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的开端——三皇五帝时代原始氏族部落时期 三皇五帝

现代人是在距今 20万年前的非洲演变而来的。智人大约在距今七万年到五万年间,开始从非洲迁移出来,并最终取代当时存在于欧洲和亚洲的原始人属物种。源出非洲已获得研究的支持,包括对女性的粒线体DNA(mtDNA)和男性Y染色体的研究。使用 133 个类型的粒线体 DNA构建谱系树状分析后,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她们都是来自非洲的同一个女人的后代,这个女人称为粒线体夏娃。源出非洲模型也从非洲人群具有最高的粒线体遗传多样性这项事实得到支持。

传说时代,又称传疑时代,约在公元前1.5万年—公元前2225年,是指依靠口耳相传所描述的远古历史时代,是中国地区古代传说和神话的一部份,在文字记载出现之前,历史靠世世代代的口述而流传,这些内容到后来才被文字记录下来,成为文献中的古史传说,中国古代文献里有丰富的古史传说内容,从中可看出中国原始时代大概的社会面貌和发展变化。
盘古(或称盘古氏盘古大帝)是中国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关于盘古的传说有很多版本,但都普遍认同盘古是开天辟地的人物。史书《史记》中未有其记载。

《五运历年纪》说:“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炎帝、蚩尤等部落从黄河流域迁徙南方以后,伏羲的传说演变为盘古,流传于南方少数民族当中。

关于传说时代情况,《吕氏春秋·恃君》说:“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礼记·礼运》说:“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这些记载对于说明传说时代的情况十分宝贵。

传说时代的社会发展,古人曾用“大同”、“小康”加以比较说明。
传说时代的“大同”之世,“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之世是传说中的没有阶级和剥削的时代。其后便进入“小康”之世,这时,“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服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传说时代,原始农业已经出现。关于农作的起源要追溯到神农氏(炎帝)和烈山氏。神农氏创造了耒耜,教民耕作,种植各种谷物。烈山氏有一位很能干的子弟,名叫桂,“能殖百谷百蔬”(《国语·鲁语》上)。考古材料表明,中国从新石器时代初期开始就普遍兴起农作,神农氏和烈山氏可能是那个时代以善于农耕而著称的氏族。此外还有一位伏羲氏,据说能够“作结绳而为罔罟,以田以渔”(《易经·系辞》),大概是以渔猎著称的氏族。

传说时代里有许多著名人物,如轩辕黄帝、炎帝、帝喾、尧、舜、禹等,他们常处于半神半人状态,应是当时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中国古代传说里尽管有后人不断加工的成份和神话内容,也有后人的臆想和迷信,但在反映原始社会的某些特点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是接近于历史真实的。
三皇五帝

三皇

女娲,传说拥有人类女性的上半身,和蛇类的下半身。女娲为华夏之初的三皇之一。她是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人类为她和其兄伏羲的后代。传说曰“炼石补天,捏土造人,立极造物,别男女,通婚姻,造笙簧”。伏羲和女娲是兄妹,同时也是夫妻。在中国的图腾上更有女娲和伏羲交合的图像。

女娲造人

根据传说,女娲是人首蛇身的女神,某一天,她经过黄河的河畔,想起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了山川湖海、飞禽走兽,改变原本一遍寂静的世界。但是,女娲总觉得这世界还是缺了点甚么,但又一时想不起是些甚么。当她低头沉思,看到黄河河水里自己的倒影时,顿时恍然大悟。原来世界上还缺少了像自己这样的“人”。于是,女娲就参照自己的外貌用黄河的泥土捏制了泥人,再施加法力,泥人便变成了人类。

女娲高媒

女娲造了男人和女人,并使他们结合,于是有了婚姻,故又被视为媒神。

女娲制乐

女娲创造了瑟、笙簧、埙等中国的传统乐器。

女娲补天

根据《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水神共工造反,与火神祝融交战。共工被祝融打败了,他气得用头去撞西方的世界支柱不周山,导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间。女娲不忍人类受灾,于是炼出五色石补好天空,折神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人类始得以安居。

其他古籍记载有差别。《淮南子·天文训》记为共工与颛顼之战;《淮南子·原道》记为共工与高辛氏之战;《路史·太吴纪》记为共工与女娲之战。

女娲补天是一个很著名的传说。《红楼梦》的第一回即引用这个传说,女娲为了补天,炼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头,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但剩下了一块未用。有人认为,不周山暗喻房柱,其实补天就是盖房子,女娲补天的故事,其实是讲女娲这个人很聪明,会炼石盖屋。

