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壁上的芭蕾〞----攀岩
第一节攀岩概述
一、攀岩的起源
攀岩技术的兴起最早可追溯到十八世纪的欧洲。当时的登山者为了克服类似阿尔卑斯山等终年积雪的冰岩地形,进而发展出一套有系统的攀登技术,只是此时无论在技术或者器 材上都还相当简陋。一直要到二次大战前后,部份是因应战争上的需求,才逐渐有了今日的雏形。
攀岩运动是从登山运动中派生出来的竞技运动项目。攀岩是指人类利用原始的攀爬本能,借助各种装备作安全保护,攀登峭壁、裂缝、海蚀岩、大圆石以及人工岩壁等。50年代起源于苏联,是军队中作为一项军事训练项目而存在的。1974年列入世界比赛比赛项目。
攀岩运动是一项深受人们欢迎的运动项目,它集健身、娱乐和竞技于一体。它要求运动员身体素质全面,具备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拨的精神,能够在各种不同的高度及角度的岩壁上轻松舒展、准确的完成腾挪、转身;跳跃、引体等惊险动作。给人们以优美、惊险的享受,故又称攀岩为"岩壁上的芭蕾"。攀岩充分表达了人们要求回归自然、挑战自我的愿望。那在岩壁上稳如壁虎、骄若雄鹰的腾挪窜移,韵律与力度中透着的美会让所有的人由衷感叹岩壁芭蕾的无尽魅力。
二、攀岩的发展
为了在世界推广和普及攀岩运动,国际攀登联合会(UIAA)在各大洲成立委员会,统筹洲内大赛。进入80年代,以难度攀登的现代竞技攀登比赛开始兴起并引起广泛的兴趣,1985年在意大利举行了第一次难度攀登比赛。1988年6月国际竞技攀登比赛在美国举行。1989年首届世界杯分阶段在法国、 英国、西班牙、意大利、保加利亚和前苏联举行。运动员参加各地比赛,最后累计总成绩,进行排名。世界杯攀登比赛每年举行一次。"亚洲攀委会"1991年1月2日在香港成立,第一届亚锦赛91年12月在香港举行。1993年12月在我国长春举行了第一届亚锦赛。1987年中国登协主办了第一届全国攀岩比赛,并列入全国比赛项目。
1983年法国人发明了可以自由装卸的仿自然人造岩壁,并在法国举行了首届室内攀岩比赛。人工岩壁的出现大大增加了攀岩运动的科学性、娱乐性和欣赏性,实现了人们把大自然中的岩壁搬到城区室内的久远梦想,这既满足了都市人群参与攀岩运动的需要,又避免了野外攀登所带来的风险与不便,现代意义上的攀岩运动从此便在世界各地迅速地推广开来。
三、攀岩的功能
1987年我国正式引进专业攀岩运动,开始不久就深受广大体育爱好者的喜爱。攀岩之所以成为现代都市的一项时尚运动,在于其精彩更在于其背后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那就是攀岩无论从心灵深处还是生活方式都在深刻地改善身体、健康人格:
(一)、从身体上:锻炼了力量、速度、柔韧、灵巧、耐久等多项身体基本运动素质;
(二)、从心理上:加强了形态、机能等生理素质基础上的意志、品质、调控能力等多项心理素质;
(三)、从人文上:提高了理性心态、协作精神、竞争勇气、创新意识等多项社会适应方面的基本素养。
攀岩不仅向人们展示了力与美的画卷,更将体育与德育、常识与求变、个人与团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大中学校而言,攀岩是教学改革和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对健身场馆来说,攀岩是引领潮流和进行经营创新的最佳例证,而对一个正在努力与世界接轨的现代城市,攀岩无疑就是一张改革开放、锐意进取的靓丽新名片。正因如此,攀岩运动必将随着申奥的成功、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而迅速走向全国的大中城市、学校社区。
