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皇朝有国近300年。读与之有关的史籍,不论是《新唐书》和《旧唐书》,还是《资治通鉴——唐纪》,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从高祖开基到玄宗朝之前的93年中,发生了四次宫廷政变,而这四次政变却都牵涉到当时的皇宫城墙的北面正门——玄武门。
西安有两处玄武门遗址:一个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属于“北内”大明宫的正北门。另一个在自强西路的铁二中校园内,是“西内”太极宫的北门,即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发生地。在电视剧《大明宫词》里,太平公主总是幽幽地回忆起曾经发生在大明宫玄武门的一幕幕皇家政变。其实,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她将两处玄武门张冠李戴了。譬如说,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发生在太极宫玄武门,与大明宫并无半点干系。
有趣的是,两座大门同时共用一个名字,这在唐代的宫门中极为罕见。比起那座被血雨腥风不断侵袭的太极宫玄武门,它的“双胞胎”兄弟大明宫玄武门倒是显得雍容而平静,“任期”内从未接受过铁与血的洗礼。
说玄武门之变是中国古代知名度最高的宫廷政变,一点也不过分。首先,这场政变发生在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唐朝。其次,此外事件的当事人之一又是名扬千古的明君唐太宗。更重要的是,所谓的玄武门之变,前后重复发生了四次。只不过,由于李世民大帝这一次太著名了,所以,只要不是特别指出,史学家均指这一次。
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之前,已多次游离在生死边缘,特别是那个神乎其神的“太白金星事件”,李建成等人的奸计几乎得逞。房玄龄、长孙无忌力劝李世民先下手为强,程咬金、尉迟敬德让400死士整装待命,张公谨更是狠狠甩掉了李世民用于占卜的龟壳……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李世民终于决定先发制人。
何时动手,在哪里动手,这是玄武门政变之前讨论最激烈的话题,下手地点最后定在李建成入朝的必经之路——太极宫玄武门。人多不好隐藏,李世民仅让尉迟敬德精选了70多个精锐骑士,然后辅之于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侯君集、秦叔宝、程咬金、段志玄、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人悉数披挂上阵,这就是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所有人手。请记住他们的名字,这些人在贞观年间,无不封疆赐土,绝大多数被请上了凌烟阁,还让“丹青圣手”阎立本亲自绘了画像。
没有人知道玄武门到底发生了什么,也没有人弄清楚究竟是谁最先动的手。也许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早一步下手就是江山,晚一步就是地狱。这段血腥的历史被修改了很多次,仍无法让后来成为太宗皇帝的李世民满意。在御用文人们思考了无数种措辞后,涂抹完成的历史教科书上是这样记载的:李世民用弓箭射死了李建成,李元吉差点掐死李世民,尉迟敬德最后用弓弦勒死了李元吉。
尉迟敬德,即传说中的“门神”尉迟恭,玄武门之变头号功臣也。他一生中两度救主:一次是攻打洛阳时,王世充大将单雄信欲刺世民,被尉迟恭击退。一次便是这回。唐代有此殊荣者,再无第二人。玄武门当天,他喊了两嗓子:一嗓子吓退了齐王李元吉,救了天策上将李世民的性命。另一嗓子是救了秦王府诸位家眷的命。
李建成、李元吉被诛之后,效忠于东宫和齐王府将士闻讯赶来。冯立、薛万彻不愧是唐初名将,他们这一打可热闹了,宫墙上下打成了一锅粥,人喊马嘶,箭矢乱飞。张公谨还真不含糊,他一边安排秦王府的府兵竭力抵挡,他自己则独自去关玄武门。唐朝的宫门,高达3米,木头加上铁皮估计至少也有个200多斤重,张公谨竟然一个人冒着枪林箭雨,用尽全力硬是将两扇沉重无比的城门关上了。放到现在,这厮至少能做个健美教练。
城门被关上了,这仗不好打了。东宫和齐王府将士猛攻玄武门,形势万分危急。而此时的秦王府,同样是暗流涌动:李世民的大舅子高士廉带人释放了牢里的囚徒,分发武器,临时武装起来;李世民的老婆长孙无垢也将所有卫队和平时暗中蓄养在天策府的勇士召集起来,并亲自慰勉将士们奋力作战,随后这一支精锐就向玄武门开来。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高士廉和长孙无垢的这一英明举动,最终扭转了战争的局势。
说起来有些不可思议,玄武门之变中伤亡最惨重的,既不是秦王府,也不是东宫和齐王府,而是驻守于玄武门的屯营。云麾将军敬君弘与中郎将吕世衡在兵力尚未集结的情况下仓促出战,以至于双双战死。最令人奇怪的是,后人一直没有搞清敬、吕二人为什么要参战。敬、吕二人死后,形势一度危急,幸得尉迟敬德割下太子和齐王的首级示众,东宫和齐王府的卫士们才见状散去,企图进攻秦王府的薛万彻部在接到李渊圣旨后也完全溃散。李世民趁势将李建成和李元吉各五子全部杀死,将李元吉的原配杨氏纳入后宫,彻底消灭了竞争对手。