伏羲
中国历史的开端——三皇五帝时代(原始氏族部落时期) 三皇五帝

伏羲(读音:fúxī,生卒年不详),又称宓羲、庖牺、包牺、牺皇、皇羲、太昊等,《史记》中称伏牺。华夏太古三皇之一,与女娲同被尊为人类始祖。

伏羲
,又称太昊。生于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徙治陈仓,定都于陈宛丘(今河南淮阳)。相传伏羲教民结网,渔猎畜牧,制造八卦等,亦传说伏羲创文字、古琴。

传说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做八卦。八卦衍生《易经》,开华夏文明。近代之灵签或掷杯,实是《易经》之简化版。因其制造八卦,人奉之为神,尊其为八卦祖师。

燧人氏
燧人氏
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火的发现者,有一种说法他为三皇之一。

《韩非子·五蠹》有记载:“民食果蓏蚌蛤,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他在今河南商丘一带钻木取火,教人熟食,是华夏人工取火的发明者,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文明,商丘因此被誉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燧人氏的神话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从利用自然火,进化到人工取火的情况。


三皇时代的传说故事

夸父追日传说“夸父”本是一个巨人族的名称,族里的人个个都身材高大、力大无比。他们害怕度过没有太阳的黑暗的时光,想让太阳永久高悬在天空,不断地给大地射来阳光,给人以光和热。从本族推选出一名英雄,去追赶太阳。这名“夸父”从早到晚,迈开大步、风驰电掣般朝西方追去,一直追到禺谷,看见火红的太阳就在眼前。热辣辣的火球,烤得他口渴难耐,便俯下身去喝黄河、渭河的水。顷刻间,这两条河水被“夸父”喝干,他还没有解渴。又向北方跑去,准备喝北方大泽里的水,但是还没有到达,他就渴死在中途路上。虽然“夸父”失败了,但他追日的精神一直被人们传为佳话。

共工怒触不周山传说颛顼做部落首领的时候,部落里有一个很有本事的水神,名叫共工。他精通农业和水利,经过考察,认为有的地方地势高,不利于耕种;有的地势太低,禾苗总被水淹。于是他向颛顼建议,让把高地削平,把低地填平,这样就可以在更多的土地上种庄稼了。但是颛顼没有接受共工的建议,怕其人影响力超过自己。共工非常失望,下决心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他来到不周山下,使尽全身气力,用头向巨山撞去。哗啦啦——,大地剧烈抖动,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江河水都向东流入大海去了。原来这不周山是顶天的柱子,天上也开了个大窟窿,这才有了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传说。

女娲补天相传水神共工用头撞断了天柱不周山,于是天崩地裂,人间到处烈焰熊熊,洪水滔滔。善良的女娲不忍见世人受苦,便上昆仑山炼就五色石把天补好,并斩断大龟的四条腿作四根擎天支柱。据说女娲补天后,还剩下一块五色石没用上,遗留于人间,就形成了后来新疆吐鲁番一带大火熊熊燃烧的火焰山。

有巢氏筑木为巢
在原始社会初期,人们过着群居的生活。那时候,野兽遍地皆是,十分凶猛。人类当时没有武器,全凭木棒石块与野兽搏斗。白天野兽来了,人们可以合力驱赶或是打死野兽,可是到了夜间,就防不胜防,往往被野兽抓伤或者吃掉。后来,人们发现鸟儿在树上做窝,野兽不会爬树,所以很安全。南方一支部落里有个叫“有巢氏”的人,首先用木材在树枝上搭了个窝,住上去很好,既能防止野兽袭击,又能避免恶劣天气的侵害。古时候,北方的原始人以穴居为主。现存的新石器时代建筑遗址,反映了最初南北不同的建筑形态。
五帝

黄帝
黄帝,《史记》中的五帝之首,是中国宗族文化的重要标志性人物。被称为中国人的祖先,有学者以文献证据认为是始于晚清知识分子的推动下,从中国远古传说的三皇与五帝中脱颖而出,成为汉民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祖先。

《史记》记载黄帝姓公孙,名轩辕,《路史》记载黄帝姓公孙 ,《国语》则记载黄帝依姬水而成长,因此为姬姓,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