攀岩是一项令人着迷的运动,学习攀岩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入他们当中去,和他们一起分享那一份快乐。人在岩壁上是完全自由的,成为束缚的只有你的体力和想象力,到实际中去煅练,去体会"岩壁上的芭蕾",那像舞蹈一样的韵味吧。
第二节攀岩的基本装备
攀岩的装备器材是攀岩运动的一部分,是攀岩者的安全保证,尤其在自然岩壁的攀登中。因此平时要爱护装备并妥善保管。攀岩装备分为个人装备和攀登装备。
(一)个人装备:个人装备指的是安全带、下降器、安全铁锁、绳套、安全头盔、攀岩鞋、镁粉和粉袋等。
安全带:攀岩用安全带与登山安全带有所不同,属于专用,并不适合登山,但登山用安全带可权作攀岩时使用。我国大部分攀岩者多使用登山安全带,这是因为国内没有安全带生产厂家,而攀岩爱好者又常是登山人,于是两种安全带也就混用了。
下降器:"8"字环下降器是最普遍使用的下降器。
安全铁锁和绳套:是攀登过程中,休息或进行其他操作时自我保护之用。
安全头盔:一块小小的石块落下来,砸在头上就可能造成极大的生命危险,因此头盔是攀岩的必备装备。
攀岩鞋:是一种摩擦力很大的专用鞋,穿起来可以节省很多体力。
镁粉和粉袋:手出汗时,抹一点粉袋中装着的镁粉,立刻就不会滑手了。
(二)攀登装备:攀登装备指绳子、铁锁、绳套、岩石锥、岩石锤、岩石楔(CHOCK),有时还要准备悬挂式帐篷。
绳子:攀岩一般使用φ9-11mm的主绳,最好是11mm的主绳。
铁锁和绳套:连接保护点,下方保护攀登法必备的器械。
岩石锥:固定于岩壁上的各种锥状、钉状、板状金属材料作成的保护器械,可根据裂缝的不同而使用不同形状的岩石锥。
岩石锤:钉岩石锤时使用的工具。
岩石楔:与岩石锥的作用相同,但可以随时放取的固定保护工具。
悬挂式帐篷:当准备在岩壁上过夜时使用的夜间休息帐篷,须通过固定点用绳子固定保护起来悬挂于岩壁。
其他装备:包括背包、睡具、炊具、炉具、小刀、打火机等用具,视活动规模、时间长短和个人需要携带。
第三节 学习掌握攀岩的基本知识
一、三点固定法
三点固定法是攀岩的基本方法,要领是:对身体各部位的姿势和动作有一定的要求。
身体姿势:攀登岩石峭壁时身体要自然放松,以3个支点稳定身体重心,而重心要随攀登动作的转换移动,这是攀岩能否稳定、平衡、省力的关键。
手臂的动作:在人工岩壁攀登时,要求第一指关节用力抠紧支点的同时,手腕要紧张,手掌要贴在岩壁上,小臂也要随手掌紧贴岩壁而下垂,在引体时,手指(握点)有下压抬臂动作。但攀登自然岩壁时其动作就变化很大,要根据支点不同采用各种用力方法,如抓、握、挂、抠、扒、捏、拉、推压、撑等。
脚的动作:脚的动作要领是,两腿外旋,大脚趾内侧贴近岩面,两腿微屈,以脚踩支点维持身体重心,在自然岩壁支点大小不一和方向不同的情况下,要灵活运用。但要切记,膝部不要接触岩石面,另外,在用脚踩支点时,切忌用力过猛,并要掌握用力的方向。
手脚配合:学习攀岩,首先要练好上肢力量,上肢又要以手指和手腕、手臂力量为主,再配合以脚腕、脚趾以及腿部的力量,使身体重心随着用力方向的不同而协调地移动,手脚动作的配合也就自如了。
二、攀岩的基本技术
(一)、攀登保护
攀登者是在保护人通过登山绳给予的保护下进行攀登的。登山绳的一端通过铁锁或直接与攀登者腰间的安全带连接,另一端穿过保护者身上与其腰间安全带相连的铁锁和下降器,中间则穿过一个或多个固定的安全支点上的铁锁。保护者在攀登者上升时不断给绳(或收绳),在攀登者失手时,拉紧绳索制止坠落。发生突然坠落时,冲击力是很大的,直接手握绳索很难拉住,冲击力主要是通过绳索与铁锁及下降器的摩擦力而抵消的。由于在保护支点上有很大的摩擦力,所以体重较轻的人是可以保护体重较重的人的。保护的形式一般按保护支点的相对位置分为以下两种:
1、上方保护(TOP ROP):
保护支点在攀登者上方的保护形式。在攀登者上升过程中,保护人不断收绳,使攀登人胸前不留有余绳,但也不要拉得过紧,以免影响攀登者行动,这点在登大仰角时尤应注意。上方保护对攀登者没有特殊要求,发生坠落时冲击力较小,较为安全。进行下方保护时,使用的器材一般有安全带、铁锁和下降器。保护人收绳时,应注意随时要有一支手握住下降器后面的绳索(或把下降器两头的绳索抓在一起),只抓住下降器前面的绳子是难于制止坠落的。
