谓达到“乐而忘形”的程度。《永州八记》就写于此时。尽管奇山、怪石、异木、幽泉、游鱼使他暂时摆脱烦恼,消解忧愁,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由于自己的遭遇,作者并未忘掉险恶的环境和惨淡的人生,忧闷的阴影总是紧随着,遇到幽静气氛,自然产生了寂寞凄凉心境。后来,在柳州的土地上,他郁闷地离开了人世,年仅47岁。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情感。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珮(pèi)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xiàn)/小潭,水/尤清洌(liè)。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Màn),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ì))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 /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 (chuàng)/幽邃(suì)。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ɡōnɡ)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shù)己,曰/奉壹。

2.自由练读。

注意:课文一、二段写作者兴致勃勃畅游小石潭,有全石带来的好奇,有清澈的水流和飘忽不定的游鱼所带来的快乐,应读得欢快些。三、四、五段写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氛围,应读得伤感些,低沉些。

3.学生范读。

4.全体齐读。

5.默读,梳理字词。

★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日光下澈。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5.俶尔远逝。远:名词作状语,向远处。

6.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7.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爬行)那样。

8.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9.凄神寒骨。使动用法。凄:形容词作动词,使…凄凉使动用法;寒:使…感到寒冷。

10.如鸣佩环。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11.心乐之。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12.近岸。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13.隶而从者。隶:名词作动词,跟着。(“衙役”

★一词多义

1.乐①心乐之(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②似与游者相乐(逗乐)

2.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②不可久居(能)

3.清①水尤清冽(清澈)②以其境过清(感到凄凉)

4.从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②隶而从者(跟从)

5.以①以其境过清(因为)②卷石底以出(而,不译)③全石以为底(用来)

6.而①记之而去(不译)②隶而从者(并列)③潭西南而望(作停顿词)

7.差①参差披拂(长短不一)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

8.见①下见小潭(发现)②明灭可见(看见)

9.游①皆若空游无所依(游动)②同游者(游览)

10.环①鸣珮环(玉环)②竹树环合(环绕)

11.为①全石以为底(做为)②为岩(成为)

★古今异义

①乃记之而去(去,古义:离开。今义:往)

②崔氏二小生(小生,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③闻水声(闻,古义:听到。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④不可久居(居,古义:停留。今义:住)

⑥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古义:大约。今义:副词)

⑦不可久居(居,古义:停留。今义:居住)

★重点句子: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明灭,或现或隐。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翻译全文

提示:文言文翻译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一是“信、达、雅”原则。“信”就是要忠于原文,不误解,不遗漏,不牵强附会,不随意增删内容;“达”就是无语病,做到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雅”就是译文的用词造句要讲究文采,做到文笔优美。

二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翻译文言文时,从词语到句子结构,能直接对译的,就直接翻译,对号入座,以体现原文的造句特点;直译有困难的地方,在忠于原文的前提下,对词语或句子结构进行灵活的翻译。