熟知这段历史的朋友,大多知道一个名词——“玄武门九将”。所谓的“玄武门九将”,其实是李世民麾下参与“玄武门之变”的九名将领。然而,到底是哪九人?这个问题是存在争议的。最正统说法源自《旧唐书》:“六月四日,长孙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九人,入玄武门讨建成、元吉,平之。”但是,当我们翻阅《旧唐书》其他列传,却发现了除了上述九人外,至少还有七人参与了这场政变,即宇文士及、长孙顺德、高士廉、秦叔宝、程咬金、段志玄、屈突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独孤彦云,祖先就是赫赫有名的独孤信。陇西独孤氏可谓满门忠烈:先后有17位男人战死疆场。尤其是独孤信,女儿个个出彩 ,长女是北周世宗明皇帝宇文毓妻,追封为明敬皇后;四女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祖父李昞妻,追封为元贞皇后;七女独孤伽罗为隋文帝杨坚之文献皇后。三个女儿是三个朝代的皇后,这等荣耀可谓空前绝后,就连近代的宋氏三姐妹宋庆龄、宋美龄、宋霭龄都难望其项背。而杨广、李渊,全是他的外孙。当时流传这样一首诗:“李家铁骑行天下,独孤门生镇四方。宇文腰缠家万贯,萧家偏安在岭南。”
玄武门,这扇门还真是够玄的,这地方一直不太平。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这为后世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就在同一座玄武门前,李世民的后代们接二连三地发起过多场喋血政变。
唐中宗神龙元年,其时的武则天年老病重,一些久已对她的“武周革命”不满、希望恢复大唐社稷的官员,在凤阁鸾台平章事张柬之、崔玄暐的率领下趁机起事。张、崔与左羽林卫将军敬晖、李多祚等带领左右羽林兵五百多人占领玄武门,并把太子李显从东宫迎来,然后一同闯入武则天所寝的迎仙宫,斩杀武则天宠任的麟台监张易之、春官侍郎张宗昌,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李显重即帝位,复唐国号,史称“神龙革命”。
中宗李显复位后昏弱无能,而皇后韦氏强悍,她与武三思内外勾结,把揽朝政。太子李重俊联合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假称奉诏,率左羽林和千骑兵三百余人冲入武三思和武崇训的府邸,杀了三思和崇训,随即又发兵包围了皇宫,索要韦后和安乐公主。韦后闻变,挟持中宗登上玄武门门楼,扭转了战局,史称“韦后之乱”。
公元710年,韦后和安乐公主等密谋毒死了中宗李显,立温王李重茂为帝。韦后想效仿武则天,于是在京畿要害部门安插韦氏子弟,广聚党众,准备废黜重茂自立。临淄王李隆基接到密告,即联合太平公主等先发制人,冲入羽林卫军,杀了韦后派来统领卫军的韦璿、韦播,占领了玄武门,随之纵兵闯入皇宫,斩杀了韦后和安乐公主。相王李旦和隆基父子二人掌握了军政大权,后来威慑少帝重茂让位,相王登基,史称“唐龙之变”。
不难看出,四次政变有个共同之处,就是各次政变成败的关键都在于能否控制玄武门,凡是控制玄武门一方最后都成为胜利者,凡是没能控制玄武门一方最后都失败了。
由此可见,玄武门在唐代前期这四次政变中的作用是多么重要。
玄武门为什么会在唐朝前期历次政变中具有决定成败的地位?其实,这是由唐代皇宫的规制决定的。在唐朝,都城的皇家宫殿是帝王居住和听政的主要场所,亦即政治权力中枢,所以太极、大明两宫和洛阳宫城的宫殿建筑格局完全一样,都是沿着南北向轴线对称排列,分为外朝、内廷两部分。外朝主要是皇帝听取朝政、举行宴会的宫殿和若干官署,内廷则是皇帝和后妃的寝宫和花园,是帝王后妃起居游憩的场所。而最关健的是,外朝位于皇宫南部,内廷则处在皇宫北部。因此,皇宫城墙北面诸门就对内廷的安全起着主要的作用,这其中,作为北面正门的玄武门,就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唐代皇宫城墙各门都由宫廷卫军把守,而玄武门外就设有两廊,宫廷卫军司令部驻在这里,称为“北衙”,有着坚固的工事和雄厚的兵力。据此,政变发生时首先控制玄武门的意义就不言自明了:因为控制了玄武门便可以控制内廷,而控制了内廷也就可以控制皇帝,从而控制中央政府,乃至整个国家。
当然,尽管玄武门发生过一起又一起的流血事件,但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这里还是处于和平状态的,甚至是皇帝平时嬉戏玩乐、欢宴群臣的娱乐场所。
李世民的书法相当了得,尤善飞白体。太宗皇帝曾设宴将三品以上的官员请上玄武门,亲笔作飞白字,群臣们则竞相哄抢取乐,与魏征齐名的刘洎竟然乘着酒性爬上皇帝的御床从太宗手里抢字,群臣指责他犯了死罪,太宗竟然也不怪罪,只用一句玩笑话“昔闻婕妤辞辇,今见常侍登床”就打发过去了。
无独有偶,中宗李显玩得更有意思。公元709年,他命宫女们在玄武门前拔河比赛,自己登上城楼观看。也许是皇帝的日子过得无聊,李显竟让宫女装扮成小商小贩,在庄严的玄武门附近摆摊设点,弄得跟街市上的地摊和杂货铺一般,而朝中大臣都被赶来买货,李显与后妃们犹如在看杂耍,将这无厘头的表演看得不亦乐乎。
时光荏苒,1000多年悄然而逝,当年刀光剑影的玄武门,如今只沦为西安北郊铁二中校园的一个黄土堆,如果不是一块“玄武门遗址”石碑,估计游客很难找到这儿来。这就是历史,即便曾经风流,也将尽付云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