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事业,企业要怎么做?
文/查钢·营销策划工作室查钢
点评:本文作者提出企业做公益事业的一些方法和观点,是非常好的,例如“公益的务实性”、“公益的延续性”、“公益的包容性”,特别提出,“成功的公益不能只是单单是由公司牵头,带动合作伙伴、员工、渠道商、供应商一起做慈善,而是要通过企业的影响力,影响和整合社会的资源做成公益产业链,建立是、一个系统化的平台,发展型公益模式,在这个理性的平台上,企业可以在多个方面助力慈善。”在许多方面,都与我们天道倡导并践行的公益事业相吻合。当然,本文作者有些观点,我们不是很赞同。
谈到公益,随着近年来国家级灾难性事件的频繁,这个话题是越来越普遍了。对于公益,不管是发达国家还不发达国家,都是需要的。在这一点上,我们企业做得不够好。郎咸平教授在《财经郎眼》中谈及中美的慈善观和价值文化,这种差异都是存在的。虽然处事方式不一样,但是,对于公益事业我们企业和个人还是要做的。
公益事业在国外的发展有很长的历史,并在许多国家及我国的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十分发达,对所在国家或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例如在香港,慈善不仅是一项公益活动,更是一项薪火相传的事业。生于斯,长于斯,香港崇尚“取诸社会、用于社会”,弹丸之地有着世界慈善之都之称。加强企业的公益意识,提高从企业营销战略角度去从事公益活动是今后中国企业和企业家必须考虑的问题。
企业发展离不开社会,回报社会是企业应尽的责任。企业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有责任也有义务从事社会活动,巴菲特的全球“劝捐令”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这里面固然有历史文化和价值观上的原因,另一原因就是中国企业“太聪明”,这其中有中国企业发展不成熟的表现,也有体制上的原因,前段时间,李连杰接受主持人柴静采访时透露,以自己名义成立的公益慈善组织“壹基金”成立3年来,面临着许多问题,甚至有可能“中断”。此语一出,议论之声四起。我们发现,近年来有不少企业在做公益,也有的企业是高调得不得了,着力点落在哪里却不知道,公益虚假的例子比比皆是。作为营销策划人,查钢深感遗憾,查钢认为,这不是普通的关怀与被关怀问题,只有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和个人,才能会经营好事业,才能懂品牌的价值和内涵。在这一点上,对公益事业的务实做法和经营模式,值得我们所有企业学习。
公益的务实性
谈到公益,大家都会想到休育活动,想到农夫山泉的“一分钱”活动,这就是一种务实的做法,虽然少,但是能聚沙成塔,以小见多,较适用于大企业。2010年5月份,双鹿电器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合作开展“一元钱”慈善捐赠活动,形式与农夫山泉是一样的。农夫山泉通过与宋庆龄基金会合作策划的大型营销活动“一分钱”活动,双鹿电器通过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合作策划的“一元钱”计划,都是通过消费者来购买自己产品,而从中拿出相应的公积金通过第三方慈善机构为需要帮助地区的人们提供帮助。
成功的公益案例都是务实的。
公益的准确性
查钢·营销策划工作室多年从事营销策划行业,也参与策划过一些企业的公益活动,对于,也有一些看法,企业的公益活动,一直认为大而全反倒没有针对性。公益是一种善举,它应是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如果没有一个准确性的投入,它起到的作用是起不了一些波澜的。过去,对于企业的公益行为都是粗放型的,或是企业方投入一笔钱活动就结束了。而现在,出于社会监督和公众透明原则,公益执行方需要定期向基金会或上级公益组织定期公布销售量,同样,在捐赠协议中,对捐赠人和销量统计进行监督,在双方合作的内容中充分明确了彼此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合作的内容更加规范化。现代公益和传统慈善比较,有四个非常鲜明的特征,即它的理性化、组织化、职业化和专业化。由此可见,公益的精准性能打造更好的品牌社会形象。
因此,要值得指出的是,企业若想从事公益,一定要明白企业要做什么?或是说企业方想在公益中的定位是什么?做事,做成事,做成正确的事。
公益的延伸性
公益不是一次性行为,它是企业的持续性行为,若是企业方没有把公益项目做为公司成长的规划的话,这种公益就是作秀。营销与公益,公益是要大于营销的,一旦营销过多的大于公益,公益的意义就不能得到最好的延伸了。如农夫山泉“一分钱”项目从2001年开始启动。“喝农夫山泉为奥运捐一分钱”——每卖一瓶水即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捐赠一分 钱,首届“一分钱”行动支持了北京申办奥运会。2002年,“一分钱”行动的主题更换为“阳光工程”,之后,2004年,第三届“一分钱”行动与雅典奥运会同行,以支持“中国体育事业”。农夫山泉的公益行为不断更新,它就是从支持国家行为上,从而拉伸自己品牌的高度。
目前,国内企业的公益行为往往以临时应对为主,只有不到四成的企业有每年制定基本的年度公益投入计划的习惯,而只有不到三成的企业会为每个具体的公益项目制定计划。同时,只有1%的企业设有专门的公益部门。
公益的包容性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官方博客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的企业大部分只停留在根据社会需要(59.3%)以及政府要求(44.3%)来投入公益资金和资源的层面上,基本没有设定与企业自身相关的公益战略。
公益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是企业壮大发展的一一个重要标志,它需要整合全方位的资源,这一点是小企业不能具备的,因此,一些小企业想借助公益上位的炒作做法是不可取的,没有实力,不要做公益。否定只会是举步艰难,或是一家在唱独独角戏,或是影响力甚微。
成功的公益不能只是单单是由公司牵头,带动合作伙伴、员工、渠道商、供应商一起做慈善,而是要通过企业的影响力,影响和整合社会的资源做成公益产业链,建立是、一个系统化的平台,发展型公益模式,在这个理性的平台上,企业可以在多个方面助力慈善。只有,社会的公益事业的普及和推广化,才会更好的推动社会人文环境的健康发展。
公益的传播性
做公益,一定不要忌讳传播,就算是作秀,也要带动大家都秀起来,这样中国的公益慈善氛围就会前进一大步。国外在华企业的捐款和行为,我们时常可以看到,这并不是表明国外企业在华付出了多少钱,只是表明了他们的一个姿态而已。
中国企业公益指数是由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与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对全国203家大中型企业和1285名市民进行调查后得出的结果。结果显示其指数得分仅为44.0(满分100),处于“不及格区”。查钢认为,这个“不及格”是相对的,与国外同行“高调做慈善相比,国内企业的公益行为却是非常的低调。但不容否认,从整体环境来看,中国公益指数离满分还是有很差距的。
幸好从2008年汶川大地震开启中国的“慈善元年”,到近几年中国大额捐赠乃至富豪誓言“裸捐”的现象不时出现,社会对公益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公益慈善的一小步,却是品牌超越的一大步。