据《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轩辕之丘”。“轩辕之丘”位于新郑的说法出《大明一统志》。相传黄帝出生夏历三月初三,一说生于二月初二,俗言“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 轩辕。”早前炎帝与黄帝结盟对抗蚩尤,后炎、黄二帝展开阪泉之战,黄帝取得胜利,最后黄帝在涿鹿之战擒杀了蚩尤。获得胜利,统一了中原各部落。战后,黄帝率兵进入九黎地区,随即在泰山之巅,会合天下诸部落,举行了隆重的封禅仪式,告祭天地。突然,天上显现大蚓大蝼,色尚黄,人们说他以土德为帝,故自称为黄帝。从此,黄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终确立。集结炎、黄部落于涿鹿之战打败蚩尤。


《路史·后纪一》载:“黄帝始分土建国”。据说,黄帝奠定天下后,“命风后方割万里,画野分疆,得小大之国万区”,制定国家的职官制度,如以云为名的中央职官,管宗族事务的称青云,管军事的称缙云,又设置了左右大监,负责监督天下诸部落。风后、力牧、常先、大鸿被任命为治民的大臣。他又经常封祭山川鬼神。他以神蓍推算和制定了历法。他定期巡视各地,了解人民生活情况,因此深得人民的爱戴。

相传黄帝亦通晓医术,中医《黄帝内经》是以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问题的问答体裁编著的,分成《素问》与《灵枢》二部。但实际上可能是后人假托黄帝之名的作品

仓颉相传为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发明者,俗称仓颉先师仓颉圣人制字先师制字先圣左史仓圣人仓颉至圣。其圣诞日为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传说中仓颉生有“双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国历史上记载的有虞舜、仓颉、项羽、顾炎武、李煜。虞舜是禅让的圣人,孝顺的圣人,而仓颉是文圣人,项羽则是武圣人。
仓颉是黄帝手下的史官,他用结绳记事的办法替黄帝记载历史事实。可是,时间长了那些大大小小的、奇形怪状的绳结都代表着什么,连他自己都记不起来。因此,仓颉迫切需要有一种能代替绳结的文字符号,用来表达思想,传授技术,记载事件。他翻山越岭,走遍村庄,拜师交友。一天,他遇见两个老者在争论一只野兽逃跑的方向。其中一个人坚持说野兽向西跑了,仓颉感到奇怪,问这个人为什么这么肯定。那老者说,他看到野兽逃走时的脚印了。由此,仓颉受到启发,何不用一些东西做标记符号来编制文字呢?仓颉开始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创造符号。他每创造一个符号,就用小刀刻画在骨板或者竹板上,日积月累,这些符号就便成为最初的象形文字流传下来。

黄帝崩,葬桥山(关于桥山的所在地历来有所争议,现今学术界较认可的说法是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温泉屯乡里虎沟村西南之桥山,其上直至后唐仍有黄帝庙并享有祭祀,直至辽统治中国北方后,从此断祀)。而陕西黄帝陵则为一衣冠冢,因为长期处于中原汉族统治区域,因此,自秦统一中国后,历朝历代每岁祭奠黄帝陵延续不断,并且被历代帝王上升为国家大典,被称为“天下第一陵”。但实际上,黄帝陵只属一个衣棺冢,黄帝陵前碑亦有表明此事情。

炎帝

炎帝
说中中国上古时代神农部落首领的名称,从神农开始至其后裔子孙,也是各部落联盟公推的天下共主,因以火德王,故称炎帝。

据说因“炎帝欲侵淩诸侯”,后又与轩辕氏族姬姓之黄帝进行三次激烈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流传记载下来的第一场大规模的战争,称为阪泉之战。面对着统领熊、罴、貔、貅、虎为图腾部落的强大对手,炎帝终告不敌,与之结盟并归顺之,黄帝代炎帝而为天子。

炎黄联盟不断扩展,归顺之部落越来越多,但蚩尤始终不服,双方势同水火,蚩尤带领着九黎,与联盟大战于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村),是为传说时代的第二场战争,称为涿鹿之战。最后蚩尤被打败。从此姜氏族便与黄帝在中原安定下来了。“炎黄子孙”一词是中国学者对中华文明的始祖炎帝和黄帝的追溯和尊奉。