2、下方保护(LOW ROP):
保护支点位于攀登人下方的保护方式。没有上方预设的保护点,只是在攀登者上升过程中,不断把保护绳挂入途中安全支点上的铁锁中。这是领先攀登人唯一可行的保护方法,实用性较大,而且是国际比赛中规定的保护方,但这种保护方法要求攀登者自己挂保护,而且发生坠落,坠落距离大,冲击力强,因此一般由技术熟练者使用。
攀岩要有良好的身体条件,但更重要的要有熟练的技术。学习攀登技术实践性很强,必须在不断攀登中练习,如果能有技术熟练者在旁指导,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手法:
攀登中用手的根本目的是使身体向上运动和贴近岩壁。岩壁上的支点形状很多,常见的也有几十种。攀登者对这些支点的形状要熟悉,知道对不同支点手应抓握何处,如何使力。根据支点上突出(凹陷)的位置和方向,有抠、捏、拉、攥、握、推等方法。但也不要拘泥,同一支点可以有多种抓握方法,像有种支点是一个圆疙瘩上面有个小平台,一般情况是把手指搭在上面垂直下拉,但为了使身体贴近岩壁,完全可以整个捏住,平拉。又如有时要两只手抓同一支点时,前手可先放弃最好抓握处,让给后手,以免换手的麻烦。抓握支点时,尤其是水平用力,受臂位置要底,靠向下的拉力加大水平摩擦力;要充分使用拇指的力量,尽量把拇指搭在支点上,对于常见的水平浅槽的支点,可把拇指扭过来,把指肚一侧扣进平槽,或横搭在食指和中指指背上,都可增加很大力量。攀登中手指的力量十分重要,平常可用指卧撑、引体向上、指挂引体向上、提捏重物等方法练习。现在国外一些高手已能达到单指引体向上的力量水平。在攀登较长路线时可选择容易地段两只手轮换休息。休息地段要选择没有仰角或仰角较小,且手上有较大支点处,休息时双脚踩稳支点,手臂拉直(弯曲时很难得到休息),上体后仰,但腰部一定要向前顶出,使下身贴近岩壁,把体重压到脚上,以减小手臂负担,做活动手指、抖手动作放松,并擦些镁粉,以免打滑。
(三)、脚法:
攀岩要想达到一定水平,必须学会腿脚的运用。腿的负重能力和爆发力都很大,而且耐力强,攀登中要充分利用腿脚力量。攀岩一般都穿特制的攀岩鞋,这种鞋鞋底由硬橡胶制成,前掌稍厚,鞋身由坚韧的皮革制作,鞋头较尖,鞋底摩擦力大。穿上这种鞋,脚踩在窄到不到一厘米宽的支点上都可以稳固地支撑全身重量。在选购这种鞋,大家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能买大了。只要能穿进去就行,大脚趾在里面是抠着的,不能伸直。鞋越紧脚,发力时越稳固。一些选手比赛时甚至要用快挂钩在鞋后帮上硬把脚塞进去的。新手买鞋往往太大,一段时间后就会觉得脚上松松垮垮踩不上劲。一只脚,能接触支点的只有四处:鞋正前尖;鞋尖内侧边(拇趾);鞋尖外侧边(四趾趾尖)和鞋后跟尖(主要是翻屋檐时用来挂脚),而且只能踩进一指左右的宽度,不能太多,比如把整个脚掌放上去,为的是使脚在承力的情况下能够左右旋转移动,实行换脚、转体等动作。换脚是一项基本的技术动作,攀登中经常使用。常见到一些初学的朋友换脚时是前脚使劲一蹬,跃,后脚准确地落在前脚原在的支点上,看起来十分利落,但实际上是错的,因为这样一方面使手指吃劲较大,另一方面造成身体失衡,更重要的是在脚点较高时无法用这种方法换脚。正确方法要保证平稳,不增加手上的负担,以从右脚换到左脚为例,先把左脚提到右脚上方,右脚以脚在支点上最右侧为轴逆时针(向下看)转动,把支点左侧空出来,体重还在右脚上,左脚从上方切入,踩点,右脚须势抽出,体重过渡到左脚。动作连惯起来,就像脚底抹了油一样,右脚从支点滑出,左脚同时滑入,体重一直由双脚负担,手只用来调节平衡。双脚在攀登过程中除了支承体重外,还常用来维持身体平衡。脚并不是总要踩在支点上,有时要把一条腿悬空伸出,来调身体重心的位置,使体重稳定地传到另一只脚上。
