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刻花,俗称"针刻花",它与划花一样同属刻花类,只不过是刻花的技术手段不同而和划花有所区别。线刻花古陶瓷装饰中的运用时代最早,它始于战国晚期,至汉代才开始逐步流行。由于高古瓷[笔者注:泛指元代以上陶瓷]多属单色釉,因而刻花工艺对于陶瓷的装饰起着点缀与美化的重要作用。
图为五代越窑生产的青瓷线刻缠枝菊纹盘。[内蒙古科尔沁陈国公主墓出土.赤峰市博物馆藏]此盘形制规整,制作精细。内外施青釉,釉质滋润;外壁素面无纹,盘内壁口沿以线刻卷草纹作衬饰,盘内底以线刻缠枝菊纹作主题装饰。整个画面构图精巧,布局紧凑,层次清晰,明快,是五代越窑线刻作品中的精典力作。
线刻工艺作为刻花中的技术手段之一,与其他刻花类不同,它不仅要求匠师要具备娴熟的操作技巧,还要在纹样线刻过程中保持深浅、粗细一致和布局上的匀称,其中合理的纹饰布局是体现线刻图案成败的关键。线刻图案主要以写实为主,它更注重于直观效果,这点与划花和普通的刻花存在本质上的不同。以刀[或锐器]代笔给单色陶瓷作画,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是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它对于完善陶瓷美学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自从彩绘瓷崛起后,在一定程度上使线刻瓷处于边缘化,但从元代起,线刻花仍作为辅助装饰频现于各类彩瓷中。尤其是在明代永乐年间,御窑厂生产的甜白暗刻图案中,线刻工艺作为主要装饰手段,为美化甜白瓷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线刻技术初始于越窑,五代后曾先后被定窑、耀州窑所采纳。为什么说定窑、耀州窑在线刻上将越窑视为母亲窑是有一定根据的。宋代,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伴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日渐成熟与改变,线刻工艺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以宋代河北定窑、陕西耀州窑、河南密县窑、江西湖田窑、广西永福窑、广东西村窑、安徽繁昌窑等遍及大江南北的瓷窑大多采用了线刻花工艺来装饰古陶瓷。因此使线刻技术得以广泛流传,从而保证了这项传统工艺的传承性、延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