炎帝相传姓姜,这或许显示其曾以羊为主要肉食(有说因为生于姜水),并显示仍依存有母系社会的传统,羊加女合二为一(另姬、姒、姚、嬴都有此特征)。炎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名女登;为少典妇,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得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徒鲁。又曰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可见炎帝部落是以牛为图腾崇拜。

据《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生方颠,是复土壤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炎帝是农神,始教天下播种五谷,尝遍五谷,这是炎帝与神农氏渊源;炎帝又是火神、灶神,始教人民摩擦生火而热食,用火来铸造金属器具,因此炎帝的后代后祝融这样的火神。

古籍记载,在黄帝之前,神农氏存在了五百年。神农氏是一个氏族,为中国传说历史中的第一个部落联盟,由神农开创。其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考古证实,在炎黄两大部落融合之前,农耕文明在黄河流域已有数千年以上的历史。《史记》云‘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在黄帝时代,神农氏部落已经衰落)。神农和神农氏最后一代炎帝为两人,炎帝为神农后裔。

根据传说,神农氏部落有五个方面的贡献:

神农氏族部落后期的杰出首领炎帝和黄帝两部落融合以后逐渐形成华夏族,因而炎帝与黄帝共同被尊奉为华夏人文初祖。


(拼音:yáo),姓伊祁,或说姓,名放勋,起初被封于陶,后迁徙到唐(今临汾和襄汾),所以又称“陶唐氏”,唐尧,中国传说历史中的人物,是五帝之一。传说出生于“三阿之南”。



即位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喾(黄帝曾孙)有两个儿子──挚和放勋;帝喾死后,以其年龄最大的儿子挚继承帝位,为帝挚。尧好学而能干,十三岁时就受命辅佐帝挚。帝挚才干平庸,未能妥善管理国家。而尧仁慈爱民,明于察人,治理有方,盛德闻名天下。于是各部族首领纷纷背离帝挚,而归附于尧。帝挚也自觉不如尧之圣明,终于在继位九年以后,将帝位禅让于尧。

相传尧继帝位时二十一岁(一说十六岁),以唐县(今河北唐县)为都城,以火德为帝,人称赤帝。他性格仁慈,十分聪明,年轻有为,当上天下共主,也不因而骄横傲慢。他勤于政事,未敢休息。礼仪简单,生活俭朴,绝不浪费百姓的一分一毫。例如他只吃用陶簋盛的粗饭淡汤,只求能饱。

尧为了管治天下,制定法度,禁止欺诈,他设置谏鼓,让普通人都能对国事发表意见。他树立谤木(华表),鼓励百姓批评自己的过失。他说:“如果有一个人挨饿,就是我饿了他;如果有一个人受冻,就是我冻了他;如果有一个人获罪,就是我害了他。”尧无微不至地关心百姓,轻徭薄赋,因此百姓都十分拥戴他。他又大力提倡道德与和顺,使天下百姓能融洽相处,使天下万国和谐一致。

帝尧任命羲、和掌管天文,制定历法,授民农时。分派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住四方,负责观察日月星辰万物生灵,以通报气候变化,使百姓能及时下种和收获。

晚年

发生洪水

帝尧年老以后,到处都出现洪水泛滥,影响百姓生活,于是问四岳谁可以治好洪水。四岳都说:“鲧可以。”帝尧说:“鲧违背教命,败坏宗族,不行。”四岳说:“看法不同啊!让他试试,不成功再说。”帝尧听从了四岳的意见,让鲧治水,鲧花了九年时间,还没有成功。