(四)、重心:
攀登中,应明确地意识到自己重心的位置,灵活地控制重心的移动。移动重心的主要目的是在动作中减轻双负荷,保持身体平衡。一开始学时动作大都十分盲目,不知道体会动作,一心只想一升高度,其实初学者最好不要急于爬高,先做一段时间的平移练习,即水平地从岩壁一侧移到另一侧,体会重心、平衡、手脚的运用等基本技术。在最基本的三点固定,单手换点时,一般把重心向对侧移动,使手在没离开原支点之前就已经没有负荷,可以轻松地出手。横向移动时,要把重心向下沉,使双手吊在支点上而不是费力地抠拉支点。一般情况下,应把双脚踩实,再伸手够下一支点,而不要脚下虚踩,靠从手上拉使身体上移。一定要注意体会用腿的力量顶起重心上移,手只是在上移时维持平衡。一般常认为身体要尽量贴近岩壁,这是对的,可常见一些高手往往身体离岩壁很远,这是因为他们常用的侧拉、手脚同点、平衡身体等技术动作的准备动作需要与岩壁间有一定空间,只是身体上升的一刻,身体贴向岩面。通常重心调节主要由推拉腰胯和腿平衡来达到。腰是人体中心,它的移动直接移动重心,较大的移动往往形成一些很漂亮的动作,把腿横向伸出,利用腿脚的重量来平衡身体也是常见的做法。
(五)、侧拉:
侧拉是一项很重要的技术动作,它能极度大地节省上肢力量。使一些原本困难的支点可以轻易达到,在过仰地段时尤其被大量采用。其基本技术要点是身体侧向岩壁,以身体对侧手脚接触岩壁,另一只腿伸直用来调节身体平衡,靠单腿力量把身体顶起,抓握上方支点。以左手抓握支点不动为例,是身体朝左,右腿弯曲踩在支点上,左腿用来保持平衡,右腿蹬支点发力,右手伸出抓握上方支。由于人的身体条件,膝盖是向前弯的,若面对岩壁,抬腿踩点必然要把身体顶出来,改为身体侧向岩壁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身体更靠墙,把更多体重传到脚上,而且可利用上全身的高度,达到更高的支点,侧拉动作有以下方面应当注意:身体侧向岩壁,踩点脚应以脚尖外侧踩点,不要踩得过多,以利换脚或转身。若此点较高,可侧身后双手拉牢支点,臀部向后坠,加大腰前空间,抬脚踩点,再双手使劲把重心拉回到这只脚上,另一条腿抬起,不踩点,保持平衡用,固定手只负责把身体拉向岩壁,身体完全由单腿发力顶起,不靠手拉,以节省手臂力量。发力前把腰肋顶向岩壁,体重传到脚上,千万不能松垮垮地坠着,这点在攀仰角时尤应注意。移动手应在发力前就向上举起,把肋部贴向岩面,否则蹬起后再把手从下划到头上,中间必会把身体顶离岩壁,加大固定手的负担。一次侧拉结束后,视支点位置可做第二个连续侧拉,双手抓稳后,以发力脚为轴做转体,脸转向对侧,平衡腿在发力腿前交叉而过,以脚尖外侧踩下一支点,这时平衡腿变成了发力腿,移动手变成了固定手,做下一次侧拉动作。其间脚发力脚踩点一定要少,否则不易做转体动作。侧拉主要在过仰角及支点排列近于直线时使用。
(六)、手脚同点:
手脚同点是指当一些手点高度在腰部附近时,把同侧脚也踩到此点,身体向上向前压,把重心移到脚上,发蹬起,手伸出抓握下一支点,这期间另一手用来保持平衡,这样的一种技术动作。手脚同点需要的岩壁支点较少,且身体上升幅度大,做此动作时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若支点较高,应打身体稍侧转,面向支点,腰胯贴墙向后坠,腾出空间抬腿,不要面向岩壁直接抬腿。脚踩实后,另一脚和双手发力,把重心前送,压到前脚上,单腿发力顶起身体,同点手放开原支点,从侧面滑上,抓所握下一支,另一手固定不动调整身体平衡。手脚同点技术主要用在支点比较稀少的线路上。
(七)、节奏:
攀岩讲究节奏,讲究动作的快慢和衔接。每个动作做完,身体都有一定的惯性,而且如果上一动作正确到位体平衡也不成问题,这时可以利用这一惯性直接冲击下一支点,两个动作间不做停顿,这样你经常可以发现原来很困难的一些点,不知不觉间就通过了,否则过分求稳,一动一停,每个动作前都要先移动重心、调节平衡,然后从零开始发力,必然导致体力消耗过大。动作要连惯但不能毛草,各个细节要到位,上升时一定要由脚发力,不能为快手拉脚蹬。手主要用作保持平衡和把身体拉向岩壁。动作不要求太快,要连惯。每个动作做实,一般做一两个连惯动作稍稍停顿一下,调整重心,观察选择路线,困难地段快速通过,容易地段稳定、调整。连惯--停顿--连惯--停顿,间歇进行,连惯动作时手脚、重心调整一定要到位,冲击到支点后要尽快恢复身体平衡。有必要时,可选好地段稍事休息,放松双手。进行练习时可以干脆把各个动作分解成几个步骤,细细体味各处细节,分析如何才能节省体力。这样作熟了,实际攀登时根本不用考虑,条件反射似的就能做出正确动作。
(八)、线路规划:
一面岩壁安装着众多的支点,选择不同支点可以形多条攀登线路,各人身体条件不同,都有各自不同的最优路线。练习时可以先看别人的攀登路线,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选择一条最优路线,并锻炼自己的眼力发现、规划新的线路,在正式比赛时,是不能观看别人路线的,必须自己规划。这就要对自己的身高臂长、抬腿高度、手指力量等有较要的了解。在练习当中,一面岩壁,在已经能够登顶后,往往还有不尽的利用价值。可以通过规划不同的线路来增加难度,一般是自觉地限制自己,放弃一些支点,如放弃某几个大点,或故意绕开原线路上的某个关键点,或只使用岩壁一侧或中间的支点,或从一条线路过渡到另一条线路。
三、攀岩的素质练习
攀岩运动同其它bbs/index.asp?boardid=13"target="_blank">体育运动一样,不仅要掌握各种持巧,同时需要进行艰苦的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并且特别要具有沉着和冷静的良好心理素质。
在攀岩过程中,最基本的技术,就是支点固定攀登法。就这种基本技术而言,结合岩壁上不同的支点情况,可以大致将攀岩过程中的用力归纳为:(1)抓---主要是指用手抓住岩石凸起部分;(2)抠---是指用手抠住岩面上的棱角、台阶和裂缝;(3)拉---是指在抓住前上方牢固支点的前体下,小臂贴于岩面,用力下拉使身体上攀;(4)撑--指利用台阶裂缝或其它地形、以手、掌和臂的力量使身体向上移动,或左右移动;(5)推---主要是指利用侧面、下面的岩体或物体,以手、臂的力量使身体向上或左右移动;(7)蹬---是指用瓣脚掌内侧或脚趾的蹬踏力把身体支撑起来,减轻上肢的负荷;(8)跨---是指利用自身的柔韧性,避开难点,以寻求有利于攀登的支点;(9)挂---主要是指用脚尖或脚跟挂住岩面凸起或下凹处维持身体平衡或使身体移动;(10)踏---主要是指利用脚前部下踏较大的支点,登身体移动,以减轻上肢的负荷;(11)摩擦---是指利用岩石鞋与岩壁形成的合理角度所产生的短暂稳定,使身体向上或左右移动。
力量是攀岩运动员的基本素质,而如何将力量灵活、协调地分配利用,则需经过系统的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方可达到要求。下面将浅谈一下攀岩运动专项身体素质及常用的训练方法。攀岩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一般指:(1)肌力,包括四肢、腰背、腹部等的肌肉力量;(2)平衡能力,即在运动中的维持身体稳定性的能力;(3)柔韧性,主要指肌肉、肌膜、韧带的可动范围、伸展程度;(4)灵巧性,即脑、神经、肌肉三者间的协调能力;(5)呼吸循环机能,主要体现在运动中呼吸节奏的调整方面。
(一)、 肌力训练的常用方法
人体骨胳分布很广泛,约有434块,这里主要介绍几个与攀登运动员力量素质关系密切的肌肉群的力量训练方法。
⑴上臂肌----分为前、后群,前群主要是肱二头肌,即屈肌;后群主要是肱三头肌,前群屈肌一般可采用负重弯举、引体向上等方法加以训练;后群伸肌则采用双杠支撑臂屈伸,手倒立臂屈伸等方法。伸肌。前群屈肌一般可采用负重弯举、引体向上等方法加以训练;后群伸肌则采用双杠支撑臂屈伸,手倒立臂屈伸等方法。伸肌。前群屈肌一般可采用负重弯举、引体向上等方法加以训练;后群伸肌则采用双杠支撑臂屈伸,手倒立臂屈伸等方法。