译文参考: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珮、环碰撞的声音,心里很高兴。于是砍掉些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来便发现。(“见”xian,通“现”,可体现突然性,表现作者因小石潭突然出现而尤感惊喜的心情)一个小水潭,潭水特别清凉(用“清冽”有作者用字的独特之处,他把个体的情感投射到自然景物身上,让自然景物也显现出个人的情感方向,被贬了,心此时也凉了。所以用“冽”)小水潭以整块石头作为潭底,在小水潭周围靠近岸边的地方,一块块相当于容量一斗六升大小的石头露出水面,露出水面的石头,有的成为岛屿似的,有的成为山峰似的,(石形千奇百怪,各具形态)(课文将“嵁”释为“不平的石头”。显然不妥。“嵁”也是“山突起的部分”,即作“山峰”、“山崖”解;“岩”在古汉语中并不作“岩石”解,而是“山峰”、“山石的堆积”之义。因此原文句子成了一个带有比喻修辞的句子,可译作“露出水面的石头,有的成为岛屿似的,有的成为山峰似的。”)青树蒙摇参差,翠蔓络缀披佛。(课本将“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解释为“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这些解释并不准确。这里的“青树”与“蒙”“摇”“参差”对应,“翠蔓”与“络”“缀一披拂”对应,原句即是说:“青树蒙摇参差,翠蔓络缀披佛”,意即“树枝遮掩摇动参差不齐,藤蔓缠绕下垂随风飘拂。”这一句,是运用了一种修辞方法——分承,又叫合叙、并提,或并是分承。“蔓”字的注音有三个:①wàn(~儿)细长能缠绕的茎:瓜~儿。扁豆爬~儿了。②màn同“蔓①”,多用于合成词,如蔓草、蔓延等。[蔓延]形容像蔓草一样地不断扩展滋生。③mán [蔓菁](~jing)芜菁,二年生草本植物,春天开花,黄色。叶大,块根扁圆形。块根也叫蔓菁,可以吃。①当“蔓”作为单音词存在的时候,或者是读作儿化音的时候,读作“wàn”。②当“蔓”作为合成词的词素存在的时候,读作“màn”。③当“蔓”与“菁”组成双音单纯词的时候,读作“mán”。也就是说,“蔓”字读作“wàn”和“màn”时,所代表的意义并没有改变,只是构词功能有所不同)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像在空气中游一样,无所遮隐。(课文注解明确地将句中的“依”释为“依靠”。此处的“依”不可当“依靠”解。此句在文中承载双重意蕴,一表达鱼在潭中自由自在地畅游,二写出潭水极其清澈,像空气一样澄明,直视无碍。为此,“依”应当作“藏”来解释,即“鱼像在空气中游一样,无所遮隐”。其实,“依”本身就有“依匿”的义项)阳光直照到水底。(彻:贯通,深透;“澈”为“清澄”“水清”。《根据注释“照到水底”,其字应为“彻”而非“澈”)把鱼的影子映布在水底石上,静止的样子(“佁然”的注释应为:佁(ǎi)然:静止的样子。理由有三:原课文中释为“呆呆的样子”看似与《现代汉语辞海》注释“①痴呆的样子”等义,但与作者写景、怡情的情感格调不入;其次,释为“静止的样子”既与《说文解字》中“佁”字的引申义相符,又与《现代汉语辞海》的释义②相吻合;第三,课文中写潭中鱼“佁然不动”与“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作对比描写,一静一动,相得益彰,突出了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场景)(鱼)忽然向远处游去了,并且消失了。(“俶而远逝”书下的注解是“(鱼)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这个解释不准确。这里光是解释了“远”,而未解释“逝”。应该是“(鱼)忽然向远处游去了,并且消失了”。这样才能对应“远逝”)来来往往轻快迅捷,好象在与游人共娱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犬牙交错,无法看到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木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来,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袭人,真是寂静幽深极了。由于这个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留在那儿,便把当时的情景记述下来就离开了。

一同来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身为衙役跟着我一起去的(书下的注解是“跟着同去的”,不对。查《辞海·语词分册》第2227页,“隶”字条下第三个义项:“差役。《国语·周语下》:‘子孙为隶。’韦昭注:‘隶,役也。’特指衙役”。此时的柳宗元正被贬为永州司马。司马,是郡的佐官,地位也不算低。他在出游时除了带上兄弟和朋友外,衙役们也要跟随、侍奉司马大人。所以这个“隶”字应该是“衙役”的意思。那么,这个“隶而从之”的正确解释应该是“身为衙役跟着我一起去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名恕己,一个叫奉壹。

6.思考回答:

①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小石潭记 赤壁赋

提示:游踪为序。发现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同游潭者。

写作顺序: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②作者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幽静。

③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四、熟读课文,深入探究。

1.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两“乐”关情,一“清”明心。

两“乐”是指课文开篇的“心乐之”及第2段的“似与游者相乐”,两“乐”体现了作者观赏小石潭的奇景奇趣后暂时的轻松与快慰。一“清”是指课文第4段的“以其境过清”,一“清”表现了环境的凄清给作者心情带来的幽凉。

作者开篇的心情是怎样的?作者在本文的开篇写至小石潭的经过时,用“隔簧竹,闻水声,如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45810.html

更多阅读

《后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 名师作文教学课堂实录

http://www.zhzww.cn/ViewInfo.asp?id=4940时间:2008年12月10日第五节地点:中大附中高二(3)班执教:广东省广州市第四十二中学徐瑛洁课前5分钟,请科代组织全班同学朗诵导学案上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一、导入师:上课!同学

苏轼《赤壁赋》赏析 在赤壁赋中 苏轼用

苏轼《赤壁赋》赏析《赤壁赋》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上。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颂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转载 赤壁赋(公开课优秀教案) 幼儿园公开课优秀教案

原文地址:赤壁赋(公开课优秀教案)作者:赤壁赋(公开课优秀教案)学习目标:1、学习文言知识2、体会作者感情,领悟作者思想教学过程一、导入:先看一组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沧海一粟遗世独立不绝如缕正襟危坐 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水光接天成语

后赤壁赋原文、翻译及赏析 后赤壁赋原文

后赤壁赋(252人评分) 8.5朝代:宋代作者:苏轼原文: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 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

《前赤壁赋》原文、翻译及赏析 作者:苏轼 前赤壁赋原文

前赤壁赋(1201人评分) 8.4朝代:宋代作者:苏轼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

声明:《小石潭记 赤壁赋》为网友刪除式記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