禅让

帝尧与四岳讨论继承人问题。帝尧说:“四岳,我在位已经七十年了,您几位中间有谁能承天命、继帝位呢?”四岳齐声回答:“我等鄙陋无德,不能辱没神圣的帝位。”帝尧说:“那么,把近亲贵戚和隐匿民间的大德大才的人都推荐上来吧!”大家一致推举道:“有个民间的鳏夫,叫虞舜。”帝尧说:“噢,我听说过。这个人究竟怎样?”四岳说:“他是一个瞎子的儿子。父亲固执,母亲放肆,弟弟傲慢,他却能以孝道使得家庭和睦,不至于出乱子。”帝尧说:“那就让他试试吧!”于是帝尧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来观察他的德性。舜让二妃回妫汭(河名,今山西)家中,去侍奉公婆,尽行妇道。帝尧很满意,又让九个儿子跟随舜,来观察他处理社会事务的能力。帝尧派舜负责协调民间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人伦关系,取得成绩,连帝尧的九个儿子也受到教育,变得更加淳厚谨敬。帝尧又派舜轮流到几个官府任职。舜都尽职尽责,制定制度,使各官府的行政走上了正规。帝尧又派舜接待四方朝见的部族酋长和使者,舜态度严谨和睦,处事得当,使者都很敬仰中朝。帝尧派舜到山林川泽中去,在暴风雷雨交加中,舜都没有迷路。尧觉得,权力传给舜,天下人会受益,却不利于丹朱;如果将权力传给丹朱,就会使丹朱得益,而不利于天下人。他想:“我总不能让天下人受害而只对一个人有好处!”于是他召见舜,说:“你谋划事情详尽周到,言论意见都获得了实效,试用三年了,你就登上帝位吧!”舜假意推辞道:“我的德行不够,总觉得还不能稳妥地担当大任。”最后舜接受了尧的禅让,登上共主之位。

也有部分古籍记载,帝尧受舜的挑唆,认为自己的儿子丹朱不行,不能将天下交给他。舜让人在尧的面前举荐自己,让尧觉得舜很圣明,终于尧决定将权力交给舜。

另外,尧曾计划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没有接受,尧又要把天下让给子州支父,子州支父也没有接受。

驾崩

尧让位后,继续关注国事,经常巡视天下,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事。禅位二十八年以后,尧以一百一十八岁(有说一百一十六或一百一十七岁)的高龄逝世,安葬于济阴城阳(今山东邮城县南)。百姓们听到尧逝世的消息,无不悲痛万分,如丧父母。在此后的三年中,人们自动停止了各种娱乐活动,以表达对尧的哀思。三年丧期结束,舜提出让位给丹朱,自己避居于南河以南的荒野。人们都不服丹朱的号令,还是向舜朝觐,百姓照样讴歌舜的盛德。舜说:“这是天意啊!”于是重新回到国都,再一次共主之位。

(拼音:shùn),是中国传说历史中的人物,是五帝之一。名重华;生于姚墟,故姓,冀州人,都城在蒲阪(今山西永济)。舜为四部落联盟首领,以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其国号为“有虞”,故号为“有虞氏帝舜”。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虞舜之帝王号,故后世以舜简称之。
舜是冀州人(当时的冀州,包含今河北、山东、山西省),帝颛顼的七世孙,自六世祖穷蝉起都是平民。他的父亲瞽叟是个盲人。瞽叟的妻子握登在姚墟生下了舜。

舜自幼丧母,父亲续娶,生子象。舜很小就要工作,以维持全家的生活。他的父亲性格顽固,宠爱后妻和幼子,三人都想杀死舜。舜平常孝顺父母,关心幼弟。如果自己有小过错,就甘愿受罚。如果父母和弟弟要杀死他,他就躲得叫他们找不到。

二十岁时,舜就以孝道闻名于天下。舜三十岁时,帝尧问四岳天下间有谁能够继承共主之位,四岳推荐舜。帝尧于是召见舜,问:“我想使天下太平,你说该怎么做?”舜回答道:“要公平待人,不偏不倚,对小事也不马虎,更要讲究信誉说话算数,那样天下人会自动拥护你。”尧又问:“什么事最重要?”舜答:“祭祀上天。”又问:“什么官职最重要?”舜回答:“管理土地。”尧又问:“什么是首先要做的?”舜回答:“关心百姓。”帝尧十分满意,赏赐舜细葛布制的衣服、一张琴,又给他牛羊,为他建粮仓,尧还把娥皇、女英两个女儿嫁给舜,并为他们修建宫室;他用各种方法对舜进行考验,舜都成绩卓著,受到广泛的好评。

舜特别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高阳氏有八个有才能的子孙,人称其为“八恺”,意思就是八个和善的人。高辛氏也有八个有才能的子孙,人称其为“八元”,意思就是八个善良的人。这十六个人美名远扬,帝尧却没有举用他们。舜当了帝尧的臣子以后,推举八恺担任管理土地的职务,舜又推举八元到四方之国宣扬五种教化,他们都能尽心办事,发挥长处,使天下安宁、百姓和睦、农业发展、四边和平。