⑵ 前臂肌----分为前群肌和后群肌,前群肌主要作用是屈腕、屈指和使前臂内旋,所以可采用反缠重锤、反握负重腕屈伸等方法;后群肌主要作用是伸腕、伸指和使前臂外旋,所以可采用正缠重锤,正握负重腕屈伸等方法。手肌----即指手指力量,一般常用手指悬垂、握力器、指卧撑和手指抓重物等方法。
⑶ 盆带肌----分为前群肌和后群肌,前群肌主要是骼腰肌,其作用是使大腿屈和外旋,一般采用悬垂举腿,仰卧起坐等方法;后群肌主要是臀大肌,其作用是使大腿伸和内旋,一般彩后蹬跑,跑斜坡、俯卧背腿等方法。
⑷ 大腿肌----分前、后群肌,前群肌主要是股四头肌,其作用是使小腿伸直,一般彩负重深蹲、蛙跳、鸭子步走等方法;后群主要是股二头肌,其使用是小腿屈和外旋,一般可采用负重腿屈伸,后踢腿等方法。
⑸ 背肌----主要是指背阔肌,其机能是使上臂伸、内收和内旋,一般彩单杠引体向上,爬绳,向后或向体侧拉拉力器等方法;另外,还有竖脊肌,它是人体强大的伸脊柱肌,一般彩提拉杠铃(或壶铃)、负重体前屈等方法。
⑹ 胸肌----主要是指胸大肌,它能使上臂屈、内收、内旋;一般彩双杠臂屈伸、 卧推杠铃、俯卧撑和拉力器等方法。
⑺ 腹肌----主要是指腹直肌、腹内、外斜肌、腹横肌和腰方肌,其机能是使脊柱前屈(两侧收缩)、侧屈(一侧帐缩)和旋转体等方法。
必须指出的是,在每次进行力量训练之后,要特别注意肌肉的放松及拉伸,以防止肌肉僵化,失去弹性。
(二)、平衡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
平衡能力在攀岩过程中,主要体现在身体重心的移动和支点的选择方面。所以,对平衡能力的训练,重要的是注意培养攀登者对时间和空间的判断能力,提高确定方位、方向的能力,培养在不同情况下控制身体姿态的能力。
经常采用的训练方法有:走平衡木、过独木桥、跨跳栏、跳跃台阶、滑冰、垫上翻、过绳索桥、云梯、伏虎圈等。
(三)、柔韧性训练的常用方法
发展柔韧素质有被动和主动两种形式。一般常用的方法有:双人操(如相互压肩、压背等)、体前屈、正、侧压腿、跪躺、体侧运动等。但是在使用具体的练习方法时,应注意轻重缓急,要循环渐进,有些姿势应保持一定的时间,以促进韧带的伸展。
柔韧性通过训练相对来说发展较快,易见效;可是消退得也快。所以柔韧性的较好时机。注意在训练前一定要做好准备活动,防止肌肉、韧带拉伤。
(四)、灵敏性训练的常用方法
灵敏性通常是指人体在各种复杂条件下,快速协调、准确、灵活地完成动作的能力。发展灵敏性应彩多种多样的练习方法,并要经常地变换练习手段。若长期使用同样的练习手段,就会形成动力定型,不利于灵敏性的发展。灵敏性对于攀岩者来讲是非常重要,它可使攀登者过程中动作敏捷和协调,给人一种美的感受,其常用的训练方法也很多,如:球类练习、各种游戏、垫上技巧、跳跃、游泳及多种器械体操等。
(五)呼吸循环机能训练的常用方法
呼吸特环机能,主要是通过耐力训练来实现和提高的。而构成耐力训练负荷时间长,心率一般控制在150次/分左右。另外在进行有氧耐力训练时,应十分注意呼吸方式,培养用鼻子呼吸,节奏和动作节奏协调一致的能力。
进行有氧耐力训练经常彩的方法有:匀速负荷跑、变速负荷与休息的比例,其原则是休息时间要短;彩匀速负荷练习时,练习中基本不休息;彩小强度间歇训练时,练习与休息之间的比例大约为1:1/2,休息也必须是积极性的。
第四节 常见的攀岩损伤与急救
一、攀岩损伤的预防
研究报告显示,多数肌肉、肌腱或韧带之拉伤,皆是源于「微创伤」(microtrauma)。由于症状不明显,此种伤害须累积多日方会发病,但也正因此,其往往为选手所忽略。每当身体运动至极限时,肌肉或组织便会发生微创伤。倘若休息时间充足,此种伤害便是训练的正常结果,其不仅会自动复原、更可增强肌力。但假使微创伤的累积速度超过复原时间,运动伤害便会产生。一旦伤害造成,即使尔后训练正常,旧伤仍可能复发。以下几点原则将帮助预防运动伤害,使其防范于未然:
(一)、逐步提升训练强度,给予身体足够的适应期;
(二)、倘若把点不在指力负荷范围内,切勿逞强;
(三)、培养正确的训练方式、改正易受伤的攀登风格或习惯;
(四)、在受伤时须尽快变更计划,勿因求好心切而使病情加重;
(五)、尽量将攀登动作做到平衡,使压力由各肌群平均分担;
(六)、勿因观众之压力或期许,做出超出体能负荷之动作;
(七)、避免将关节伸展至极限,否则将对周围肌腱或组织造成伤害;
(八)、确实依照个别能力决定训练强度;
(九)、为使肌肉平衡发展,须同时训练与肌纤维收缩相反之力量;
(十)、对锻炼中之肌肉施以柔软度训练,可避免伤害;
(十一)、勿忽略发炎肿痛之征状,否则将延缓患部之复原;
(十二)、勿过度依赖止痛剂,因其在消肿止痛的同时,亦将掩饰患部所发出之警讯,并减少自我免疫力;
(十三)、无论症状多细微,皆须保持警觉和积极防范。
二、攀岩损伤的急救
在治疗伤处时,要注意是「新伤」还是「旧伤」,其处理方式是不同的。首先,先确立受伤之程度(患部外观是否正常,如肌肤破裂,骨头外露或异常突出),然后根据RICE的处理原则:
" Rest(休息):停止运动。
" Ice(冰敷):可抑制毛细孔的扩张,降低出血程度。
" Compression(包扎):包含固定、止血的功能。
"Elevation(抬高):抬高患部。然后依其须要决定是否请医生来或送医治疗。其中以冰敷最重要,因为冰敷可以降低伤者疼痛的程度。
◎扭伤处理:
首先,扭伤时立即予以冰敷,即可减轻疼痛程度及消肿。最好三日内避免浸泡热水,以免加速发炎,当然,扭伤后尽量休息。
◎肌肉拉伤或是肌腱或骨膜发炎:
如果是肌肉拉伤或是肌腱或骨膜发炎,一般人当然是休息,但对于专业的运动员而言,长期的停训会肌肉萎缩,神经反应变慢,进而使运动技术变形,运动成绩明显下滑。所以运动员在受伤后,不用完全停止练习,但引起受伤的动作,应该停止或减少(尤其是应完全禁止比赛)。
◎骨折:
如果是骨折,必须等到完全复原才能继续运动,不过须要注意的是有很多骨折,从外表是看不出来的,
※冰敷法:
器材:(冰敷袋,冷却剂或以塑料袋包裹冰块外包毛巾)。
时间:(一次10-15分钟,反复3-4次,中间间隔3-5分钟)。
至于要不要贴药膏,建议是受伤的「四天内」最好不要贴,因为目前市面上的药膏,作用其实与热敷是相同的。同样的,受伤的四天内最好不要热敷,而正确的方法是,受伤的四天后,伤势不见好转(疼痛无减轻或越来越痛),就应该到医院照X 光,让医生来检查是有骨折或其它伤害。
坦白讲,只要是有助于血液循环,任何一种药膏都是有用的(外用的)。但要让受伤痊愈,就只有休息,如果是想恢复到受伤前的肌力或体能状况,就必须在复原后,逐步加强患部的重量训练及柔软度的训练。
尤其是柔软度的训练,因为在受伤后,患部附近的肌腱及韧带的柔软度会明显的降低,柔软度差又是运动伤害常见的起因,进而一再的使同一部位受伤。建议是运动前多做伸展操,运动时带上护具,运动后有空就热敷。
在受伤后,肌腱与韧带的柔软度会大大的降低,而且肌力也会减弱(甚至消失),如在还未复原前继续运动,是由其附近未受伤的肌肉代为收缩(这是一种生理自然现象),但如果有超过肌肉结蒂组织(好像是这样说)所能承受的极限时,肌肉本能的会不收缩,以保护其不受伤害。
这现象只有在你的肌力及柔软度恢复后才会有所改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知名选手在受伤后,须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恢复以往的成绩的原因。
第五节 攀岩的竞赛规则
(一)岩壁
⑴国际竞技攀登委员会(ICC)授权的所有比赛都必须在专门的设计的人工岩壁上进行,建议每条路线宽度至少3米,高度至少12米(一般15米),路线长度至少15米(一般18米)
