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孩子为什么学习不努力?
我们常常能听到家长这样说:为什么我们家的孩子学习不好,但也不知道努力,没有一点上进心,甘于平庸甘于落后,不思进取,怎么说都没效果,这到底是怎么了?
做为老师,我们也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越是学习好的学生,越知道努力。越是学习差的学生,越是不学习。有人说是因为孩子对学习没兴趣,有人说是因为孩子的智力差异造成的,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的实验能很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只最凶猛的鲨鱼和一群热带鱼放在同一个池子,然后用强化玻璃隔开。最初,鲨鱼每天不断冲撞那块看不到的玻璃,耐何这只是徒劳,它始终不能过到对面去,而实验人员每天都会放一些鲫鱼在池子里,所以鲨鱼也没缺少猎物,只是它仍想到对面去,想尝试那美丽的滋味,每天仍是不断的冲撞那块玻璃,它试了 每个角落,每次都是用尽全力,但每次也总是弄得伤痕累累,有好几次都浑身破裂出血,持续了好一些日子,每当玻璃一出现裂痕,实验人员马上加上一块更厚的玻璃。后来,鲨鱼不再冲撞那块玻璃了,对那些斑斓的热带鱼也不再在意,好像他们只是墙上会动的壁画,它开始等着每天固定会出现的鲫鱼,然后用他敏捷的本能进行狩猎,好像回到海中不可一世的凶狠霸气,但这一切只不过是假像罢了,实验到了最后的阶段,实验人员将玻璃取走,但鲨鱼却没有反应,每天仍是在固定的区域游着它不但对那些热带鱼视若无睹,甚至于当那些鲫鱼逃到那边去,他就立刻放弃追逐,说什么也不愿再过去,实验结束了,勇猛的鲨鱼为什么会变得安分守己,甚至有点懦弱了呢?
也许只有那些屡次经历过失败的人都能体会鲨鱼的心境,一次次地努力换来的只是疼痛与失败,绝望之后为了让自己不受伤不再失败,干脆就选择不去努力,在安全的环境下生活吧!
人们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取得欢乐,逃避痛苦。如果一个人偶然地发现某个行为给他带来了快乐乐,那么这次的快乐就会作为诱因,不自觉地会刺激他再去重复这个行为,只是为了体会行为背后的快乐。相反,他发现某个行为给你带来的总是痛苦,他肯定要千方百计地去逃避或者去阻止这个行为再次发生。这就是所有的动物都具有的趋乐避苦的心态。
现在回过头再去看那些不努力的学生,我们是不是就能深深地理解了他们的苦衷呢?鱼池里的鲨鱼曾经头破血流,于是它们变安分了。虽然这些学生身体完好,但是精神上受到的打击更难恢复。
如果一个人频繁遭受挫折,觉察到自己的行为不可能达到特定的目的或没有成功的可能性时,就会产生一种无能为力或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对人的行为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
跳蚤堪称世界上弹跳能力最好的动物,科学家把跳蚤放在桌上,一拍桌子,跳蚤迅速跳起,跳起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科学家然后在跳蚤上面罩一个玻璃罩。这一次跳蚤跳起后碰到了玻璃罩。连续多次后,跳蚤改变了起跳高度以适应环境,每次跳跃总保持在罩顶以下高度。接下来逐渐改变玻璃罩的高度,跳蚤都在碰壁后主动改变自己的高度。最后,玻璃罩接近桌面,这时跳蚤已无法再跳了。于是科学家把玻璃罩打开,再拍桌子,跳蚤仍然不会跳,变成“爬蚤”了。
其实,在很多情况下,人也和跳蚤一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而没有达到预定目标时,便灰心丧气,认为这件事自己永远都办不到,并忽视自身力量的壮大和外界条件的改变,放弃努力。久而久之,形成思维定势,陷在失败的经验中爬不出来,一次次丧失唾手可得的机会,最终一事无成,白白耗费一生。
有位哲人说过:“有些人遇到挫折,就轻易放弃;结果往往是在距离金子3英寸的地方停下来。”伟人之所以是伟人就是能不屈不挠地去实现预定目标,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永不放弃。可是生活中伟人实在是很少,大多数的孩子可能是普通人较多,我们不能过高地要求他们总是象伟人一样从挫折与失败中走向成功。
作为教育者或者家长,对孩子设定的目标不能太高,应该是跳起来够得着,才有利于鼓舞孩子的士气,引起孩子的兴趣。在孩子遇到挫折时及时伸出援手,让孩子不断被成功的喜悦所鼓舞,从而从一个个小的成功走向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