舜在年老的时候,认为自己的儿子商均不肖,就确定了威望最高的禹为继任者,并由禹来摄行政事。故舜与尧一样,都是禅位让贤的圣王。据说舜在尧死之后,在位39年,到南方巡守时,死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山,称为“零陵”。

大禹

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号禹,后世尊称禹王,是黄帝轩辕氏玄孙。尧时被封为夏伯,史称伯禹夏禹

以黄帝轩辕氏到禹,共八世:禹的父亲鲧,鲧的五世祖叫颛顼,颛顼的父亲叫昌意,昌意是嫘祖为黄帝所生的次子。禹的父亲鲧被封在汶山石纽地区(今四川省北川县),母亲是有莘氏之女,名叫女志,也叫女嬉。禹幼年随父亲鲧东迁,来到中原。其父鲧被帝尧封于崇(即中岳嵩山)。帝尧时,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帝尧命令鲧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鲧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接着命鲧的儿子禹继任治水之事。
大禹治水十三年

禹立即与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来协助,他视察河道,并检讨鲧治水失败的原因。禹总结了其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导河川治水为主导,用水利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了九河。禹亲自率领老百姓餐风露宿,整天泡在泥水里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积水导入江河,再引入海洋。禹坚韧不拔,勇于开拓的精神,经过了十三年治理,终于取得了成功,消除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大禹整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夏禹王登天子之位,并以自己的封国夏为天下之号,宣告夏王朝正式建立。禹王子启王是夏朝的继位天子是为王太子。建碑《大禹陵》。

治水期间,禹翻山越岭,淌河过川,拿着量测仪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他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从来不敢休息。他与涂山氏女娇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后来,他路过家门口,听到妻子生产,儿子呱呱坠地的声音,都不敢进家门。第三次经过家乡的时候,其子启正被母亲抱在怀里,他已经懂得叫爸爸,挥动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儿挥挥手,表示自己看到他们了,还是没有停下来。因治洪水有功,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

在治水的过程中,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等皆了如指掌。禹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帝夏禹王还规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绥三服,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推行中朝政教。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时,正式把天子位禅让给禹。十七年以后,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丧结束,禹避居夏地的一个小邑阳城,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王。诸侯的拥戴下,五十三岁的禹王正式即王位,以安邑(今山西夏县)为都城,国号夏。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改定历日称为夏历,以建寅之月为正月。又收取天下的铜,铸成了九鼎,作为天下共主的象征。《说苑》记载大禹“卑小宫室,损薄饮食,土阶三等,衣裳细布。”禹在位的第十五年,其子启王继位夏朝的天子,享年六十八岁。

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大禹陵位于浙江绍兴东南郊的会稽山山麓,由禹陵、禹祠、禹庙三大建筑群组成。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44888.html

更多阅读

中国历史上十大伟人生平简介 伟人生平事迹

在中国历史的滔滔长河中,他们是巍然耸立的山岳;在中国历史的沧桑禅变中,他们是坚如磐石的中流砥柱;在雄踞世界的东方文明中,他们是雄才伟略的辉煌巨星!他们终结,他们开辟,他们缔造,他们成就了华夏。一、黄帝(华夏始祖)黄帝 (公元前2697-前2599

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之七:文天祥的《正气歌序》

文天祥的《正气歌序》提出的为人要有正气的气节观鼓舞了历代的民族英雄,成了中国人的做人标准。“正气”成了战胜一切邪恶、腐败势力的旗帜。正气歌并序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当此夏日,诸气萃

白起项羽坑杀战俘——最终得到了历史的惩罚 白起vs项羽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句话点出了华夏五千年历史的焦点,而一次次的分合带来的最直接的事物就是无数次的战争的出现,其中一些著名的战争直到今日也被人们津津乐道,伴随的战争出现的也就是战争中对待战俘的问题,但凡有点熟悉中国历史

评析习骅《中国历史的教训》

娓娓道来的“历史老师”——评析习骅《中国历史的教训》2015年1月30日 10:01 中国纪检监察报【字体】 大 中 小陈治治拿到习骅所著的《中国历史的教训》,一口气读完,花了不到半天时间。掩卷遐思,三句话在脑海里不断盘桓。第一句话,一切

声明:《中国历史的开端——三皇五帝时代原始氏族部落时期 三皇五帝》为网友囚犯叫学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