⑵ 整个岩面均可用于攀登。例外的是;用于固定支点的螺丝孔不能用。
⑶ 岩壁的侧缘和顶缘不许攀登。
⑷ 如果需在岩壁上把某条路线的划分开,则界线必须连续且清晰可辨。
⑸ 路线的起点必须清楚地标明。
(二)比赛形式
⑴ 定义
难度赛(Difficulty):先锋攀登,下方保护方式,参赛者按规定顺序依次挂锁到达的高度(如果在横移或屋檐部分,则以沿路线方向的最大长度计)确定其在某轮比赛的名次。
难度对抗赛(Difficulty-Duel):此类比赛才采用一般难度赛同样的技术规则,但决赛轮则以与速度赛的决赛轮相同的淘汰方式进行。
速度赛(Speed):上方保护方式,参赛者以完成路线的时间确定其正在某一轮次的名次。
抱石赛(Bouldering):由一系列以个人技术攀登的疑难路线组成。从安全方面考虑,每一疑难路线以保护(上方或下方)或无保护方式进行攀登,参赛者以取得的累积分数确定其在某一轮次的名次/
⑵ 难度赛和对抗赛进行路线攀登的方式:
On-sight:在规定的路线观察后进行攀登;
Flash:在指定定线员示范后进行攀登;
Red-point:在指定练习后进行攀登。
⑶ 速度赛在指定定线员示范后进行攀登。
⑷ 国际比赛可包括难度赛,难度对抗赛,速度赛和抱石赛等不同项目的比赛,但并非所有的国际比赛都进行每一个项目的比赛。
(三)签到与隔离区
⑴所有有资格参赛比赛的运动员均须签到且按时进入隔离区,进入隔离区的具体时间由裁判长确定,由比赛主办者宣布。领队负责向运动员通知所有有关比赛的细节。所有运动员和代表队官员不准带手提电话进入隔离区。
⑵ 只有下列人员才能进入隔离区:
ICC官员:
国家协会或主办官员;
有资格参赛当前轮次比赛的运动员;
指定的代表队官员;
裁判长特别指定的人员。这些人在隔离区停留期间须由指定官员护送,监督,且须保持隔离区的安全,防止任何无故扰乱秩序,****运动员的情况发生;
不允许动物进入隔离区。
(四)路线观察与练习
⑴路线观察期间:除非有另外有关难度赛,难度对抗赛,速度赛和抱石赛的特别规定,应允许有资格参加某轮次比赛的运动员在比赛开始前观察并研究路线。在路线观察期间不允许领队陪同运动员。在观察区,所有运动员必须遵守隔离区的规定。
⑵ 观察时间由裁判长与定线员商定宣布,每条路线不得超过6分钟。
⑶运动员必须在规定的区域观察路线。不得攀爬岩壁,不得站在装备或装置上。不得以任何形式与观察区外的任何人联络。若有疑问,只能向裁判长或项目裁判咨询。
⑷字观察时间内,运动员可用望远镜观察路线,可用手画草图或记录,不允许使用其他观察和记录工具。在双脚不离地的情况下运动员可抓握第一个支点。每个运动员应在规则控制的范围内独立了解攀爬路线所需的全部信息。
⑸ 除正式观察时间外,运动员不能通过其他任何途径获取任何有关比赛路线的信息。
⑹观察时间结束时,运动员应立即回到隔离区。根据第六章比赛处罚规定,任何无故拖延将立即给予“黄牌”警告:若仍进一步拖延将立即取消其比赛资格。
⑺ 练习(攀登)路线:对比赛的练习(旧)路线,裁判长与定线员协商后决定时间表,程序和运动员练习时间的长短。
(五)攀登前的准备
⑴ 当得到离开隔离区进入过渡区的正式指令四时,除指定官员外,运动员不能由任何人陪伴。
⑵ 到达过渡区,每一运动员应穿上攀岩鞋,以认可的绳结系好绳子,做好攀登前的一切准备。
⑶ 运动员进行路线攀登前所有使用的准备和绳结须经指定官员检查,确认,安全且符合ICC规则规定。
认可的绳结为“8字结”。
每名运动员在路线攀登时应对其所穿的准备和服装完全自负其责。
使用未认可的准备,绳结或服装,或者未经批准对比赛用服的改动,或者不符合广告规定,或者违反规则的任何部分,都将导致运动员直接被取消资格,任何情况下均不允许运动员到过渡区以后再回到隔离区。
⑷ 运动员得到指令时应随时准备离开进入赛区。任何无故拖延可能导致即的“黄牌”的警告:进一步拖延将根据第六章比赛处罚规定,取消其比赛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